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22KB ,
资源ID:669677      下载积分:11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6696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可****】。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可****】,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继发第二肿瘤的研究进展.docx)为本站上传会员【可****】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继发第二肿瘤的研究进展.docx

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继发第二肿瘤的研究进展【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抑制第二肿瘤近年来对白血病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提示AlloHSCT是治疗白血病的一种有效方法。移植后继发第二肿瘤是AlloHSCT后远期并发症中的一种,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通常分为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和实体瘤。第二肿瘤的发生降低了移植后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影响了移植的远期疗效。本文就移植后继发第二肿瘤的相关问题作一综述,以提高人们对此类疾病的认识。 1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 PTLD的发病机制 Wanger等1通过定量PCR监测85例HSCT患者移植的1300份标本的EBVDNA

2、水平,发现EBVDNA处于较低水平的患者均未发生PTLD,25例患者EBV水平增高,其中8例发展为PTLD,提示PTLD的发生与EBV关系密切。 由于B淋巴细胞表面存有EBV特异性受体,B淋巴细胞作为EBV的靶细胞,可经EBV感染而转化,被转化的细胞多处于潜伏状态,当机体免疫状态发生改变时,EBV可被激活、复制,甚至转化机体的细胞呈无限繁殖状态,最终导致PTLD的发生。其中潜伏膜蛋白1起关键作用,它可以诱导bcl2的表达,阻止感染EBV的细胞凋亡,使感染EBV的B淋巴细胞“永生化”。 LMP1可使对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起免疫抑制作用,阻止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杀伤。其他EBV蛋白控制病毒和细胞基因的转

3、录,其结果导致IL1、IL5、IL6、IL10和TNF的高水平表达。这些细胞因子作为生长因子和可溶性CD23一起作用于EBV感染的细胞,使这些细胞与IgE受体的亲和力降低,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 PTLD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 AlloHSCT后PTLD多发生在移植后早期,可在5个月内发生,也可早至移植后1周或晚至移植后9年。据来自多个干细胞移植中心的研究显示,82%的PTLD发生在移植后1年之内,高峰时间发生在移植后15个月,随后大幅度下降,生存1年以上的患者发病率为每年5/10万。早期发生PTLD的危险因素包括:无关供者或HLA配型不合的移植;去T细胞的移植,尤其是同时去除NK细胞;使用抗淋

4、巴细胞球蛋白;使用抗CD3单抗。有报道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移植1年后发生PTLD的最危险因素。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去T,PTLD的发生率也有所不同。使用抗CD3单抗进行去T的移植患者,其PTLD的发生率为11%25%,而使用刀豆凝集素或Campath1单抗者,发生率小于1%。移植前血清EBV阴性者发生PTLD的危险性远大于EBV阳性的患者,移植后6个月内发生PTLD的患者90%以上血清EBV常呈阳性,而2年以后发病的患者血清EBV常呈阴性。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PTLD的报道较少,其发生率约为3%,这些PTLD均为供者来源,且是EBV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这可能与预处理时使用大量的免疫抑

5、制剂有关。 影响AlloHSCT后PTLD发生的各种危险因素具有协同性。有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PTLD的发病率为8%而有3个或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病率上升至22%。 PTLD的病理改变及免疫表型 大多数PTLD起源于B细胞单克隆恶性增殖,T细胞性PTLD较少见。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PTLD的早期表现:包括浆细胞过度增生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PTLD,淋巴结浆细胞过度增生或扁桃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受累较结外组织多见。浆细胞过度增生者见大量浆细胞,罕见免疫母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病变可见副皮质区膨胀、在T细胞和浆细胞背景中见大量免疫母细胞。早期的PTLD免疫表型常为B细胞、浆细胞和T细胞多

6、克隆混合表型,免疫母细胞为典型的EBVLMP1;多形性PTLD:是由免疫母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导致的单克隆破坏性损伤。病变淋巴结结构被破坏,或形成结外团块。病变组织包含从免疫母细胞至浆细胞的各阶段B细胞,常表现为“混合性小细胞、大细胞”淋巴瘤。此外,异型细胞存在于坏死区以及散在分布于其他部位。有时在同一或不同受累组织存在相对单一形态病变区域。多形性PTLD为B和T细胞混合类型,免疫母细胞多可检测到EBVLMP1和EB核抗原2;单形性PTLD:单形性B细胞型PTLD分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浆细胞骨髓瘤、浆细胞瘤样PTLD 4种亚型。具有淋巴瘤样结构和细胞异型性,表达B细

