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3 ,大小:130.51KB ,
资源ID:6687557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66875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教材培训材料.doc)为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教材培训材料.doc

1、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教材培训材料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一、问题解答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答: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如瓜果上的霉菌、墙角地缝中的霉菌、人体皮肤上的细菌、空气中飘浮的病毒等等,比如发现物体上的霉斑在慢慢扩大等。二、教法分析1、目标定位科学探究: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情感态度价值观

2、: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科学知识: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2、教学思路与流程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取水观察,交流发现认识显微镜,寻找水滴里的微生物自由提问,了解列文虎克事迹分组观察,认识微生物多样性课下制作,拓展延伸环节一:学生用肉眼观察采集来的水样,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此时教师提示用放大镜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水体中还有用眼睛看不见的生物。环节二:教师出示显微镜,讲解并示范显微镜的目镜、物镜、载物台、反光镜和调节螺旋的名称及反光镜和调节

3、螺旋的使用方法。强调: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轻拿轻放。指导观察时,教师要提示学生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把自己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水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学生汇报时,可以在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语言进行描述。为加深学生印象,教师可利用课件显示放大了的微生物图片。环节三:教师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如显微镜是谁发明的?微生物是怎样生活的?

4、学生围绕相关问题自由交流,教师利用课件补充讲解列文虎克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环节四: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利用用课件展示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丰富学生的认识。如果时间充足,可让学生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环节五:课下制作小水塘,具体方法参见课本。三、实验与制作制作名称:制作“小水塘”进行观察。制作准备:广口瓶、冷水、放大镜、叶子、草、土制作过程:1、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2、将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叶子、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并加进一把土。3、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户附近,三周后,利用放大镜就可以看见水里的变化了。 2、做酸奶一、问题解答问

5、题1: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答:(1)、捂住鼻子打喷嚏。(2)、用热水冲洗筷子。(3)、勤用肥皂洗手。二、教法分析本课教材是继前一课了解了微生物之后,指导学生认识微生物中的一种细菌。细菌的分布十分广泛,空气、水、土壤、人体皮肤的表面甚至在身体内部,都有它们的踪影。但由于它太微小了,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直接看到它。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细菌全是有害的,实际上危害人类的细菌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细菌能和我们和平共处甚至为人类造福,本课教材从孩子们喜欢的做酸奶活动开始,引领孩子们去认识细菌。1、目标定位科学探究: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科学知识: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2、教学思路与流程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课前制作酸奶,课上举行酸奶品尝会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环节一:由于教材中对酸奶的制作方法介绍的比较清楚,因此,我们可以将制作酸奶的环节提到课前,这样可以节约课上时间。上课后,师生共同品尝酸奶,交流制作工艺及保温方法

7、,看谁的酸奶酸酸甜甜、美味可口。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酸奶形成的原因,很自然的过渡到下一环节。环节二: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在充分讨论基础上,教师小结: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体积微小、“吃”食物、繁殖很快)。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成三类:球菌、杆菌、螺旋菌。教材上给学生提供了三种不同形状的细菌。细菌数量极多,分布极其广泛。在模拟细菌的繁殖实验时,要让学生说出各种物品模拟的是什么? 预测实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例如制醋离

8、不开醋酸杆菌,制泡菜、酸牛奶离不开乳酸菌,制甲烷(沼气)离不开甲烷细菌。少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有害,有的细菌会使食物腐败变质,有的细菌能够引发传染性疾病,这样的细菌叫病原菌,简称病菌。例如,结核杆菌可以使人类和家畜患结核病,肺炎双球菌可以使人类患肺炎,软腐病细菌可以使许多种蔬菜患病。人类曾长期遭受传染病带来的灾难,鼠疫、霍乱、肺结核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毁灭了很多城市。由于这方面的知识较多,在交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开层次交流,先谈“功”后论“过”。最后,了解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酸变成酸奶的原因。环节三:首先教师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学生交流后,教师补充讲解病菌通过皮肤接触、空气传染

