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活”的艺术 乐的享受 每个孩子都需要快乐,这包含着他们对未来的追求,对人生乐趣的渴望,教师就应该把快乐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学前有兴趣,学中有激情,学后有动力。一堂语文课,教师要注它“活”性,让它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又似一件流光溢彩的珍品,才能促使孩子们积极参与其间,兴趣盎然地享受学习的喜悦。 所谓的“活”,就是教师的教法灵活,学生思维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这是语文课追求的一种境界,是孩子们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根本。 那么语文课怎样才能达到“活”起来,学生乐起来的效果呢? 一、创设“凤头”,点燃激情. “凤头”指一堂课有一个美好的开端。美而生奇,美而生疑,进而引起探讨。一堂语文课的开场,要能先声夺
2、人,扣人心弦,将学生渐渐诱入创设的佳境,从而愉快进入学习,使教学效果更理想。如教说明文鲸一课,内容比较枯燥,学生不太感兴趣。我是这样开讲的:在神奇的海洋深处,各种鱼儿纷聚一起,原来在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鱼类运动会,此时正在进行的一项是长游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大鲸鱼遥遥领先,可它仍然奋力向前划,终于大鲸鱼第一个冲向终点,正当运动员大鲸鱼兴奋领取冠军奖杯时,老海虾裁判长却宣布取消大鲸鱼参赛资格,剥夺领奖权力,多么不幸的消息!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读鲸一课寻求答案。这个自编的童话故事“开场白”,紧紧抓住了学生心理,犹如一石激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课堂很快形成研究问题的氛围,学生一下子进入特定
3、的探求知识轨道。教师一开课,就点燃了学生乐学的情趣,为学生自主学习下文拉开了精彩的序幕,学生也一直保持愉快兴奋的学习心境。 二、设计疑域,荡起思维波澜. 有些课文虽然感情真挚,但处理不好就会让学生觉得平淡无味。比如凡卡,如果告诉学生凡卡的爷爷是个可怜的人,然后让学生找出句子,这自然是指导阅读的一种方法,但效果不一定理想,我在教学此内容时,先让学生通读第4小节, 找出爷爷的特点的句子,其中原文写道“他就穿上宽大的羊皮袄.他冻得缩成一团,耸着肩膀.”我满脸疑惑地问学生“爷爷穿着羊皮袄,为什么还冻得缩成一团?”学生争相回答,有人说:“爷爷年纪大了,怕冷”,有人说:“俄罗斯的冬天很冷,到处是厚厚的冰,
4、狗就能很轻松地拉雪橇”学生的回答也体现了一定的阅历,但显得很幼稚,此时我不置可否,叫学生看书找出爷爷的羊皮袄的特点是宽大的(学生齐答),接着让学生追踪爷爷“宽大的羊皮袄”的来历,在此设下疑域。一时间,教室掀起热浪,学生纷纷举手,有人说:爷爷极度贫寒,无钱买合身的衣服,只有待自己的主子穿旧了、扔了,他再捡回来将就着穿,所以显得很“宽大”,还有学生补充说:主子有吃有喝,长得很肥胖,他的衣服对于一个瘦小的老头儿来说,肯定特别的“宽大”,所以不暖和,爷爷就会冻得.。通过设疑,完成这样的要求也就不困难了,而且从学生跃跃欲试的表情和一个个丰富多彩的个性表现中,我发现班中的创新人才正脱颖而出。 三、挖掘歧义
5、点,让思维迸射火花. 要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设法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心灵相互碰撞,因为撞击可出现奇迹,可产生新的能量,挖掘教材中的歧义点,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争论,课外有目的进行实践,这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授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后,我对学生说:“这一群小蝌蚪,它们大脑袋,黑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多么可爱!你们想不想找来黑身子的小蝌蚪养养呢?”课外学生积极投入到养蝌蚪的行列中来,不久,学生惊奇的发现“这群黑身子的小蝌蚪”竟是蟾蜍。同学们又为小蝌蚪找错妈妈显出失望的神色。同时有部分学生发现“白肚皮,灰色身子”的小蝌蚪是青蛙妈妈的孩子.多么了不起的发现!所以说创造无
6、极限,只要你给他们思考、展示的机会,只要你给他们研究的、交流、发现的时间,那么,你就会看到一个个创造的火花在闪烁,你就会看到发现后的惊喜是多么振奋人心。 四、妙用穿插,创造求知情境. 穿插指在教学中,暂时中断教学思路主线适时插入一个或一些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既能增大课堂信息密度,又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如讲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你看叶老先生修改地那么仔细”一句,为了使内容更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我穿插了展示叶老修改肖修兴的作文的原稿,当学生看到“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学生惊呆的目光告诉我这一穿插使学生受到叶老的精神强烈的感染,同时也产生了急切想阅读下文的动力。又如一夜工
7、作一文,仅用了一件日常生活小事来歌颂我们的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俭朴的优良作风,教师引学这两处细节时,尽管发挥了个人和集体的分析、讨论作用,学生只因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等原因,所收的成效也是微乎其微。此时,我们不妨把总理平时忘我的工作片断的录像放上两节,诱出学生的真情实感,再把总理在1974年3月26日至27日的工作日程表妙插其间,当学生看到这个真实而具体的文字后,很快发现这个紧张的时间堆里,唯独没有总理休息的时间,教师接着让学生感情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就连平时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不在意的心态的吴力同学,也是满脸激动的表情,从他那主动而又吃力的读书中,我真实地看到我想看到的学文后的那一份“自豪”神
8、情。这样,正是运用了妙插,使难点不难,学生主动求知的动机从此也悄然种下。 五、留下“空白”,让课堂无声变有声. 文学作品有特殊的省略,电影电视里有精当的空镜头,绘画艺术在构图上讲究虚实相生。语文数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空白”和“间歇”,就会出现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声停而情深深的境地。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气诵读何其芳的一首周总理,你在哪里作为导课,当诵到结尾句“周总理,你在哪里,你在哪里”教师的感情越来越炽烈,尤其“你在哪里”四个字,语气更为缓慢,此时,让教师的情绪感染学生,读完后,我没有立刻往下讲,而是留下一个“间歇”,以至全场静悄悄的,学生利用这个“间歇”沉浸在无限怀念总理的气氛中,这一“间歇”,把教师的情同学生的“感”和课文的“意”融合在一起,化为一个令人难忘的瞬间,使学生的理解、感受获取得升华,同时也触动了学生的“情”,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为了学生在朝气蓬勃的教学活动中既能萌发创新的动机、发挥创新潜能,又能获得愉快的精神享受,就需要在“活”的艺术里,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