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54.50KB ,
资源ID:6659741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66597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开通VIP折扣优惠下载文档

            查看会员权益                  [ 下载后找不到文档?]

填表反馈(24小时):  下载求助     关注领币    退款申请

开具发票请登录PC端进行申请。


权利声明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可先查看【教您几个在下载文档中可以更好的避免被坑】。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联系平台进行协调解决,联系【微信客服】、【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9-655-100;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注意事项

本文(语境在语用学中的意义.doc)为本站上传会员【pc****0】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9-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语境在语用学中的意义.doc

1、 「語境」在語用學中的意義 科目:語用學的哲學 指導老師:林遠澤 先生 學生:黃素雲 學號:92241009 一、 前言 我以為,我們應該理性審視我們所具有的理性,並看到它的界限。我們不能像扔掉一件舊外套一樣,拋棄這種現代性的基本特徵。它已經融化在我們的血肉裡。現代性生活條件是我們所不能選擇的──我們被拋入其中──它已經成為我們生存的必然。然而,對於現代性警惕的眼睛而言,他不僅僅是我們的宿命,而且也是對我們的挑戰。 尤爾根‧哈伯瑪斯&米夏埃爾‧哈勒著、章國峰譯:《做為未來的過去——與哲學大師哈伯瑪斯對談》,台北:先覺出版社,2003年9月,

2、頁29。 ──哈伯瑪斯   哈伯瑪斯的這段文字,著實讓我聯想到海德格在《存有與時間》一書當中所揭示的關於此在(Dasein)的三個存在性徵:情調(Befindlichkeit, state-of-mind)、瞭解(Verstehen, understanding)和言說(Rede, discourse)。當然這三種存在性徵的開顯方式,並非獨立並行互不相涉,而是在真理的開顯中互相交錯重疊出現。誠如這兩位當代重要的哲學家所指出的,由於人的開顯受限於情調(時代的際遇),而且人是不能選擇的被拋入其中,因此,一旦我們開始探討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時,反而更應理性的審視自我,並清

3、楚的瞭解到自我理性的界限,而這種自知的謙卑,對我們而言顯然是有益的。 〈「語境」在語意學中的意義〉這篇報告即在上述這種認知下產生,本文試圖透過對語用學(Pragmatics)中「語境」(Context)內容的探討去思索、反省人們的理解與溝通是如何可能的,特別是在資訊時代,各種資訊媒體在溝通行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尤其在全球化語境──的共識之下,究竟如何使理解的目標達到一致同意(Einverständnis)?即達成相互理解、知識分享、彼此信任與彼此同意;抑或是強權透過資訊媒體刻意的重構「語境」,從而製造一種假象、一種於己有利的輿論,達到欺騙公眾的目的? 另外,語境除了對語用學的言語行為產生意

4、義之外,在其他學科領域中,是否也存在著某種重要意義? 二、從語言學到語用學:一種回歸生活世界的努力 盛曉明在《話語規則與知識基礎:語用學維度》中指出:「語用學可以說是一種不願成為『理論』的理論。表面上看,這是自相矛盾的說法,然而卻寓意著一種新的理論形態。在此之前,延續了近半世紀的『語言學轉向』儘管不能說一事無成,但卻犯了方向性的錯誤。這個錯誤的實質是把我們的語言作為手段來使用,而不是把它看作是我們參與其中的活動與生活形式。結果非但沒能擺脫形而上的幻象,反而使自己陷入語法的幻象,『使我們的理智入魔』(維根斯坦語)。語用學是逃脫語法魔力的一條途徑,一種努力。」 參見林遠澤編:《語用學與

5、溝通理論讀本》,頁21。 其後,在何謂「語用學」的討論中,盛曉明又進一步強調:「當語用學強調,任何語詞的意義取決於它在特定語境中的用法時,其中就已經包含了「語用學」的含意在內了。……。儘管語用學還沒有、其實也不可能有明確的和固定的邊界,但有兩個要點或兩種理論觀點是語用學的研究必不可少的。一是言語行為的理論,即把語言交往的基本單元首先理解為言語行為,而不是記錄下來的的靜止不變的符號和語句;二是語用意義的構成理論,即把言語的主體(包含說話者和接收者)同時也理解為是構成意義的情境條件。」 參見林遠澤編:《語用學與溝通理論讀本》,頁25 更簡言之,即如Charles Morris認為語用學主要的

