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一语文学案 过秦论 贾克文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第 周课 题主 备审 核使用教师编 号编写时间过秦论第1课时贾克文边 强2014、4、10【学习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2、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课前导学】一、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
2、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
3、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贾谊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而过秦论更以铺张扬厉,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长。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故鲁迅评为:“惟谊尤有文采,而沈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二、写作背景 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
4、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论“古”是为了说
5、“今”,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教训,振聋发聩,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三、相关知识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
6、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
7、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为了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四、熟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崤函之固( ) 孝公既没( ) 膏腴之地( ) 陈轸( ) 召滑( )逡巡( ) 遗镞之费( ) 流血漂橹( ) 鞭笞天下( ) 俯首系颈( )蒙恬( ) 藩篱() 以愚黔首( ) 隳名城( ) 销锋镝( )践华为城( ) 良将劲弩( ) 瓮牖绳枢( )( )( ) 墨翟( )蹑足行伍( )将数百之众( )锄櫌棘矜( )( )銛于钩戟长铩( )( )( )谪戍之众( ) 度长絜大( )( )比权量力( )万乘之势(
8、)一夫作难( )【课堂导读】 一、研读文章第一段。1、朗读第一段。 朗读提示: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整段以中速读。2、解释重点词句。(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 (2)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固: 以: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包、囊: 天下、宇内、四海、八荒: (4)当是时也 是: (5)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 斗: (6)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而: 河: 3、翻译重点句子:(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2)外连衡而斗诸侯。 4、本段写了那些
9、信息,请找出文中原句并简要概括。 二、研读文章第二段。1、朗读第二段。 朗读提示: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秦国“从孝公既没南西东北收要害之都”语调上扬,应有秦扩张领土、势力空前增强的气势。六国攻秦、赂秦、服秦三部曲:“诸侯恐惧叩关而攻秦”众诸侯约从缔交,罗致人才,戮力攻秦,语势上扬,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秦人开关延敌争割地而赂秦”,强秦轻而易举,获得大胜,六国却不堪一击,语势由强到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应由低缓的语气读出。最后一句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即可。2、解释重点词句。(1)孝公既没 没: (2)蒙故业,因遗策 蒙: 因: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10、北收要害之郡南、西、东、北: 举: (4)会盟而谋弱秦 会盟: 弱: (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 (6)以致天下之士 以致: (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 缔交: 与: (8)约从离衡 从: 离: (9)兼韩、魏、燕、楚中山之众 兼: (10)于是六国之士 于是: (11)制其兵 制: (12)秦人开关延敌 延: (1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制: 弊: (14)追亡逐北 亡: 北: (15)流血漂橹 漂: 橹: (16)因利乘便 因: (17)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服: 朝: (18)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延: (19)享国之日浅 浅: 3、翻译重点句子:(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
11、)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4、本段在写秦国势力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从哪些方面突出了九国诸侯的强大?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第 周课 题主 备审 核使用教师编 号编写时间过秦论第2课时贾克文边 强2014、4、10【课堂导读】三、研读文章第三段。1、朗读第三段。 朗读提示:统一天下前,应由较强的语势读出,充分渲染塑造一个“威加海内”的帝王形象。统一天下之后,秦王朝至此已达顶峰,这意味着从此转入守势。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的暴虐无道,故诵读应有“声讨”之势。末句“天下已定”总承以上内容,其后应有长停顿,然后转入叙秦始皇的心态
12、,用以反衬下文灭亡之速,读时须有嘲讽意,突出“自以为”“万世之业”等词语。2、解释重点词句。(1)奋六世之余烈 奋: 烈: (2)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 策: 御: (3)吞二周而亡诸侯 亡: (4)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 (5)威振四海 振: (6)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 (7)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 (8)以愚黔首 愚: (9)聚之咸阳 句式: (10)铸以为金人十二 句式: 金人: (11)以弱天下之民 弱: (12)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践: 因: (13) 以为固 句式: (1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句式: 信: 何: (15)自以为关中之固 固: (16)子孙帝王万世之
13、业也 帝王: 3、翻译重点句子:(1)振长策而御宇内。 (2)天下已定,始皇之心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4、本段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作者分别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从原文中找到各个方面对应的原句。 四、研读文章第四段。1、朗读第四段。 朗读提示:“始皇”二句,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宜用从容、沉着的语调读出。“然”急转直下,稍作停顿,以下先抑(“陈涉”至“之富”)后扬(“蹑足”至段末)读出对比情调。末句叙事结束全篇,要读得沉着、有力。2、解释重点词句。(1)瓮牖绳枢 瓮: 绳: (2)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句
14、式: 行伍: 倔: 阡陌: (4)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将: 转: (5)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兵: 揭: (6)天下云集响应 云: 响: (7)赢粮而景从 赢: 景: (8)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山东: 3、翻译重点句子:(1)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本段从以下几个方面写了陈涉起义,请从文中找出对应的原句,并说说作者这样来写陈涉起义的用意何在。地位: 才能: 兵力: 武器: 影响: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第 周课 题主 备审 核使用教师编 号编写时间过秦论第3课时贾克文边 强2014、4、10【课堂导读】五、研读文章第五