7、胞相关抗原。肿瘤浸润组织的淋巴结正常结构消失和/或结外部位出现侵袭性瘤性生长,伴融合成片的转化细胞。单形性B细胞型PTLD通常表达CD19、CD20、CD79a,50%伴单型IgH表达,许多患者也表达T细胞相关抗原,如CD43和CD45RO。大多数表达抗原EBVLMP1和EBNA2。单形性T细胞型PTLD也完全具备异型性和单形性而被认为是T细胞恶性肿瘤。T细胞型PTLD广泛表达T细胞抗原和特异表型,多为CD4/CD8、CD56/CD30以及T细胞受体、,EBV阳性或阴性;霍奇金病和霍奇金病样PTLD:霍奇金病有典型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两方面的特征,典型霍奇金病表达CD15和CD30,而霍奇金病样

8、PTLD则常有不典型的B细胞抗原表达,所有病例的血清EBV阳性。 PTLD的预防和治疗PTLD的预防 主要是从避免PTLD发生的危险因素入手,如尽量不使用去T细胞的方法进行移植,尽可能的缩短免疫抑制剂使用的时间等。另外,在EBV诱导的B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T细胞调节失衡的高危因素患者,至少每周监测一次EBVDNA负荷,以利于判断病情,一旦EBVDNA的负荷迅速增高,预示发生PTLD的可能,即可进行预防性治疗。由于供者B细胞可能是AlloHSCT后EBV相关淋巴瘤的起源,去除供者B细胞可能也是一种较为简单的预防措施10。 治疗 对于PTLD的标准治疗尚未确定,目前临床治疗的策略是控制B细胞的过度增

9、殖,同时促进记忆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监视功能。治疗的方法可根据患者病变的范围。对于局灶性PTLD可采用外科手术切除和局部放疗。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免疫抑制剂的减量或停用 免疫抑制剂的减量或停用是防治PTLD的首选手段。免疫抑制剂减量能使50%以上的实体器官移植后B细胞PTLD患者获得缓解,但AlloHSCT后PTLD的患者因多处于严重免疫低下状态而可能对之无效。另外,新型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能抑制IL2信号途径中mTOR功能,将细胞阻滞于G1期,还能抑制PTLD来源EBVB细胞自分泌IL10,抑制STAT1和STAT2磷酸化,最终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因此RAPA既可预防移植排斥,又能缓解EBV诱发

10、的PTLD11。 抗病毒治疗 EBV相关的PTLD予以抗病毒治疗,限制感染性B细胞的数量。Faller等12报道应用精氨酸丁酸盐选择性地激活EBV靶向酶胸苷激酶基因,继之用更昔洛韦来治疗EBV相关的6例难治性PTLD,4例获CR,1例PR,1例无效。另外,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B淋巴细胞增殖等作用,但有作者认为IFN有增加感染的机会,使移植后GVHD的风险增加,还有可能造成骨髓抑制,所以IFN治疗PTLD尚有争议。 联合化疗和放疗 文献报道用单药化疗比联合化疗有较低的生存率13,所以对于病变范围较广泛,免疫抑制剂减量和抗病毒治疗无效者,通常可采用联合化疗。但对PTLD使用治疗淋巴瘤的传统剂量,可

11、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和感染率增加,适当减量的化疗对PTLD也是有效的。对局灶性病变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在受累部位进行放疗是有益的14。 单克隆抗体治疗 美罗华是一种人鼠嵌合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Faye等15将美罗华用于12名儿童AlloHSCT后B细胞PTLD的一线治疗中,采用美罗华375mg/m2,每周1次,静脉注射,其中8例获CR,显示了美罗华良好的应用前景。美罗华可能成为目前治疗移植后B细胞PTLD的最有效的药物,但它对多脏器受累,迟发型PTLD和有CNS浸润的PTLD等效果不佳。2种抗B细胞的单克隆抗体也已经试用于临床。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有报道使用含有EBV基因标记的特异性淋

12、巴细胞可以控制和预防B细胞PTLD,促进针对EBV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恢复。输注转导了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的供者淋巴细胞,一方面可有效治疗PTLD。另一方面一旦发生GVHD,通过使用更昔洛韦激活HSVTK的自杀基因将其灭活,可以控制GVHD的发生和严重程度16。 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白血病 发病机制 导致原本健康的供者细胞发生白血病转变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有以下几种可能的机制:造血调控及造血微环境的因素,即正常供者造血细胞植入后受到异常调控及造血微环境中基质细胞的作用,诱导其恶变;供者型白血病与原有的白血病无关,主要是受到过多的抗原刺激、特别是T淋巴细胞减少时,如环孢素A和抗淋巴细胞

