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新理念学习材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
2、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
3、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 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4、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 指导纲要的主要精神和特点第一,规范而具有灵活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指导纲要),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各学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及教学评价做出了全面的规范。但是,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的软、硬件条件不尽相同,加之信息技术自身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快,因此,指导纲要在强调对课程全面规范的同时,又通过教学内容的
5、模块化、基本课时保证前提下安排的弹性制、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性等适度给以灵活处理的余地,使各地可以根据指导纲要以及实际情况,指定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安排课时,确定评价方式,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做到“下保底,上不封顶”,为各地因地制宜,积极发挥优势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条件。第二,重视能力培养指导纲要在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的阐述中,着重强调了对学生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当今世界上,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工具,信息能力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它同发散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
6、,构成了学生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既是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一件作品、解决一个问题、进行一向学习、开展已项研究时,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动手尝试,需要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就为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极好的途径。第三,重视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日间泛滥。鉴于此,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能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正确
7、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自觉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全过程中,必须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倾向,加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既具有丰富知识和综合的能力,健康的思想,完善的人格,又具有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终生学习能力的信息社会公民。贯彻实施指导纲要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为当前我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这对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依一次机遇。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学的
8、开展者,还是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宣传者和组织者,是关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贯彻实施指导纲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广大中小学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相结合。信息技术课程与高新技术联系紧密,具有不同于任何学科的特点,应避免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普通学科的老办法来讲、学、考,应当建立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在教材编写、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方面具有突破性进展,使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真正成为基础教育各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2、中小学各学段的教学内容要有不同
9、的侧重点,应注意在实施指导纲要的初期处理好因开设课程程度参差不齐所带来的各学段课程的衔接问题。3、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只有通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才能实现。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过程中,应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将信息技术教育视为单纯技能培训的倾向,切实保证指导纲要所规定的课时,全面实现指导纲要所要求的教学目标。4、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料对其他课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树立大信息观全面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作为我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手段,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任务,使学生了解
10、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作用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可是,在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由于从教者绝大多数是过去的计算机教师,很多人一时还难以摆脱计算机教学模式,在理论层面上注重计算机知识的传授,在实践层面上更只注重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而没有真正从本质上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特征,还没有从根本上区分开计算机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尽管国家教育部2000年十月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了对于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的教学要求,但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信息素养教学部分的把握,始终觉得有一定障碍,觉得这方面的知识量太少,比较空洞干瘪难以把握,在教学上是一
