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滴沰”詞族源於擬聲説 165文獻語言學(16):165178,2023“滴沰”詞族源於擬聲説a胡海寶(上海大學,上海,200444;蘇州科技大學,蘇州,215009)提要:漢語單音節詞“滴、瀝、沰、落”等詞皆起源於擬聲,其聯綿形式爲“滴瀝沰落”“滴沰、滴瀝”等等,並由此衍生出衆多的意義與用法。“滴沰”可以看作“滴瀝沰落”的簡省形式,同今之“滴”。“滴”類詞與“沰”類詞的語音有别,詞義特點與句法組合特徵也有差異,這是其擬聲本質所決定的。關鍵詞:滴沰;擬聲;象似性漢語中存在一批擬聲動詞,是由擬聲用法詞彙化而來。此類現象在上古漢語中就已經存在。一些詞彙綿延衍生,逐漸形成較大的詞族。文章以表“滴落”
2、義的“滴、瀝、沰、落”等詞爲例,對此進行一些初步的探索。單音節詞“滴、瀝、沰、落”的聯綿形式爲“滴沰、滴瀝沰落”等等。兩種詞彙形式在此統歸爲“滴沰”詞族。文章分别對該詞族的單音節分析形式與多音節聯綿形式進行了系聯與討論,分析、歸納其擬聲特徵與詞義衍生情況。最後,從同類詞語比較、語義特徵、語音形式三個方面進一步論證“滴沰”詞族的擬聲起源問題。一、“滴沰”詞族的分析形式聯綿詞“滴瀝沰落”析言之則爲“滴、瀝、沰、落”,四者皆爲“液體滴落”義。(一)“滴”説文 水部:“滴,水注也。”廣韻 都歷切,古音端母錫部。“滴”文獻用例見於漢代,説文 水部:“涿,流下滴也。”“滴”與“樀”同族,“樀”指滴水之簷口
3、。二者的同源關係在古代訓釋材料中多有體a 本文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方言學文獻集成”(16ZDA202)、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上古漢語重疊詞音義研究”(2019SJA1251)階段性成果。本文寫作得到了華學誠先生的指導與幫助,匿審專家提出了寶貴修改意見,在此並致謝忱!文獻語言學166現:爾雅 釋宫:“簷謂之樀。”郭璞注:“樀音滴。”a説文 木部:“樀,户樀也。從木啻聲讀若滴。”王筠 説文釋例:“樀,讀若滴,吾鄉簷瓦有當者謂之滴水,即此意也。”(二)“瀝”1.説文 水部:“瀝,浚也。從水歷聲。一曰水下滴瀝。”廣韻 郎擊切,古音來母錫部。用作動詞時義同“滴”:梁書 豫章王
4、綜傳:“聞俗説:以生者血瀝死者骨,滲,即爲父子。”北魏酈道元 水經注 文水:“泉發於兩寺之間,東流瀝石,沿注山下。”“瀝”又寫作“”,玉篇 水部:“:漉也。滴,水下。瀝,同上。”又寫作“”,吴方言中表示“漉濾、滴流”(許寶華、宫田一郎,第 7467 頁)。2.“瀝”由動詞“滴落”引申指名詞“滴落的液體”。可以指“過濾後的清酒”:楚辭 大招:“吴醴白糵,和楚瀝只。”王逸注:“瀝,清酒也。”史記 滑稽列傳:“侍酒於前,時賜餘瀝,奉觴上壽,數起,飲不過二斗,徑醉矣。”也可以指動物的精液:北宋唐慎微證類本草 卷七:“肉蓯蓉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鴈門,今陝西州郡多有之,然不及西羌界中來者肉厚而力緊,舊説是野馬
5、遺瀝落地所生。”此“遺瀝”,指遺落的精液。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主治 遺精夢洩:“厚樸:心脾不調,遺瀝,同茯苓,酒、水煎服。”此“遺瀝”,指遺精。(三)“沰”1.玉篇 水部:“沰,落也,磓也。”廣韻 鐸韻他各切:“沰:赭也。又,磓也。”b古音透母鐸部。又 集韻 鐸韻當各切:“沰,滴也。”古音端母鐸部。“沰”見於東漢(見“二(一)”節引崔寔 四民月令),如今依舊通行於江淮方言中。今揚州方言謂雨水滴落爲“沰 ta4 雨”(王世華、黄繼林,第 352 頁)。淮安方言中還可單獨用作動詞,表示“(雨水)落”。如“雨沰到書上了”,“雞子站在雨裏,賴被沰地真叫個落湯雞了”c。“沰”異體衆多。又作“”。廣韻鐸韻他
6、各切:“:脪也。滴也。澆也。”音轉又作“涿”,集韻 屋韻都木切:“涿:流下滴。”古音端母屋部。段玉裁溝通了“沰”與“涿”:説文 水部:“涿:流下滴也,從水豖聲。”段玉裁注:“周禮 壺涿氏 注:壺,瓦鼓也。涿,擊之也。按:擊瓦鼓之聲如滴然,故曰壺涿。今俗謂一滴曰一涿,音如篤,a 此據日本京都大學藏影宋本 爾雅,前有清代曾燠敘文。b 廣韻 灰韻:“磓,落也。”c 筆者母語爲淮安方言。本文淮安方言文例皆爲筆者在調查驗證的基礎上自擬。具體方言點爲今淮安城東、蘇北灌溉總渠以北、黄河故道以南片區,主要爲季橋、席橋、順河、欽工四鎮。“滴沰”詞族源於擬聲説 167即此字也。又作沰,音當洛反。廣雅:沰,磓也。崔
