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1主要内容攻击性行为的内涵 幼儿攻击性性行为的发展特点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攻击性行为的控制2攻击性行为的内涵 关于儿章的攻击性行为虽深为心理学家所重视且研究历时较长,但迄今为止尚无统一定义。20世纪20年代,攻击性行为”被看作是避免痛苦与寻求快乐的行为遭受挫折时的基本反应”;30-70年代人们通过大量研究后,较多的心理学家赞同“以直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仟何行为序列”的定义。然而,班杜拉却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复杂的事件,对其下定义不仅要考虑到伤害的意图,而且还要考虑到社会的判断,看究竟哪一种伤害行为称得上为攻击性行为”。后来,L.D.Eron将其定义为
2、是一种经常性有意的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我国的心理工作者认为,攻击性行为就是物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语言行为”,是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其中,伤害意图、伤害行动与社会评价,是攻击性行为概念的三个要素,攻击者具有伤害他人的主观意图,目的是直接造成被攻击者的伤害或通过唤起被攻击者的恐惧而达到其目的。3敌意性和工具性攻击(侵犯)此分类方法是从侵犯的目的出发4个案观察 1饭后看书。幼儿主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进行活动。今天琪琪带来了新图书,正当他看得开心时,熙熙走过去抢琪琪的图书因琪琪抓住图书不放,熙熙就在琪琪的脸上咬了一口,他最终抢到了图书。2集体活动。幼儿自由坐在地上熙熙坐在最后
3、一排。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让幼儿自由讨论。熙熙一会儿拉拉前面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儿抓旁边小朋友的衣领,还故意把别的小朋友绊倒。老师发现后,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回答正确。3表演游戏。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和材料。熙熙在第l小组,他拿着一个小熊的头饰跑到第一组:“你们看,我今天要当小熊。”这时,熙熙发现黄黄和春明为了争小熊角色,互不相让,于是他说:“你们用剪刀石头布,谁赢谁就当小熊。”黄黄输了,但他不认输,要再剪一次。熙熙一步上前去抢黄黄手巾的头饰,黄黄不给他他就用力一推,将黄黄推倒在地,并把头饰给了春明。4分组活动。老师引导幼儿自由观察图片。熙熙站起来,四处走一走,看一看,与一位小朋友开玩笑。老师发现了
4、,瞪他一下他回去看图片了,等老师不注意他了,他又到另一名小朋友后面,用肘绕住他的脖子,把那位小朋友绊倒在地,他很开心。问题:案例中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属于什么类型?其攻击的目的在于什么?5幼儿攻击性性行为的发展特点目的变化:工具性侵犯发展为敌意性侵犯为主(学龄前儿童与学龄后儿童的差异;对对方意图和动机更为明确)方式变化:身体侵犯 言语侵犯(三岁为界;语言技能的发展及成人对身体攻击的不允许)中度的稳定性:幼年攻击性儿童在成年后也具有攻击性男女差异:从攻击性倾向及实际攻击性行为,男生比女生更具攻击性(社会文化及生理因素)。女性的攻击性以言语攻击及间接性攻击为主6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本能说习性说挫折侵犯论
5、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模式理论7本能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派的观点认为,攻击是人的两大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之一的死的本能,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倾向。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是对立的,人只要活着,死的本能的表现就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从而对内的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攻击的形式表现出来。攻击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攻击冲动,而且不论以什么形式都得表现出来,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儿章的攻击表现就是源于儿章的破坏性本能。习性说: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认为,攻击和争斗是一种本能,但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言的是指向毁灭,而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他相信,攻击是动物、也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人类要想避免
6、战争等不良攻击行为,就需要多开展冒险性的体育活动,以耗散攻击本能。儿童的攻击也是源于人的一种自我生物保护木能。习性说指出了人类攻击性的生物遗留性质,提出了减少攻击的代偿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试图用生物本能的观点解释人类包括战争在内的所有攻击行为,而忽视人类社会自身的规律,显然犯了心理学卞义的错误。8挫折-侵犯说 新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侵犯性是由于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驱力,攻击是人体遭受挫折后所产生的行为反应。多拉德等人指出:“攻击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攻击行为的产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的”。勒温著名的玩具实验表明,挫折组儿童比控制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如摔、砸等破坏性损坏玩具的行为,即挫折引发了