11、个解不开的结。依笔者看来,造成种原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科学性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对于信息本质的理论探究还远远不够。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丰厚的理论基础,再多的实践也是沙地建楼。因此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首先必须解决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认识水平,才能进一步解决好课堂教学问题。而这里的信息认识水平,就是要树立一种全面的大信息观。 笔者通过研究国内外信息学方面的理论和大量资料,大胆提出“大信息观”这一说法。意在引起信息技术教育界人士对于信息理论研究的重视,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来指导和从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笔者认为,只有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树立起大信息观,才能加深对于信息素
12、养的理解,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能力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也才有可能真正担负起它所应该负起的历史责任。同时,本文对于如何通过“大信息观”的观照,在课堂教学中系统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路,作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偏颇之处,诚盼专家学者指正。一大信息观的理解 何谓“大信息观”?大信息观,就是站在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信息的科学性和学科性,就是从信息的科学性和学科性这两个方面来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规律,从信息的客观物质性和可利用性上来认识信息的特征,能认识到信息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物质世界的重要资源;而信息素养同样不是孤立的,不是一种“高级能力”,不是少数人的需要,而是现代人的必备,
13、信息素养不是一种与传统个人素质割裂开来的“另类”的东西,而是建立在传统个人素质之上的一种现代素养。具备,信息素养不是一种与传统个人素质割裂开来的“另类”的东西,而是建立在传统个人素质之上的一种现代素养。具体来说,大信息观包含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内容:1. 信息是一种独特的资源信息和物质、能量共同构成现实世界三大资源。这是对于信息本质性的认识。既然信息是资源,它必然还存在着独一性、可利用性和不可逆性。同样,正如物质分为有益物质和非有益物质一样,信息也不都是有益的,甚至有的是有害的。认清信息的客观物质性这一根本特性,是合理利用信息的哲学基础,更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基础。2. 信息能力是现代人的基本生
14、存能力。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生产力的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个体的基本生存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试想,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不会用木棒和石块,无疑连生存都会有障碍。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人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其生存质量。3信息素养比信息技能包容度更大,还包括信息伦理、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技能。因此不要简单地将信息素养只看成信息技能。4. 要注重信息的人文性。 这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1)信息以技术为载体,但技术不是万能的,在人类气象万千、绚丽多姿的社会生活中,还有超越于技术之上的东西。如一件简单的信物,它所表达的复杂的信息,是现代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和模仿的。还有如崖壁
15、画、古老的东巴文字等等,其承载的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也并非通过高明的现代技术手段所能取代的;(2)信息种类的多样性应该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是自然界丰姿多彩、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生物多样性对于生命的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样,信息种类的多样性也是应该予以保护的。例如:我们常说的“摇头不算点头算”,在某些非洲部落则正好相反,他们还擅长以激越的鼓点来传递信息,以丰富多彩的舞蹈语言来表达信息。试想,将来人类社会只会或只能通过EMAIL传递信息,而消亡了其它丰富的信息方式,快则快矣,对于人类历史和人类情感来说则是莫大的悲哀。5. 信息技术并不等同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但不是全部。信息
16、技能还包括其它技能,如现代通讯技术、文献资料的检索与查询技术,等等。二信息素养的概念及组成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所提出。当时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即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从此人们开始对信息素养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 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其1989年的报告中明确信息素养的概念,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 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美国学者Doyle在1992年则定义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
17、够:能够认识到信息的需要;认识到正确的、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决策的根本;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可能的信息资源;展开成功的检索策略;访问信息,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技术的信息;评价信息;为实际应用组织信息;将新的信息综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利用信息进行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 根据我国具体国情,笔者认为,一个现代人的信息素养应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 信息意识。即将信息看作资源、工具、手段的意识,在工作、生活、学习、商务各个方面都有自觉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这是对于信息的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问题。2. 信息伦理。所谓信息伦理,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
18、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数字时代的新的道德规范。如同一个社会人必须遵守社会各项法制法规一样,信息社会里的公民也必须遵守有关信息运用方面的法规及道德规范。由于信息社会的开放性及变异性,以及现代信息媒体的广域性、迅捷性、隐秘性,如果社会中的个人不能将信息伦理作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修养,那么不仅自己难以避免触及非法事件,对信息犯罪活动缺乏免疫力,同时也无法防止别人对你的信息侵害。3. 信息常识。什么样的才能东西称作信息?信息有些什么样的基本属性?信息的发展有些什么样的规律?如何合理利用信息?这些都是信息社会如同掌握社会常识一样,每个人都应掌握的问题。4. 信息技能。
19、这又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即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综上所述,信息素养是以信息技能为核心的素质复合体,是当代社会一个人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对于知识爆炸、社会生活诸方面的信息量以几何级数增长、让人日益应接不暇的今天,信息素养是一个人能否终身学习,从而持续发展的基础。换句话说,信息素养决定了一个人终身自我提升的能力。这一点,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三课堂教学中系统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路1. 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人类已迈进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建立了更加丰富而广阔的信息资源,来自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日益丰富,善于寻找、捕获、利用信息是当代人的一个
