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智慧教育”理念下的品德课堂初探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结合烛光杯执教的大话交通一课,来谈谈在品德课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以及我的思考。回顾我执教的大话交通一课,整节课始终围绕两个问题开展。一是交通经过了怎样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二是交通的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2013年12月初,我有幸到东北师大理想信息技术学院去学习,聆听了钟绍春教授的“智慧教育”的培训。智慧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指培养学生智慧的教育。智慧:不是知识,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大众所具备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发现一般人发现不了的问题,能够解决一般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智慧教育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 有值得让学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
2、2.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正好需要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3.新知识学习中的疑难点有有效的破解手段等。让学生通过思考和研究问题,来获取知识和能力,最重要的是提升智慧,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吗?所以我开始了对智慧教育的一些思考与探索,做了一点初步的尝试。这一节课,就是我基于智慧教育下的品德课堂的初探。无独有偶,智慧教育与现阶段的“大问题”研究有着不谋而合之处。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我设置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并不是学生略一思考或稍加努力就得获得答案的。他们必须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探究来完成任务。所以我在课前把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并让学生依照兴趣话题分了小组。学生接到任务以后,小组进
3、行了分工与合作,大家搜集了资料,进行筛选,整合。把有汇报价值的内容整理好,并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任务领取之后,每个小组都建立了自己的QQ群,我也加入到了班级群。我们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和指导。在上课之前,学生的整个完成任务的阶段,我一直都在旁观。当他们出现困惑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随时向我咨询,有时也需要我及时地参与指导。关于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只要上网或者到书中去查找关于交通工具或者交通设施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就可以。学生经常出现的主要问题是能找到大量的内容但不会概括。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如何从繁杂的材料中找到自己最有用的内容。这里只有两个关键词:产生和发展。三个时间结点:
4、过去、现在和未来。第二个问题,交通的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相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难,而这个问题正是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归纳概括得出的结论,也是我经常提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关键所在。纵观历史的发展规律,任何事物无非都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不断需求而进步的,交通也是如此。所以,我在课堂中会把这个观点反复做以强调来加深学生的认知与理解。比如:在汇报陆路交通的火车一部分时,我通过问学生为什么乘坐高铁人们的感觉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学生说出因为高铁采用了降速玻璃,深刻体会科技使出行更方便。比如:“考考你”环节,我让学生猜各种特种车,欣赏一些特殊的车辆以后,问人们为什么要生产这么多种类的车?孩子们经过
5、思考会得出因为人们的需求不同。再比如:我安排学生对道路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连线以后,告诉他们其他的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展演变过程的规律也同道路一样。经过这样重复的强调、强化,对学生形成新知、概括和总结规律,能够起到潜移默化地引导作用。这节课因为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以学生的汇报为主,难免会给人以单调之感。而且大约在十年前,就有这样的以小组活动、汇报的形式出现的教学课堂甚至觉得毫无新意。其实则不然,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全部在课前完成,这是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课前每个小组的同学在组长的指挥下,大家有分工、有合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资料的,制作PPT的,打印资料的,汇报成果
6、的孩子们的汇报形式也不尽所同,有图片展示的、有幻灯片展示的、有语言描述的,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都被极度地激发,老师始终站在学生“身后”,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而且当思维的大门打开以后,每个人都在努力地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所以知识丰富、有思想有见地的学生在课堂上相对那些读书少、思考能力弱的孩子就有了更大的发挥的舞台。他们也许并不是每次考试都得高分的优等生,但我想这样的课堂会给另外一群孩子更多的成就感。当然,我还想要特别强调的是,课前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布置任务就完事大吉。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思考的方法是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所以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要在关键时刻进行引导,不仅让学生搜集到相关的
7、、有用的知识,而且还要帮助他们学会思考,最终出结论。比如:查找火车那一种的同学,不仅找到了几个时代的代表性火车,同时还从速度上夸大地进行表演。尤其是地铁、轻轨与传统火车间的特点都从幽默的语言中表现了出来。这就是他们在结合着查找的资料进行认真阅读后的得出的结论。再比如查找汽车一组的同学,在汇报了各种汽车的知识以后还特别强调了汽车的发明并不是卡尔本茨一个人的成就,他是把大家的发明集中到了自己的发明之中。再比如查找道路发展史一组的同学,他们在查找的过程中,发现路越来越远,越来越宽。这些结论看似简单,但却是他们思考问题的开始。当然,这样的课同以往那种不见学生就直接上的课不同,它需要学生课前用一段时间来
8、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样的课堂需要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而定,它可以是针对一节课布置的任务,也可以是一个单元。根据任务的难度系数不同,课前活动的时间在一周到一两个月不等。像这节课,由于时间很紧,我从跟学生第一次见面布置任务到上课用了五天的时间。因为这种模式的教学只是我刚刚开始的一个初探,很多问题也是我不可预知的。“大问题”的教学观最初是针对数学课提出的,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黄爱华曾指出:大问题的课堂必须是开放性的。它正与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的学科特点相同。但是如此开放的课堂,对教师的知识储备以及驾驭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挑战。比如,上课当天,查找汽车的知识的学生就把要汇报的材料落在了家里。孩子们也是
9、第一次上这样的课,由于小组汇报的形式不一样,汇报的人数也不同,没有汇报任务的同学由于在课前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在课堂上除了做个听众,显然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事可以做,什么话可以说,所以课堂上并没有出现大家期待的那种小手举得高高的情况。相反的,还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要表达,以至于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时间的掌控问题又成了教学时的“大问题”。由于学生的思维活跃,当天我反倒有些跟不上,在课堂上的评价就显得很不到位。在回放我教学的录像时,我深刻地感慨:学生的发言那么优秀,我竟然游离于他们之外了。像这样的问题在我试讲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多次。我深知这样的课堂上好了,会获得新的突破与成功。上不好,可能会比一节常态的课更糟糕,但我还是义无返顾地尝试了。因为对我而言,成绩不再是评价我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能否超越自己是我更高的追求。当然,我也很幸运地,得到了张喜芬老师的全力支持与帮助。她对我的尊重与理解,使我敢于把这样的课堂搬到大赛中来。同时,我也很幸运地得到了评委老师们的认可,在此感谢大家的帮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