9、等。可以分组模拟病菌传播的活动,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围绕如何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的问题,可结合生活中讲究卫生的做法予以分析。同时可以安排学生举办一期手抄报,向全校师生宣传卫生防病的知识。三、实验与制作1、制作名称:自已动手做酸奶。制作准备:鲜牛奶、白糖、勺子、保温容器制作过程:(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2)待牛奶冷却到35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2、实验名称:体验细菌繁殖的速度实验准备:每组豆子若干、纸杯八个、实验记录纸实验过程:(1)在1号杯中放一粒豆子,代表第一代细菌。(2)

10、在2号杯中放两粒豆子,代表第二代细菌,表示一个细菌分裂成了两个。(3)以此方法类推,第八代细菌会有多少个?8个2相乘,得数为256个。(4)繁殖一代细菌实际约需要20分钟(实验中可以用20秒钟来模拟),当繁殖到第21代细菌时,也就是约7个小时以后,你知道最初的一个细菌已繁殖出了多少个细菌吗?21个2相乘,得数为2097152 3、馒头发霉了一、问题解答问题 1:你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吗?怎么证明?答:有,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它们慢慢扩大。问题2: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答:温暖、潮湿的条件下。问题3:除了下表列出的,你认为还有哪些实验条件的组合方式?答:还有两种组合方式,一种是寒冷、潮湿的条

11、件组合;一种是寒冷、干燥的条件组合。问题4:怎样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答:(1)真空包装;(2)放干燥剂。二、教法分析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存在非常普遍。真菌是微生物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材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的馒头”作探究材料,意在激发学生对霉菌的探究兴趣,并以此为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走进并了解霉菌家族。1、目标定位科学探究:能够利用工具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霉产生的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在科学实验中能克服困难,善始善终。科学知识:知道霉是一种微生物,了解其形状、颜色,及其作用和危害;知道霉产生的条

12、件,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会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霉。2、教学重难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3、教学思路与流程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实物导入,显微观察分析判断,大胆猜想 寻找证据,实验验证应用科学,谈功论过环节一:本环节中,首先学生分别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发霉的物品,注意边观察边画图,认识霉菌的形态。霉菌是一种绒毛状、棉絮状、蜘蛛网状的丝状真菌。学生有的看到白点,有的看到丝状灰毛,都是霉菌。环节二:本环节分两个层次来进行,一方面师生讨论它们是不是生命,教师补充讲解应结合生命特征来判断,如它们是不是会慢慢扩大。另

13、一方面讨论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相关条件及相对应的条件。发现霉是有生命的,它需要呼吸、能生长繁殖、需营养等一系列生命特征。环节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分析在每一组对比试验中,相同的实验条件和不同的实验条件分别是什么,以便控制实验的变量。环节四:通过以上探究发霉的条件的实验,探讨防霉的方法,真空包装、低温冷冻冷藏、干燥、高温照射等,化学消毒、射线辐射等方法。在交流霉的功与过时,要特别强调在青霉素的发明以前,很多病都无法医治,它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三、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探究霉菌适宜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实验准备:新鲜馒头(也可以是

14、其他容易发霉的食品)、烤干的馒头、透明塑料袋、电冰箱实验过程:选用下表中实验条件的组合做对比试验,观察那种实验条件下的馒头最容易发霉? 序号 条件组合 实验方法 1 温暖 潮湿 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 温暖 干燥 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3 寒冷 潮湿 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电冰箱里 4 寒冷 干燥 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电冰箱里 实验结论:霉菌适宜在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一、问题解答问题:你的身体是由什么组成的?答:细胞。二、教法分析正如建造高楼大厦的砖头一样,搭建生命体的最基本结构就是细胞。本课指导学生对植物和动物的观察深入到

15、细胞水平,使学生体验和发现生命体的奥秘。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伴随着工具的进步而逐步发展的。利用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35倍,而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更小的生命世界。本课教材的编排按照人类认识自然事物的基本过程,由宏观到微观,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认识自然的巨大帮助,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1、目标定位科学探究: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能够绘制并描述简单的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图;能够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不同与相同;能够设计游戏活动,解释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作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在探究活动中

