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中学生厌学的归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进一步提出: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得需强师;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而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当今社会处处表现出来的是教学无用论、学生厌学、逃学的令人担忧的不良现象。于是,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了研究的课题。所以,讨论分析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厌学的归因分析及应对策略显得迫在眉睫。本文将以个人在身边的学生状况为样本,结合个人从教以来的实际体会,从学生学习失助、兴趣指向、动机
2、缺失、情感饥渴等方面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作一个粗浅的探讨,以引同仁关注,引出更系统的见解,共同完善转变学生厌学的应对之策。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作业抄袭、偷工减料;少做、漏做,甚至干脆不做;课堂上学生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吵闹,学习时不问不动,视上课为坐牢;借故旷课,外出玩游戏等。严重者,甚至跌到少年犯罪的泥潭。面对严重的厌学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及家长均采取了许多措施,诸如加强德育工作、严格控制辍学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娱乐场所管理、要求教师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人权及尊严、把快乐和时间还给学生等,但是收效并不显著。学生的厌学,有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
3、的心理原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起决定作用。学生的厌学,突出一个“厌”字,“厌”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其它心理因素造成的,具体说来,一般有如下几种:一、兴趣指向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因素,它能引人注意,调动人的好奇心,促使人喜爱从事某项活动。任何一种兴趣总是针对一定事件,为实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心向神往,积极地把注意指向并集中于该种活动。例如在同一时间内,学校举办多种活动,此时学生参加那种活动是有选择的,这就是兴趣指向性的表现。而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由学习转移
4、到其它事情上去了。迷恋游戏、录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而那些黄色书刊影像则更毒害学生,使他们轻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斗殴,违法乱纪。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 二、动机缺失心理学认为:“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动机缺失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其中有两个层次的因素,浅层因素是无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深层的因素则是负动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
5、们认为读书与否无关紧要,闯一闯照样赚“大钱”,结果在人生道路上吃苦头。负动机的反作用力能持久而强劲地推动学生逃避学习,老师的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往往被抵消,“启而不发”者大有人在。三、学习失助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但无论怎么奋斗,仍然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促使他们对此作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智力底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这便是典型的习得性失助感现象。也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确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长期被老师忽
6、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有的学生自认为是三等公民,在学校生活中抬不起头来,许多学生便慢慢泯灭了自尊。这便形成了习得性失助感、失尊感的学生群体。四、情感饥渴有些学生由于父母离异,缺乏温暖,于是他们往往广交“朋友”,追求刺激,以从其它渠道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这同样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这些学生广交“朋友”,常常不辨是非,容易受不良因素诱惑,导致厌学甚至辍学。有一女生,其父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小女,于是出现了过早谈情说爱,夜不归宿,最终逃学、出走的恶果。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针对不同的心理偏差现象,促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乐学。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良好
7、感受:第一、成功强化。成功可起到正强化作用,经常给学生呈现愉快的刺激,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防止习得性失助感与失尊感的产生。创设成功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以扬其所长,抑其所短;降低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途经;帮助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促使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同自己的成功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奖励是愉快的刺激,她能增加个体积极反应发生的概率”。对于学习者来说,成功便是最好的奖励;而对于教育者来说,学习者的成功是结果,本身不是评价,如果视之不见,漠不关心,那么很可能会熄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故仍需要奖励,如此,
8、能使学生心理获得积极的满足感与自豪感。第二、激发动机。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目前相当多的学生对学习往往被动听课,消极应付。其主要根源在于学习动机既不明确又不强烈,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动机的激发,可采取内部动机开启与外部动机诱导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第三、引起注意。对于兴趣转向的学生,要将他们的兴趣再转移到学习上来,必须着力强化学生对学习的有意注意:转变观念,淡化“苦味”。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倡导轻松愉快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进教法,激
9、发兴趣。引起学生注意事物特点,刺激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兴趣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学时,我们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第四、情感补偿。情感教育的润滑剂,也是化解厌学心理的良药。古语有“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之说,讲的是“爱屋及乌”的情感效应。学生热爱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而对于那些情感饥渴者,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不至于寻找不
10、正规的情感补偿。第五、家校互动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圆满的教育效果。”家长的素质教育观念、态度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转化工作。由此,家校互动成了我们转化后进的首选。家校互动是社会的进步,是教育手段、方法的发展,这是一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有意义的工作。教育方法俗话说:“有其父,则有其子。”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孩子的表率,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把高度尊重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帮助孩子交朋友。不要动不动就将孩子抛向学校、社会。老师要重视自己在育人中的作用,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
11、工作的重担。要舍得情感投资,学生越有困难、有问题越要互通信息,让学生、家长有“雪中送炭”的感觉。良好家校互动、沟通联系,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必要条件。第六、正确归因。归因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结果的原因作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格定量,她对后继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败的原因归之于自身努力。成功了是努力到位,失败了是努力不够。不能归因于能力,否则,成功了可能助长骄傲情绪,失败了必定产生颓废心理,而后者极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除了作努力归因分析外,还要作策略归因,这样对后继学习更能起到积极作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很好的境界,其实老师更应在“诲人得法”上“上下求索”,方能“学而不厌”、教学得法,真正实现“百年树人”的目的。6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