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指南”背景下的幼儿园生活环境的创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后,在其“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引领下,让我们站在幼儿发展与需求的角度重新审视幼儿园“生活”质量,促使我们对幼儿一日在园生活的“品质”有了全新的思考。为此,我区从幼儿生活环境的创设入手,从幼儿的“品质”生活出发,对区域幼儿园生活环境的创设进行了实践与研究。 一、幼儿园生活环境的内涵解读 本文中的“生活环境”指: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各场景所涉及到的各种物质环境与材料。“生活环境创设”是指:以生活教参为导向,以幼儿生活实际需求为依据,创设“有需求看得见幼儿、有质量服务于幼儿、有价值推动幼儿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有品质”的幼儿园
2、生活环境,发展幼儿“生活自理及文明生活能力,学会保护自己、并适应集体生活。”1具体选择了进餐、盥洗(如厕)、饮水、午睡等研究内容。二、 幼儿园生活环境的创设现状 通过日常观察、调查问卷与访谈等方式,发现目前我区幼儿园生活环境创设的现状与问题是: 第一,重“教师”,轻“幼儿”。即生活环境创设的角度是从教师出发的,很少考虑幼儿的生活需求到底是什么,生活环境创设只见教师不见幼儿,脱离了幼儿的实际生活需求。 第二,“重“说教”,轻“服务”。即生活环境创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实现教师所谓的“教育价值”,而忽视了生活环境是应该服务于幼儿,为了幼儿生活质量的提升而创设。 第三,重“有”,轻“优”。即便是教育价值
3、的赋予,大多数教师在创设生活环境时也是只求“有”,而忽视了生活环境教育价值的“优”有效性,即生活环境是否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价值,促进幼儿生活技能与习惯发展。三、幼儿园生活环境的创设策略(1)确立“按需创设”的创设理念创设满足幼儿生活需求的环境策略一:创设“家庭式”生活环境,满足幼儿安全生活的基本需求“安全、卫生”是幼儿园生活环境创设的第一指标,如今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做到这一点。除此之外,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周围的心理与物质环境均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与冲击使幼儿感到极大的不适应,从而产生负面情绪。而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午餐、午睡等生活环节也是最易使幼儿发生情绪波动的时刻,因这些活动与家庭生活情境直接链接
4、,容易使孩子因想家而产生焦虑情绪。所以,除了心理氛围的营造外,如何创造“家庭式”的物质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所谓“家庭式”,即看见幼儿安全生活的基本需求,尽量按照“家”的色彩、布局与设施进行环境创设,凸显家庭生活的“温馨、松弛”,给予幼儿感官的安全感与心理的满足感,让幼儿与新的环境建立起某种和谐。可以运用的方式有:变大为小:可根据硬件条件,将教室大空间根据生活的功能与需求,分割成若干小区域,如饮水区、餐厅等,避免大通间式的生活环境。变硬为软:根据实际条件,将各种“硬环境”进行“软包装”: 如在幼儿餐桌上铺上桌布,让幼儿感到家的气息与温暖;对盥洗室的不锈钢材料进行简单的改造,可用暖
5、色调的布料把不锈钢水管进行包裹等等。变简为精:如,幼儿饮水处增加可供孩子坐下的小桌椅,让孩子能够不紧不慢地轻松喝水;在可以在洗脸处安放小镜子,让孩子能够像在家里一样,看到自己的脸蛋,清洁仪表等等。策略二:创设“阶梯式”生活环境,满足幼儿年龄特点的发展需求所谓“阶梯式”生活环境,就是要看得见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与需要,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创设出真正基于幼儿的生活的、服务于幼儿发展需要的生活环境。如,小班刚入园的幼儿,生活环境主要应以服务性环境为主,以童趣、温馨为创设主基调,关注的是幼儿对幼儿园集体生活环境的适应和喜欢,满足的是孩子情感上对幼儿园的接纳和喜爱;到了中大班,随着幼儿对环境的熟悉与适
