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沈德立1, 吕 勇1, 马丽丽2(11天津师范大学 发展心理研究所,天津300074;21天津市 新华中学,天津300000)摘 要:本研究以初中一年级学生为被试,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探讨培养中学生创造力的可行性及有效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对中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是可行的,学生在流畅力、精进力、变通力、独创力等方面都有所进步。另外,实验还考察了发散思维训练对推理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未发现明显作用。关键词:创造力;发散思维;中学生1 实验目的现代社会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缺乏创造力的民族将难于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因此,探索提高青少年创造力水平的途径具有重大的
2、现实意义。目前,关于创造力及其培养问题是心理学、教育研究的热点。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也开展了不少工作。我国学者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制定测量创造力的有效工具,如张德绣等编制了创造性思维潜能测验,郑日昌等编制了中学生创造力测验;另一类研究是探讨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张武生1、高玉琛2、张杰3、杨孟萍4等人的工作。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扩散思维、辐射思维等,是指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的信息,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形式,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因此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有助于创造力的提高。本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探
3、索通过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并检验这种训练对智力、学习成绩的影响。2 方法与步骤2.1 被试在天津市xx中学初一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照班.这两个班男女比例大致相等,实验班为48人,对照班为49人。这两个班学习成绩基本相等,实验期间任课教师也完全相同。2.2 材料测试所用的材料为标准瑞文推理测验,托兰斯图形创造思考测验。其中标准瑞文推理测验共有60题,托兰斯图形创造思考测验包括“建构图画”、“完成图画”和“平行线”3个分测验。其中建构图画测验可考察人的独创力(Originality)、精进力(Elaboration);完成图画和平行线除独创力和精进力以外,还可测
4、试变通力(Flexibility)和流畅力(Fluency)。独创力指超乎寻常;精进力指对细节的想象和扩充;变通力指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流畅力指在短时间内表达出观念和设想的数量。为消除被试的紧张情绪,把每个测验都称为活动。即建构图画为活动一,完成图画为活动二,平行线为活动三。2.3 实验步骤先在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标准瑞文推理测验和托兰斯图形创造思考测验。将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开始前一学期的数学和语文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实验前的学习成绩。在对照班只按计划实施正常教学。在实验班还安排专门的发散思维训练。每周训练一次,每次2025分钟,共一个学期。训练内容如下:1.图形联想训练。利用、等
5、简单图形作画,通过添加一些线条,使其成为有意义的图画。或利用|、=等平行线段作画。2.汉字联想训练。要求学生写出带有某一偏旁的汉字。3.英语单词联想。要求学生写出含有a:这个元音的英文单词。4.自由联想训练写出具有弹性的物质,写出红色的用途。5.一题多解解答数学题6.词语联想训练训练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再次进行标准瑞文推理测验和托兰斯图形创造思考测验,并将实验班、对照班期末的数学和语文的考试成绩,作为实验后的学习成绩。2.4 评分标准及结果处理标准瑞文推理测验按其手册规定计分,托兰斯图形创造思考测验按其评分指导,采取流水作业阅卷评分。分测验建构图画可测试两个方面,即题目的独创力和精进力;分
6、测验完成图画可测试四个方面,即独创力、精进力、流畅力、变通力;分测验平行线也是测试独创力、精进力、流畅力、变通力四个方面。结果由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forWindows6.0)进行处理3 结果与分析3.1 创造力测验的结果分析3.1.1 实验班与对照班总成绩的比较对训练开始前,实验班、对照班托兰斯图形创造思考测验总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班与对照班5托兰斯图形创造思考测验前测总分的差异检验人数平均数标准差tP实验班4890.1883.331.490.139对照班4999.6525.32表1说明,在训练开始前,对照班的成绩比实验班略好一些,但统计检验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7、,表明这两上班创造力水平基本相当。训练结束后,实验班、对照班托兰斯图形创造思考测验总分差异检验,如表2所示: 表2 实验班与对照班托兰期图形创造思考测验后测总分的差异检验表2表明,在训练开始后,实验班的成绩远远好于对照班,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班的成绩与对照班相比,其差异已非常显著。对比表1,实验班的得分几乎是训练前的一倍。表明从整体上来看,我们在实验中采取的训练方法,对提高中学生的创造力是有效的,即中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可以通过较短时间得到明显的提高。3.1.2 实验班与对照班三个分测验成绩的比较下面(表3)是实验班、对照班实验前在托兰斯图形创造思考测验的三项活动中的成绩。表3表明,实验班和对照