7、寔書:上火不落,下火滴沰。周禮 掌舍注云:柜,受居溜水涑橐者也。橐即沰之假借。”2.“沰”又孳生出“斁(塗)、搨、蘀”等詞,其核心義都是“落下”,詞義引申遠近有别:(1)“斁”,集韻 同都切,古音定紐魚部,義爲使液體或黏稠物砸貼、塗附於物體表面。“斁”與“沰”定端旁紐,魚鐸對轉。又作“塗”:集韻 模韻:“斁,塗也。周書:斁丹雘。”今本 書 梓材 作“惟其塗丹雘”。孔穎達疏:“斁,即古 塗 字。”又,漢陸賈 新語 資質:“大者治罇,小者治觴,飾以丹漆,斁以明光。”王利器(1986 年,第 107 頁)校注:“斁乃塗字。”“斁(塗)”如今依然通行於江淮方言,一般寫作“沰”。漢語方言大詞典(1982
8、 年,第 3629 頁):“沰:動 塗;貼。江淮官話。江蘇鹽城 t5:弄點泥家來把牆沰起來沰餅賣一天也能尋幾塊錢。”今淮安方言中“沰”的詞義强調較大的水滴、泥巴、麵團等砸貼在物體表面(往往繼以塗抹、按平等動作)。這是現代漢語通語中的“塗”所没有的。“斁(塗)”又孳生出“鍍”。集韻 模韻同都切:“鍍:以金飾物。”“斁(塗)”與“鍍”聲韻皆同。將金屬貼飾於物體表面謂“鍍”,正如將泥巴、麵團等砸貼在牆面、鍋壁謂“斁(塗)”。唐白居易 長慶集 西伎:“刻木爲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斁(塗)”又孳生出“拓”,廣韻 他各切,古音透紐鐸部,特指將紙張貼在器物表面以拓印上面的圖案或文字。唐封演 封氏聞見
9、記 繹山:“有縣宰取舊文,勒於石碑之上,凡成數片,置之縣廨,須則拓取。”(2)“搨”,集韻 德盍切,古音端母盍韻,與“沰”聲同韻近,僅收尾塞音的發音部位不同。“搨”表示貼附、塗抹:晉葛洪 肘後備急方:“破白犬以搨心上,無白犬,白雞亦佳。”明凌濛初 初刻拍案驚奇 卷一:“求了名人詩畫,免不得是沈石田、文衡山、祝枝山,搨了幾筆,便直上兩數銀子。”“搨了幾筆”即隨意塗抹(斁)了幾筆。(3)“蘀”,廣韻 他各切,古音透母鐸部,與“沰”聲韻基本相同。説文 艸部:“蘀,艸木凡皮葉落陊地爲蘀。”雨水落爲“沰”,木葉落爲“蘀”:詩 豳風 七月:“八月其獲,十月隕蘀。”毛傳:“隕,墜。蘀,落也。”又 詩:“樂彼
10、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蘀。”毛傳:“蘀,落也。”引申之,落地之槁木亦稱“蘀”a。詩 鄭風 蘀兮:“蘀兮蘀兮,風其吹女!”毛傳:“蘀,槁也。”鄭箋:“槁,謂木葉也。木葉槁,待風乃落。”“沰雨水落”之與“蘀木葉落”,正如“雨水落”之與“落木葉落”,“霝雨水落”之與“苓木葉落”(參見“一(四)”節)。(4)“搨”,玉篇 手部他蠟切:“拹搨也。”古音透母盍部,與“沰”聲韻俱近,收尾塞音發音部位不同。物體下垂爲“搨”:文選 陳琳 爲袁紹檄豫州 :“方畿之内,簡練之a 此正如“()”由“木葉落”引申指“木皮”,寫作“朴”。文獻語言學168臣,皆垂頭搨翼,莫所憑恃。”“搨”又分化作“”,指皮膚鬆弛下垂。玉篇
11、 皮部:“,皮寬也。”廣韻 都合切。漢語方言大詞典(第 5614 頁):“:形 皮膚鬆馳的樣子;上眼皮鬆、下垂的樣子。”見存於江淮官話、吴方言。又寫作“”。“搨”今又寫作“耷”,雙音節形式作“耷拉、搭落”,其倒序形式爲“拹搨凙”(參“二(四)”節),皆與“沰落”密切相關。(四)“落”“落”,説文 艸部:“凡艸曰零,木曰落。”廣韻 盧各切,古音來母鐸部。上古“落”多寫作“”,甲骨文作“(河六七七)”。“落”之詞義,最初主要用指雨水滴落。説文雨部:“,雨零也。”段注:“此下雨本字,今則落行而廢矣。”廣雅 釋詁:“,墮也。”錢大昭疏義:“者,雨之墮也。”今蘇州方言謂“下雨”爲“落雨”(繆詠禾,第 2
12、98 頁)。“落落”連用可狀雨聲。唐王建 聽雨 詩:“半夜思家睡裏愁,雨聲落落屋簷頭。”春秋戰國時,“落”字逐漸通行,常用指“草木零落”義:詩 衛風 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楚辭 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王逸注:“零、落,皆墮也。草曰零,木曰落。”“雨水落”之與“落木葉落”,正如“沰雨水落”之與“蘀木葉落”(見上“一(三)”節)、“霝雨水落”之與“苓木葉落”。“霝(零、泠)”由“雨水落”引申指“草木落”時,又寫作“苓”或“”。如管子 宙合:“明乃哲,哲乃明,奮乃苓,明哲乃大行。”戴望校正:“苓,零之借字。”漢書 敘傳上:“得氣者蕃滋,失時者苓落。”顔師古注:“苓與零同。”上
13、博楚簡七 君人者何必安哉:“傑(桀)、受(紂)、幽、萬(厲)戮死於人手,先君霝(靈)王幹(乾)溪云。君人者可(何)必安才(哉)。”陳偉(2012 年)讀“云”爲“隕零”,認爲“隕零 指草木凋謝零落。”可從。“苓、”在以上文本中皆爲“草木零落”義的分化字。應當説明的是,“”與“落”、“沰”與“蘀”、“霝”與“苓”並非僅是字形的分異,其背後所記録的詞是有歷時孳生關係的。二、“滴沰”詞族的聯綿形式“滴沰”詞族有着豐富的聯綿詞形,如“滴沰、滴瀝、落沰、拓落”等等,其中以“滴沰”最爲常用。“滴瀝沰落”是最爲完整的衍音形式。該詞族的擬聲特徵在聯綿形式中有直接表現。“滴沰”詞族源於擬聲説 169(一)滴沰“