6、应水平、能力的增加,幼儿的生活环境主要应以自主性环境为主,以简洁、便利为创设主基调,关注的是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满足的是孩子从情感到能力上体验到的“我是小主人”的主人翁意识。建议的做法是:首先,看教材、寻需求:就是要在熟读教材,了解要求的基础上,寻找到本年龄段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水平与具体生活需求。如教材P4提出了“学用筷子”的章节,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提供筷子用餐,一般到了大班上期,就可以考虑逐步为班级幼儿提供筷子用餐。其次,看孩子、析需求:就是要观察本班孩子的生活能力与问题所在,分析孩子的生活需求到底是什么。如,前面讲到老师在教材中看到了关于筷子用餐的内容,接下来老师就要观察
7、本班大多数幼儿的手部小肌肉是否发展灵活,是否也有同样用筷的需求,甚至可以发放一些调查问卷,了解幼儿家中的用餐工具。从而分析本班幼儿是否应该提供筷子?怎么提供?是全部提供还是部分提供?是一步到位提供,还是先提供有辅助的练习筷?等等。只有将幼儿的需求分析到位了,才可能有效提供环境与材料。第三,创环境、解需求:就是在学习、观察、了解、分析幼儿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创设相应的环境与材料。还是举用筷的例子,教师了解到班中幼儿在家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已经用筷子吃饭了;而通过日常观察,有发现三分之二的孩子中又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具备使用筷子的手部能力发展的条件;于是,在午餐环节,在不撤去勺子的前提下,提供了能供半数孩子使
8、用的筷子,满足孩子使用筷子的需求。并与主题相结合,在墙面环境中张贴关于“筷子”的各种图片与信息,既让孩子了解中华民俗文化,又激发了幼儿对筷子的兴趣与使用筷子的积极性。第四,看互动、延需求:就是在创设环境、投放材料后,观察孩子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与增补性创设。如,承接上文,老师发现,虽然孩子具备了使用筷子的能力,但是新鲜劲儿过去之后,畏难情绪使得很多孩子放弃了用筷而继续选择了勺子。老师观察到幼儿的问题与需求后,开展了关于用筷的生活集体活动以激发孩子喜欢筷子,为自己会使用筷子而自豪;同时,细心地为每个孩子制作了一双卡通筷子,值得一提的是,筷子上还有每个孩子的姓名。以此进一步激发孩子愿
9、意使用筷子。所以,在创设生活环境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借助教材、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借助观察、找准孩子的生活需求。这样创设环境,才是真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需求的,是“为了孩子”而创设的生活环境。(2)遵从“差异认同”的规划思路创设提升幼儿生活质量的环境策略一:认同“人”的差异,因人制宜地提升生活质量不同年龄阶段的生活环境创设应不同,这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但是,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其实也存在很大差异,所谓“年龄越小、差异越大”。所以,教师要尊重孩子的差异,顺应差异,切忌在生活环境中“一刀切”。应根据孩子的发展快慢不同、特点不同而差异性地创设生活环境,服务、提升孩子的生活质量。建议关注的差异有:发展差异:
10、如,同样是小班男孩,最高的孩子与最矮的孩子相差几乎有10公分。那么统一高度的小便池必然不能满足所有孩子的需求,个小的孩子常常会尿湿裤子。所以,老师可在观察后,用纸盒或积木固定在地板上,为个头较小的孩子提供一个阶梯,让小个子男孩也能自如地解手;另外,个别小班刚入园的男孩如厕时还会碰到尿不准的情况,常常会小便在池外或者弄脏了自己的裤子,老师针对这种情况就可以在男孩小便池的磁砖壁上贴上小花,让孩子“为小花浇水”,引导孩子对准。男女差异:这里要说的是,幼儿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环境创设时应关注男女差异。如,如厕时的幼儿隐私考虑,特别到了大班下期,不太适宜男孩女孩在同一个空间中如厕,同时最好每个厕所能
11、安装一扇小门。如硬件条件不允许,可适当根据实际条件考虑在男女如厕的环境中增加一道隔帘。另外,老师还可考虑幼儿个性差异、家庭差异等等。只有在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与差异的基础上创设的环境,才是真正服务于幼儿的,能提升幼儿生活有质量的环境。策略二:顺应“物”的差异,因地制宜地提升生活质量生活环境中“物“的方面,可从以下角度考虑:其一,根据不同生活空间的功能和定位的差异创设生活环境。举例来说,盥洗室,可采用蓝绿色调为主的清淡色彩,如“海底世界”,营造干净、清爽的整体氛围;午睡室,可采用粉红、或蓝紫色调为主的宁静、温暖的色彩,如“星空世界”,营造安静、温馨的整体氛围;午餐室,可采用七彩色调为主的阳光活
