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试卷历史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全卷满分 90 分,60 分钟内完成,闭卷。2.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3.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4. 全部答案应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5.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 I 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1982 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B. 会使用火和
2、打制石器C. 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D. 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2.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下图所示为根据化石复原的我国某遗址的远古人类头像,这一远古人 类是A. 北京人B. 山顶洞人C. 半坡人D. 河姆渡人3. 历史图片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组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A. 元谋人B. 半坡居民C. 北京人D. 河姆渡居民4. 某校举办“百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图片展。下图为“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文物介绍。据此推测该文物出土于黄河中游地区河姆渡居民已开始了家畜饲养该文物是旧石器时代的器物河姆渡居民已经能够烧制陶器A. B. C. D. 5. 传说中蕴含真实的历史信息。
3、传说中“黄帝发明了陶器,炎帝发明了酿酒”。考古学家在距今约 4000 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见下图),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传说中的历史信息是A. 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B.炎黄二帝热衷发明C. 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D.该陶器是黄帝作品6. 海外华人常常自豪的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A. 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B.)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C. 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D. 炎黄战胜了蚩尤7.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 前 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A.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B. 暴政导致
4、亡国的规律C.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D. 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8. 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 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A.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B. 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C. 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D.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9. 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我国早在商朝时期便有了体系较 为完整的文字。商朝“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指()A. 甲骨文B. 小篆C. 隶书D. 草书10. 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面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 部分应填A. 盘庚迁殷
5、B. 武王伐纣C. 平王迁都D. 西周灭亡11. 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 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A. 中央集权加强B. 周王室衰微C. 社会和平稳定D. 儒学居主导地位12. 西周时期,周王朝对墓葬用品有严格的规定。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 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西周社会腐败现象严重B.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C. 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D. 西周青铜铸造业落后13. 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 目的是为了安抚功臣B
6、. 分封的方法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让他们去做卿大夫C. 西周通过分封制,扩大了统治疆域,加强了统治D. 平民是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层14.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 原因是()A. 公田变为私田B.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C. 国家走向统一D. 封建制度的确立15. 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 发展农业生产B. 增强秦国实力C. 限制商业活动D. 废除旧贵族的实权16. “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A. 推行县制B. 奖励耕织C. 奖励军功D. 编制户
7、口17. 以下四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中央机构设置情况。其中,属于秦朝的是()A.B.C.D.18. 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 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 统一度量衡、货币B. 焚书坑儒C. 统一文字D.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9.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健全纪检监察制度是防止官吏贪污腐化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皇 时期设置了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县令20.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建立于公元前 221 年。该年所属的世
8、纪和年代是A. 公元前 3 世纪 30 年代B. 公元前 3 世纪 20 年代C. 公元前 2 世纪 30 年代D. 公元前 2 世纪 20 年代21. 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A. 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有学问的人增多B. 读书人吵吵闹闹,各自著书立说C. 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封建制度D.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22. “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这则材 料主要肯定秦始皇()A 推行郡县制度B.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C. 创立皇帝制度D. 开创君主专制制度23. 秦朝末
9、年,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你认为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A. 修建阿房宫B. 秦末农民起义C. 楚汉之争D. 秦的暴政24. 秦朝设丞相,唐朝增加宰相人数,明朝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这些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 中央集权的加强B. 君主专制的强化C. 丞相制度的改革D. 地方权力的增大25.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 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 西周B. 秦朝C. 汉朝D. 新朝第 II 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26 题 12 分,27 题 16 分,2
10、8 题 12 分)26.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 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1) 请写出图一文物所属的远古居民的名称。仔细观察后,你能获得哪些有效历史信息。(2) 图二的文字碎片出土于殷墟,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请写出它的名称。仔细观 察图二,你能获得哪些有效历史信息。(3) 图三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请写出它的名称。想一想这件青铜器能告诉我们哪些历史信 息?27. 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禹传子,家天下”材料二
1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三 如下图所示(1) 材料一反映出更替首领的办法有了什么新变化?这种变化从谁开始的?(2) 材料二描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最高统治者被称为什么?实行的目的是什么?(3) 材料三表明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图中空缺处应该填什么官职?28.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闪耀着光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 的综合趋势。摘编自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 材料二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
