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方案 201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各级各部门要以“防灾减灾日”活动为契机,举办各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根据市政府统一安排,经县政府研究,决定于2012年5月1日至5月30日在全县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月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履行政府应急管理职能,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依法管理、正面引导,紧紧围绕提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
2、识这个主题,积极创新宣传手段,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内容,提高宣传实效,深入宣传各种防灾减灾法律法规知识和普及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提高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为进一步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总体部署 (一)宣传发动阶段:4月20日-4月30日 各级各有关单位要精心组织,周密策划,细化实施方案,及早部署,广泛动员,采取有效措施,以宣传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为重点,辅以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通过悬挂过街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在有关新闻媒体上开辟防灾减灾和有关法规知识宣传专栏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二)活动实施阶段:5月1日-5月30日 各乡镇、各部门要广泛发动机关、
3、行业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在文化宫广场、社区、集镇、田间地头等群众较为集中场所,通过设置防灾减灾知识图板,发放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救助宣传资料,播放有关灾害录像、科普宣传片,接受咨询,开展应急演练等活动,向群众宣传防灾减灾法规和科普知识,使“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家庭,提高社会公众对防灾抗震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 (三)总结评比阶段:5月31日-6月2日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的先进经验,推广好的做法,整改工作中的不足。 三、主要活动安排 (一)媒体宣传 1、活动内容。宣传月活动期间,武强电视台循环播放防灾避
4、险应急知识系列宣传片,并在武强政务信息网显著位置制作“应急知识动漫宣传片”图片链接,提供在线及时点播服务。同时,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发布应急科普相关短信。县电视台要开辟专栏,专题介绍应急管理法规和防灾减灾知识。 2、活动时间。5月1日至30日。 3、责任单位。县广播电视台、政务服务中心、移动武强分公司、联通武强分公司。 (二)集中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 1、活动内容。由县应急办统筹安排,县防灾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根据各自工作实际,集中在县城文化宫广场集中开展一次“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宣传场地由县建设局协调落实,县政府应急办、县政府法制办对相关法规政策咨询予以指导。宣传活动所需展板、音像制品和宣
5、传资料等由各单位自行准备。 2、活动时间。5月12日。 3、责任单位。县政府应急办、县民政局具体组织实施。 (三)悬挂宣传横幅 1、活动内容。宣传月期间,县直各相关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在本单位办公大楼或醒目位置悬挂防灾减灾宣传横幅。 2、活动时间。5月1日至30日。 3、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发改委、县公安局、县安监局、县水务局、县商务局、县科技局、县国土局、县建设局、县交通局、县农牧局、县卫生局、县林业局、县粮食局、县教育局、县气象局、消防大队。 (四)开展中小学校防灾减灾专题教育活动 1、活动内容。全县中小学校普遍开展一次防灾减灾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广大中小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条
6、件的学校可开展防灾应急演练。 2、活动时间。5月1日至30日。 3、责任单位。县教育局。 (五)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活动 1、活动内容。县科技局要结合防震减灾法的宣传和“5。12”纪念日,在全县特别是基层社区广泛深入的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在宣传内容选择上,要汲取国内外地震灾害的经验和启示,并根据乡镇、社区及农村的不同特点,以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地震科普知识、自救互救知识、应急避险知识以及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等为宣传重点,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宣传,推动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县人防办、教育局、卫生局等单位做好配合工作。 2、活动时间。5月1日至30日。 3、责任单位。县科技局。
7、 (六)开展城乡基层社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行动 1、活动内容。重点对城乡社区各类建筑和民房、学校、医院、工厂、企事业单位和各类公共场所的风险隐患进行排查,及时制定防范处置应急预案,组织开展治理工作。 2、活动时间。5月1日至5月30日。 3、责任单位。县卫生局、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安监局、县教育局、县文广新局、县交通局、消防大队及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成立县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于兰山任组长,县政府应急办主任王文志任副组长,各乡镇、县公安局、安监局、卫生局、教育局、民政局、气象局、科技局、水务局、社区办等单位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
8、在县政府应急办,负责宣传月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二)认真抓好落实。各级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创新宣传形式和手段,按照全县“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制定细化方案,采取切实措施,抓好落实,务求实效,组织落实好本地区、本单位的各项宣传活动。 (三)加强沟通配合。各部门、各单位要相互配合、上下联动,新闻媒体要积极参与,形成宣传月活动的整体合力,在全社会形成普及防灾减灾常识,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的良好氛围。 (四)做好督查总结。县政府应急办将xx县政府督查室组织人员对各乡镇、各部门实施宣传月活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将有关情况进行通报,以确保“防灾减灾”月宣传教育活动取得成效。 1
9、2 各镇(街)人民政府、机关各处室、各驻区机构,各企事业单位: 今年5月12日,是第六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根据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14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和XX省减灾委员会关于开展好201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的通知要求,现就组织开展我开发区今年的防灾减灾日活动通知如下: 一、“防灾减灾日”活动的主题 今年防灾减灾日活动的主题为“城镇化与减灾”。各镇(街)、各有关部门在今年防灾减灾日活动中,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充分认识城镇化给防灾减灾工作带来的新挑战,通过开展一系列防灾减灾活动,推动防灾减灾与城镇化建设现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应对气候变化相适应,加强城市防洪排涝、抗震、消