14、滴沰”爲端母雙聲聯綿詞 a。“滴沰”用指“液體滴落聲”自漢代以來多有實例:東漢崔寔 四民月令:“上火不落,下火滴沰。”清翟灝 通俗編 聲音:“言丙日不雨,則丁日有雨,其聲滴沰然也。”明湯賓尹 睡庵稿 詩集卷九 丙辰喜雨謡美鄧侯也:“正月二月三月前,朝滴沰,暮澶漣。”朱駿聲 説文通訓定聲 需部 涿:“周禮 掌舍 注作 涷橐。今蘇俗語如篤,謂雨聲滴沰也。”“滴沰”同今之“滴答(嘀)”,近現代北方官話大部分地區塞音韻尾丢失,故如此。“滴答(嘀)”在近代白話和現代漢語方言中多有用例:明阮大鋮 燕子箋 第八出:誤畫:“晚上一同住宿,又曛曛睡得昏花,把椶毛兒略略兩三爬,便有幾點漿兒滴答。”漢語方言大詞典(
15、第 6929 頁):“滴:動 掉雨點兒。冀魯官話。山東聊城 ti t:娘,滴哩,拾衣裳吧!你看這天,滴了一會兒,又不下了。”又:“滴沰:象聲 形容雨滴落地的聲音。吴語。上海 ti5 to5。江蘇江陰。1920 年 江陰縣續志:落雨之聲曰滴沰。浙江。清茹敦和 越言釋:越諺:“上火不落,下火滴沰。”丙爲上火,丁爲下火。言丙日或不雨,丁日必微見滴沰,甚言丙丁之必雨也。”又 漢語方言大詞典(第 6931頁):“滴達點兒:動 掉雨點兒。冀魯官話。天津 ti t tinr。”“滴沰”的衍音形式又作“滴瀝沰落、滴瀝搭勒”:漢語方言大詞典(第 6931 頁):“滴瀝沰落:象聲 形容雨點落下的聲音。吴語。江蘇江
16、陰。”又:“滴瀝搭勒:象聲 形容淚水接連不斷地滴下。吴語。江蘇蘇州。趙聖關:聖關聽完,眼淚滴瀝搭勒落在胸膛。”(二)滴瀝1.“滴瀝”爲錫部疊韻聯綿詞。王鳳陽(第 510 頁):“滴瀝 最初是個聯綿詞,滴與 瀝 談不上意義差别,如 水經 涓水注 鐘乳凝膏下垂,微精細液,滴瀝不斷;拾遺記 甘露濛濛似霧,著草木則滴瀝如珠。在古漢語單音化趨勢下,古聯綿詞解體,滴、瀝 就都成爲 滴瀝 的縮寫形式。”“滴瀝”本源於擬音:吴下方言考 卷十二 八黠:“滴瀝:嚴武 題巴州光福寺楠木 詩:花龕滴瀝垂清露。案:滴瀝,雨露零落聲。吴中形露下聲曰滴瀝沰落。”漢東方朔 探春歷記b:“秋雨滴瀝,冬雨高天。”又“春雨滴瀝,夏
17、雨平岸。”唐張九齡 曲江集 和崔尚書喜雨詩:“聽中聲滴瀝,空處影徘徊。”“滴瀝”有諸多異形,如“渧、瀝滴”:廣韻 霽韻:“渧,埤蒼 云:渧,漉也。”唐玄應 一切經音義 卷二 大般涅槃經第十五卷:“水渧:此猶滴字耳。音都歷反。通a 語音分析參第一節,下同。b 或疑爲明人僞作。文獻語言學170俗文:霝滴謂之渧。音丁計反。”文選 木華 海賦 :“瀝滴滲淫,薈蔚雲霧。”李善注引 説文:“瀝滴,水下滴瀝也。”明夏完淳 自浦城入越詩:“須臾雨離離,綴石聲瀝滴。”其疊音形式作“瀝瀝”,義同:唐寒山 詩 之二二:“幽澗常瀝瀝,高松風颼颼。”唐蘇鶚 杜陽雜編 卷下:“夜則垂髮於盆中,其酒瀝瀝而出。”2.“滴瀝”
18、的擬象側重於一滴一滴地分開,故而又引申表示事物稀疏,寫作“適秝、適歷”:説文 禾部:“秝,稀疏適也。”段玉裁改爲:“稀疏適秝也。”並注:“各本無秝字,今依江氏聲、王氏念孫説補。適秝,上音的,下音歷,疊韻字也。玉篇 曰:稀疏厤厤然。蓋凡言歷歷可數、歷録束文,皆當作秝。歷行而秝廢矣。”周禮 地官 遂師:“及窆,抱磿,共丘籠及蜃車之役。”鄭玄注:“磿者,適歷,執綍者名也。”賈公彦疏:“謂天子千人,分布於六綍之上,謂之適歷者,分布稀疏得所,名爲適歷也。”孫詒讓正義引惠士奇曰:“磿當作秝適者,適均。吕覽 辨土篇 曰 稼疏而不適,謂分布不均。故二禾相比,稀疏乃適也秝借爲磿,歷、磿皆以秝得聲。漢書 議郎耿育
19、疏曰:太伯見歷知適,逡循固讓。王充謂太王亶父以王季當立,故易名爲歷。歷者,適也。大伯覺悟,去而避之。合觀衆説,則適秝之義明矣。”3.“滴瀝”用於珠玉、星星等事物時,由“稀疏”義引申指“分明”義,寫作“的皪、玓瓅、的礰、的歷”,中古音皆與“滴瀝”同。“的、玓”,廣韻 都歷切;“皪、瓅、歷”,廣韻 郎擊切。“礰”,集韻 狼狄切。漢代以降多有用例:説文 玉部:“玓:玓瓅,明珠色。”大徐本音都歷切。又“瓅:玓瓅”,大徐本音郎擊切。文選 司馬相如 上林賦 :“明月珠子,的皪江靡。”李善注:“説文 曰:玓瓅,明珠光也。玓瓅與的皪音義同。”後漢書 張衡傳:“離朱脣而微笑兮,顔的礰以遺光。”李賢注:“的礰,明