13、球蛋白引起的供者淋巴细胞1个或多个克隆恶性转化,这种转化可能与癌基因病毒有关;供者源性白血病可能与白血病基因从受者转导或转染供者细胞有关。供者细胞起源的白血病有可能成为研究白血病发病机制的有效途径之一 17。 发生率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可变数目串联重复或短串联重复等定量检测技术,使分析白血病细胞的起源成为可能。AlloHSCT后供者细胞来源的白血病很罕见,在移植后复发的白血病中5%,自1971年报道首例供者细胞来源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开始17,陆续有病例报告,目前仅报道20余例。这些病例发生在移植后2个月到11年,中位时间为24个月。 治疗 目前尚无特别的预防措

14、施,也未建立相应的治疗标准。Visani等18回顾文献后将继发性白血病的治疗分为三组:预后良好者可选用单纯化疗;预后不良者如果年龄65岁,则给予支持治疗,年龄65岁可采用标准/大剂量化疗多药耐药逆转剂;预后中等者可采用标准/大剂量化疗+HSCT。但目前一般认为采用清髓性或非清髓性方案进行二次AlloHSCT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继发性急性髓性白血病较原发性效果差,而对于继发性MDS的疗效与原发性的相近19。 3 实体瘤 发病机制 移植后实体瘤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连锁过程。致癌病毒和p53突变对其发生可能起一定作用,其他移植相关因素,如移植后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放疗和cGVHD等也起

15、一定的作用。 发生率 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国际骨髓移植登记组分析19641996年的28884例AlloHSCT患者的研究显示,有161例发生实体瘤,其中包括胶质母细胞瘤、黑色素瘤、鳞状细胞癌、腺癌、肝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等。10年累积发生率为%,15年为%,20年为%。随着移植后生存10年以上者实体瘤的危险性较正常人增加8倍。随着移植后存活时间的延长,发生继发性实体瘤的危险性逐渐增大,没有平台期,所以对这些患者需要终生随访20。Hasegawa等21随访的患者中10年累积发生率为%,其中最常见的是皮肤的非黑色素性肿瘤和面颊部的鳞状细胞癌,占%。 IBMTR的研究显示接受移植时年龄越小发生实体瘤的危

16、险性越大。小于10岁的患者发生实体瘤的危险为期望值的倍,1029岁为倍,30岁以上基本接近正常的期望值。甲状腺肿瘤和脑肿瘤具有最强的年龄倾向。但一项对557例年龄16岁的AlloHSCT患者的观察则提示,年龄较大的移植患者是发生继发性实体瘤的独立危险因素21。另外,年龄较大的女性患者或供者,治疗cGVHD时使用的免疫抑制剂的数量,移植预处理时接受剂量大于1000cGy的照射,可明显增加实体瘤发生的危险性。cGVHD及男性患者与皮肤和粘膜的鳞状细胞癌高度相关。 治疗 对于高危患者应该每年进行身体的常规肿瘤检查,尤其是皮肤和口腔,以便及时发现肿瘤的早期病变。关于如何治疗AlloHSCT后继发性实体

17、瘤现有的临床资料不多。尽管这些移植患者以前接受过化疗或放疗,但大多数能够耐受对继发肿瘤的治疗,并且对治疗有较好的反应。FavreSchmuziger等22评价了移植后发生继发性实体瘤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在387例患者中观察到5例在移植后213年发生实体瘤,包括子宫内膜癌、甲状腺癌、颈部肿瘤、小肠肿瘤、股骨骨肉瘤和卵巢肿瘤,所有患者接受了与原发性实体肿瘤同样强度的治疗, 其中4例仍保持无病存活。 所以该报告认为对接受移植的患者进行连续的临床观察, 从而能够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继发性实体瘤的目的, 并且采用与治疗原发性实体肿瘤相同的治疗方案, 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4 小结和展望 AlloHSCT后继