10、防等设施和灾害监测预警、救援救助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灾害设防标准,切实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二、“防灾减灾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按照市减灾办的部署,根据我区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城镇化与减灾”这一主题,重点在全区组织开展以下活动: (一)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周活动。2013年5月10日至16日,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周。各镇(街)、各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联合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以城乡社区、机关、学校和企业等为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网络以及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发挥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重特大自然
11、灾害案例和有关纪念馆的宣传教育和警示作用,向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工矿企业职工等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基本技能,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二)组织开展防灾演练活动。各镇(街)、各有关部门要针对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防灾减灾应急预案,重点针对城市内涝、台风、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等灾害以及煤气泄漏、火灾事故等,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活动,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责任明确到人、落实到位。地震重点危险区所在地政府要做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组织开展应急疏散演练,加强地震应对防范准备工作。各级地震、水利、消防、住房和城乡建设、教育、
12、卫生等部门,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针对监测预警、抢险救援、转移安置、应急保障、医疗防疫等重要环节,深入机关、学校、厂矿企业、社区(村)、商场、文化娱乐场所指导好防灾演练活动。要通过演练,不断提高全区各类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全民的避灾自救能力。 (三)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由各镇(街)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深入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通过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基层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应急预案,落实居民自救互救措施,健全应急避难场所,提升全社会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能力,夯实防灾减灾工作基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针对社区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为社区配
13、备必要的紧急救援避险物资和装备,进一步完善好社区综合减灾基础设施。 (四)启动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为进一步夯实救灾应急工作的基础,不断提升全区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按照国家减灾委的部署和XX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辽政办发201241号)要求,结合“5.12”防灾减灾日活动的开展,全区自今年起启动实施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各镇(街)要在省减灾委关于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意见(辽减发20141号)的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力争将全区现有的大型公园、广场、体育场、学校操场等,建成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由各级减灾委统一协调,各级减灾办公
14、室牵头组织,各级减灾委相关成员单位具体落实。 (五)全面推开农村住房保险工作。按照民政部财政部保监会关于进一步探索推进农村住房保险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5.12”防灾减灾日活动的开展,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区全面推开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倡导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易遭受灾害侵袭地区的农村住房全部参加农村住房保险,逐步实现农村住房保险的全覆盖。 (六)深入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各镇(街)、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主动减灾、综合减灾和灾害风险管理理念,认真总结近年来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结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深入开展社区灾害风险评估,
15、指导居民绘制社区灾害风险地图,梳理社区安全隐患清单,明确治理方案和时间进度。要结合区域或行业灾害风险特点,针对各类易发灾害可能带来的威胁,重点做好机场、火车站、地下管网、燃气管道、隧道桥梁、学校、医院、大型商场、集市等重点部位隐患排查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治,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防灾减灾日”活动的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自国务院确定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以来,“防灾减灾日”活动已经开展了五年,各镇(街)、各有关部门要防止和克服对“防灾减灾日”活动的厌倦情绪,进一步加深对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要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由各级减灾委员会
16、办公室牵头,各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认真组织开展好全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活动。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抓紧制订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活动方案,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经费保障,做好各项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要加强各项活动的安全工作,严格执行消防和大型活动治安管理的有关规定,制订好活动应急预案,落实好应急措施。 (二)突出重点,形式多样。各镇(街)、各有关部门要在总结前五个“防灾减灾日”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党政机关、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开展好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防灾减灾活动,重点抓好防灾减灾知识宣传、防灾演练、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等活动。要从夯实
17、救灾应急工作基础入手,扎实推进本地、本部门的防灾减灾工作,努力开创全区防灾减灾工作的新局面。 (三)总结经验,建立长效机制。各镇(街)、各部门要认真总结“防灾减灾日”活动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在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和方法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同时,把“防灾减灾日”活动与贯彻防灾减灾规划、落实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结合起来,切实推动我区各项防灾减灾规划目标的实现。 12 为深入贯彻落实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省防灾减灾行动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11131号)、市委办、市府办关于印发的通知(台市委办201159号)精神,扎实推进我市