16、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科学知识:理解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知道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最早观察到细胞,从而使人类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知道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2、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难点:白细胞消灭病菌的过程。3、教学思路与流程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问题导入,引出课题观察细胞图片,认识特点 比较动植物细胞的异同阅读材料,了解细胞发现环节一:上课后,教师提出问题:“你的身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在讨论过程中引出细胞。环节二:

17、观察细胞图片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说明细胞的特点:大多数很小,极个别较大。环节三:教师提供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切片,在教学中也可以选择其他细胞,但要确保一个是植物细胞,一个是动物细胞或人体细胞,学生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实验发现植物细胞基本上是规则的,而人体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形,细胞之间界限不清。环节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2页的资料:胡克发现了细胞、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提问:细胞是谁发现的?细胞与生命体有什么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

18、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另外,教师要进行保健教育,使学生知道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能对生活中的受伤经历作出解释,充分认识白细胞对人体的防御和保护作用。如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在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同时,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现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当病菌被消灭以后,炎症也就消失。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一、问题解答问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答: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大体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再到精细观察三个阶段。问题2: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圈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答:40091

19、 (48365)3.43(年),约为3年零5个月,学生年龄加上年数,即为绕行赤道一圈后的年龄。二、教法分析本课从古时候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到今天人们可以在太空中给地球拍照,不仅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一个认识,同时也了解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课文的第一部分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么,人类是怎么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让学生心存疑问,去研讨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第二部分介绍了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做出的种种努力。第三部分现代人们的科学研究。第四部分通过实际数据,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有多大。1、目标定位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会查阅书刊及其

20、他信息源,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不迷信权威;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2、分析学生目前,学生对 “地球形状是球形的认识”是毋庸置疑的,他们虽有这方面的知识经验,但是他们对于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过程了解不多,而这个探索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历史知识以及相关的科学情感与精神,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好载体。3、教学思路与流程本课是宏观的想象认知课,学生要建构地球是圆形的比较困难。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

21、逐步从一般感知理性感知理性认知建立知识,来学习新课。课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千年历史,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体会典型的历史片段,理解前人的不懈努力。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课前搜集资料,探究活动前置交流图文资料,了解地球形状搭乘历史快车,经历认识过程观察“进港的帆船”,体验地球的形状借助计算活动,建立地球大小概念课堂总结评价,制作卡片延伸环节一:本环节是针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而设计的课前调查活动,学生可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这样设计,目的在于将课前活动准备作为科学探究活动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教师可布置学生采用上网查询、查阅书刊等多元化的学习途径与学习

22、方式,搜集证据,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丰富扩展他们宝贵的学习经历。环节二:本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一方面与课前准备环环相扣,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交流方式宜多样化,可交流文字、图片。对资料的交流使用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交流现在的科学仪器拍摄的地球照片,二是交流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故事。学生的交流毕竟不是系统的,而老师则不予过高的要求学生说的多么具体,主要是激发学生在生生互动中做补充,丰富其知识经验,为后续研究做铺垫。环节三:课文以古代的中外图片和科学家的话来形象具体的表示古人对天地的猜测,可以让学生仔细看图,认真的读字,发挥想象,让学生知道其所然还要帮助他们理解

23、其所以然,体会古代文明古国的先进性。还可以利用课件以时间为序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的时间、典型观点、提出人、证据等方面具体分析,以体现对资料的整理、分类、归纳、总结过程,同时渗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的科学认识。环节四:教师可用课件播放“麦哲伦航海探险”,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同时让学生借助地球仪和粉笔头,模拟在海边看远处归来的航船的情景,可用橡皮泥做小船在地球仪上进行模拟航行。动手做的要点是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船从远到近行驶过来的情况。在动手之前应先动脑,组织学生讨论:如果地球是平面的

24、,船是怎样的?如果地球是圆形的球面的又是怎样的?在观察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再次,可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观点确实是对的,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我国的航天事业仍然居世界前列。环节五:小组合作的计算题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有多大。让学生看教材第16页资料,了解地球的有关数据。在完成课本上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打破教材限制,出一些变式练习帮学生建立地球大小的概念,如假如我们步行绕地球走一圈:每天走100千米,大约需要多少天才能走完?假如我们绕地球修一条铁路,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8

