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师之路”征文数学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常青镇中心小学 余云云摘要:我国考试文化背景下数学课程的应试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用,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锻炼,培养出来的是高分低能的“人才”。本文阐述了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提出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指导学生辨析错误问题等几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我国发展的基
2、本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在学校教育中,数学课程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学科之一,通过学校教育中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考试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始终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和大纲为依托,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应试教育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努力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是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还自觉或不自觉地沿袭着传统式的应试教学,忽视了学生学
3、习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的是“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常常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课堂里昏昏欲睡。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就只会死记硬背,勤学苦练罢了。这样,学生的大脑成了知识的容器,被动的学习压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泯灭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虽然这样使我国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答现成问题,以及勤奋刻苦精神方面比西方学生要强得多,但是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方面却远远不如西方学生,培养出来的是高分低能的“人才”。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认为,教育的目标是造就批判性思维的头脑、敢于验证
4、问题的头脑,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头脑;是培养有创造力、有发现和发明能力的人,而不是只懂得单纯地重复上几代人的工作的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限于掌握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人的认知能力,善于用旧的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要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将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将传授教材内容为主要目标转变为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主要目标;将传授灌输、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启发引导、主动探索的课堂教学。 一、正确认识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数学知识结构只
5、有通过学生本身的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因此,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学生能够不断学习与发展,根本的原因是学生求知欲和自身的数学水平之间的内部矛盾,而不是学生之外的诸如教材、教学手段等外部条件。求知欲中包含着自觉、积极、主动和独立的学习特性,这种矛盾驱使学生根据自身的数学水平和自身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来支配自己的学习活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自身的发展。由于学生具有这种自主性、选择性和能动性,在不断的学习中,自身的数学认知结构也不断建构与优化,学生由不会学发展为会学,由完全依
6、赖教师发展为部分依赖教师,最终发展为不依赖教师。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学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不能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让学生看,让学生想,让学生问,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讲,让学生练,让学生验证,帮助学生正确建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问题和问题的解决,所以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
7、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自问、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只有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增强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
8、新的冲动”。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广大学生只会“学答”而不会“学问”,质疑的精神比较差,学生墨守成规,缺乏标新立异、勇于创新的精神,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为了培养学生浓厚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思考,师生共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二)、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巧妙地以“提问”代替解答,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
9、的问题,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许许多多的教师都不厌其烦地、毫无保留地给学生讲授知识,解答问题,不仅教会学生怎样做,甚至还给出标准答案。表面上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也感到十分满意,但这是否真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为什么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反映一听就明白,而一做就不会呢?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这种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只是配角,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只是教师自己思维的结果,缺少学生对整个思维过程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马上给予解答,而是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
10、问题反过来向学生提问,促使学生积极地、独立地思考并回答;然后教师再提问,学生再思考、回答在一系列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后回答的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解决了当前的问题,而且还经历了思考、理解、回答、再思考、再理解、再回答的全过程,在不知不觉中不但理解掌握了当前的学习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而
11、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到的。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互相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归纳和整理中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去理解数学概念、获取数学结论、应用数学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1)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依照教学内容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或引导学生提高问题,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激发学生探究欲望;(2)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地学习与问题相关的内容,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3)通过提问、检查及时了解
12、、掌握学生的探究情况,针对重点难点和学生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地讲解,引导学生通过深层次的思考和相互交流讨论得出探究的结论;(4)针对学生探究的结论适当做一些关键的点评,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帮助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表现做出评价。这样,学生不但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而且从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增强了学习的成功感和自信心,不仅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探索的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信、大胆、主动、合作的精神。 (四)、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辨析错误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对问题的错误理解或错误解法是难免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
13、程中要善于抓住这些错误,指导学生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避免以后不再重犯以前的错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全面的、自我反省的思维能力和不怕失败的心理品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要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数学问题的错误解法或利用教材中印刷错漏之处让学生辨析错误并纠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学生养成不迷信书本,不盲从老师,而是去伪存真、追求真理的治学态度。科学的发展史中,许多伟大的科学成果正是在“批判”旧理论中诞生的。 因此,通过指导学生对错误的辨析,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积累了解题经验,而且使学生从中培养了探索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总而言之,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不教”,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联系电话:15251394972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