20、也。”唐王勃 越州秋日宴山亭序:“參差夕樹,煙侵橘柚之園;的歷秋荷,月照芙蓉之水。”“的皪”疊音形式作“的的(旳旳)”或“皪皪(歷歷)”(正如“滴瀝”疊音形式爲“瀝瀝”),義同:漢劉向 新序 雜事二:“故闔閭用子胥以興,夫差殺之而亡;昭王用樂毅以勝,惠王逐之而敗。此的的然若白黑。”漢劉安 淮南子 説林訓:“旳旳者獲,提提者射。”a高誘注:“旳旳,明也。爲衆所見,故獲。”説文 日部:“旳,明也。”大徐本音都歷切。詩 衛風 淇奥“會弁如星”,鄭玄箋:“會謂弁之縫中,飾之以玉,皪皪而處,狀似星也。”古詩十九首 明月皎夜光:“玉衡指孟冬,衆星何歷歷。”唐崔顥 黄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萋萋鸚鵡州。
21、”4.從眼中滴落的液體謂之“涕、淚”。文始 四:“其於人體中水滴瀝孳乳爲涕,泣a 此據何寧 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 1998 年,第 1212 頁。“滴沰”詞族源於擬聲説 171也。涕旁轉脂孳乳爲洟,鼻液也其他霝瀝之事於酒爲,則瀝之同韻,以孔下酒也。”金文“涕”或從雨作“”(壺),也從側面反映了古人心目中“涕”的取象。又“淚”,廣韻 力遂切,上古來紐質部。玉篇 水部:“淚,涕淚也。”“淚、瀝”二者來母雙聲,質錫通轉。因而,“涕淚”與“滴瀝”語音形式完整對應,其命名當源於對水滴聲的比擬。(三)瀝落1.“瀝落”爲來母雙聲聯綿詞。“瀝落”在文獻中較少用作“液體滴落”,主要用以表示其引申義“稀疏分明”(
22、正如“滴瀝”引申指“鮮明”而寫作“的皪”等,參上文“二(二)3”節)。如 敦煌變文集 維摩詰經講經文四:“動天冠而花寶玲瓏,整妙服而珠瓔瀝落。”(潘重規,第 309 頁)漢語大詞典訂補(第 672 頁)引此句並釋曰:“瀝落,不整齊的樣子。”按:此“瀝落”當是形容彌勒身上的珠瓔或其聲響歷歷分明的樣子。下文謂彌勒“禮儀有度,感德無倫”,所以,釋“瀝落”爲“不整齊”,不協於上下文。再如:南宋佚名百寶總珍集 卷二 瑪瑙盞碗:“花兒分明、瀝落,無夾石破相者爲妙。”宋文天祥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 七:“關河瀝落三生夢,風雪飄零萬死身。”明孫蕡 西庵集 卷七:“亟趨見之,環佩瀝落,餘音猶泠然
23、。”以上“瀝落”用例皆爲“稀疏分明”義。又作“歷落”。水經注 河水:“峰次青松,岩懸赬石,於中歷落有翠柏生焉。”文天祥 文山先生全集 卷十三 指南録 至揚州:“時門前馬足與箭筒之聲歷落在耳。”2.“瀝落”由“稀疏分明”又引申指“連續不斷”(正如“落驛”由“稀疏”義引申指“連續不斷”,參“二(四)1”節),如:清袁枚 子不語 卷十八 楊二:“次日,宿樓中,聞樓下有著屐聲,往來歷落,疑爲賊。”3.“瀝落”由“稀疏分明”又引申指人灑脱不拘,如 世説新語 容止:“周伯仁道桓茂倫:嶔崎歷落,可笑人。”(此正如“落拓”既可以表示人際關係疏闊、落寞,也可以形容人灑脱不拘。參“二(四)2”節)。4.“瀝落”由
24、“稀疏分明”又引申指動作、言語等清楚、爽利,不混亂拖沓。如 古尊宿語録 第三十六卷:“問:請師歷落道一句。師云:好!”今寫作“利落”。5.“瀝落”對應的疊音形式作“歷歷、落落”(正如“滴瀝(的皪)”之與“的的、歷歷”),義與“瀝落”基本相同,可指“稀疏分明”:漢杜篤 首陽山賦:“長松落落,卉木濛濛。”文選 陸機 歎逝賦 :“親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李善注:“落落,稀貌。”也可表示“連續不斷”:唐趙牧 對酒 詩:“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遼史 文學傳 蕭韓家奴李澣論:“韓家奴對策,落落累數百言,概可施諸行事。”也可表示“灑脱曠達”:三國志 彭羕傳:“若明府能招致此人,必有忠讜落落
25、之譽。”北周庾信 謝趙王示新詩啟:“落落詞高,飄飄意遠。”所以,“滴瀝、瀝落、歷歷、落落”等形式,其義相通,實出一源。文獻語言學172(四)沰落“沰落”在古漢語中不見直接用作雨水零落的用例,其相關的聯綿形式衆多,如“落驛、拓落、凙”等,主要表示“稀疏”或“連綿不絶”或“下垂”。1.“落驛”爲鐸部疊韻聯綿詞。“驛”,廣韻“羊益切”,餘母開口四等,古音餘母鐸部。據曾運乾“喻四歸定”之説,則“驛”上古聲母當與“沰”相近。故“落驛”古音與“落沰”基本一致。“落驛”早期指“稀疏”:書 洪範“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曰貞,曰悔”,孔安國傳:“(驛,)氣落驛不連屬。”陸德明音義:“驛音亦,注同。”孔穎
