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冷思考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焦顺华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要以生成为价值追求,教学预设要与课堂生成有机整合,课堂生成应努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应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引领学生丰富和发展祖国语言为根本。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既不要期盼意外,也不可剥离文本,更不能囿于预设。关键词语:课堂 预设 生成 “课堂”,泛指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主阵地、主渠道。“预设”,本指语句中所包含的使其有真值或有意义的估计,站在教育学的角度来解释,即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预先设制教学方案。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教学有可能并需要
2、进行有目的的预先设计。“生成”,是课堂对话情景中师生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即时性的获得与发展,是教学的本质内涵,是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走向灵动,由重复走向创造的超越。语文课堂要以生成为价值追求,这是人所皆知的新课程理念。当“生成”一词在课堂上、校园里、教育教学杂志上“炒”得火爆之时,我们是不是该凝神静思一下:什么样的教学预设才能与课堂生成有机整合?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需要生成些什么?语文课堂生成应以什么为本?怎样的生成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且从以下三个层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一、不要期盼意外教学过程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因此,有人认为,课堂生成是一种及时
3、性的,非预见的获得与发展。这里的“非预见”,被一些老师理解为不可预测的,甚至不可预设的。加之不少优秀教师在公开课上,都能把握住那些非预见性的意外情况,巧妙地将那些不和谐的“音符”,转化为课堂教学主旋律的“辅助音符”,甚至由此促进学生学习情感、语文知识、学习能力、文学素养等在课堂上的有机生成。因此,便有教师提出“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教学期盼意外”、“期盼更多的意外”的观点。于是,便有了下例之类的教学案例:师:读了课文第二自然段, 你们想到了什么?生:我想试一试在跷跷板这头听那一头的声音。生:(七嘴八舌地附和)我也想听一听。师: (很爽快地)行, 满足大家这个好奇心。来,我们把课桌面当作跷跷板
4、,坐在左边的同学把耳朵贴近桌子那一头,坐在右边的同学在桌子这一头用手指轻轻划一划。生:(兴奋地)听见啦!听见啦!师:交换玩一次。生:(欢呼雀跃)听见啦!听见啦!师: 现在谁来说一说,你还想到了什么?生:我想试一试作业本卷成筒儿能不能听到心跳声。生:(又一次七嘴八舌地附和)我也想听一听。师: 行, 再满足一次你们的好奇心,同桌交换玩一玩。生:喜笑颜开地玩起来师:玩了这么长时间了,现在言归正传,再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生:我想到了还可以把硬板纸卷成筒儿当听诊器。生:我还想用现在医生们用的听诊器来听一听xx的心跳声。这是一位老师教学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随堂实录。一下课,我就跟身
5、边的几名学生聊上了:“喜欢这样上课吗?” “喜欢啊!”学生脱口而出。“为什么喜欢?” “玩得开心啊!” “除了玩得开心,你们还学到了什么?”“我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雷奈克发明的。”“我知道可以用空心木管做听诊器。”“我知道还可以把硬板纸卷成筒儿当听诊器。” 我不得不打断孩子们的思路:“除此之外,你们都学到了哪些语文知识?”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我看了那位老师的教学预案,寥寥数行,只有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没有学生课前先期活动的思考,没有问题的假设和解决方法的预设,亦没有课堂练习的设计。当我提及教案太过空泛时,得到的解答是:“教案不需要那么详细,多一些留白,才有更多的生成机遇,才有遭遇意外
6、的惊喜。” “你教学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第二自然段的预设目标是什么?” “这一段记叙了雷奈克医生从两个孩子玩跷跷板受到启发,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过程。我的预案中,是要通过提问,启发学生领悟要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道理。”“帮你补充一下,同时重点读懂带有果然这个词语的复句,并进行相关句式训练。你觉得这些教学目标达到了吗?” “不都说新课程的课堂期盼意外吗?不都说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嘛。说实话,我也没有想到会出这样的意外。孩子们感兴趣的是体验听诊器的功能,我也就顺其自然啰。” “你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学生都学到那些语文知识了?” “至少学生玩得很高兴,课堂气氛很活跃,这不就是人文性的体现嘛。”