15、段。1、朗读第五段。 朗读提示:“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以下连用六个“也”表示及其肯定的意思。四个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銛”“抗”“及”。特别应重读“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换假设语气,读出惋惜之意。“然秦”以下句子语势由弱到强,逼出“何也”,结句显志,须用深责的语气读出,“仁义不施”是重点,宜一字一顿。2、解释重点词句。(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且夫: 小弱: (2)崤函之固,自若也 固: 自若: (3)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句式: (4)锄櫌棘矜 櫌: (5)行军用兵之道 道: (6)成败异变 异变: (7)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度、絜: 比、量:
16、(8)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区区: 致: (9)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 朝: (10)百有余年矣 有: (11)为天下笑者 句式: 3、翻译重点句子:(1)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展开论述,请说说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什么作用?【拓展延伸】近人吴闿先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价过秦论,说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自古以来,历代评家都盛赞过秦论为古今第一篇“气盛”文章,你能说说文章的气势表现在哪些地方吗?秦国通过七代君主漫长的努力,终于一统天下,却亡于二世。贾谊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我们也
17、可以有我们的观点:是不是创业维艰,守成不易?秦亡的教训,似老生常谈,这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的观点和有关语句可以运用到谈仁义、论攻守的相关话题中。过秦论一文有很多地方值得人们深思:“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凭借谁的力量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的?拥有整个天下的强大秦朝却亡于二世,这又是什么原因?贾谊在文中历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分析了秦亡的原因后说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的教训,也应是世代为官执政之人应该牢记的名言。谁施仁政,谁得民心,谁有天下;反之,谁失民心,谁失天下,任你有坚船利剑、雄兵百万、长江天堑。秦王朝是个例子,国民党也是个例子。但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
18、导干部不为人民谋幸福,也一样会遭到人民的反对。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农民起义,它起自陕西,横扫中原,席卷大半个中国,前后经过16年之久的曲折、艰苦的斗争,最后推翻了明王朝,建立了大顺政权。但是进京后的农民军被京城的宫殿和金银所吸引,迅速腐化,有的大将带兵劫掠原明地主豪强和高官显贵,将财物占为己有,不再与民同甘共苦,因此逐渐脱离群众,致使政权刚一建立,就潜藏了很多危机。结果只在北京停留48天,就被迫撤出,最后李自成于九宫山兵败身死。“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贾谊在过秦论中阐述的主要思想。他认为,同样是不施仁义,而打天下和守天下面临的形势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说,打天下不
19、施仁义可以取得成功,而守天下不施仁义的话,必然要失败。贾谊在文中用秦兴亡的事例形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秦国统治者用暴力打下了天下,他们以为只要加强暴力统治就一定能守住天下,于是就“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可是一个小小的陈涉竟“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使堂堂秦朝“为天下笑”。难道是因为秦朝的暴力实行得不够吗?贾谊在反问之后,肯定地断言:不,正是因为秦过分地实行了暴力,才逼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这就是守天下者,不施仁义的下场。两千多年来,西汉政治家贾谊在过秦论中阐明的这个著名观点,一直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至今仍有着一定的现实
20、意义。遥望贾谊彭晓玲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檐上苍苍的青瓦、厚重的大门,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门环和墙面之上,坦露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都已磨平。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贾谊从遥远的长安,来到时为南蛮之地长沙,湘江的轰鸣之声可曾震撼过他的灵魂,让他为之一振?初冬时节,寒雨纷飞,缓缓穿过省城长沙古老的太平街,我不停地张望着两侧那些古老的建筑,好似缓缓地穿行于时间的深处。当我走进贾太傅祠内,时间好似已然静默,一切都静悄悄的。站在空荡荡的庭院,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贾谊的声声叹息
21、。当然,贾谊的才华在千年之后,依旧让世人惊叹。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博士(官职),自是当朝最年轻的博士。文帝很赏识他,一年之内,就将他提拔为太中大夫。年轻气盛的贾谊犯了官场的大忌,他的悲剧命运自是无可逃脱。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被贬的贾谊,心情沉重地行走在前往长沙的路途之上。可贾谊依然不明白,明明是尽职效忠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会演变成这般被动局势呢?贾谊怀着忧郁之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边上,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浮现。100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被贬谪长沙,境遇何其相似。不过,此时的贾谊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依旧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抱负终有施展于天
22、下的那一天。贾谊对长沙并没有好印象,于是,他每天面对着滚滚流逝的湘江水,目睹自己的心在一天天枯萎,却无能为力。贾谊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只鸟(猫头鹰)飞入他的住宅。在长沙民间认为这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其所到的人家,主人不久将会死去。贾谊谪居长沙,本已郁郁不得志,加上长沙卑隰,自以为寿命不长,又凑巧碰上这件事,更是触景生情,倍感哀伤。也许是天气太冷,穿行于空荡荡的贾太傅祠,而后站在寂然无声的庭院里,我不停地眺望历史的深处,贾谊孤独的背影是如此触目惊心。至他服侍的主人梁怀王坠马而死时,贾谊积攒了那么多年的泪水终于滚滚而下。可以想见,他所有的不得志早已化为内心的无边愁苦,汪洋恣肆的豪情也
23、早已变成无涯的悲苦此刻他其实已然勘破自己的命运:死是必然的归宿,只不过是什么方式。那么,与其说贾谊悲伤梁王,不如说他在哀叹自己的命运。辗转于贾太傅祠,我依然不明白,继屈原、贾谊之后流放到湘江之滨的文化人,大多有一种末日感觉,不幸遮蔽了他们的心灵,比如赵汝愚、柳宗元、刘禹锡、黄庭坚等。因为精神的不幸,而迁罪于这块土地,使得他们进入这块土地时心境郁闷,他们的才情却更为恣意汪洋,诗篇里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悲凉。于是,原本倔强的湖湘文人精神更为丰蕴,添上了深切的悲观与忧郁。但是,千百年来,浪花滔滔的湘江水,依然执著地奔涌,生生不息。对贾谊,人们有太多的评论。惜其才华,哀其夭亡者有之;感其遭遇,思得明君者有之。而这篇文章的立论则有所不同,作者在简述了贾谊的短暂人生之后,宕开一笔,谈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悲凉色彩,给人深刻的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面对逆境,对生活应该抱有怎样的心态。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9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