18、防灾减灾行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四大战略”,按照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统筹考虑各类自然灾害和灾害过程各个阶段,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强化社会管理,拓展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努力依靠健全法制、依靠科技创新、依靠全社会力量,着力推进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科学减灾。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防灾减灾的根本,以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工作重点,全面提高防灾减灾科学理论与技术支撑水
19、平,规范有序地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各项工作。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防灾减灾工作,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着力解决防灾减灾领域的突出问题。合理安排重点防御工程建设,实现综合减灾的目标。 预防为主,协同推进。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灾害风险调查、监测预警预报、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减灾和救灾相结合,协同推进灾害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 依法防灾,科学应对。健全并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科学,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合理制定灾害防御方案,科学组织灾害防御工作。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以行政区域分级的灾害防御管理责任机
20、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重视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努力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二、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着力减轻各类灾害风险,明显降低因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切实加大对防灾减灾的投入力度。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加强,城乡基层灾害设防水平、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全民防灾减灾知识进一步普及,防灾减灾技能和意识明显增强,灾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显降低,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得到有效维护。 提高能力。各县(市、区)建立减灾委员会。健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完善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减灾救
21、灾装备和避灾安置场所、物资储备网络建设,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效、运转高效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设施和民房普遍达到规定的设防水平。广泛开展宣传,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创建一批国家、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加快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培训城乡灾害信息员5200名。 加强预警。到2015年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覆盖全市的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指挥系统,动植物病疫监测预警系统,核辐射安全预警系统,灾害监测预警、预测预报、灾害信息发布与传播能力进一步增强,灾害监测覆盖到乡镇,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降低风险。到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灾后可恢复性位居全省中上
22、水平。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优先事项,在土地利用、自然资源使用、能源供应、城乡建设、适应气候变化、扶贫等相关规划中要体现防灾减灾的要求。保险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显著增强,自然灾害保险赔款占自然灾害损失的比例明显提高。 减少损失。到2015年全市80的海塘、江塘(堤)、水库、山塘等水利工程防护能力达到国家标准,需要避让搬迁和治理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得到避让或治理。全市各类灾害年均百万人口死亡数低于15人,力争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低于1.5%。灾害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降低。 增加投入。建立稳定和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提高全社
23、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投入。提高受灾群众的救助水平。加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科普宣传教育的经费投入。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 1.气象灾害综合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根据xx市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需求,增加监测站网密度,优化地面自动气象监测,强化雷达和应急移动气象监测,加强近海海洋气象灾害、农业农村气象灾害、城市气象灾害和人居环境气象监测,发展交通、能源等专业气象灾害监测。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形成相关部门气象灾害监测数据汇交共享平台。加强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建立网格化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开
24、展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分析和风险评价,建立及时、准确、权威、畅通、有效的灾害立体监测预警服务体系。 2.防汛防台抗旱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优化监测站网布局,着力增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行政区界和地下水的水文测报能力,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建设覆盖全市的防汛防台抗旱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健全水利、气象、水文、海洋、海事、国土、环保、建设、卫生等部门密切协作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3.海洋灾害综合观测预警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省已建、在建、拟建的海洋观测设施,以海洋产业集聚区、海防薄弱区、海洋灾害频发区为重点,构建我市的海洋灾害综合观
25、测网。形成以市级监测预报机构为主,县级海洋站为辅的海洋预报体系。加快全市海洋灾害信息服务网建设,海洋灾害信息服务覆盖沿海市县,包括主要乡镇和社区,滨海旅游区、港口、海洋工程、标准渔港和其他涉海企、事业单位。 4.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对全市23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按照分类分级管理要求,全部纳入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和群专结合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加快推进xx县安岭乡徐村滑坡市级监测示范工程建设,推动专业监测进程。继续加大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远程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力度,实时掌握动态变化信息,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加强部门间协作,建立健全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短时临近应急