26、達疏:“落驛,希疏之意也。”“驛”當非表示“稀疏”義的本字。説文 馬部:“驛,置騎也。”故“落驛”當是“落沰”音轉形式,由“液體滴落”引申指“稀疏”(此正如“滴瀝、瀝落”由“滴落”義引申指“稀疏”義而寫作“適秝、歷落”,參“二(二)、二(三)”節相關内容)。“落驛”又由“稀疏”引申指“連綿不絶”(正如“落落”由“稀疏”引申指“連綿不絶”,參二(三)5 節),又寫作“駱驛、絡繹、絡驛、落莫”等:漢書 王莽傳:“莽乃博徵天下工匠諸圖畫,以望法度算,及吏民以義入錢穀助作者,駱驛道路。”玉臺新詠 古詩爲焦仲卿妻作:“交語速裝束,絡繹如浮雲。”後漢書 東海恭王强傳:“太醫令丞,方伎道術,絡繹不絶。”急就
27、篇 卷二:“豹首落莫兔雙鶴。”顔師古注:“豹首若今獸頭錦,落莫謂文彩相連,又爲兔及雙鶴之形也。”“落驛”施之於山曰“峈嶧”,集韻 鐸韻:“峈,峈嶧,山皃。”即指山勢連綿起伏狀。析其音節,則“驛(嶧)”亦有連綿義。爾雅 釋山:“屬者嶧。”邢昺疏:“言山形相連屬,駱驛然不絶者名嶧。”“落驛”的疊音形式有“繹繹”。詩 魯頌 駉:“薄言駉者,有驒有駱,有騮有雒,以車繹繹。”毛傳:“繹繹,善走也。”程俊英等(第 1000 頁)注:“繹繹:不斷絶貌。這裏形容馬跑得快。”2.“拓落”:與“落落”同有“稀疏”之義,但更多地用於表示人際關係疏闊。漢書 揚雄傳:“何爲官之拓落也?”顔師古注:“拓落,不耦也。拓音託
28、。”“拓落”進一步引申指“孤獨淒涼”,又作“落拓、落薄、落度、落託、落魄、落泊、落莫、落寞”等:史記 酈生陸賈列傳:“(酈食其)好讀書,家貧落魄,無以爲衣食業。”裴駰集解:“應劭曰:落魄,志行衰惡之貌也。晉灼曰:落薄、落託,義同也。”三國志 楊儀傳:“往者丞相亡没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晉葛洪 抱樸子 疾謬:“然落拓之子,無骨骾而好隨俗者,以通此者爲親密,距此者爲不恭。”樂府詩集 清商曲辭三 懊儂歌之十:“攬裳未結帶,落托行人斷。”唐韓愈 送楊少尹序:“而太史氏又能張大其事爲傳繼二疏蹤跡否?不落莫否?”“拓落”對應的疊音形式作“落落”,義同。後漢書 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
29、建此大“滴沰”詞族源於擬聲説 173策,常以爲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李賢注:“落落,猶疏闊也。”中古以後,“落魄(落拓、拓落、落托)”也可指“人的行爲放蕩不羈”,或褒或貶:魏書 列傳第六十三 尒朱彦伯:“大得財貨,以資酒色,落魄無行。”此爲貶義。晉書 載記第三 劉曜:“性拓落高亮,與衆不群。”隋書 列傳第十三 楊素:“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節。”唐吕岩 七言 詩:“琴劍酒棋龍鶴虎,逍遥落托永無憂。”以上三例爲褒義。中古又有“”一詞。“”,集韻鐸韻歷各切:“,飛貌。”古音來母鐸部;“”,集韻 鐸韻匹各切:“,飛貌。”古音滂母鐸部。“”又作“、”。“”在歷代典籍中不見用例,集韻 釋義語焉不
30、詳。今循其音,當同“落薄、落拓”等,形容鳥類孤飛失意或瀟洒不羈之貌。“洛度”在現代方言中語義又有所發展。漢語方言大詞典(第 5939 頁):“落度:動 不管事。吴語。江蘇太倉。1919 年 太倉州志:不管事曰洛度,音鐸。形疲乏。吴語。安徽蕪湖。民國 蕪湖縣志:人之困蔽者謂之落度。”3.“凙”爲鐸部疊韻聯綿詞。“”,集韻 歷各切,古音來母鐸部;“凙”,廣韻 徒各切,古音定母鐸部。“凙”與“落沰”語音略同。“凙”見於東漢,又寫作“洛澤”:東漢王逸 楚辭 九思 憫上:“霜雪兮漼溰,冰凍兮洛澤。”注:“洛,竭也。寒而水澤竭成冰。”a廣韻 集韻 引作“冬冰之凙。”玉篇 冫部:“,凙,冰貌。”聞一多(第
31、184 頁)批評舊注之説,認爲當以“凙”爲正字。玉篇 等著作將“凙(洛澤)”釋爲聯綿詞,較 九思 原注文更爲可取。但其釋義只是根據 憫上 原文語境訓作“冰貌”,究竟何貌,未知。清翟灝 通俗編 雜字:“凙,音鐸。今呼簷冰爲凙,是此字。”清胡文英 吴下方言考 卷十 一屋:“凙,冰堅而垂也。吴中謂冰筋曰停凙。”可從。“凙”當指冰柱凝結下垂貌。憫上 原文“漼溰”與“洛澤(凙)”相對,二者皆聯綿詞。前者狀霜雪晶瑩潔白,後者擬冰凍凝結下垂,語意工整完足。“凙”在上古的詞義當泛指“下垂貌”,而非專指冰凍。後又用於形容皮膚鬆馳下垂,寫做“”(相應的單音形式又作“”,參“一(三)2(4)”節)。玉篇 皮部力盍切
32、:“,皮瘦寬皃。”“凙”反序即“凙”,當同後世的“搭剌”,指物體下垂。如元喬吉 兩世姻緣:“便似那披荷葉,搭剌着個褐袖肩。”又寫做“耷拉、搭落、搭拉”等等。不過,“搭剌、耷拉”究竟是由“搨”(參“一(三)”節)衍音而來,還是由“凙”演變而來,存疑。a 該篇注釋文字作者不明。明洪興祖在 九思序辭下注曰:“逸不應自爲注解,恐其子延壽之徒爲之爾”。文獻語言學174三、“滴沰”詞族擬聲特徵辨證以上討論了“滴沰”詞族的不同形式在古漢語中的用法。這些詞往往既有動詞義,又有擬聲用法。下文從其他角度對“滴沰”詞族的擬聲特徵做進一步的討論。(一)“滴、沰”的音同音近詞多具有擬聲性撞擊義1.“滴”有“滴落”義,與
