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药物性皮炎的防治药物性皮炎的防治一、定义一、定义 亦名药疹,中医称为“药毒”。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使用栓剂或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尚可累及机体的其它系统。二、病因二、病因 中医认为药疹总由机体禀赋不耐,药物邪毒内侵脏腑,化湿化热、化火、入血伤营,外发于皮肤所致。任何一种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均可能引起药疹。临床常见的有:抗生素类如青霉素;磺胺类;解热镇痛类;催眠药、镇静药与抗癫痫药,以苯巴比妥引起者最多;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等。中药、中成药也可引起药疹(如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等)。三、发病机理三、发病机理 可分为免疫性反应(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反应两大类。变态反应
2、型药疹 IIV型变态反应均可。但有些不能简单归为某类。均与患者过敏体质有关。I I型变态反应型变态反应l IgE依赖型变态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发生快,可产生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及过敏性休克。常见的型超敏反应有青霉素过敏反应,食物引起的过敏性胃肠炎,花粉或尘埃引起的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IIII型变态反应药疹型变态反应药疹l IgG(IgM)介导药物反应,又称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超敏反应。如青霉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及氨苯磺胺引起的血小板减少。III型变态反应药疹型变态反应药疹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它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到毛细血管壁或组织中,激活补体或进一步招引白细胞
3、而造成的。引起血管炎、荨麻疹、血清病样综合征、肾小球肾炎。型变态反应型变态反应 又称迟发性变态反应。为T细胞介导免疫的一种病理表现。见于湿疹样和麻疹样型药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变态反应型药疹的特点:只发生于少数对药物过敏的用药者;皮疹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与用药剂量无一定的相关性;有一定的潜伏期(初4-20天,再用24小时之内);变态反应型药疹的特点:皮疹形态很少有特异性;交叉过敏和多价过敏;抗过敏药物治疗有效。非变态反应型药疹非变态反应型药疹 1、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活化:药物直接(或促进)释放某种炎症介质,某些药物药理上就有组胺释放作用,如Aspirin、吗啡、可待因、放射造影剂、多粘菌素B等
4、;2、过量反应(中毒反应):某些药物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安全范围小,如白血宁、MTX等;l3、蓄积作用:肝肾功能下降,致药物排泄慢,用药长久药物蓄积诱发药疹,如碘(溴)化物痤疮样皮损,砷剂色素沉着、角化过度,甚至鳞癌?4、光感作用 光变态反应:药物在光影响下变成抗原物质,引起变应性药疹,仅见于少数光敏患者。常见药为磺胺、四环素、灰黄老素、避孕药等。光毒性反应:服药后,皮肤吸收光中的中长波紫外线较多,达一定量时致细胞损伤,致光毒性药疹。见于任何服大量药物并日晒较长者。四、临床表现四、临床表现 1、有用药史;2、有一定的潜伏期;3、皮疹类型多样;4、部位:一般泛发全身,对称分布;5、重症时常伴有口
5、腔粘膜损害,且可有肝、肾、心脏、关节及造血系统损害的相关表现;6、自觉症状:瘙痒;7、病程多急性,但有自限性。临床类型及其特点:临床类型及其特点:1、固定型药疹:致敏药物:常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巴比妥类和四环素引起;皮疹特点:皮疹为类圆形水肿性紫红色斑。界清,中央可有水疱,愈后留灰黑色色素沉着斑。重复用药,每次发病均在原来部位,但原皮疹扩大并可数目增多;好发部位: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口周、龟头、肛门等;全身症状:自觉瘙痒、灼痛,无明显全身并发症。2、多形性红斑型药疹:致敏药物:常由磺胺类、巴比妥类及解热镇痛类等引起;皮疹特点:皮疹为豌豆至蚕豆大小类圆形水肿性红斑、丘疹,中央呈紫红色,或有水
6、疱,界清。对称分布;好发部位:好发于四肢伸侧、躯干、口腔及口唇;全身症状:自觉痒痛。重症者在粘膜部位或全身泛发大疱、糜烂,疼痛剧烈,伴高热等全身症状,可有内脏损害,病情凶险。3、剥脱性皮炎型药疹:致敏药物:由巴比妥类、磺胺类、解热镇痛类、苯妥英钠、青链霉素等引起,多在长期用药后发生;l皮疹特点:l 皮损初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渐融合成全身弥漫性红肿,可有糜烂、丘疱疹或小疱,破后渗液结痂;以后全身鳞片状或落叶状脱屑,手足呈手套样和袜套样脱屑。头发、指趾甲也可脱落。粘膜受累。l 全身症状:浅表淋巴结肿大,伴脏器(肝肾、肺)受累,粒细胞增加或减少;转归:死亡(合并感染或全身衰竭而致死)。4 4、大疱性