26、联动机制。 5.地震监测台网和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优化全市地震监测台网布局,积极推进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建设,提高地震速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升地震前兆信息捕捉的有效性。推进大型水库、核电站等重大建设工程专用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在综合利用现有地震监测台网建设成果基础上,建设以地震应急决策反应数据库、灾情现场获取与上报、视频会议为主要内容的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立健全地震台网技术支撑保障体系。 (二)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6.河流治理和海塘配套加固。以“强塘固房”工程为抓手,加强椒江流域主要堤防加固建设,提升流域的防洪排涝能力。推进中小河流、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小流域和山洪沟治理,优先对洪涝易发、人口
27、集中、经济集聚、农田连片的河段进行堤岸加固和清淤疏浚,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43.44公里。加固已建标准海塘,提高低标准海塘的防御标准,完善沿塘配套建筑物,巩固完善和提高海塘防御风暴潮的能力。完成海塘加固100公里。 7.病险水库水闸山塘除险加固和区域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深入实施病险水库、水闸和山塘除险加固,加强水库安全动态监测,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70座。加快大中型、重点小型水闸除险加固和安全隐患严重的危险山塘整治。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扩大工程保护范围,提高城市、产业集聚区及低洼地区的防洪排涝能力。加快沿海易受台风灾害影响地区的危旧房改造加固或搬迁,基本消除危房结构安
28、全隐患。 (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8.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各县(市、区)要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特点和降水趋势预报,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重点做好隐患排查、值守和应急处置工作。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避险预案和群测群防责任,一旦出现险情灾情,按地质灾害应急行动方案要求,及时启动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立即撤离危险区人员,并开展应急调查,提出应急处置措施,避免群死群伤,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9.推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开展县(市、区)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和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在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的乡镇和人口集聚区、规划区开展1:10000地质灾害调查和勘查。启动
29、地质灾害重点县(市、区)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 10.地质灾害隐患勘查治理与避让搬迁。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威胁农村居民点的地质灾害隐患,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下山脱贫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通过加强勘查治理、有序组织避让搬迁等途径妥善解决。对当年发生地质灾害点,要及时进行应急排险处置,消除险情;不能消除的,进行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到期末,全市需要避让搬迁和治理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得到避让或治理。继续做好地面沉降防治,以温黄平原地面沉降减缓率为考核重点,进一步完善我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四)加强生态系统预警监测 1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高防灾减灾成效;加强监测预报
30、,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加强检疫管理,提升检疫执法水平;加强防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防治水平。进一步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创新防治机制,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重点建设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三大体系以及公共防治服务、重要生态区域的防控基础设施,形成完善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将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8以下。 12.动植物疫情疫病监测。加强动植物病疫监测预警和控制体系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重大生物灾害防控体系。建立和完善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防疫监督以及基础设施保障系统,加强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提高对口蹄疫、禽流感、红火蚁、香蕉穿孔线虫等重大疫情疫病的预
31、警预报、快速处置能力。在对外开放口岸建立标准熏蒸处理库,确保外来疫情疫病得到有效处理,防止境外动植物疫情疫病侵入和蔓延。 (五)强化核与辐射安全保障 13.核应急与有害气体泄漏应急气象保障系统建设。加强核应急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开发核污染、有害气体泄露等气象应急响应模式系统,建立应急区域精细化风、温、湿以及降水等气象要素场的诊断模型、短时短期预报模型和核应急气象评价模型,建立核电基地特定应急区域基础气象信息数据库,完善核应急气象保障业务平台。 14.加强核与辐射污染源的监测管理和防治。推进核与辐射项目审批的能力建设,修改完善xx市突发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举办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验证相
32、关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辐射环境管理和放射源监控,完善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分级监管,配合国家加强对伴生矿开采的辐射环境保护,加强对重点辐射监管企业的监管,抓好重点核监管企业和场所历史遗留问题,防止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 15.强化核与辐射安全保障。加强对突发核与辐射事件的前瞻性研究,增强相关工作的针对性;加强对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监测、处置能力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口岸一线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在对外开放口岸(包括海港、空港、内陆口岸、国际邮件处理中心等)配置足够的核与辐射检测设备,充实核与辐射专业技术人员。 (六)加强灾害快速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16.灾害应急预案建设。进一步修订市、县、乡镇、村