33、之同音的“”有“擲擊”義,二者皆音都歷切(廣韻 錫韻)。上古文獻“”又作“擿”:廣雅 釋言:“,磓也。”又 釋詁:“,伐也。”王念孫疏證:“之言擿也。説文:擿,投也。”“擿()”主要用指投擿玉石、匕首等細小物品,文例參“三(二)2(1)”節。“擿”即今之“擲”。“(擿)”早期與“敵”同源通用。馬叙倫(第 137 頁):“然敵從攴,只有擊義或謂敵蓋即 史記 刺客傳 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之 擿,爲 擿 之異文。”可從。“敵”在文獻中有時用指“擊、敲擊”。左傳 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杜預注:“敵猶當也。”孔穎達疏:“當王所怒,謂往征伐之勝而獻其功也。”今疑此“敵”本爲“擊”義。又 廣
34、韻 耕韻口莖切“殸,敵也”,此處“殸”當同“鏗”,動詞,表示“敲擊(鐘磬)”。以“敵”釋之,正取其“擊”義,與“”同。2.“沰”有“滴落”義,與此音近的“涿”則兼有“敲擊”義和“滴落”義。“涿”又寫作“、椓、”,這些形式分别見收於 廣韻 集韻,皆音“竹角切”,古音端母屋部。“涿”,説文 水部:“流下滴也。”段注:“今俗謂一滴曰一涿,音如篤。”“涿”同時又有“擊”義。周禮 秋官 序官:“壺涿氏下士一人,徒二人。”鄭玄注:“壺,謂瓦鼓;涿,擊之也。”清代學者錢繹明確指出了“涿”是對瓦鼓之聲的模擬,方言箋疏:“鄭訓 涿爲 擊之 者,蓋謂瓦鼓之聲如滴涿之涿,故曰 壺涿 也。涿,字亦作 沰。崔寔 四民月
35、令 曰:上火不落,下火滴涿。”“椓”,説文 木部:“擊也。”段注:“此與攴部音義皆同。”説文 殳部:“,椎擊物也。”“椓(、)”之音義與“涿”同,亦源於擬聲。詩 小雅 斯干:“約之閣閣,椓之橐橐。”孔穎達疏:“既投土於板,以杵椓築之,皆橐橐然。”3.“涿”與“滴沰”相似,亦有直接的擬聲用法:集韻 屋韻都木切:“,擊聲。或從攵從手。”清胡文英 吴下方言考 卷十 一屋:“沰(音的篤):廣雅:沰,磓也。案:沰,敲物小聲也。吴中形敲物小聲曰沰。”從類型學的角度看,擬聲詞向動詞的轉化,是世界語言的普遍規則。現代漢語中存在許多擬聲詞詞彙化爲動詞的用例,如“崩”由模擬槍聲,詞彙化爲“開槍射擊、擊斃”;“轟”
36、由模擬雷聲、炮聲詞彙化爲“雷電轟擊”或“火炮轟擊”。外語同樣不乏用例,英語中“滴沰”詞族源於擬聲説 175“crack”由模擬折斷或破裂聲詞彙化爲“(使)破裂,砸開;(使)發出爆裂聲”。“click”由模仿小的碰擊聲詞彙化爲“使發出咔嗒聲;(用鼠標)點擊”。相反,很難觀察到先有實詞用法,後發展爲擬聲詞,且二者意義直接相關的例子。所以,“滴沰、椓”詞族既然同時兼有動詞與擬聲用法,且意義相關,也可以説明其動詞義是來源於擬聲用法的詞彙化。(二)“滴、沰”的語義特徵與語音形式存在相關性1.“滴”與“沰”意義雖近,但用作動詞、量詞時,其語義特徵有大小之别,不可隨意替换,在淮安方言中有如下區分:一、動詞用
37、法:滴:天開始滴雨星子了?身上全滴潮的了*這雨能把人滴淌的了 a沰:*天開始沰雨星子了身上全沰潮的了 這雨能把人沰淌的了二、量詞用法:滴:一滴雨點?一滴爛泥*一滴痰*一滴餅沰:*一沰雨點一沰爛泥 一沰痰一沰餅淮安方言中,“滴”與“沰”的語義分布基本呈互補之勢,主要區别是:“沰”往往强調液體或糊狀物較大,落於平面後,成扁平狀一片。而“滴”只可表示小滴的液體落下。“滴”與“沰”在語義上的大小之别,與其主要元音開口度正相關。“滴”古音端母錫部,開口四等;“沰”古音端母鐸部,開口一等。這種音義的對應關係源於“滴、沰”的擬聲性。2.不僅“滴”與“沰”存在音義的象似性,與之相應的動詞“擿、椓”亦如此。(1
38、)“擿”主要指“投擿”,所投擿之物一般有細小的特徵,多爲彈丸或細杆狀之物,如 莊子 胠篋:“擿玉毀珠,小盜不起。”韓非子 外儲説左上:“擿其堅,癸五寸,射稽二寸。”史記 荆軻傳:“荆軻廢,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淮南子 本經:“擿蚌蜃。”漢書 宣帝紀 元康三年詔:“其令三輔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彈射飛鳥。”漢書 史丹傳:“天子自臨軒檻上,隤銅丸以擿鼓,聲中嚴鼓之節。”韓非子 之例中“擿其堅”是説擊打土築的城牆以測試築土的堅實程度。謳癸唱歌時築的城能深入五寸,射稽唱歌時築的城只能深入兩寸,説明後者更堅實。文中雖未交待用何工具“擿其堅”,但從生産經驗説,一定是比築杵細小的物品,如銅丸、弓箭或細竹竿之類