25、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才能绕地球一周?环节六:这部分可以在课堂评价总结的基础上,布置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查阅关于地球表面的图文资料,既丰富知识,又与下一课知识学习相链接。注意指导学生关注信息的来源,能主动甄别信息的真实性。三、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观察“进港的帆船”,论证地球的形状。实验准备:橡皮泥、火柴棒、小纸片、地球仪实验过程:1、用橡皮泥或纸做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3、观察船进出港,你有什么发现?可以看到首先出现的是“桅杆”火柴棒,然后才是船身。出港时相反。4、再把船放在桌面上模拟航行。两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船在桌面上模拟进出港时,可以看到 “桅

26、杆”火柴棒和船身同时出现。实验结论: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 2、地球的表面一、教法分析地球的表面沟壑纵横,高山平原,海洋湖泊,沙漠草原,峡谷岛屿各种地形地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无限风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们常常叹为观止。在课堂上通过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了解各种形态的地貌特点。在制作地貌模型的基础上发现地图的产生。最后从了解家乡地貌的特点开始,直至了解地球的整个地貌分布。1、目标定位科学探究:(1)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表形态的图片资料,向大家介绍。(2)结合卫星拍摄的立体地貌,认识高低起伏的地表,在平面图上的自然形态。(3)通过制作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尝试把自己的地表模型用不同的色彩

27、画成简单地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科学知识:(1)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2) 地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地貌和高度。 2、教学重难点(1)认识到地表是高低不平,千姿百态的。(2)认识到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3、教学思路与流程这一课,主要是在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属资料展示课,以资料展示与动手做地表模型为主要活动形式。课文是按“认识多种形态的地貌制作两种地貌模型了解描绘地貌手段的发展”的思路编写的。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交流图文资

28、料,欣赏地球美景制作地表模型,画出地形轮廓观察地形地球仪,加深地貌认识交流家乡图片,试画平画图形了解测绘技术,预测未来测绘方法 课下实践活动,制作村居地图环节一: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搜集图片等资料举办信息发布会、资料展示会等,力求在欣赏地球美丽图片的同时,认识地球地貌的丰富多彩,如高原、海洋与岛屿、山地、平原、峡谷等。可让学生猜想它们的成因。这里不要求学生能一一作出解释,其目的是引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欲望,知道地球外部力量也可以改变地表形态。环节二:通过制作让学生了解制作模型沙盘的一般过程,对地球的外貌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这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促进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

29、发展。制作地貌模型前,老师可以先出示一个地表模型,共同交流制作方法,再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制作的地貌的特点,然后有目的的去制作。注意网格透明塑料片能正放在模型上,以便于用俯视的方法画出按比例缩小的轮廓模型。学生做完后,可请各小组上台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给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的机会。环节三:为加深对地貌的认识,老师可以出示地形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说说各种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什么地形,同时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可补充解释古人“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环节四:首先,师生共同交流家乡的图片,出示一张本地地图,试着找到学

30、校所在的位置。学会看地图,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在试画地图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建构自己的新的知识体系,真正学会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环节五: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卫星相片,表明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老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手段的先进性进行比较的同时,大胆想象,预测未来描绘地貌的方法。环节六:本环节给学生布置了课下实践活动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同时使学生的知识再次迁移,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逐步深入。二、实验与制作

31、制作名称:用沙、石或橡皮泥做一个地表模型,并画出它的地形轮廓图。制作准备:彩色笔、透明塑料片、托盘、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水族箱里的那种)制作过程:1、先做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沙盘。2、把画有网格的透明塑料片罩在地表模型沙盘上,用彩色笔在塑料片上画出地球轮廓。3、用彩色笔在活动记录的方格纸上画出按比例缩小的地形轮廓图。4、自我评价制作效果。 3、地球的内部一、问题解答问题1:三个盒子里分别放有不同的物品。不打开盒子,有什么方法能够猜出盒子里装有什么?答:用钻洞观看、摇晃听音、手拿掂重等方法,可以知道盒子里分别装有水、细沙和小石块。问题2:你认为科学家会从哪些方面收集有关