20、重要能力,它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这里所强调的意识,蕴涵着这样的认识,即信息素养不光是一种技能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要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素养已成为同传统技能中的“读、写、算”一样的生存技能之一。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没有信息意识、缺乏信息素养就会成为信息社会的新“文盲”,就会落伍于知识经济时代。教师首先树立了大信息观,就能将这种强烈的“信息忧患意识”熏陶于学生,并通过生动的事例来启发和感染学生。2. 课堂教学中要结合信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大信息观认为,信息存在着独一性和可利用性。因此如何正确看待信息利用信息就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信息需要
21、中小学生必须具有信息伦理道德。在信息社会中,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带来的现代工作、生活方式的变革,社会生活更趋多元化和复杂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格局。知识的传播更经济更便捷,技术的应用更加简单化、平民化,普通人通过现代技术的应用,对外界的影响愈来愈大。试想,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坐在自己家里,通过一根电话线和电脑,盗窃某外国的军事机密和银行帐号,在十多年前,谁能想像?但是在今天,这样的例子已不鲜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紧密结合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来时时处处渗透以信息伦理为中心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让学生明确: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我们当然应掌握好,但它们也
22、是一面双刃剑。如果不加以正确使用,就会造成危害。这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两个策略:(1)结合生活及新闻实例,时时渗透信息伦理教育。教师平时应从生活中、报刊电视中多搜集一些“信息不良应用”的消息,针对典型例子加以分析,并让学生充分讨论,得出结论;(2)结合知识技能的学习,处处渗透信息伦理教育。比如在学习“复制文件、删除文件”等操作时,教师就应讲师到“知识产权”概念,让学生知道:许多版权作品,未经作者授权就随意复制并四处传播,是违法的行为;而随意删除别人计算机里的文件,也可能造成纠纷。在学习网站IP地址、发送电子邮件等内容时,教师自然就应涉及到网站入侵、邮件炸弹甚至最新的手机病毒等黑客的恶意行为
23、,及由此带来的危害,让学生真切地感到:信息不良现象既可由普通人造成,也容易对普通人造成危害。每个人都应具备制止信息侵害的能力。学生就会进而意识到,信息素养并不遥远,并不神秘,而是体现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是一种与传统素质无法割裂的、每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3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信息量成几何级数海量增长,其传播速度和深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善于甄别有用信息,也是信息素养的重要方面。传授给学生识别有用信息的技能是必要的,在网络环境中安装防黄软件、设置防火墙也是必要的,可是这些都无法取代学生的自我识别能力。因此逐步培养学生在芜杂的信息海
24、洋中的独立特行的批判精神,才是关健所在。这种批判精神,不是肤浅的“叛逆”精神,不是简单的怀疑加否定,而是建立在高度识别能力上的自觉意识,是一种充分发挥信息主体精神的积极思维,是一种注重求异而又求异求同并行不悖的多向思维,是一种着力于“善疑、求真、创获”的思维。这种思维能敏感地甄别、过滤不良信息,优化和整合有效信息。而这种批判精神,正是创新精神的底蕴。具备这两种精神和素质的人,其信息生成能力强,能够生产出健康、安全、有效的二次信息,能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层加工,能对信息进行科学分类、排序、存储等;能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评价和消化信息。在这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
25、上,有意多设疑,多布惑,在教学手段上,多创设研究性、自主性学习的宽松环境,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想像,敢于争论,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个人不同意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使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逐步形成难能可贵的现代精神与特质。总之,大信息观的形成,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注重理论的积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一点一滴的渗透;教师如果做一个有心人,时时注重将大信息观溶入日常课堂教学中,信息素养教学就完全不会内容干瘪,形式空洞,而是内容充实,形式活泼,言之有物,持之有据,中小学信息素养的课堂教学就会因此而充满生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 小学
26、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决定的。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计算机课,又不同于小学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它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基础性 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主要是着眼于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现实表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其他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
27、于高速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小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对其长远发展起作用,而不至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很快过时,是小学信息技术课面临的突出问题。 认知心理学认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因此,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二)应用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在过去的计算机教育中,曾一度把计算机本身作为学习对象,使学生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
28、问Allen博士在1995年调查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后说,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构造和程序设计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应用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术语和概念,不需要面对一张张枯燥的试卷,他们要接受的是真正的生活对他们的考试,是身处信息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挑战,他们需要学的是如何对大干世界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以及如何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应用性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显著特征。 (三)整合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其他学科