7、 “语文课只要人文性,不要工具性了吗?这节课到底是语文课还是游戏课呀?”也许是我的问题太尖锐、太直白了,也许是对方还没做过这方面的思考,他哑口无言了。礼记中庸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机遇总是厚爱有准备的头脑,好的教学效益来自于由精心预设而导致的自然生成。我们应该对课堂上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教学中才能从容应对,收放自如,使课堂出现“神来之笔”,使教学环节的断裂之处生成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璀璨花朵。我们切不可寄希望与课堂中一刹那的灵光闪现,而忽视课前的充分准备;切不可因为“期盼意外”,而放弃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和对教学方案的精当预
8、设。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课堂生成寄托于“留白”,寄情于“意外”,更不可因此放弃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追求。新课程讲究课堂的开放和灵动,但不是放任自流,特别对自控能力不强,容易被外界新奇事物刺激所影响的小学三年级儿童来说,不能由着他们想怎么上课就怎么上课。诸如上例,教师预设教案时就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在课前组织学生展开相应的先期活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铺垫。课堂上,更不该错误地把学生那些并无生成价值的疑问、想法,当作“意外”获得的知识的“生长点”,因而过分地放纵了学生的不当需求,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了。表面看,课堂热闹了,学生的需求满足了。但是,这样的,没有预设的“放羊式”的“生成”,
9、产生了“脚踏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局面,致使学生毫无节制地盲动,导致语文教学活动出现了断裂甚至杂乱无章。这种所谓的“人文性”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意外,还是不要追求、不要期盼的好。二、不可剥离文本“文本”是包含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是与学生、教师相并列的不可或缺的语文教育要素之一、不管是凭借统一“教材”,还是发掘校本课程,语文教学总离不开承载知识的“文本”。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有准备地、从积极的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即以精心安排的一个或一系列事件来支持或促进学生的内部学习,使其价值取向成正态方向发展,而不可剥离“文本”去进行所谓的“生
10、成”、“拓展”。请看下列两则教学案例:例一:生:老师,我也想造一座云房子。生:(七嘴八舌地附和)我也想造。师: (很爽快地)行,我们也来造一座云房子。请小朋友们拿出卡纸,4人一个小组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一小组造的云房子漂亮。生:(有的作画,有的剪纸,有的粘贴,兴致勃勃。)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把创造的作品贴到黑板上来。生:(踊跃上前台长贴“云房子”。)师: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介绍你们造的云房子。生:我的云房子像一个蘑菇。生:我的云房子像一朵花。生:我的云房子像一只小白兔。例二:生:老师,我也想造一座云房子。生:(七嘴八舌地附和)我也想造。师: 咱们要造就造一座不一样的云房子。请小朋友们先读一
11、读课文,看看小鸟们都造出了什么样的云房子?生:有很高的大楼房,有很宽的大礼堂师:还有谁想读?让我们听听,哪只小鸟最想来造云房子?生:十分踊跃地朗读课文。师:觉得这些云房子漂亮吗?谁来读出美丽的感觉?生:踊跃地用赞美的语气朗读。师: 喜欢这些云房子吗?谁来把喜爱的感情朗读出来?生:兴致勃勃地用喜爱的语气朗读。师:(指着黑板上张贴的纸模型)你们觉得这些云房子还像什么啊?生:云房子像一个蘑菇。师: 像一个什么样的蘑菇?你能说具体一点吗?生:云房子像一个大大的蘑菇。生:云房子像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师:云房子像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在干什么?你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吗?生:云房子像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在找萝卜吃呢。师:这
12、么多美丽的云房子。谁来用一个词语夸一夸?生:各种各样 各不相同师:不仅要夸云房子多,更要夸云房子美。生:美不胜收师:老师也想到几个词语,送给小朋友们。投影出示:各不相同 各种各样 形态各异 千姿百态 千奇百怪 美不胜收(教师领读,学生自读记忆。)投影出示:云房子真 !有的像 ,有的像 ,也有的像 。师: 我们再按这样的句式来夸一夸云房子。学习用上刚刚学到的词语,并加上自己的想象。生:云房子真美丽呀!有的像一个汉堡包,有的像一课枝叶茂盛的大树,有的像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白兔。生:云房子真可爱呀!有的像一只小羊在吃草,有的像一座小雪山,有的像一只小船在大海上航行。师:小朋友们还想造一座什么样的云房子?