12、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摘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春秋时期哪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被其弟子整理成书,书的名 字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2)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外,各 种学说蓬勃发展。列出另一学派名称及其主要主张。(3)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试
13、卷历史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全卷满分 90 分,60 分钟内完成,闭卷。2.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3.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4. 全部答案应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5.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 I 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1982 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B. 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C. 已经会制造工具和
14、种植水稻D. 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各类工具。他们已经会打制石器,如:尖状器、 刮削器、石锤等。从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大量灰烬可知,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B 项符合题意;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 项不合题意;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C 项不合题意;半坡居民位于北方黄河流域,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房屋,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D 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 ACD 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 B。点睛:“北京人”是解题的关键。这里需要掌握各种原始居民的显著
15、特点。据所学,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会直立行走,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使用打制石器,进入旧石器时代;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开始有了原始农业。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长江流域, 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耒耜等垦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会制作彩陶,居住半地穴是房屋。2.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下图所示为根据化石复原的我国某遗址的远古人类头像,这一远古人 类是A. 北京人B. 山顶洞人C. 半坡人D. 河姆渡人【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题干图片反
16、映的是北京人头像。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70-20 万年,他们仍保留猿的特征,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故 A 符合题意;山顶洞人、半坡人、河姆渡人与题干无关,故 BCD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 A。3. 历史图片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组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 )A. 元谋人B. 半坡居民C. 北京人D. 河姆渡居民【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点:半坡居民。解题思路:根据“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鱼纹彩陶盆”等信息可知,该地的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内,在生产生活中使用陶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今天的黄 河
17、流域,采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有特点的是彩陶,其中以人面鱼纹 彩陶盆为典型。B 正确;半地穴式房屋的出现说明当时人类已经开始定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尚未开始定居生活,AC 错误;河姆渡居民由于生活在潮湿多雨的长江流域,所以多采用的是干栏式房屋,D 错误。综上故选 B。4. 某校举办“百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图片展。下图为“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文物介绍。据此推测该文物出土于黄河中游地区河姆渡居民已开始了家畜饲养该文物是旧石器时代的器物河姆渡居民已经能够烧制陶器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河姆渡人距今约 7000 千年,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
18、渡村,他们学会饲养猪、狗和水牛, 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符合题意;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 A、B 和 D。故选 C。5. 传说中蕴含真实的历史信息。传说中“黄帝发明了陶器,炎帝发明了酿酒”。考古学家在距今约 4000 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见下图),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传说中的历史信息是A. 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B. 炎黄二帝热衷发明C. 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D. 该陶器是黄帝作品【答案】A【解析】【详解】黄帝和炎帝生活在距今约 4000 年前,所以陶杯的出现说明传说有一定的真实性,可以印证先民已经掌握了制陶和酿酒技术,
19、故选 A;仅根据一个陶杯不能说明炎黄二帝热衷发明,不能说明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更不能说明陶器是黄帝的作品,排除 BCD。6. 海外华人常常自豪的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A. 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B. 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C. 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D. 炎黄战胜了蚩尤【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 4000 年左右的黄河流域,生活着黄帝和炎帝部落,他们为了争夺中原已开发地区,以炎帝为首的部落和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在“阪泉之野” 大战 ,炎帝战败,归附黄帝,两个部落不断繁衍,形成了日后华夏族的主体,故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C 项
20、正确;“炎黄子孙”与炎黄部落联合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有关,与皮肤颜色无关,排除 A 项;并不只有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才称为“炎黄子孙”,港澳台同胞也称为“炎黄子孙”,排除 B 项;“炎黄子孙”与炎黄部落联合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有关, 不只是因为炎黄战胜了蚩尤,排除 D 项。故选 C 项。7.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 前 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A.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B. 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C.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D. 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
21、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 起,西周灭在前 77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由于统治者的暴政,B 项正确;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者是禹,排除 A 项;启继承禹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排除 C 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排除 D 项。故选 B 项。8. 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 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A.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B. 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C. 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D.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 2070 年,禹
