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一点反思新集中学 宋启儒长久以来,文言文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不仅学生认为难学,不少一线教师也认为难教,成为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的“硬骨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社会上所普遍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以及“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更是让中学文言文教学不知何去何从,文言文教学“苦、累、差、慢”的现状也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深入剖析当前的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我们可以看到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态度问题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古汉语与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汉语口语、书面语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文言文与中学生现有的生活环境、生活阅历也都有
2、很大距离。除了本身对文言文有极强兴趣的少数学生,很多学生都认为文言文离他们的生活太遥远,若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文言文没有任何用处,远不如学习英语、数学有用,因此他们在心理上就有一种对于文言文的排斥感。而从教师方面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调动起来,他们教得也没热情。更重要的是,文言文在中考、高考中所占分值不是很高,因此,只要针对考试所要考的重点内容来进行文言文的教学,会更加省时又省力。我们都知道,端正学习态度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文言文教学也是如此。广大师生只有充分认识到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与其价值所在,文言文教学的高效才能得到落实。且不谈文言文在考试中所占分值的多少,单就现代社会“信息大爆
3、炸”的现状而言,中学生们现在都被种种新潮、个性的网络语言,精神快餐如各种穿越小说、网络游戏、偶像剧、肥皂剧所包围,在感受时髦与快感的同时,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普遍降低,对自己的精神归属也越来越质疑。诸多文言文作为古代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流传至今,是我们与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及古人高尚的灵魂进行精神交流的桥梁,透过它们,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恬静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中学生作文水平普遍低下,语言贫乏粗俗也是让语文老师们相当头疼的问题。文言作为代代相传的书面语言,文雅、纯净,是提高白话品位的极好途径。我国美学大师朱光潜著作丰富,他的表述明白易懂,当他论及文言文之于白话的意义时,也明确指出“较好的白化文都不免要在
4、文言里面借字借词”1p445,我国文学巨匠鲁迅的作品语言是典型的文白夹杂,但却简洁而又精准,通俗而又震撼人心,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例证。反观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古代教育者们在态度方面则处理得比较到位,从小就要求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就强调读书要“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 、“正身体,对书册”2,在对待古代的典籍方面,他们更是将先贤的著作奉为圭臬,将“四书五经”等著作作为教学和选拔人才的“圣经”。当然,一味好古、复古的方式并不可取,但是这种尊古、敬古的精神对于文言文教学却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摆正对文言文学习的态度,摒弃那些只为应付考试的功利目的,才能获得学习文言文的持久动
5、力,真正学有所得。二、方法问题如果说端正态度是改善文言文教学的先决条件,那么转变教学方法则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综观当今的中学文言文教学课堂,大多数语文教师采用的还是“串讲法” 、“一言堂”和“字字落实”,把文言文教学当成了单纯的“古文今译”。老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教学何来效率可言?当然,语文教师采用串讲法也不是没有理由的,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学生文言文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没有老师的分析讲解很难掌握文言文内容。如果让学生自己领悟则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而紧张的教学计划和升学压力让教师更倾向于通过“自己讲,学生听;自己说,学生记”的方式来进行文言
6、文的教学,并针对考试常考的知识进行讲解,字字落实,但实际效果却不甚好。因为考试考的文言文多数都是课外内容,不管老师把课文翻译的多详细、通俗,学生记的多熟,一旦面对陌生的文言文,学生仍然一片茫然,失分率依旧居高不下。于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得更卖力,课文翻译得更具体,学生听得更痛苦,把他们仅有的一点兴趣消磨殆尽,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要提高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转变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文言文教学不是简单的古文今译,翻译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而不是唯一目的。况且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字字落实,应该给学生留一定独立思考和体会文言这一文雅语言形式的空间。另一方面,语法应该作为文言文教学的
7、重要工具得到足够重视。只有让学生巩固基础,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才能帮助他们更快地抓住句子、文章的基本架构,即使面对完全陌生的文言文也可以从容不迫。在教学方法这方面,古人有很多教学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其中,诵读是古人相当重视的一种方法。朱熹的童蒙须知提出:读书必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他还进一步提出“熟读精思”之法“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乎于吾之心,然后有得” 3。这种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体会的同时加以思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除了诵读,古人也注重教师的
8、讲解。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受到后人的广泛推崇。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在分析讲解时应注意启发性原则,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启发,从而“开其意”,“达其辞”,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目的。我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提到古代的教育内容:“比年入学,一年视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给文言文进行断句,加句读标点。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的“句读”也是说的“句读之学”。句读是古代语文教学的必学内容,而且是作为基础内容来学习的。实际上,对于当代的文言文教学来说,断句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9、,如果学生能够准确地给文言文断句,说明他对这些文字有了比较清楚的理解。因此,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尝试给学生提供无标点的文言文进行断句训练。学生为了读懂文章就会对文言这种语言形式仔细玩味,在断句的过程中进行新的心理建构,从精神上与文言文相互融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语言品位与文化品位。古代语文教学的有益经验还有很多,举不胜举,笔者只是针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情况提出了几点思考,希望通过向古人的再学习改善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效率。参考文献:1朱光潜.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朱光潜全集(第三卷)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2朱熹.童蒙须知M.合肥:黄山书社,2003.3贺文.文言文要加强诵读J.语文学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