12、泼色彩,如卡通逼真的“蔬果世界”,营造增进食欲的愉悦氛围。不同的生活场景,因有了凸显活动室功能的环境,使孩子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其二,根据不同的生活空间特点与布局的差异创设生活环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经过因地制宜的、良好设计的环境可以起到暗示作用,潜移默化中可诱发孩子积极行为。此观点在以下案例中阐述。(3)践行“情境暗示”的操作方法创设凸显生活教育价值的环境策略一:标识暗示,帮助幼儿学习生活行为环境是隐性的教师,如何发挥生活环境育人的作用,可尝试借助用标识说话,其创设要点是“看得见、读得懂”。“看得见”的做法:标识要让孩子“看见”,其张贴场所与应与标志对
13、应的生活场地与教育价值相关。标识“入地”即在地面暗示。如盥洗室中,采用等待线、小脚印等标识,暗示幼儿懂得人多时要排队,建立遵守秩序的好习惯,培养幼儿的秩序感;标识“上天”这个“天”是对应“地”的,是指与幼儿视线平行的各种空间,如在隔板暗示,比如性别意识的培养:通过表示男女性别的不同标记在厕所隔板上的张贴,暗示幼儿感知“男女是不同的”,培养幼儿从小萌发“我是谁”的性别意识,小班可以是直观的人物或卡通图案、男女特征要明显,中大班可以是抽象的标记,可与社会一般标识相衔接,如裙子与礼帽等;又如在墙面暗示这类标识做的比较多,例如安全的提示、生活技能的养成、文明习惯的培养等,可在相应明显的墙面部分,可以是
14、孩子易滑到的场地在墙面明显地方贴上“安全小贴士”,或是在孩子用毛巾的墙面贴上“擦脸小方法”、在盥洗室的主墙面上贴上“班级文明公约”等图文结合的标识等等,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自我约束等;再如在柜面暗示比如在饮水柜上张贴“每次只倒半杯水”的图片标识,提醒幼儿少喝多到,避免撒开及浪费等。“读得懂”的做法:标识要让孩子“读懂”,其创设要点与幼儿年龄特点相关。小班的标识:以教师为主创设,内容主要为生活技能的学习等,采用形象逼真的、能反应真实生活内容的照片或卡通图片进行呈现,让幼儿一眼就能看懂。中班的标识:以教师为主、幼儿为辅的方式创设,内容主要为生活习惯的养成等,以具象图示为主,抽象图示为辅的方法进行。大
15、班的标识:以幼儿为主、教师鼓励建议为辅的方式创设,内容是教师观察及与幼儿在互动讨论中产生的生活问题与行为要点,及安全提示等,可指导幼儿采用图文并茂、简洁易懂的表征符号自主创设。策略二:流程暗示,帮助幼儿巩固生活习惯幼儿在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往往不是割裂存在的,而是由一连串生活活动组成,这里就需要教师的智慧,创设流程化的生活情境,使得生活环境的设计与规划与活动环节无痕衔接、与生活场景无缝链接。其创设原则是:就近与便利的原则:如,茶桶一般放置于活动室与靠近盥洗室的交界处,能使孩子在一日活动中就近饮水,也便于孩子餐后取杯子到盥洗室漱口,有助于漱口习惯的养成。不走回头路的原则:教师在设计诸如洗手、午餐、漱
16、口等一连串的生活活动的环境与行为时应遵循互不干扰、互不冲撞,路径设计应合理、顺畅,不走回头路。设计前一定要实地勘察、缜密思考,切忌朝令夕改,一变再变。否则将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巩固与养成造成不良影响。(4)创新“灵活迁移”的实践运用让幼儿园生活环境创设“减负增效”策略一:框架既定、内容调整如洗手环节,可能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同一年龄段不同时期的幼儿的问题也是不同的,老师如果追随幼儿则需要在环境创设上不断进行更新。于是,某教师就在幼儿洗手的台盆上创设了“本周提示”的插卡式生活环境,内容可以根据每个阶段提示幼儿注意方面进行更替,既避免了老师的繁琐制作,又同样起到了提示幼儿的作用。策略二:内容既定、重组运用如大班的“文明公约”:首先我们结合主题活动,分阶段由师生共同讨论、商议后得出若干“公约”,幼儿在区角中运用各种方式进行表征后张贴到各个生活场所;最后,根据幼儿的发展将前期的内容汇集成整套“班级公约”,张贴在班级醒目处。这样既结合幼儿日常活动使人人参与,又起到了减负增效的作用。总之,“指南”背景下的“幼儿品质生活环境”创设应服务于幼儿成长的需求、蕴含了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尊重与认同,更倾注了教育者的智慧与爱心,最终为幼儿的终身生活与学习奠基。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