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一语文(古文阅读)(一)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 履,谓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 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给加点字注音1、郑人有欲买履者( ) 2、先自度其足( )3、吾忘持度( ) 4、宁信度( )翻译句子 1、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2、 宁信度,无自信也。 用“/”划出句子的停顿1、郑人有欲买履者 2、而置之其坐3、吾忘持度 4、何不试之以足(二)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 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 若此,不
2、亦惑乎! 给加点字注音1、 遽契其舟( )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翻译句子1、遽契其舟 2、是吾剑之所从坠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用“/”划出句子的停顿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是吾剑之所从坠3、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舟已行矣(三)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 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 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 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 丘,凹者
3、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 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 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给加点字注音1、见藐小微物( ) 2、项为之强( ) 3、鹤唳云端( )4、凹者为壑( ) 5、盖一癞蛤蟆也( )( )解释文中加点字翻译句子1、必细察其纹理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心之所向 4、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以丛草为林 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四)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 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其 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 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 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给加点字注音1、阙( ) 2、嶂( ) 3、曦( ) 4、襄( ) 5、溯( ) 6、湍( ) 7、巘( ) 8、漱( ) 9、属( )解释文中加点字翻译句子1、 略无阙处 2、 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3、 沿溯阻绝 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 回清倒影 6、 飞漱其间 7、 清荣峻茂 8、 属引凄异 (五)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
5、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 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 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 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 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 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六)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6、)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尔)。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六)狼扁鹊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 尽矣,而两狼
7、之并驱如故。 扁鹊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 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扁鹊少时,一浪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 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人以攻 其后也。身已半人,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 以诱敌。 扁鹊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扁鹊止增笑耳。 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扁鹊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回:“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俟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