13、生:我想造一座像飞机一样的云房子生:我想造一座像飞船一样云房子生:我想造一座像孔雀开屏的云房子师:小朋友们课后都可以按照想象造一座自己喜爱的云房子。这会儿,我们再来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谁最想造云房子。上述两则教例,花费了相同的教学时间,实现了各自不同的“有机生成”。显而易见,教例二的课堂教学看似朴实无华,但能以文本为依托,以文化为内涵,颇具科学合理性,也具有语文味儿。教例一预设的“造”运房子的环节,或曰安排的教学事件不能够支持或促进学生的内部学习,课堂上又是音乐,又是图画,又是手工;学生又是画,又是剪,又是贴,看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却只是剥离文本的游戏,只有身心的娱乐,却无文化的涵养。这
14、样的“生成”不仅没有任何发展内涵,更没有任何创新价值,也谈不上有什么教学效益。因此,例一中的所谓“生成”,笔者不敢苟同。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生命运动过程,因而,课堂教学总是呈现出丰富性、多边性和复杂性,并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然而,学生的存疑,并非都具有研究价值,学生的需求并非都那么合理,并非都必须当堂得到满足。因而,当这种“生长点”出现时,教师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要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进行筛选点化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如上述教例二中的教师,不经意地“搁置”了“造”这一既耗时间又无语言发展价值的“旁枝”型信息,有意放大了“想”这一有益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言的运用和发
15、展的生成性信息,引领学生步入课文情境,深入对话文本,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领和激励下,积极主动地锤炼和发展语言,实现了有效的阅读创造。如此这般,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三、不要囿于预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学习,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习,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考虑教学的预设性目标之外,还要关注在教学中生发出来的生成性目标。相对于预设性目标而言,生成性目标是一种内生的及时性目标,它使得教学目标不再是僵化、固定的,而只是提供路标式的指导。面对“意外”
16、生成的材料,应善于从教学目标出发,迅速判断这一材料的教学价值,采用科学的反馈策略,应该在尊重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并积极评价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引领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有效思考。一切教学活动都毫无例外地具备下列特征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习本质上是由学习者内部需要引起的,是学习者的自觉行为。教学,应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领和激励下,积极主动地去对话文本,吸纳新知,寻求发展的心理过程。因此,实施教学预案不应生搬硬套,机械执行,而应以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主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的有机生成为依据作及时的有机的调整。然而,长期以来,教师们已习惯于把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既定的
17、教学任务,看作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时间充裕,就让学生充分发挥,“尽情”展示,时间紧了,学生的自主权,甚至发言的权利就被老师“收回”了。如一个特定的教学内容预设两节课完成,就一定得完成。为了保证这一点,一是“拖堂”,二是干预强行制止学生思维,或者直接提供结论。下面两则教例中,我们的老师就死抱住预案的“模板”不放:一屏幕出示:在大家的关怀下,明明成了一个( )的小姑娘。教师:请大家按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明明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生甲:在大家的关怀下,明明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生乙:在大家的关怀下,明明成了一个坚强的小姑娘。生丙:在大家的关怀下,明明成了一个有爱心的小姑娘。(学生积极参与,还有不少学生举手准
18、备发言。) 教师:还有一些同学想说,但是时间来不及了。下面请同学们学生:唉!(非常失望地放下手)二教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里的三个故事,把最令你感动的一小节读给大家听。生甲:(动情朗读)那个正午我坐在窗口,看满街的车来车往,眼前总浮现出明明天使般的笑脸。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教师:啊,这一段老师还没讲到呢。Xx同学,你选择的哪一小节?生乙:(朗读另外一小节)生甲:(欲语无言,沮丧地低着头坐下了。) 上述两例均系苏教版第七册第12课番茄太阳的随堂教学实录片段。体会盲童“明明”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之一、“例一”中,从几个学生的答案看,这一教学目标已