29、课程相比较,具有较强的整合性。整合性的根本在于它的学科交叉性和它支持知识联系的整体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美学、文学、外语、数学、物理、电子学等等。但有些地方的“信息技术课”只注重讲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忽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意渗透和融合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及在培养 学生信息能力的同时,培养其他学科素养。这种认识严重束缚了众多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思路。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掣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线,开设整合性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本质使它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其他学科内容而独立存在,只有在利用信息技
30、术工具学习其他学科内容的过程中才能学会使用信息技术。 (四)趣味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点是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高,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也越好。而且,在小学阶段是否能培养起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对其一生关于信息技术的态度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学建议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四个方面的学科特点,对小
31、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针对基础性的教学建议 首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突出“基础性”原则。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使学生终身受益,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工作,他们在小学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要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知道时代对公民的信息技术要求是什么,如今普及的信息技术是什么,最有前途的信息技术是什么。所选学习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将来能够利用的,或能迁移到其他领域中去的知识或技能。例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重要作用、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各个组成部分的有关概念及知识、大致工作流程、数据
32、处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的概念等都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性的应用教育,培养意识、培养基本技能比培养本学科专才重要。所以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没有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不可能实现对信息、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和信息的活用实现有效的分析和评价,进而完善活用的过程。比如,在讲程序设计语言时,不要过分重视程序设计的具体过程和步骤也不要用过多的课时来讲解某一种编程语言的细节。重点在于讲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使学生学习之后对程序设计基本结构和思路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理解原理,并能够举反
33、三,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新产生的计算机编程语言能够容易把握。 计算机软件知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占很大比重。但是在讲软件知识时,切不可盯住一个具体软件的功能过于详细地讲而应针对一类软件的共性,注重对其核心内容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筛选。例如,在安排“文字处理”这部分知识点时,如选择WPS软件作为教学内容,则对于文字处理软件所共有的汉字输入、文字的编辑、美化以及图片的插入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作为重点内容。小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点后,同样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记事本、Word等其他字处理软件,更高层次地理解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的特点。 (二)针对应用性的教学建议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
34、学过程中要贯彻从生活中选取实例,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必须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和尝试,使他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重点突出那些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用武之地,通过使用,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快乐。 在教学方法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任务驱动”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可以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一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提高,在具体的获取信息、
35、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任务驱动”中,任务的提出非常重要。任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任务,即“创造性”任务,这种任务如制作一张贺卡、设计并制作一份板报、上网查询资料并整理、打印、制作网页等等。这种任务往往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可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应用中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另一种任务是小任务,即“试一试”。如“试一试,把文件夹中我们的作业删掉,可以有几种方法?”“试一试,要给房子画一个三角形屋顶,应该在绘图工具中使用哪个按钮?”这种任务一般是结合信息技术学习内容而设置的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和尝试性的任务,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
36、的方法,学会某些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在课外,应鼓励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元旦时,有的同学主动应用计算机制作了新年贺卡送给老师和学生,这时,信息技术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以强化小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三)针对整合性的教学建议 鉴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特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教师的“教”中,要注意把其他学科内容尽可能地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这是在目前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对象的阶段可以采用的一种整合模式,即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渗透和融合其他学科。 其