7、表皮松解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致敏药物:常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抗生素、巴比妥类、抗癫痫药物等引起;皮疹特点:皮损为全身弥漫性暗紫红色斑片,上有松弛性大疱,尼氏征阳性,坏死表皮脱落后留下似浅二度烫伤 的 糜 烂 面,可 达 皮 肤 面 积 的20100%;粘膜剥脱,可累及呼吸道、胃肠道。l全身症状:起病急骤,多用药后48小时或13周(苯妥英钠需28W)发生,全身中毒症状较重;l 转归:有2570%的死亡率,最常见的死因是继发感染。5、荨麻疹型药疹、荨麻疹型药疹 致敏药物:青霉素、阿司匹林和血清制品;皮疹特点:同急性荨麻疹;全身症状:伴血清病样症状(发烧、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血管性水肿等)
8、。6、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药疹致敏药物:解热镇痛类、苯巴比妥、磺胺;发生部位:全身发生,以躯干为著;皮疹特点:散在或密集,针帽至米粒大的斑(丘)疹,后融合为全身性,四肢颜面肿胀,可伴紫癜;全身症状:较少,有的伴畏寒发烧,但无麻疹、猩红热的症状;转归:停药1-2周后皮疹变暗,糠片状脱屑而痊愈。其他7、湿疹型药疹8、紫癜型药疹9、痤疮样药疹10、光感性药疹五、实验室检查五、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总数可增多,常伴嗜酸性白细胞增高,个别情况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2、若内脏受累,则有肝、肾功能异常;尿蛋白;心电图等异常。l3、确定致敏药物:目前尚无理想方法。一般有体内试验(包括皮试和激发试验)和体
9、外试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体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琼脂弥散试验等)。诊断诊断l1、诊断依据:l明确的用药史;l一定的潜伏期;l皮损发生突然,除固定型药疹及荨麻疹外,多对称分布,进展较快,12天至56天遍及全身,皮疹颜色鲜红伴瘙痒。2、同时判断出致敏药物 只用过一种药则一目了然;若用过两种以上,可根据既往过敏史、此次用药与发病的关系以及所发疹型常由何种药物引起等判断。七、鉴别诊断七、鉴别诊断 应与其它发疹性疾病及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等鉴别:药疹的皮疹更为鲜红和瘙痒,而全身症状可较轻,无Koplic斑、草莓舌、环口苍白圈等传染病的症状和体征。八、治疗八、治疗 治疗原则: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及结
10、构近似药物;加速排泄;抗过敏治疗。一般治疗:一般治疗:l中医:l风湿热毒:疏风清热,凉血解毒。银翘散加减。多见麻疹和猩红热样,荨麻疹型药疹;l湿毒血热: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萆薢渗湿汤加减。多见于固定型药疹、湿疹皮炎型和多形红斑型药疹;l火毒炽盛:泻火解毒、凉血清营。犀角地黄汤加减。多见重症多形红斑型、大疱性表皮松懈型和剥脱性皮炎型;l气阴两伤:益气和胃、养阴清热。生脉饮加减。多见于重症药疹后期。西医:1、抗组胺药:选用12种口服;2、维生素C、10%葡萄糖酸钙;3、皮 质 类 固 醇 激 素:强 的 松3060mg/日分次口服或地塞米松510mg/日,肌注或静滴。4、局部用粉剂或氧化锌洗剂,皮
11、质类固醇霜剂;有糜烂、渗液者予3%硼酸水或1:5000呋喃西林液湿敷。重型药疹的治疗l原则:及时抢救,加强护理,加强支持疗法,注意病室温暖、清洁,严防继发感染及交叉过敏发生。l1、及早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氢化可的松200400mg/日或地塞米松10mg/日,静滴。重金属引起者可用络合剂如二巯基丙醇23g/天,共35天;2、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对重型药疹有肯定的疗效,可与激素合用或单独使用;3、加强支持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脱水、电解质紊乱、贫血、粒细胞缺乏;4、注意预防和治疗合并症、保肝、抗感染治疗;5、局部治疗:皮疹、眼、口腔护理。九、预防九、预防 1、祥询病史,慎重用药,用药勿过久过量;2、注意用药期间一切发疹现象;3、填“过敏卡”,避免再用致过敏药物;4、青霉素、普鲁卡因、血清等药物应按正规方法做皮肤试验;l5、部分患者经常服用同一药物均无“药疹”,此次却发生“药疹”,以后再使用同一药物仍无药疹。除了与药物本身有关外,机体如处于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在药疹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谢谢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