7、更多的破坏行为。生活实践也证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通常都是在受到各种挫折后产生并加剧的,可见,挫折是造成儿童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并非所有的挫折都会引起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若挫折时无意的、正当的、偶然的而非专断的,如因为天气下雨不能去游乐场,其引起的侵犯性行为就较少。所以给挫折一个正当的理由可以弱化儿童的侵犯性情感。)9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和强化习得的,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予以消除,学习是攻击的主要决定因素。心理学家沃尔特斯1963年做了一项经典研究,揭示通过奖励儿童的攻击行为,可以明显增加儿童对于攻击性行为方式的运用,即发现攻击可以通过强化来培养。班杜拉的实验研究
8、也发现,攻击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获得,不仅直接的观察学习可以使儿童学习到攻击行为,而且通过大众媒介实现的间接学习,也可以使儿章接受到同样的影响;另外,攻击行为既可以习得,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改变或消除。10 社会认知模式理论 社会认知模式理论认为,攻击是因为攻击者对于社会信息的错误理而引起的,对于攻击行为来说,个体对所面临的社会情境的认知过程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基础。Dodge等人的研究指出,攻击性儿童倾向于注意并较容易回忆具有威胁性的信息,他们明显地倾向于将情境中不明晰或暖味不清的信息当成具有挑衅性意义的信息,甚至根本就误解了信息木身的意义。Husman的近期研究也指出,某些攻击性儿童可能已具有
9、攻击脚本的潜在知识结构,并且这种知识结构可能影响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每一阶段,曲解情境线索,造成偏差误解。显然,不能止确地解释社会线索增加了儿童最终采取攻击反应的几率。11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生物因素(基因;婴儿气质类型)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家长教育方式 “棍棒教育”“宠溺式教育”家长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压制(以暴制暴)、漠视(姑息)、鼓励 有的成人面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采取的是鼓励和助长的态度。他们认为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要使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的家长还教孩子攻击别人,其实,这样做是把进取性和攻击性混淆在一起了。孩子的进取性是不伤害别人的方法,以
10、社会可以接受的手段来达到目的的,确实应该鼓励和培养;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却是应反对和消除的,因为它是以别人痛苦或实行报复来博取自己利益的,是孩子个性发展中的一种不良倾向。成人的这种助长态度,实际上是教会或进一步强化了儿童的错误行为,它严重地影响了儿童的社会化,容易形成儿童将来的反社会型人格 同伴因素:(1,观察;2,同伴群体的相互感染、去个性化作用导致其相互模仿,降低罪恶感,增加攻击性行为)电视因素:认知与模仿 电视中的暴力得到肯定,英雄与坏人,“喜洋洋与灰太狼”电视世界是真实世界的描写,“被捅了几刀也没事,少年犯”12攻击性行为的预防首先,成人要科学地认识儿童攻击行为的起因,并形成攻击行为是可
11、以控制的正确的应对态度。(攻击挫折;社会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目的在于形成理解并重视的态度,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而非大惊小怪。其次,树立“杜绝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最佳途径是预防”的观念,优化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资源。(家庭、学校、环境)13攻击性行为的控制(方法)教会儿童合理地心理宣泄。弗洛伊德认为,应该鼓励人们不时地表现他们的攻击性冲动,否则积聚到一定水平就会触发暴力性发泄,因而他大力推崇精神宣泄法;攻击的挫折理论也认为,人们一旦为挫折的情境惹怒,愤怒的情绪状态就会作为一种有攻击危险的心理准备而存在,被激起的愤怒情绪必须得到宣泄,才可以有效降低人们的攻击性;而心理实验研究也表明,实际进行攻击、
12、想象攻击行为和观察他人攻击都具有宣泄作用,宣泄是一种很好的消除人的怨恨和攻击冲动的方法。因此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教会儿童通过从事体育运动、找师长好友尽情倾诉或进行一些没有破坏性的幻想的攻击行为等方法合理地进行心理宣泄,有助于儿童控制并消除自己的攻击行为。教给儿童有效地减少冲突的策略 攻击行为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是,效果很差,并且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冲突行为可以避免,如用轮流排队,同伴合作,剪刀石头布。多鼓励正确的冲突解决方法,有助于孩子学习与模仿。14提高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攻击行为的真正控制,依赖于个人自己,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越低,就越取向于忽视他人的痛苦、利益和幸福,而道德水平越高,儿童也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受和思考问题,行为也就越趋近于正好与攻击相反的亲社会方向”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费希巴赫等人研究表明,移情能力与攻击行为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移情能力越低,也就越倾向于对别人采取攻击行为,而让攻击者更多地了解他的攻击行为给对方造成的不良后果,觉察和体验到别人的痛苦,则能有效地减少其攻击性。利用角色扮演法,让那些爱欺侮人的儿童扮演挨打者的角色,让他们细心体验一个被欺侮的心情,想象自己挨打的恐惧、逃避、愤恨、驯从甚至悲伤委屈的情绪反应,并要求将之表演出来。塑造儿童的健康人格 15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