18、发第二肿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就目前的治疗方法来说,对PTLD的疗效有限。但通过各种措施的综合运用,各类型PTLD的预后仍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供者来源的MDS或白血病虽然较少见,但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可对白血病是如何发生、发展的机制有所提示,从而有可能在发病机制上阻断白血病的发生。由于继发性实体瘤随着移植后时间的延长,发生率持续增高,没有平台期,所以对AlloHSCT后的患者应终生随访。相信随着对继发肿瘤的危险因素、生物学特征、早期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研究的深入,对高危患者能够尽量避免第二肿瘤的发生及更早期的诊断和治疗,从而改善继发肿瘤的预后,使得 1 Wanger HJ, Cheng

19、 YC, Huls MH, et al. Prompt versus preemptive intervention for EBV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J. Blood,2004,103(10):39793981. 2 Young LS,Murray Barr virus and oncogenesis:from latent genes to tumoursJ.Oncogene,2003,22(33):51085113.3 Cutis RE, Travis LB, Rowlings PA, et al. Risk of lymphoproliferativ

20、e disorders after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 multiinstitutional studyJ. Blood,1999,94(7):22082216.4 SociG,Curtis RE,Deeg HJ,etmalignant diseases after allogeneic marrow transplantation for childhood acute leukemiaJ.J Clin Oncol,2000,18(2):348355.5 Meij P,van Esser JW,Niesters HG,etrecovery of Eps

21、teinBarr virus(EBV)specific CD+8 T lymphocytes after partially Tdepleted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may identify patients at very high risk for progressive EBV reactivation and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J.Blood,2003,101(11):42904296.6 Loren AW, Porter DL, Stadtmauer EA ,et al. Posttranspl

22、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a reviewJ. 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03,31(3):145155.7 Snyder MJ, Stenzel TT, Buckley PJ,et al. 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following nonmyeloablative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J. Am J Surg Pathol, 2004,28(6):794800.8 Harris NH, Swerdlow SH

23、, Frizzera G, et al. 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A. In: Jaffe ES, Harris NL, Stain H,Vardiman JW, et al. 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M. IARC Press: Lyon, 2001,264271.9 Patel S,Zuckerman M,Smith time quantitative PCR of EpsteinBarr virus BZL

24、F1 DNA using the LightCyclerJ.J Virol Methods,2003,109(2):227232.10Liu D, Tammik C, Zou JZ, et al. Effect of combined T and Bcell depletion of allogeneic HLAmismatched bone marrow graft on the magnitude and kinetics of EpsteinBarr virus load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bone marrow transplant recipien

25、tsJ. Clin Transplant,2004,18(5):518524.11Nepomuceno RR, Balatoni CE, Natkunam Y, et al. Rapamycin inhibits the interleukin 10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and the growth of Epstein Barr virus Bcell lymphomasJ. Cancer Res,2003,63 (15): 44724480.12Faller DV, Mentzer SJ, Perrine SP. Induction of the Eps

26、teinBarr virus thymidine kinase gene with concomitant nucleoside antivirals as a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malignanciesJ.Curr Opin Oncol, 2001,13(5):360367.13Buell JF, Gross TG, Hanaway MJ,et al. Chemotherapy for 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the Israel Penn

27、 International Transplant Tumor Registry experienceJ. Transplant Proc,2005,37(2):956957.14Buell JF, Gross TG, Hanaway MJ,et al. 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significance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volvementJ. Transplant Proc, 2005 ,37(2):954955.15Faye A,Quartier P,Reguerre Y,etantiC

28、D20 monoclonal antibody(rituximab) in posttransplant B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following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childrenJ.Br J Haematol,2001,115(1):112117.16LeVasseur R,Ganjoo J,Green M,etsubsets may discern treatment effects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with 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

29、tive disorderJ.Pediatr Transplant,2003,7(5):370375.17Gopcsa L,Barta A,Banyai A,etmyeloid leukemia of donor cell origin developing 5 years after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for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J.Bone Marrow Transplant,2002,29(5):449455.18Visani G, Pagano L, Pulsoni A, et al. Chemot

30、herapy of secondary leukemiasJ. Leuk Lynphoma,2000,37(5):543549.19Hambach L,Eder M,Dammann E,etcellderiv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 developing 14 months after matched unrelated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for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J.Bone Marrow Transplant,2001,28(7):705710.20Rizzo J,Curtis RE,Deeg H

31、,etcancers in survivors of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J.Blood,2000,96(2):557563.21Hasegawa W, Pond GR, Rifkind JT, et al. Longterm followup of secondary malignancies in adults after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J. Bone Marrow Transplant,2005,35(1):5155.22FavreSchmuziger G, Hofer S, Passweg J, et al. Treatment of solid tumors following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J. Bone Marrow Transplant,2000,25(8):895898.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