39、。箭頭謂之“鏑”,當亦緣於其細小的特徵。淮安方言謂將紙疊成細小的箭頭狀,a 以上三例,從語義上來説,程度逐漸加深。下面的量詞用例同。文獻語言學176掛於橡皮筋上彈人謂之“*t”,動詞。此外,“擿”也可指“用手指彈踢、戳撓”,如列子 黄帝:“斫撻無傷痛,指擿無痟癢。”唐殷敬順等 沖虚至德真經釋文:“(擿)音倜,搔也。”以上材料均反映了擿()只施用於細小之物的詞義特點。(2)“椓”主要用指撞擊,含工具粗沉、力量洪大之義,故可用指木杵夯擊地面,也可指大力椎擊。除“三(一)2”節所引文例外,再如漢揚雄 長楊賦:“椓巀嶭而爲弋,紆南山以爲罝。”李善注:“服虔曰:巀嶭,山名也。孟康曰:在池陽北。顔師古曰:
40、巀嶭,即今謂嵳峩也。”此例“椓”的賓語爲“巀嶭”,大山。“擿”一般不可以用於此種語境中。“擿”與“椓”在語義上的大小之别與其主要元音開口度正相關。“擿”,古音端母錫部(集韻 又音“他歷切”),開口四等。“椓”,古音端母屋部,開口二等。“滴、沰”與“擿、椓”的對應關係以及音義的正相關性,也只能從擬聲的角度進行解釋。3.“滴、瀝、沰、”四詞本義皆爲“雨水滴落”,此義往往引申指“木葉零落”。但正如上文第一節中所論,主元音開口較大的“沰、”皆有相關的引申用法(“蘀、落”),而主元音開口較小的“滴、瀝”則没有,此非可用偶然性敷衍解釋,亦當與“蘀、落”的音義特徵有關。(三)“滴、沰”詞族的語音形式符合擬聲
41、詞的通例“滴沰”詞族起源於擬聲,其語音的組合形式,符合一般擬聲詞的基本特點。馬慶株(第 127 133 頁)提出:“擬聲物件經過語言的折光作用成爲清晰的音節從非音質要素來看,擬聲語素的音長、音高和音量與擬聲物件有着密切關係從音質方面來看,模擬碰撞聲多用塞音聲母音節第一個音節是塞擦音聲母的雙音節單純擬聲詞,第二個音節的聲母 80%以上是邊音。”“滴瀝、沰落”語音特點與馬文的論述相符。二者都是首音節塞音(馬文謂“模擬碰撞聲”),第二個音節爲邊音。朱德熙(1982 年)、馬慶株(第 136 頁)認爲這類形式可以看作將第一個音節拉長後,在其間嵌入邊音 l。“滴沰”詞族的變化形式較多,疊韻形式有“滴瀝、
42、沰落”,可以倒序,如“瀝滴、落拓”;雙聲形式有“滴沰、瀝落”,但少見其倒序形式“沰滴、落瀝”。這大概是因爲前一音節開口大、後一音節開口小的組合形式不太符合一般的發音習慣。總結上文繫聯了“滴沰”詞族的部分詞例,並討論了其擬聲特徵。爲了更爲清楚地展示該詞族的孳生關係,在此以圖表的形式展示如下(見圖 1)。以下幾點需要説明:“滴沰”詞族源於擬聲説 177一、“滴瀝沰落”等聯綿形式與“滴、瀝、沰、落”等分析形式,在詞彙史上的先後順序難以遽定。歷史上,既有單音節詞通過衍音形成多音節聯綿詞,也有多音節聯綿詞分析爲單音節詞。從文獻使用情況看,“滴、瀝、沰、落”單音節形式使用時間要早一些。但是,不能排除文獻性
43、質與使用環境的影響。單音節分析形式多書面語特徵,而多音節聯綿形式具有明顯的口語特徵。“滴瀝沰落”等形式或許在上古的口語中存在,只是未被文獻記録下來。二、部分疊音形式(如“瀝瀝、落落”)究竟是由單音節詞衍音而來,還是由相關的聯綿詞變化而來,有待進一步考察。這裏暫繫之於相關的聯綿詞下。三、部分異形詞只選擇有代表性的加以展示。如“拓落”,又作“落拓、落薄、落度、落託、落魄、落泊、落莫、落寞”等等。“拓落”産生時間早,與“沰落”的語音關係也更接近,故以之爲代表。滴瀝沰落液體滴落(分析形式)(聯綿形式)滴液體滴落滴沰液體滴落瀝液體滴落滴瀝液體滴落沰液體滴落瀝落稀疏分明貌拓落稀疏貌液體滴落凙下垂貌樀簷口落
44、木葉零落斁(塗、搨)涂抹適秝稀疏分明貌瀝瀝液體滴落利落清晰、爽利落落稀疏貌落落連續貌落落孤獨貌落拓孤獨貌搭剌下垂貌孤飛貌落驛連續貌落驛稀疏貌鍍以金貼物歷歷稀疏貌拓貼紙拓印玓瓅分明貌旳旳分明貌皪皪分明貌蘀木葉零落搨下垂蘀零落的木葉皮膚下垂沰落皮膚鬆馳下垂峈嶧山勢連綿貌圖 1“滴沰”詞族文獻語言學178參考文獻陳偉 君人者何必安哉 新研,古文字與古代史 第 3 輯,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2 年程俊英、蔣見元 詩經注析,中華書局 1999 年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訂補,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0 年馬慶株 擬聲詞研究,語言研究論叢 第 4 輯,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年馬敘倫 説文解字六書疏證
