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相长练习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前喻文化? 2. 哪些哲学派别倡导交往和对话,赋予“教学相长”新的内涵? 3. 说明主体间性理论观照下的教学相长的内涵。 4. 怎样理解“师生交往和对话能丰富教师的第二世界”这一论述?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面某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并请结合本章所学理论,谈谈你对这一教学案例的看法。 师:藤野先生的作者是谁? 生:鲁迅。 师:鲁迅的原名叫什么? 生:周树人。 师:藤野先生写于哪一年? 生:1926年。 师:鲁迅是哪一年到日本学习的? 生:1902年。 师:鲁迅在日本学习的地点有几个? 生:两个。 师:哪两个? 生:东京、仙台。 师:鲁迅在仙台学的是什么专业?
2、生:医学。 师:鲁迅学了多长时间的医学? 生:两年。 师:藤野是鲁迅的第几个老师? 生:第二个。 三、论述题 1.结合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师生关系的特征,论述教学相长的内涵演变。 2.试用伽达默尔“视界融合”的观点解释师生交往会使双方都得到提高的道理。 3.试述师生交往、对话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 4.试述“对话精神”包含的基本内容。 答案一、简答题 1答: 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三个时代:前喻文化时代、同喻文化时代、后喻文化时代。前喻文化指的是以重复过去为基本特征的文化类型。这类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缺乏变化。在前喻文化里,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还具有绝对权威地位,因为只有
3、教师掌握、拥有知识与真理。 2答: 胡塞尔指出的“主体间性”观点;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观点等。 3答: (1)教学是师生之间的相遇与对话;(2)教学实现了师生双方的“视界融合”;(3)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结成平等的伙伴关系。 4答: 教师生活在两种世界中,第一种是理智性、逻辑性强的成人世界,第二种则是具有童话精神的儿童世界。虽然教师经历过童年生活,也是从小孩逐渐长大的,也会有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但却可能会遗忘充满童趣的第二世界。在师生交往与对话中,由于师生双方真诚、开放、理解与宽容的交往,教师才能够明白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愿,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学生。
4、教师只有与学生进行坦诚地交往,才能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才能切实地与学生对话,才能真正地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才能真正理解学生。二、材料分析题 (1)真正的师生对话应具有“生成”性,对话的生成性表现为无限性和非预知性。对话是师生双方共同开展的“生成”活动,它不可能预先筹划好所有可能的教育目标与方向,也难以事先预料到会有怎样的对话结果。材料中师生一问一答,且答案都是已经预知的,这种缺乏生成性,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的问答不能算是真正的对话。 (2)真正的对话教学并不是形式上的一问一答,而是要在师生相互尊重、理解与信任的前提下进行平等的交流、互动,实现师生的精神相遇,并逐
5、渐达成师生视域的融合。师生共同致力于解决课程内容中的问题,实现二者与课程之间的对话,从而使新知识生成。 三、论述题 1答: 教学相长的本义为“教师作为个体人的自我发展” 古代社会,“教学相长”只涉及教师这一单一主体。它强调的是教师自我修身、自省、洁身自好。而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知识内容的不断学习以及对人生更高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 教师的发展在古代是一种私人行为,教师的发展动机主要源于教师本人。因此,古代的教学相长,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个人学识与道德水平;而教师职业本身的教育思想、教学技能等不是教师自我发展的主要目的。 教学相长的转义为“主客体师生关系中的教师自我发展” 在现代教育的师
6、生主客体的关系之中,教学相长的内涵产生了转义“教”被理解为教师的“教学”;“学”被理解为学生的“学习”。教学相长,由一个人的发展演变为师生双方的一种相互积极影响;与此同时,“教”与“学”、“知困”与“知不足”、“自强”与“自反”也都被割裂为师与生的各自行为。 在主客体师生关系之中,教学相长中的“教学”是有条件的。它一方面意味着教师在为学生答疑解惑、与学生共同进行学问切磋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获得启发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学相长并非是教学中的一种必然规律,并不是教师无需努力就可实现的水平,而是教师主体应有的一种理想追求。 教学相长的新内涵是“双主体关系中的教师与学生共生发展”。 在主体间性以及交往理
7、论的观照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教学相长也随之有了新的内涵。具体包括:教学是师生之间的相遇与对话;教学实现了师生双方的“视界融合”;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结成平等的伙伴关系。 2答: (1)伽达默尔以哲学解释学为理论基础指出交往是不同主体间的意义交流、分享活动,它是通过个体间的理解来实现的。伽达默尔认为,在理解活动进行之前,交往互动双方有着各自的“视界”,理解的任务就在于交往双方各自不同的“视界”相互交融,通过“视界融合”的过程而形成一种新的“视界”。 (2)伽达默尔“视界融合”的观点为我们理解师生交往的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持。师生双方在未“相遇”之前,各自拥有相对封闭的“