22、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为加强统治,夏朝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了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订了刑法,设置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所以 B 项符合题意;AD 项是指秦朝,C 项表述不正确。由此分析 A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B。9. 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我国早在商朝时期便有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商朝“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指()A. 甲骨文B. 小篆C. 隶书D. 草书【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汉字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A 项正确;
23、小篆是秦朝的官方字体,排除;隶书是汉朝时期推行的字体,C 项排除;草书大约形成于汉朝,D 项排除。故选 A。10. 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面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 部分应填A. 盘庚迁殷B. 武王伐纣C. 平王迁都D. 西周灭亡【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率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纣王的军队,商朝灭亡,史称“武王伐纣”,B 项正确;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中期,与公元前 1046 年不符,排除 A 项;公元前 771 年西周灭亡,第二年平王东迁,进入东周时期,与公元前 1046 年不符,排除 CD 两项。故
24、选 B 项。【点睛】11. 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 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A. 中央集权加强B. 周王室衰微C. 社会和平稳定D. 儒学居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鲁国朝拜当时强国晋国的次数远高于周天子,说明的是当时周王室衰微, B 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A 项排除;春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诸侯争霸,C 项排除;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D 项排除。故选 B。12. 西周时期,周王朝对墓葬用品有严格的规定。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天子九鼎
25、,诸侯七鼎,卿大夫五 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西周社会腐败现象严重B.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C. 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D. 西周青铜铸造业落后【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 后期,青铜器的数量增多,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 性器物,礼器的类型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所以 C 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未涉及西周社会腐败现象严重,所以 A 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未体现西周各地经济发展情况,所以 B 项不符合题意;西周青铜铸造业落后在
26、题干中未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所以 D 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 C。13. 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目的是为了安抚功臣B. 分封的方法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让他们去做卿大夫C. 西周通过分封制,扩大了统治疆域,加强了统治D. 平民是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层【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西周通过分封制,扩大了统治疆域,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C 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统治,排除 A 项;分封的方法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让他们去做诸侯,排除 B 项;士是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层,排除 D 项。故选 C 项。【点睛】14.
27、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 原因是()A. 公田变为私田B.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C. 国家走向统一D. 封建制度的确立【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一个人可以耕田十亩,到战国时期一户可以治田百亩,这说明农业生产取得了飞跃式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引起了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B 项正确;公田变为私田、国家走向统一等现象,都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 排除 AC 两项;封建制度的确立属于政治因素,不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根本原因,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8、【点睛】15. 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 发展农业生产B. 增强秦国实力C. 限制商业活动D. 废除旧贵族的实权【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为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由此可 见,商鞅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秦国实力,B 项正确;发展农业生产是奖励农耕政策的直接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A 项;重农抑商是商鞅变法的措施,不是奖励农耕的目的,排除 C 项; 废除旧贵族特权的措施是奖励军功,而非奖励农耕,排除 D 项。故选 B 项。【点睛】16. “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29、商鞅变法A. 推行县制B. 奖励耕织C. 奖励军功D. 编制户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在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 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 全国奠定了基础。正是其奖励军功的措施,才使得“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C 项正确;推行县制推进了封建政治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奖励耕织为了发展小农经济,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 编制户口为了更好的了解人口控制人口,与题意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7. 以下四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中央机构
30、设置情况。其中,属于秦朝的是( )A.B.CD.【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上: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A 项符合题意;B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A。【点睛】政治制度是历史考查的重要考点,秦朝首设丞相,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明朝废除丞相。三省六部 制主要在隋唐时期实行。18. 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 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
31、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 统一度量衡、货币B.焚书坑儒C. 统一文字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对封建社会影响 深远,D 项正确;“帝国制度”是指根本政治制度,不是统一度量衡、货币、 焚书坑儒、 统一文字等具体政策,排除 ABC 三项。故选 D 项。19.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健全纪检监察制度是防止官吏贪污腐化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皇 时期设置了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县令【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创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
32、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 大权,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所以为加强对官员的监 察,秦始皇时期设置了御史大夫,C 项符合题意;A 项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排除;B 项太尉管理军事,排除;D 项是地方行政长官,排除。故选 C。20.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建立于公元前 221 年。该年所属的世纪和年代是A. 公元前 3 世纪 30 年代B. 公元前 3 世纪 20 年代C. 公元前 2 世纪 30 年代D. 公元前 2 世纪 20 年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公元纪年法的相关知识,公元纪年法与基督