8、班实验前在各分测验的不同指标上有的存在显著差异,有的不存在显著差异即在活动一/建构图画0的独创力方面和活动二/完成图画0的精进力方面,实验班和对照班成绩有显著差异,而且是对照班的成绩好于实验班的成绩在三个分测验的其它指标上,实验班和对照班不存在显著差异。下面(表4)是实验班、对照班实验后在托兰斯图形创造思考测验的三项活动中的成绩。表4表明,我们所进行的发散思维训练对完成5托兰斯图形创造思考测验6的不同活动有不同的影响。就活动一“建构图画”和活动二“完成图画”而言,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没有出现由于训练导致明显差异的迹象。在活动二中,“流畅力”和“独创力”实验班成绩进步较大,但由于起点较对照班低,虽
9、有一定进步,但没有形成显著差异。例如,在训练前,实验班、对照班活动二“完成图画”的流畅力分数分别为6.88和7.23,对照班略好于实验班(但不显著),训练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分数分别为9.58和9.08,实验班的成绩略好于对照班(但在统计学上也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训练的主要效果体现在活动三“平行线”上,在该活动所测试的四个指标)“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精进力”四个方面,实验班均有非常显著的进步,远远超过了对照班。例如,就流畅力而言,实验班训练前平均成绩是8.17,对照班是8.25,对照班略好于实验班(但没达到显著水平),训练结束以后,实验班的成绩为24.60,对照班为10.82,实
10、验班的成绩远远好于对照班(统计检验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将三项活动中考察同一指标的分数相加,比较对照班!实验班前后测的差异,如下面表5和表6所示: 表5和表6表明,除对照班的精进力分数外,其它各项指标对照班、实验班的成绩均有显著进步。我们认为,对照班的进步主要是由自然成熟作用和练习效应引起的。虽然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创造力训练,但自然成熟作用使得他们仍然在测验中显示出一定的进步另外,由于前测和后测使用的是同一测量工具,练习效应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了清楚地了解我们所进行的创造力训练对学生的影响,我们求出了对照班、实验班在精进力、创造力、变通力和流畅力之差(即后测成绩减去前测成绩),并比较了这两个
11、班之间的差异。结果如表7所示: 表7表明,虽然对照班也有一定的进步,但实验班的进步更大,并且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的差异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这表明我们进行的发散思维训练对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非常有效。3.2标准瑞文推量测验结果分析表8是实验班、对照班在训练前标准瑞文推理测验成绩的比较。表8表明,实验班、对照班的标准瑞文推理测验成绩很接近,实验班比对照班高0.21,但统计检验没有明显差异。表9是实验班、对照班在训练后标准瑞文推理测验成绩的比较。表9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的差异扩大到了0.81,但统计检验表明,这种差异也没有达到显著水平。3.3 考试成绩的分析下面两表(表10和表11)是实验班、对照
12、班在训练前后语文、数学成绩的比较。表10表明,训练前实验班!对照班的数学!语文成绩均是对照班略好于实验班,但差异不显著。表11表明,训练后实验班、对照班的数学,语文成绩仍然没有显著差异。4 讨论我们所进行的实验表明,对中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是可行的,可以在短期内收到明显的成效。此次实验未发现发散思维训练对智力与学习成绩的影响。发散思维能力属于创造思维,是人的创造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创造力与智力没有关系或相关甚低;创造力与智力有高相关;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高低不等,年龄越小越密切;创造力高者智力必高;智力高者创造力未必高;智力低者创造力必低;创造力
13、与智力相关的高低因测验的性质而变化。上述情况表明,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目前对这一问题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高创造力者必有中上水平的智力,但高智力者不能保证就有高创造力;低智力者创造力必低。我们分析,之所以在本研究中实验班的智力水平未出现明显的变化,原因可能在于智力与创造力属人的不同能力。另外,智力的提高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而我们训练的时间又相对短暂,即使对提高智力有一些积极作用,恐怕也要增加训练量才行。长期的创造力训练对于提高智力有无显著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的实验也没有发现发散思维训练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原因可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训练的时间较短,对于学习成绩的这种远迁移影响不容易有明显的效果。二是目前的考试内容很少涉及人的创造力。无论如何,我们认为,即使创造力训练对通常意义上的智力以及学习成绩没有明显影响,它也是极有意义的。这方面的研究要深入开展下去。参考文献1 张武生.创造性思维与个性教学模式实验探索M.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1995.2 高玉琛.青少年科技活动与创造力培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7,(3).3 张杰.幼儿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4).4 杨孟萍.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探新,1992,(2).5 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4-5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