8、视界”,他们所拥有的“视界”很有可能是狭隘的,甚至充满了谬误,但是师生双方对此并不知晓。师生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实际是师生双方基于平等和信任的关系而敞开自己的视界,同时进入对方视界的过程。由于自己的视界已经开放,因而才可能接受对方的检视,得到补充和修正;而自己进入对方的视界,同样也可以从对方的视界中获得新的理解和启发。这种通过对话和交往而互相敞开视界的过程,也是不同主体之间不同视界彼此碰撞与交融,超越自身原有的理解,形成新的视界的过程。 3.答 (1)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可以为教师发展提供重要契机。学生认识特点和水平方面存在的差异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学生的发展性要求教师必须抓住机遇,发展自我,以自己的“
9、变”应对学生的“变”,否则难免会造成困惑、误解或处置失当。学生的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处理非常态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偶发事件的“教育机智”或者“实践智慧”。而这恰恰是现代教师发展理论最为强调的东西。归结起来,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性、不确定性,总是不断地给教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刺激教师问题意识的产生。而问题意识正是学习和发展的契机。因此,我们可以说成长发展中的学生通过刺激教师问题意识的产生从而为其发展提供契机,成为教师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 (2)学生的成就为教师发展提供重要精神动力。对许多教师而言,教师对学生所付出的积极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快乐,而且学生给予教师的回报也让他们感受着持久的快乐。
10、学生的健康成长使教师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家长与社会的感谢使教师感受到自己生活的价值,品德灵魂的净化使教师汲取了许多失落的童年和褪色的童心。于是教师的自我价值在服务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中得以体现,这种自我实现感会成为教师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与动力源。 (3)师生交往对话可以使教师在学生的视界中重新认识自己。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可以通过发现儿童从而进一步重新认识自我,实现对主体自我的新发现。人只有“以社会生活为中介才能发现他自己,才能意识到他的个体性”,因此,在师生交往中,教师是以儿童为“镜子”的,从中发现自身在教育活动中的种种得与失。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学生的学业成绩,这些都是对教师进行评价以及教师的
11、自我反思的重要依据,也是激励教师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4)师生交往对话能够提升发展教师多方面的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师生交往和对话能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心理年龄特征、个体差异,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等随时进行灵活调整,这些都会促成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师生交往和对话能丰富教师的第二世界。教师只有与儿童进行坦诚地交往,才能倾听儿童的心声,才能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才能切实地与儿童对话,才能真正地走入儿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真正理解儿童。 4.答 (1)氛围。具体而言,对话所需要的氛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民主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教师不具有话语霸权,而是充分尊重与
12、理解儿童。自然自由的氛围。所谓自然自由是指对话不是一方要求另一方必须无条件接受或服从的过程,而是一个共同探讨与协商的过程。因此,在对话中师生双方互相倾听与诉说,而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什么,学生记什么;教师命令,学生服从。这表明在对话活动中,对话是双方自觉自愿的,不是被迫、被强制的,而是双方为探寻某种意义而进行的自然、融洽的交流活动。师生情感互动的氛围。对话不仅是一种言谈活动倾听与倾诉的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情感互动的教育氛围,即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民主、平等、温馨、和谐、积极、健康的交往氛围。 (2)生成。在预成式的师生交往中,教师与学生事实上是难以充分展开对话,因为受预先计划的束缚与制约,教
13、师在与学生交往中很少关注到学生的兴趣需要、对活动的意见与反应,也很难充分、自由地开展对话活动。但在具有对话精神的师生交往中,由于教师充分考虑到对话的“生成”性,因此对话是充分的、自由的、随机的。对话的生成性具有无限性和非预知性的特性。生成是无限的,没有止境的,没有终点,“生成的特性永远处在实现之中,决不会完全实现。”生成的无限性说明了对话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非预知是指对活动目的、内容及其走向不可预测。对话是师生双方共同开展的“生成”活动,它不可能预先筹划好所有可能的教育目标与方向,也难以事先预料到会有怎样的对话结果,这就可能为对话活动营造了一种新意和玄妙。 (3)全纳性。全纳性是指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接纳。教师不仅要重视发展快的学生,也要关注与尊重发展慢的学生,甚至是问题学生。全纳性还有一层含义,即对话不仅激发交往双方在认知上获得发展,而且它还能促进双方在情感、社会性品质等方面的成长。 (4)个人魅力。教师只有展现出个人魅力而不仅是合法权威,才会让学生觉得他的确是其玩伴中的“首席”。因此,在具有对话精神的师生交往中,教师要使学生信服的是他的个人魅力,而不是合法权威。 测试题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