6、探討內容,就是符號(語言)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 故當我們將語言重新置放入語用學維度當中思索時,並強調任何語詞的意義取決於言語主體進行言語行為當時的情境時,事實上無非是一種回歸生活世界的努力。因為,語言做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必須在合適的「語境」中才能彰顯並實現其交際功能。因此,索振羽《語用學教程》一書中,曾為語用學下了一個新定義,他認為:「語用學研究在不同語境中話語意義的恰當表達和準確地理解,尋找並確立使話語意義得以恰當地表達和準確地理解的基本原則和準則。」 索振羽編:《語用學教程‧語境》,頁17。 並同時提示我們,「話語意義的恰當地表達和準確地理解是在不同語境中進行的。人們在言語交際

7、中,離開語境,只通過言語形式本身說話,人往往不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意圖,聽話人也往往不能準確地理解說話人話語所傳遞的信息,僅理解語言形式的『字面意義』是不夠的,還必須依據當時的語境推導出言語形式的『言外之意』(超越字面的意義)。」 同前注。 例如:「外面的風很大」這句話,除了字面上的意義了解之外,語用學則更著重於將這句話放在具體語境中來了解它的含意,因此在特定的語境中,它可以是「請把窗戶關上」的意義。 三、 語境(Context)的定義與內容    「語境」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言語環境」,或者我們我們也可以說,是指「言說者生存與活動的現實環境,它決定著言說者的思維方式與話語意義。」

8、 曾慶元:〈全球化語境與文學的民族性問題〉,《全球化語境與民族文化、文學》,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頁131。 「語境」一詞最早是由波蘭籍人類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 Malinowski)於1923年提出來的。他把語境分成兩類: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文化語境」指說話人生活於其中的社會文化背景﹔「情景語境」指言語行為發生時的具體情境。 索振羽編:《語用學教程‧語境》,頁18。 其後經過弗思(John Rupert Firth)、韓禮德(M. A. K. Halliday)、海姆斯(

9、Hymes)、萊昂斯(Lyons)等語言學家的努力,「語境」研究的內容被不斷的擴充,今據索振羽在其所編的《語用學教程》一書所歸納,大致可分為下列三方面,如表格所示: 同前注,頁28。 語境 1、上下文語境(即Context,由語言因素構成) 1.1.口語的前言後語 1.2.書面語的上下文 2、場景語境(即Context of situation,由非語言因素構成) 2.1.時間 2.2.地點 2.3.話題 2.4.場合 2.5.交際參與者:身分、職業、思想、教養、心態 3、民族文化 傳統語境 3.1.歷史文化背景 3.2.社會規範和習俗 3.

10、3.價值觀   索振羽認為在語境的研究當中,內容必須包括上述這三面,否則就稱不上完備、合理。而萊昂斯在論述話語的合適性時,認為在任何語言活動中,參與者應該自覺的認識到構成語境的六個知識: 1、 每個參與者必須知道自己在整個語言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處的地位。 2、 每個參與者必須知道語言發生的時間和空間。 3、 每個參與者必須能明辨語言活動情景的正式程度。 4、 每個參與者必須知道對特定情景來說,什麼是合適的交際媒介。 5、 每個參與者必須知道怎樣使自己的話語適合語言活動,以及話題對選定方言或選定語言(在雙語或多語社會中)的重要性。 6、 每個參與者必須知道怎樣使自己的話語適合情景

11、所歸屬的語域。 同前注,頁21。 綜合來看,萊昂斯這種自覺似的認知,其實無非是對「場景語境」的認識。而這種認識,其實是有助於參與者兩方的溝通的,如說話者的意圖(表達某些意義),和聽話者的理解(必須依靠語境),如此說話者和聽話者在共有知識的互相合作當中,達成某種意義──行動的結果。例如:曾經發生於某校園的溝通行動中,我們看到這樣可愛的訓導主任:   話說台中某私立大學附屬中學有位訓導主任,雖然是體育底子出身,但平  時不茍言笑,只知道管理學生穿著是否有符合規定,沒有人真正看過他的籃球身手。   某天朝會時,訓導主任突然拿了張喬登的海報上台,底下熱衷籃球的少男少女眼睛全亮了!尤其是平日有

12、收集海報習慣的男生們。「哇!是喬登!是他標準的投籃姿勢!」那可是小男生們奉為圭臬的標準動作啊!   這時,只見訓導主任高舉海報,慷慨激昂地說:「你們看!人家喬登的衣服也是紮進去的!」   初聞朋友轉述這則笑話時,我哈哈大笑不已,而這種心領神會的快樂,全然是建立在我與這位訓導主任有類似的「場景語境」和「民族文化傳統語境」,即皆任教於注重服裝儀容整齊的私立中學,而亦頗感動於他善用「場景語境」的用心良苦,雖然成效或許不彰,但給學生的印象想必是非常深刻難忘的。   此外,「全球化語境」的提出,也使我們發現資本在開拓世界市場的同時,將不同的民族連結在社會化大生產的各個環節中,「相關利益加強了它們