32、地球内部的信息?答:科学家不但从火山、地震、地热等地表现象推测地球内部构造,而且还从地震波的偏转现象给地球内部分层,从而正确地描述出地球的内部构造。二、教法分析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内部的构造。课的开始就让学生去猜测暗盒里的物体,通过不同的方法去猜测盒子里的物品是什么,为后面了解人们是如何研究地球内部作了铺垫。课文的第二部分介绍了科学家们是如何收集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的。第三部分是学生动手做一个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这一课相对来说显得很简单。1、目标定位科学探究: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能够制作一个比例合理的地球构造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重自然的科学自然观。科学知识:

33、知道科学家所揭示的地球内部构造。2、教学重难点(1)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2)猜想暗盒里有什么。3、教学思路与流程本课教材是按照“猜测黑盒子里的物体了解科学家如何掌握地球内部信息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的思路编写的。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激趣导入,猜盒子里的物体推测科学家工作,讨论地球构造动手动脑,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课堂评价,总结结课环节一:教师出示三个密封的胶卷盒,提问: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各组学生讨论后亲自动手实验,注意在实验中要及时记录所得到的信息,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学生汇报交流时给予学生充分

34、的时间,并能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环节二:教师提问:“地球的内部有什么,科学家是怎样知道的?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这样,一方面与上一环节有效联系起来。同时很好的调取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交流时,应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在此基础上,教师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并画下来。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有可能。进而总结出,科学家不但从地球表象推测地球内部构造,还从地震波的偏转现象给地球内部分层。再次,课件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片段。教师出示鸡蛋一只,讨论:鸡蛋的内部结构会与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关系?弄清地核、地幔、地

35、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环节三:在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之前,先先引导学生讨论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地球按比例缩分为:内核大约直径1厘米,外核厚度是1.7厘米,各种岩石组成的地幔大约是2.2厘米地壳-薄薄的一层即可,同时要讨论制作的顺序及选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以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环节四:课堂评价是应侧重于学生自制模型的效果以及对地球内部构造的了解程度,大力表扬大量搜集资料、及时整理分析资料的学生,使学生获得做科学的成功感。三、实验与制作制作名称: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制作准备: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小刀、尺子制作过

36、程:1、制作之前先考虑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如果将内核的直径做成约1厘米的小球,那么外核的厚度约为1.7厘米,而地幔的厚度约为2.2厘米,最外面的地壳只需要薄薄的一层即可。2、先做好里面,再做外面。3、制作完成后,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 4、火山和地震一、问题解答问题1:仔细观察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的过程,你认为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答:火山冒出大量水汽和烟尘。问题2:当地震发生时,你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吗?答:在发生强烈地震时应尽快跑到空旷处,如来不及,就应躲在桌下、床下等有遮盖物的地方,或者躲入像卫生间这样空间狭小而又有管道通气的地方。二、教法分析火山活动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

37、象,它是地球内力作用的产物。这部分内容是通过地球内部构造、火山喷发成因以及火山喷发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使学生形成对火山这一自然现象的认识。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认识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一客观规律,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地震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地质现象,它也是地球内部运动的产物。教材提供了唐山地震后的情景图片,展示了地震的危害,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通过推测地震的成因,模拟地震仪工作原理以及了解预防地震的方法等学习内容,使学生对地震这一自然现象有初步的认识,知道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的结果,如何在地震中作好自我保护。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科

38、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想像能力,同时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1、目标定位科学探究: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拓展信息的能力;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2、教学重点、难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以及地震火山带的分布。3、教学思路与流程本课

39、教材是按照“了解火山研究地震”的思路编写的。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课前收集资料,探究活动前置展示火山和地震,提出问题探究火山喷发成因,模拟火山喷发探究地震成因,模拟地震发生了解科学家故事,学会自我保护环节一:上课前一周,要让学生通过查找课外书籍、查询因特网,获取有关火山以及地震方面的各种信息特别注意让学生记清楚资料的出处,强化学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环节二:利用课件让学生来认识地震和火山喷发对人类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性的一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进行研究是科学探究的起始。学生产生问题后,师生共同交流火山

