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训练课程标準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把握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係,并能利用这一关係解决简单的新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验“化繁为简”、“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等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一条线上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规律,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2、】 一、情境汇入,提醒课题。 1、课件出示植树节图示,进行简单的环保训练。 2、揭题:今日我们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讨论植树问题。 二、化繁为简,规律 课件出示题目:同学们在全长200米的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值得关注的资讯(全长、每隔5米、两端都栽、一边)。 2、形成猜测 (1)根据这些资讯,你觉得这道题该怎样解答? (2)把学生的不同想法展现出来。 3、化繁为简 (1)有没有更直观的方法来验证你的想法呢? (2)先在20米长的路上种一种。师示範图示法。初步感知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的关係。 (3)假如间距不是5米,会不会
3、也有这个规律?小组合作,间距是10米、4米、2米的情况,完成。 4、彙报展现,发现规律,渗透“一一对应”思想,体会棵数比间隔数多1。并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5、看课本第117页例1,对比梳理思路,归纳化繁为简、数形结合的解题策略。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岸边的栏杆、街道上的路灯、摆放的盆花、高挂的灯笼)这些现象的事物间都存在着间隔,数学上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2、你能用今日所学的知识解决卡片后面的问题吗? 四、回顾总结,展望未来 1、谈收穫 2、数学史上三大难题之一“20棵树问题”的进展 结束语:二十一世纪的今日,20棵树,每行4棵,
4、还能有更新的进展吗?盼望就在同学们的身上。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 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是一种情况较为複杂的问题,但在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原型,新课程教材把它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讨论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藉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力量。 本节课我教学了课本117页例1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反思本课教学过程,我觉得以下方面做得比较胜利: 一、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数学,在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建立数学模型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建立
5、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複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形成猜测化繁为简合作沟通发现规律梳理方法应用规律”的教学流程,意在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应用”这一过程,从而建立“植树问题”数学模型。 二、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教学中,我直接例题汇入,引导学生用画图方法模拟实际栽树。由于我把例题的资料改大了,因此在模拟实际画图时发生了冲突,数字太大,不行能全部画下来或是太麻烦、太浪费时间了,就此向学生渗透複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猜测、实验、推理、沟通等活动,既培养了数学思想力量,学会了一些解决
6、问题的方法,又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注意精神和力量的培养 教学中,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验证猜测的合理性。其后,改变间距,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再次验证,并完成,从而发现规律。在用“数形结合”方法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力量、合作力量和实践精神都得到肯定的培养。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大事的放大,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我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归类,出示生活例项,告诉学生“这些现象的事物间都存在着间隔,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二是进行变式练习。我设计了6道练习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大事,都含有与植树问题一样的数量关係,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从而使学生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这节课虽然不乏胜利之处,但也有许多遗憾。 一是操作的实效性。在学生画图间隔数和棵数的规律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小组比较少。这有两方面的缘由: 首先是我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其次是操作方法交待不够清晰,以致局部学生无从下手,出现操作困难,影响操作效果。 二是练习设计不够精。因为盼望把儘可能多的题型呈现给学生,所以没有把握好教学时间。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教学的度,信任学生的力量,合理取捨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