33、教有关,1 个世纪是 100 年,这个我们可以通过数轴进行表示,公元前 221 年属于公元前 3 世纪 20 年代,所以答案是 B。21. 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A. 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有学问的人增多B. 读书人吵吵闹闹,各自著书立说C. 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封建制度D.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这种变化 反映到思想上就是“百家争鸣”,D 项正确;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这只是百家争鸣的具体表
34、现之一,排除 A 项;读书人吵吵闹闹,各自著书立说只是百家争鸣的具体表现之一,排除 B 项;秦朝建立封建制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点睛】22. “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这则材料主要肯定秦始皇()A. 推行郡县制度C. 创立皇帝制度【答案】A【解析】B.D.设立三公九卿制度开创君主专制制度【详解】根据材料“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 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A 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度是中央管制,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僚制度,排除 B 项;
35、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没有涉及到皇帝制度,排除 C 项;材料没有体现开创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23. 秦朝末年,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你认为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A. 修建阿房宫B. 秦末农民起义C. 楚汉之争D. 秦的暴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 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从根本上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故 D 符合题意。修建阿房宫是秦滥用民力的
36、具体表现,秦末农民起义直接灭亡了秦朝,楚汉之争是在秦亡后,故 ABC 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D。24. 秦朝设丞相,唐朝增加宰相人数,明朝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这些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 中央集权的加强B. 君主专制的强化C. 丞相制度的改革D. 地方权力的增大【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分别管理行政、军政和监察。明太祖即位后,为加强君权,改革了行政机构。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了丞相, 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
37、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的权利空前提高, 秦汉以来丞相制度从此废除,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最终以皇权的胜利而告终。因此题干材料反映的变化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强化。因此 ACD 不符合题意,B 符合题意,本题应选 B。25.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 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 西周B. 秦朝C. 汉朝D. 新朝【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部落时代”对应的是原始社会后期;“封建时代”对应的是西周时期,封建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实行封邦建国;“郡县时代”对应的是秦朝,秦朝推行郡县制
38、。故正确答案为 A。BCD 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A。第 II 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26 题 12 分,27 题 16 分,28 题 12 分)26.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 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1) 请写出图一文物所属的远古居民的名称。仔细观察后,你能获得哪些有效历史信息。(2) 图二的文字碎片出土于殷墟,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请写出它的名称。仔细观 察图二,你能获得哪些有效历史信息。(3) 图三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请写
39、出它的名称。想一想这件青铜器能告诉我们哪些历史信 息?【答案】(1)半坡人。信息:半坡人会制造陶器;他们有了初步的审美观念,会简单的绘画艺术。(2) 甲骨文。是我国比较成熟的文字,对研究商朝历史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3) 司母戊鼎。说明商朝国力强盛;商朝青铜器冶炼技术精湛。【解析】【分析】【小问 1 详解】图一文物是半坡人的人面鱼纹盆。信息:从图一可以获得半坡人会制造陶器;他们有了初步的审美观念, 会简单的绘画艺术等信息。【小问 2 详解】图二的文字碎片出土于殷墟,是可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信息:从图二可以得出甲骨文是 我国比较成熟的文字,对研究商朝历史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等信息。【
40、小问 3 详解】图三是司母戊鼎。信息:从图三可以说明商朝国力强盛;商朝青铜器冶炼技术精湛等信息。【点睛】27. 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禹传子,家天下”材料二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材料三 如下图所示(1) 材料一反映出更替首领的办法有了什么新变化?这种变化从谁开始的?(2) 材料二描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最高统治者被称为什么?实行的目的是什么?(3) 材料三表明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图中空缺处应该填什么官职?【答案】(1)由禅让制变为了世袭制;启。(2)分封制;天子;为了巩固统治。(3)郡县制;丞相。【解析】【分析】【小问 1 详解】根据材料“禹传子
41、,家天下”结合知识可知,禹在位时,他的儿子启有强大的势力。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 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小问 2 详解】根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小问,材料描述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第二小问, 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周天子”。第三小问,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封给亲属、 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小问 3 详解】根据材料所给图示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秦朝的政治制度。第一小问,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在地方上, 推行郡县制。分
42、天下 36 郡,郡下设县。第二小问,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点睛】28.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闪耀着光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 的综合趋势。摘编自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 材料二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
43、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摘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春秋时期哪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被其弟子整理成书,书的名 字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2)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外,各 种学说蓬勃发展。列出另一学派名称及其主要主张。(3)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答案】(1)鲁国;论语;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 基础。(2)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主张顺其自然
44、,无为而治;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3)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解析】【分析】【小问 1 详解】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以礼治国。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 由“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可以看出, 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小问 2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外,还有以 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小问 3 详解】由“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 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重要源泉”可以看出,习总书记要求我们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 泉。【点睛】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