33、四级预案体系,重点是乡镇、村(社区)级预案,完善预案的系统性,注重预案的操作性,增强预案的实用性,实现预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加强救灾应急预案演练,建立救灾应急预案评估机制,通过认真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重点是乡镇、村(社区)级预案演练,评估预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规范预案应急工作流程,提高基层救灾应急响应能力。 17.提升灾害救援救助能力。加强救灾应急队伍和减灾救灾技术装备建设,结合救灾业务特点,培育和发展“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将公安消防队伍建成各级政府的综合救灾队伍,加强武警部队、医疗卫生救援队、矿山救援队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纳入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34、,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红十字会和社会志愿者等在灾害救援救助中的作用。 18.提高基层防灾能力。加强基层灾害应急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灾害防范意识和预警预报、组织协调和应急避险等能力。健全灾前应急准备、临灾应急防范和灾后应急救援等行动一致、反应迅速的应急处置与救援系统,做到信息畅通、协调及时有效。巩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成果,进一步落实重要堤防、病险水库、地质灾害易发区等巡查预警制度,建立健全基层群防群治的长效机制。 19.避灾安置场所建设。继续推进城乡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确保避灾安置场所安全。全市基本实现县级有1所避灾安
35、置中心,各乡镇、多灾易灾城乡社区有1所避灾安置所,实现总数500所,可容纳灾民30万人的目标,全市形成集减灾、避灾、物资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避灾安置场所网络。 20.救灾物资仓储建设。加强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编制规划,加大投入,优化布局,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改扩建,丰富物资储备种类,全市基本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救灾物资仓储体系。重点推进多灾易灾地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全市实现每个县(市、区)1个救灾仓库的目标。探索完善救灾仓储管理手段,实现市、县二级救灾仓储网格化管理。 21.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灾害信息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落实经费和措施,分期分批开展灾
36、害信息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切实提高灾害信息员的职业技能和业务素养,保障灾情报送准确及时。2013年前基本完成全市5200余名灾害信息员的培训和鉴定任务。 22.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围绕国家“防灾减灾日”、“防汛防台日”等活动,建立防灾减灾宣传长效机制,创新减灾宣传方式,加强减灾教育基地建设,使防灾减灾宣传制度化、经常化,不断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加快城乡“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重视城乡社区减灾工作,从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编制、避灾安置场点设置、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做起,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建设,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积极性,切实提高社区减灾能力。 四
37、、保障措施 (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成立xx市减灾委员会(具体名单附后),充分发挥减灾委员会的综合协调职能,建立各级政府减灾委员会的综合协调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政策研究,完善防灾减灾的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分工合作的防灾减灾决策和运行机制,完善绩效评估、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加快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镇(街道)三级综合联动、协同配合、科学高效、覆盖全面的灾害信息共享机制、灾害应急救助协同联动机制、救灾征用补偿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防灾减灾体制和机制。 (二)完善法规体系 推进防灾减灾法规体系建设,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符合我市实际的防灾减灾有关法规、规章,将防灾减灾纳
38、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完善各类灾害应急预案体系,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积极借鉴发达国家防灾减灾管理经验,推进我市防灾减灾管理工作走上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轨道,保障防灾减灾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加强执法检查,落实责任,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促进工作深入开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增加各级政府对防灾减灾资金的投入,使防灾减灾的投入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增长,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完善防灾减灾项目建设经费分级投入机制,加强防灾减灾资金管理和使用,建立健全救灾和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地质灾害集中地区、连片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防
39、灾减灾基础设施支持力度。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体系。研究建立财政支持的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探索通过多元化机制实现重特大自然灾害的经济补偿与损失转移分担。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建立稳定、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四)健全考核考评体系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及时编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措施,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各地要进一步强化防灾减灾综合决策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指标明确、评价科学的综合考核考评机制,将防灾减灾行动实施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生态建设考核体系。 (五)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人
40、才队伍建设,整体性开发防灾减灾人才资源,扩充队伍总量,优化队伍结构,完善队伍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形成以防灾减灾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各类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为突击力量,以防灾减灾社会工作站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加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力度。 (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的支撑作用,提高我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灾害成灾规律、成灾条件、灾害预警、风险评估、防御对策及应急处置等方面研究。加快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使科学技术更直接地服务于防灾减灾。通过在关键技术领域的不断技术创新,大力提升灾害预警能力。 (七)推动科普宣传教育 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完善和规范防灾减灾科普网络,建设防灾减灾科普基地,开展防灾减灾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加强全社会尤其是重点地区、重点人员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宣传教育,将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纳入学校教育内容,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通过舆论宣传,组织灾害易发、频发地区公众广泛参与灾害应急演练,向公众宣传、普及灾害的防范知识,不断提高全社会和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12第24页 共24页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