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 学 好 玩年 级六学科数学课型实践活动课授课教师内容数学好玩总课时3授课时间学习内容第1课时 绘制校园平面图学习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比例知识,同时能灵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测一测”“问一问”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鼓励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综合利用方向与位置,长度单位,常见平面图形,对称,比例尺等知识,体验绘制校园平面图的过程。学习难点会确定参照方向,能以确定的参照方向为标准化出某个场所的简单示意图。学习准
2、备课件,记录本,卷尺 备课二度备课教学过程合作探究:一、明确活动任务绘制校园平面图二、设计方案1、观察教材第51页两张平面图,说说这些平面图有什么共同的地方。2、想一想,绘制校园平面图前,要先做哪些方面的准备?A、在校园平面图中需要绘制哪些主要建筑物?教学过程B、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如何收集这些数据呢?C、如何确定这幅图的比例尺呢?3、设计绘制校园平面图的活动方案,包括主要步骤和分工。4、实地测量并记录。5、绘制校园平面图汇报点评:1、按小组展示绘制的平面图。2、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知识?采用了哪些方法?3、利用所绘制的校园平面图,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什么问题?板书设计绘制校园平面图主要步骤
3、:1、确定主要建筑2、绘制校园围墙的形状。3、各建筑的平面大小和形状、各建筑间的距离及在校园内的分布情况。4、确定平面图的外围大小。5、算出比例尺。6、确定各建筑在平面图上的大小、形状。7、绘制出各建筑在平面图上的位置,添加图名。8、实地验证,完善平面图。9、绘制正确的校园平面图教学反思年 级六学科数学课型实践活动课授课教师内容数学好玩总课时3授课时间学习内容第2课时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在对比探究中认识莫比乌斯带,使学生会将长方形纸条制成莫比乌斯带。2、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莫比乌斯带的特征,体验“猜想、验证、探究”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
4、神。3、让学生经历猜想与现实的冲突,感受“神奇的纸环”的神奇变化,在莫比乌斯带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学习重点用长方形纸条制作莫比乌斯带。学习难点沿着莫比乌斯带的中线剪开后得到的形状。学习准备课件,剪刀,水彩笔和若干长方形纸条。 备课二度备课教学过程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个魔术,想看吗?(板书课题)自学感悟: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主题图。在纸环的内侧有一点面包屑,外面有一只蚂蚁,如果不让蚂蚁爬过纸环的边缘,它能吃到面包屑吗?合作探究:活动一:认识莫比乌斯带1、制作圆环纸带。摸一摸纸环有教学过程几个面
5、几条边?2、制作莫比乌斯带。尝试制作只有一条边、一个面的纸环。汇报点评:1、怎样制作只有一条边、一个面的纸环?纸带一端不动,另一端扭转180然后再把两头粘贴好。2、用彩笔在纸环中间画一画,验证这个纸环只有一条边一个面。巩固练习 : 研究莫比乌斯带:1、剪莫比乌斯带(二分之一)先猜测结果,再动手剪一剪。2、剪莫比乌斯带(三分之一)先猜测结果,再动手剪一剪。拓展延伸:如果不是旋转180而是更多的度数,或者沿四分之一的宽度剪开莫比乌斯带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大家不妨先猜测,再动手试试,最后验证你们的猜测!板书设计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贴莫比乌斯带)教学反思年 级六学科数学课型实践活动课授课教师内容数学好
6、玩总课时3授课时间学习内容第3课时 可爱的小猫学习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数对中的两个数都扩大相同的倍数,所形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才相似。2、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及动手操作的能力。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学习难点体会图形的相似。学习准备课件 备课二度备课教学过程自主尝试:课件出示第56页主题图独立完成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合作探究: 1、订正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2、观察第二个问题中的表格,讨论:天天,晶晶,欢欢点对应的数对和乐乐的点对应的数对之间有什么关系?3、把教材第56页的表格补全。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中分别画出三只小猫的轮廓。教学过程 汇报点评:1、按组展示方格纸中天天,晶晶,欢欢的轮廓。2、大家是怎样画的?A、根据表格中的表示每只小猫轮廓的点的数对,在方格中描出各数对表示的点。B、再按照字母顺序依次连接起来。C、还要画出眼睛,鼻子和嘴巴3、哪只小猫和乐乐最像?为什么?(小结:数对中的两个数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得到的新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似。)巩固练习:课本第57页“试一试” 板书设计可爱的小猫(X2,Y2) (X,Y) (X2,Y2)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