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数学教学活动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教师的 “教”,更取决于学生的“学”,而“学”的核心恰恰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把握学习基础 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学”,进而促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和积累的经验等方面对学习基础进行深度分析,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已经会了什么”以及“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在对学生的这些学习基础进行分析与了解以后,教师才能对学生用量角器量角的自主学习能力做出恰
2、当的判断,设计合理的学习活动。激发内在需求 数学教学应通过数学内在的本质和数学自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需求和学习欲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从“要我学”走向“我要学”。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回忆“2、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用2、3、5三张数字卡片分别摆出2、5的倍数,然后进一步质疑能否利用这三张数字卡片摆一个是3的倍数的数。当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而摆出“253”和“523”以后,教师组织学生计算验证。当学生发现错误后,认知经验上的不平衡促使他们产生了进一步自主探索的内在需求。指导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教师把教学的重心从“
3、教”转到“学”,这种转换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为支撑。因此,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例如,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观察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情况,提出初步猜想;然后通过丰富、全面的举例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当学生确认猜想并获得结论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这个数为什么不包括0”,从而进一步完善结论。这样,在“提出猜想举例验证获得结论完善结论”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明晰了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积累了研究规律的活动经验。提供探究环节 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
4、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当学生明确“求长28米,宽15米的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以后,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方法:有的是把围成长方形的4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有的先算出两条长的和,再算出两条宽的和,最后再相加;还有的先算出一条长加一条宽的和,再乘2。在交流和比较各种算法的基础上,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行优化,逐步从算法多样到算法最优。这一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知识的环节,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养。注重回顾反思 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回顾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探索获取知识的经验和得失,从而使学习过程清晰化,思维条理化、精确化、概括化。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一课,“有序”是“列举”的核心,但“有序”不是教师“直接告诉”的,而是学生在经历一系列学习活动之后“自主生成”的。所以,当学生经历列举的结果从“遗漏”到“不遗漏”,思维从“无序”到“有序”的比较过程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回顾与反思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列举如何才能做到有序,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有序列举的价值和意义,实现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内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