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课时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肉食者鄙()(2)牺牲玉帛()(3)望其旗靡()(4)必以信()(5)齐师败绩()(6)一鼓作气()(7)小大之狱()(8)既克,公问其故()(9)彼竭我盈()(10)夫大国,难测也()答案:(1)鄙陋,目光短浅(2)指猪、牛、羊等(3)倒下(4)实情(5)大败(6)振作(7)案件(8)原因,缘故(9)充满(10)估计,预料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战宁可以急相弃邪B.小大之狱蔽林间窥之C.战于长勺于厅事之东北角D.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解析】选C。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答案:(1)当政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2)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3)(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4.用原文语句填空。(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最主要的原因是:,。(2)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句子是:,。(3)文中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答案:(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一鼓作气5.课内阅读。(2014宁波中考)阅读“十年春,齐师伐我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回答问题。(1)解释下面
3、句中加点的词。又何间焉()小惠未徧()神弗福也()答案:参与通“遍”,遍及,普遍赐福,保佑(2)下面加点的“之”与“小大之狱”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B.辍耕之垄上C.故时有物外之趣D.何陋之有【解析】选C。题干中的“之”解释为“的”,C项“之”也解释为“的”。A项“之”是“代词,代这件事”;B项“之”是“去、往”的意思;D项“之”无实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文:答案: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报告)。(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答:答案: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