37、次,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占很大比重。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时,要有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布置“画图”的任务时,要结合美术;文字处理任务可以与写作文、写日记结合起来;网络学习任务可以与查找自然学科资料和写信结合起来;程序设计任务要与数学结合起来等等。 再次,在学习方式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使之适合于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如在讲授“信息活动”所涉及的“信息加工”“信息收集”这些概念时,可以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一起调查所在地“环境污染”的状况,并递交一份凋查报告。通过这项整合性活动
38、,不仅培养了小学生信息收集和信息加工的能力,而且使小学生增长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社会知识,锻炼了其数学分析能力和语文综合概括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刻认识到与他人协同作业的重要性,培养其合作精神。 (四)针对趣味性的教学建议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人的兴趣往往与肯定的情绪体验相联系。而小学生又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动、好问、好奇,习惯于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爱听动人的故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如果孩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能杏开发出这种动力,是小学
39、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任务。 在实践中,应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让“趣味”作为领路人。下面提供了几种趣味教学的方法,作为参考。 l. 演示教学法。 依据儿童的好奇特点,在展示学生所不知道的新奇事物时,采用演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计算机的功能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演示,把计算机的优越功能介绍给同学们:举例说明计算机的科学计算、科学管理、自动控制、辅助教学等还让计算机演奏音乐,绘制美丽的图案,猜谜语等这样逐渐打破学生对汁算机的神秘感,使学生好奇的心理转化为跃跃欲试、自愿学习的动力。 2游戏教学法。 依据儿童好玩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扩展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
40、中,为了避免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影响学生兴趣,把要学的知识设计成游戏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如教Logo语言的绘图功能时,先绘了一些基本图形然后让学生与计算机一起搭积木,用这些基本图形组成一些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成就感和审美能力。 3竞赛教学法。 依据学生好胜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小竞赛活动,巩固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绘图比赛,计算比赛网络知识大赛等。给学生讲当今世界软件奇才、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我要赢”的传奇故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随着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始终保持高度兴趣。 4逆向教学法。 事先展示教学的结果,也就是先让学生知其然,再向学生解释过程,知其所以然。如
41、在教学Logo语言基本命令时,可以首先告诉学生今天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小海龟”,接下来让小海龟在老师的指挥下画出图形。孩子们看见漂亮的图形,兴趣被激发起来,这时,再教给学生Logo语言的用法。 5成立兴趣小组。 通过成立兴趣小组的形式,可以把对计算机有共同兴趣的同学集中在一起,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比如,教师节前夕,计算机兴趣小组的学生用电脑绘制精美的贺卡赠给老师们。元旦来临之前,可以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用扫描仪制成“千禧纪念卡片”。计算机把孩子们带人了一种神秘的世界,进入知识的殿堂,使他们的思维插上想像的翅膀,焕发出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
42、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依据市区教研部门的工作会议精神,以逐步提高我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本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及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工作职能(研究、指导、服务),有效提高我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二、工作重点1、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区关于加强教研网络建设的意见,明确区中心教研组成员,有计划地开展活动,以学校教研组长为抓手,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本学科教师业务及专业水平。l 教研组长结合教研室下发的学习材料认真组织好本校教师的学习及交流,结合教材、结合教学,进一步领会学科教学指
43、导纲要等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并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学科教师的知识、技能培训计划。2、贯彻落实市基教研中心的会议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l 11月份的教学设计推优工作l 12月份的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文评优活动3、 组织好区级研究课题的实验结题工作(落实到校、责任到人)4、 做好本学科骨干教师的选拔及培养工作,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l 落实培养对象,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情况,拟定出本学科三级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l 11月份召开本学科的骨干教师拜师会三、工作安排时 间工 作 重 点说 明9月1、学科德育专题研讨会工作计划研讨制定本学科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的学期活动计划2、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理论考试试题出题工作10月1、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2、教学设计的选拔推荐11月1、常规教研工作2、拜师会3、百节优秀课例的录制12月1、做好本区论文评优及市论文评优的推荐上报工作2、实验课题结题工作3、常规教研工作1月1、工作总结、交流教研活动反馈表时 间地 点教研活动主 题参加人学校本学科教学情况简介开课情况:开课年级( )每周课时( )教师情况:教研组长:( )组员及成员状况分析:(专兼职情况、是否校级骨干或培养对象)你认为在贵校本学科教学上还存在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次教研活动的反馈意见优点:缺点:你希望下次参加的教研活动主题或内容是.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