19、经基本实现,教师及时“抽刀断流”似乎无可非议。课后,我随意问了几位同学:“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沉默以对。我微笑着再问:“我知道你们一定都有更好更精彩的答案,闷在肚子里太可惜了!”孩子们陆续开言:“在大家的关怀下,明明成了一个用微笑承受一切的小姑娘。” “在大家的关怀下,明明成了一个心里充满阳光的小姑娘。” “在大家的关怀下,明明成了一个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小姑娘。”真是妙语连珠,情真意切!不管是从学生当时的神态,还是从学生后来的课堂表现,都不难看出,由于教师过分地强调“预设”,忽略了“生成”,过分地强调学习目标的达成,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过分地强调对知识点的把握,忽略了对学生
20、的积极情感的滋养。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们把话说完,或者换一个方式,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既节省了时间,也尊重了学生的表达需求,还促进了生生交往和优势互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何乐而不为?呢?为什么这么急于把正陶醉于对“明明”的喜爱和敬佩之中的学生生拉硬扯进预设好的下一个教学环节呢?为什么要压抑学生智慧与激情的火花呢?长此以往,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就如同一条被风干的丝瓜,结构有序、思路分明,而毫无鲜活力了吗? “例二”中,学生自主选择的一段话,是课文的最后一小节,承接前面“明明”的一段话:“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表达了作者“我”内心的感动与感悟;凸显了“明明”纯真善良的心灵,就像
21、她所摸到的“番茄太阳”一样,那么美丽,那么温暖,而且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感悟盲童“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是这一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也应该是这一教学环节的重点所在。可是,在老师的教学预案里,不属于这一个教学环节。于是,被老师“冷处理”搁置一边了。且不说,这一小节完全可以纳入文中的第三个故事,且不说老师也本该讲到了,只说教学具有很强的生成性,教学过程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其中隐含许多不确定的和非预期性的因素。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以“生成”为价值追求,相应地,新课程背景下的预设就应以生成为目标导向,就应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教师应用心捕捉和有效筛选学习活动中突然生成
22、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生动情景和鲜活的课程资源,科学地对教学预案进行局部调整,追求课堂教学的主动建构,努力实现有内涵、有价值的课堂“生成”,教师如果抓住这一契机,依据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你为什么认为这一段话最令你感动?能说说你的理由吗?”那么,学生不仅会省悟到“明明”的一段话最令人感动,还会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表露无遗;教学的目标指向不仅会立即归结到感受盲童“明明”的心灵之美,探究“明明”给“我”带来的快乐和感动这一主旋律上来,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觉地把个体语言与课文语言有机融合。可惜,教师为了控制“局面”,为了按预设循规蹈矩地完成教学任务,竟然不予理睬!
23、竟白白错过了一个生成的契机!在这种教学状态下,“生成”何处扎根?又何能开花结果呢?请不要用僵化的教学程式禁锢学生的思维,请让预设开心地“约会”生成,“约会”精彩,请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去语文世界尽情地畅游,去真情地对话文本,真实地展示自我。 总综上所述,预设是教学的内在要求,生成是教学的必然结果;没有生成,课堂教学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教学就是杂乱无章的盲动。预设应以生成为目标追求,应为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生成”应该是有机的,但不是随意的;“生成”应该是开放的,但不是放任的; “生成”应该是对“文本”的超越,但不是丢弃“文本”去任意拓展;语文课堂的“生成”,应该是发自于“丰富和
24、发展学生语言”这一本源,而不是背离语文学科去恣意玩乐;“生成”应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与创造热情的勃发。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预设与生成同构共融,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有血有肉的,才是丰满鲜活的,才具有生命活力。精美绝伦的花园需要匠心独具的园丁,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智慧是预设与生成有效性的根本保证。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以生成为价值追求,是否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我们的教学预设,是否与课堂生成有机整合,是否能激活课堂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是否以促进学生运用和发展祖国语言为根本追求?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