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单元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教学目标: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 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3、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2、。单元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单元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左右第一课时 克和千克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 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2、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3、 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1、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2、 了解使用天平
3、和称的方法。教学难点: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教学模式:导、学、议、练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过程:一、导1、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和家长一起买过东西吗?瞧,两个小朋友和妈妈正在超市买水果呢!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对!我们像买水果、蔬菜等一些东西时,要先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把“重量”称为“质量”,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要用到这里出现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除了这两个质量单位外,你还知道生活中所用到的其他质量单位吗?对!生活中我们还会用到斤、两、公斤,在国际上统一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板书课题)2、 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
4、克=1000克。(2)体会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二、学、议认识克1、 出示自学提示(一)(1)认真自学课本101页例1,像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有多重,都用( )作单位。(2)拿出这些物品,轮流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觉它们是轻还是重?再把小组课前准备的物品拿出来,用手掂一掂,再看一看它们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的?我们发现: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 )作单位,字母表示( )。(3)一枚2分硬币约重( ),用手掂一掂,感觉怎么样?(4)用来称黄豆的工具叫( ),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 )来称。2、议(1)小组轮流上前交流以上问题。(2)师小结:以上物品都比较轻,都用克作单位。(3)师介绍天平
5、的结构及使用方法。(4)师演示称1千克黄豆的过程。讲解:在天平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0”时,这时所称物品和右边所放的砝码一样重,右边是1克左右的法码,左边是1克的黄豆,1克的黄豆有7粒。(5)101页“做一做”,在小组内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3、出示自学提示(二)认识千克(1)自学例2,像一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它们的质量用什么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用( )作单位,用字母表示( )。(2)小组操作:看一看一袋盐的质量是( ),两袋盐的质量是( )。轮流掂一掂两袋盐有多重,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所以1千克=( )克。(3)对比操作:左手拿1克重的物品,右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有什么新的感觉,小组内交流。(4)自学例2下面的内容,说一说图中的称都叫什么名称,都用( )作单位?怎么样读出物品的质量呢?4、议(1)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2)全班交流第2、3个问题。(3)出示课件:介绍各种称的名称。讲解:读物品的质量,要看指针,指针指着几,所称物品的质量就是( )千克。三、练基础练习(练习二十1、2、3、5题,学生完成在书上)1、2、3、4、综合练习拓展练习1、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块谁重?为什么?板书设计:克和千克1千克=10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