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理解的几点感悟海门市东洲小学 刘晟剑在教学中,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重要载体,它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一种选择。它既包括标准的教科书、各种各样的图书教材印刷材料,也包括视听教材、电子教材及其他多媒体教材等。教师必须提高教材解读的能力。解读教材在当今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教师基本功应当是“简笔画、粉笔字、普通话”,时至今日,解读文本,则最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功之一。我个人认为教师不能迷信教材,不要有了教材就完全根据教材去教学,没有教材就不知所措。教材只是对教学内容作了一些基本的、书面化的材料性规定,优点是
2、标准、规范,但缺点也随之而来:它固定、僵化,用不好就约束了教师的创造性,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造成“新教材就是拳课程标准”的褊狭观念,严重违背课改初衷。解读文本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的一座高山,我们必须积蓄力量去攀登。教材解读,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是语文学科赖以处事立身之根本,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还是语文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是语文教师价值的体现。解读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了,作为一名专业语文教师,拿到教材首先要考虑解读。那么究竟该怎么解读教材,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现就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我想结合本人七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谈
3、谈自己的几点浅显认识。 1、树立一个教材解读观作为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材观有两种:一是“教教材”另一种是“用教材教”。前者是把子教材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唯一教本,教师照本宣科,一副教书匠的态度;后者是把教材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载体、教学资源,教师恰当地处理教材,有效地依托教材 ,创设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习得读书之法,体味读书之乐,经历学习过程,受到感染熏陶,这是一种研究者的态度。实践证明,“用教材教”的理念展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先进的教育思想,能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种科学的、现代的、正确的
4、教材观。只有这样,教师的教材解读才有底气。 读古今中外的各类经典之作,应成为语文教师自觉的内心需要。满腹诗书才可能使教师教材解读时底气十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要制定自己每学年、每学期的读书计划。除了读书要坚持写作,记录自己读书中的收获,记录自己对人生的感悟。2、确立一个开展教材解读活动的目标教材解读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教师教材的解读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对教材理解的准确性,也包括对教材理解的全面性、深刻性和独特性。如 “民风民俗”这个主题,一年级欢天喜地过大年了解的是春节的风俗,二年级中秋节这个话题重点在了解中秋节的时间、来历、传说、风俗习惯,通过
5、背古诗、讲故事等活动巩固有关的节日常识。”四年级上册节日大观以春节、圣诞节、复活节、开斋节为例,要求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的节日,了解不同民族所产生的不同节日和独特的节日活动,并能尊重各民族的传统,分享节日的快乐。教师只有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准确找到教学目标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既不过高,也不过低,才能使教学成为一个有系统有计划的发展过程,保证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持续发展。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可将各分目标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学生了解了家乡的民风、民俗的一些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等知识目标,就会感受到家乡民风民俗的绚丽多彩及丰富深刻的内涵意蕴,藉此激发起学生热爱
6、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学生能积极思考,更感受到家乡民风民俗的绚丽多彩及丰富深刻的内涵意蕴。而学生感受到家乡民风民俗的绚丽多彩及丰富深刻的内涵意蕴。3、教材解读的方式(结合我的教学实践) 以课文秋天的雨为案例:秋天的雨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深秋中的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其中,秋雨是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的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地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
7、语言美,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以下几点策略帮助、引导学生更好地解读课文:1、联系生活实际。上课前,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大自然,感觉一下秋雨和夏天的暴雨有什么不一样,秋天有什么丰收了,秋天有些什么色彩,有些什么香味。学生有了这样的学习基础,那么学习这一课,肯定是兴致盎然,能够比较轻松地走入文本世界,理解与感悟会比较到位。2、读文章想画面。本篇课文语言优美,朗读感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时,教师应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各种形式,如;齐读、默读、配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观察到的秋天景象,走进文本,边读边想画面,真正从课文中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及意境。另外
8、,第二自然段中的优美语句,还应该加以积累及运用,这样才是真正地掌握了。3、抓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段,眼前浮现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课文的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诗意,需要好好体会品味。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理解这些句子时,
9、一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平时的生活积累;二要反复朗读品味。比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讲秋天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来到的,为什么会不知不觉?因为秋雨虽凉,但不冷,使人爽快,不大,润物无声;朗读的时候,声音要轻一些,要给人轻松舒服的感觉。4、边读边想。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深入到每一段,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我们理解教材如果仅仅依靠教学参考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教学参考中提供的材料是有限的,所以要带着问题阅读有关参考书、资料、文献,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寻求问题的讲解角度,同时做到:深入挖掘教材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考虑如何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杜绝弱点;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使思想教育寓于教材讲解之中;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因素,使智力发展寓于知识传授之中;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处于要学、爱学、好学之中;挖掘教材的实践性;考虑理论联系实际,使能力培养寓于知识运用之中。所以,我认为一个好的老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考虑相应方法,以使教材变为学生易懂、爱学的材料。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