45、,上海書店 1985 年繆詠禾 蘇州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3 年潘重規 敦煌變文集新書,文津出版社 1994 年王鳳陽 古辭辨,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 年王力 漢語語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5 年王利器 新語校注,中華書局 1986 年王世華、黄繼林 揚州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6 年聞一多 楚辭校補,國民出版社 1943 年許寶華、(日)宫田一郎 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 1999 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甲骨文編,中華書局 1965 年朱德熙 潮陽話和北京話重迭式象聲詞的構造,方言 1982 年第 3 期Titles、Abstracts and Key Word
46、s(16th)255Inscriptions and the Bamboo Document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the word is still not used as difficult meaning.In many classic works,the meaning of difficult is very rare,and it can not be said to be conclusive.The three books,Tuanzhuan(彖傳),Xiangzhuan(象傳)and Xuguazhuan(序卦傳),all emphasi
47、ze the meaning of gathering,and do not directly interpret the word tun as the meaning of difficul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igram Images and Hexagram Judgments and Statements of Lines of the Hexagram Tun(屯),the meaning of gathering is obviously the main purpose,and the meaning of difficult comes fr
48、om the Trigram Kan(坎)in the image.When Wang Bi annotated the Hexagram Tun,he actually understood the word tun has two meanings,including the meaning of difficult,the meaning of hoarding.Therefore,it is acceptable to read tun as tn.Key Words:Zhouyi;the hexagram Tun;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Tunru Zha
49、nru(屯如邅如)Li Jiaao Textual Research on Duogen(垛根)in Zen BooksAbstract:Through cross-examination and mutual reference of Zen texts,it is proved that Daogen(倒根)is the dialect form of Duogen(垛根).In the Zen books,Duogen(垛根)originally means“to stay still”,but in the specific context,it can be extended to“
50、stay,staying behind”and“being trapped in the meanings and interpretation”.The article also further explored the source of the meaning of Duogen(垛根).Key Words:Zen Literature;Duogen;Daogen;variant characters;textual researchHu Haibao The Word Family of“Di Duo”Originates from OnomatopoeiaAbstract:Chine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