40、喷发和地震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巨大危害。环节三: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首先在交流资料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认识,而后讲解火山结构示意图,最后用土豆泥和番茄酱模拟火山的喷发,让学生从有趣的实验中获得信息,想象火山喷发时的情景。得出 “火山喷发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的结论。为创设情境,教师还可打开啤酒瓶子,让学生观察情景,联想火山喷发,说说模拟实验分别代表什么?想一想泡沫喷出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分析出啤酒瓶子代表地壳,啤酒里的泡沫代表岩浆,打开瓶盖就象地壳里有了裂缝,泡沫喷出就象火山喷发,原因是啤酒内部有压力。环节四:探究地震形成时,首先利用教材上的图文资料进行交流,还可以以今年的汶川大地震为

41、话题进行交流。然后让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也可以选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自主设计地震模拟实验。如把桌上的毛巾叠起来放平在桌面上,用手按住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褶皱现象。还可用手握住枯树枝的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感受岩层受到的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发生断裂形成地震,所以地震时往往大地会震动,而且还有轰隆隆的声音。必要的条件下可以播放地震的形成过程录像。为丰富学生的认识,教师还可补充一些地震前兆的知识:泉水或河水突然干涸断流;气候出现冷热骤变;地光与地声等。由于动物感觉器官特别灵敏,被人们称为一部监测地震的“活仪器”。为了便于大家观察动物的地震前兆,可以介绍一首歌谣给学生:震

42、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环节五:本环节主要介绍喀夫特夫妇和张衡等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宝贵精神,知道科学研究的艰辛。了解世界上第一架监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是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了解得越来越多,发明了各种仪器监测地球内部的变化。例如地震仪就是通过监测地球内部的变化来记录和预报地震的。在讨论地震自救措施时,要考虑到各种情况。例如: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人要立即离开房屋,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去,以免被倒塌的房屋

43、砸死、砸伤。如果来得及,最好在离开房屋前,拉断电闸,熄灭炉火,以免造成火灾。三、实验与制作1、实验名称: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实验准备: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实验过程:(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或黏土),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3)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实验结论:火山喷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2、实验名称:模拟地震的发生,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实验准备:纸箱、木块、记号笔。实验过程:(1)在纸箱上面画出街道的图形。(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用小木块垒成楼

44、房。(3)请一个同学在纸箱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4)根据楼房倒塌的情况,决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其中一次为低震级的震动,找震中;另一次为高震级的震动,找震中。 5、 地表的变迁一、问题解答问题1:根据上述资料,你能推测喜马拉雅山脉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吗?答:喜马拉雅山在远古是海洋的推测。问题2: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变得千姿百态?答:由于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大自然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面貌。火山口湖是在火山的力量、岩浆和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石林是由于风、流水、碳酸盐石材分解的共同作用形成的。海岸边的礁石是由于受到海浪的冲击形成的。风蚀石主要是强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形

45、成的。问题3:岩石是坚硬无比的,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答:。这是因为天气冷暖变化、植物生长和冷冻、流水的搬运作用对岩石具有破坏作用。问题4:岩石在昼夜、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发生什么变化?答:逐渐破碎。问题5:下面这些岩石是被什么力量破坏的?答: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岩石逐渐风化。问题6:过一段时间后,沙盘里的沙子和泥土出现了什么变化?答:沙子和泥土被流水搬运到沙盘的另一侧。问题7:在实验过程中,你是否还发现了其他现象?它说明了什么?答:沙子和泥土变细,说明流水的搬运作用可以侵蚀岩石。问题8:沙盘的坡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答:坡度越大,搬运越远,岩石破碎越严重。问题9:大自然中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答:风、物体重力、人类活动以及其他的动物活动都可以把岩石的碎屑带走。问题10:人类的哪些活动改变了地表?产生了什么影响?答:人类拦河筑坝、砍伐森林、围海造田、开采矿石等活动改变了地表。这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水平,另一方面对自然也造成了诸多不利的影响。二、教法分析本课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