13、之間的聯繫與接觸,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的生產與消費,超越了地域和國界而具有了世界性」 同注6,頁131。 而這種「全球化」語境,真的能使人們看待事物的眼光,脫離狹隘的地域觀念和民族意識,而改以世界性的眼光來取代嗎?   關於這點,哈伯瑪斯顯然是樂觀的,他指出,「全球化一方面使一個『世界市場』得以形成,推動世界貿易和生產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它使世界分裂,導致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的貧困化和邊緣化。全球化迫使所有的國家協調它們的行為,把世界結合為一個『風險共同體』。在這種形勢下,國際社會應當排除使用武力的前提下,透過一切手段,包括人道干涉,來敦促形式上的主權國家。」他並設想,在未來的世界公民社會

14、中,「無暴力的共同生活將使個人的自我實現和自主成為可能。這種自主……建築在團結和正義之上……寬容和相互理解成為人們的思維和行為的根本動機。而寬容,便是在不放棄現代世界在文化、社會及經濟方面存在有差異的情況下,尋找合理的生活方式、真正的自由及和平的共處,即在一種共同性中自由地、真誠地生活」尤爾根‧哈伯瑪斯&米夏埃爾‧哈勒著、章國峰譯:《做為未來的過去——與哲學大師哈伯瑪斯對談》,台北:先覺出版社,2003年9月,頁21。 。因而他在對話倫理學中提出四個有效性聲稱──可理解性、真理性、真誠性與正確性──這是每一個溝通行動者參與理解過程的基礎。理解因而是在共同承認的有效性聲稱的預設基礎上,達成

15、一致同意的過程,也才有共同的背景共識。 四、 結論   從上述的思索與整理中,我認真的思考到研究語境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當然在前文中我們已經揭示:語用學的研究,即把語言交往的基本單元首先理解為言語行為,而不是記錄下來的的靜止不變的符號和語句;又說語用意義的構成理論,即把言語的主體(包含說話者和接收者)同時也理解為是構成意義的情境條件。然而,「上下文語境」可以說是一般語用學家對語境的最狹義理解,故我們實在不能忽略「語境」的研究,對於文學研究者及創作者的助益,尤其是以對話為情節發展主軸的戲劇和小說作品。 其實,在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裡,我沉浸在中文系傳統的古典文學研究方法中,不太明究

16、理的延續著前人利用「知人論世」、「以意逆志」這套傳統箋釋法來了解作者,詮釋文本(Text)。我的認知與延續舊法,是因為當時我所翻閱參考的中文系碩博士論文──特別是研究歷代專家文學作品的相關論文,往往十本當中至少有六七本的論文目錄是這樣安排: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是行實考述(包含作者的生卒考、里籍考、家族考、宦遊考、交遊考等等)﹔第三章作者的時代背景(包含政治社會、文壇環境等等)﹔第四章則可能試圖將作者放入整個文學史的脈絡裡來觀察,並考察其作品風格的前承與思想內涵。一直到第五章之後,這才進入文本內容的分析與詮釋。   這樣的研究方法,事實上非常費時於文史資料的耙疏與考證,往往讓人產生皓首窮經之感。

17、想當時這種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蒙昧,無非是緣於自身學養的不足。如今在受過一些哲學訓練之後,竟有豁然開朗之感,理解當時的努力,無非是想要重構文本發生的「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 「語境」的研究除了關係到文本的研究之外,其實對於各種語言相關研究和教學亦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也讓我意識到在時代情境的限制下,自我理性和認知的侷限性。 而今世界在「全球化語境」的籠罩之下,強勢國家以其經濟、文化的優勢,是本著哈伯瑪斯所謂「風險共同體」的認知?或者是根本以強勢的資訊媒體力量,透過爭相報導的虛擬化形象建構了所謂的正義與邪惡的「語境」?並進而操縱著我們的知覺、情感,或道德意識?當然,在此我並沒有一定的認知或答案,或嗤笑哈伯瑪斯建立世界公民社會的理想是個空想的意思。但是,透過這一長串有關於「語境」的研究過程,將使我更警覺性的認知到:在我透過觀看他者選擇性的影像畫面,或資訊報導時,實在更應該經過審慎的思判啊! 參考書目 林遠澤編:《語用學與溝通理論讀本》,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系所,2004年2月。 尤爾根‧哈伯瑪斯&米夏埃爾‧哈勒著、章國峰譯:《做為未來的過去——與哲學大師哈伯瑪斯對談》,台北:先覺出版社,2003年9月。 曾慶元:〈全球化語境與文學的民族性問題〉,《全球化語境與民族文化、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7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