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意拳的基本技法 形意拳,是个流行较广的拳种。在它发展过程中,早已形成了比较完整、 系统的运动技法,这些技法是练好拳法,提高技术的理论指导。如果能够掌握 它的某些基本的技法,对喜练形意拳的读者来说,将是非常有益的。现将形意 拳的某些基本技法 论述如下; 一、头要顶,项要挺。 “头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惟此是赖。”形意拳在行拳走势时,非常 重视头部,颈项的“正, 真”和“顶劲”。《拳谱》说:“头向上顶,有冲 天之雄劲”, “颈项要挺,则头部正直,精气贯顶。”它要求头须保持中正、 颈项要有意识地挺直,尽管动作有起落旋转,但头部始终有股向上的顶劲,不
2、 可俯仰歪斜或摇晃。然而,又须防止颈项僵硬,有碍于头部的转动,应该是自 然挺竖中含蓄着轻微的顶劲。与顶头挺项相关的,还必须使口自然闭合,舌头 抵住上颚。 《拳谱》说: “舌向上顶,有吼狮舌象之容。”这样也利于津 液的分泌。同时,牙齿也要上下扣住。“牙齿要扣,则筋骨紧缩。”形意拳把 牙称为“骨梢”,把舌称为“肉梢”,它和浑身毛发的“血梢”,手足指甲的 “筋梢”共称为“四梢”。强调“艺中求四梢”,认为“四梢齐则内劲出”。 但是也要防止咬牙切齿,横眉怒目,吼,狮舌象之容,只是要求精神振奋而已 ,神态还是要自然 一些才好。 二,肩要沉,肘要垂。 形意
3、拳很讲究在运动时要时刻注意肩关节向下松沉,肩膀要微向前扣抱。 这样,“肩垂,则臂长而活”, “两肩要扣蚯靶乜绽Φ街狻薄K ? 不但促进了上肢的舒展,并且使上肢的关节肌肉产生了一股争衡力量,动作起 来沉稳扎实有力。同时,使沉肩与前胸空阔 ( 涵胸 ) 结合起来,还可以帮助气向 下沉,使下肢动作更加稳固。 形意拳的打拳出掌,臂部是不允许完全伸直的。“屈则易动,直则难挪” ,它讲究“垂肘”,使肘关节略呈弯屈下垂。 “肘垂,则两肱自圆,能顾两 肋。”凡是拳掌的收放,肘部必须紧护两肋,强调“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 ,出动入静紧随身。”· 三、腕要曲,掌要撑
4、拳要固。 《拳谱》说:· “掌向外顶,有推山之力。”“手腕要曲,曲如半月, 则力凑。”在一般情况下,形意拳的出掌都必须是腕部向下曲屈塌沉,掌心向 着前下方,既要有向前顶的劲,也要含有向下按的劲,五指须是微分,食指向 上挑,拇指向外撑,使虎口形成半圆,掌心要内涵,手背要微扣,手的各部都 不可松软。正如《拳谱》所说:“手背要扣”,“则气力到手”,“虎口要圆 ,手有裹抱之力”。它的出拳,则要求五指紧固,拇指端节压在食指和中指的 第二节指骨上,拳面略向下倾斜,使食指骨节向前突出,形如螺状,称为“螺 丝拳”。腕须平直,不可向上翘起,力量要贯注到拳的前端。· 四、
5、背要紧,胸要圆。 紧背也唤“圆背”。《拳谱》说:“脊背要圆,其力催身。”它是由两个 方面构成的,第一,由于颈项挺直,头部向上的顶劲,腰部向下的塌劲,就使 脊背有了上下牵拔的感觉; 第二、由于两肩的沉垂、肩膀的扣拢。胸的涵空 、拳掌前伸时背阔肌向左右尽力的伸展,就使脊背的肌群都有了一种张力。背 部的肌群上下左右都维持一种张力,加上胸的紧缩,整个身体自然感到劲力十 足。 . 《拳谱》又说: “前胸要圆,两肘力全。”形意拳强调胸须涵空成圆, 绝不允许向外挺胸。圆胸和紧背是相互关联的,做到了紧背,也就能够体现出 圆胸。如果胸部突出,两肩后张,则背也就谈不
6、上圆紧了。圆胸和紧背又不可 故意造作,应该顺乎人体的自然形态,不能因沉肩扣膀而使背部过分团紧,形 成驼背;也不能只注意脊椎的挺直而忽略了背肌的左右伸展,造成挺胸的弊病。 形意拳在行拳走势时,紧背圆胸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动作势式的 伸缩开合,而相应地有所变化,以助拳法的需要。 五、’腰要塌,脊要正。 形意拳所有的变招换势,左旋右转,都是着重于周身的完整和协调。如果 腰部松软无力,脊椎歪斜不正,·整个动作就会失掉中心,拽拳踢腿必然飘浮 。因此,在运动中脊椎一定要中正挺拔,腰部始终要沉垂塌劲,使腰起到“力 达四梢、气鼓全身”的“主宰”作用。《拳谱》说:“前俯
7、后仰,其势不劲, 左倒右倚,皆身之病。”又说: “身如驽弓,拳如箭。”腰脊如果不能中正 沉塌,就起不了“驽”的作用,出拳必然无力,因为它没有腰力的凭借。而塌 腰决不是腰部僵滞,应是自然沉垂向下塌劲,使腰富有弹性,成为上下动作贯 串的枢纽。脊椎随着动作的转换,也有伸缩转折的变化,但是绝不允许左右歪 斜,脊椎一歪斜,身法就会失去平正,拳势定然不劲。为此,在练形意拳时务 必不要忽视了正脊这一点。 六,臀要敛,肛要提。 形意拳要求臀部须有意识地向里收敛,肛部要有意识地向里收提,所谓“ 提肛裹胯”、“谷道内提”,便是指的敛臀提肛。敛臀提肛的目的,按形;意 拳的
8、说法是“提领臀部,气贯四梢”, “丹田要抱,气不外散”。敛臀提肛 ,“既通脉又固气”。它、 的收敛方式是将肛门的括约肌微微收缩向上提起 ,就好像忍便似地,这样一来,就约束臀部的翻起,保证了尾间的中正,促进 了胸腹的内涵,有助于气沉丹田。 七,胯要束,膝要裹,足要睬。 形意拳认为“五官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 枢纽也。”形意拳的步法以直进直退为主,以“三体式”为根本,要求进退稳 健,机敏灵活。强调“手要急,足要轻,把势走动如猫行:心要正,眼要精, 手足齐到定要赢。”因之形意拳必须动步敏捷,落脚稳固, 胯、 膝,足各
9、部紧密配合,丝毫不能松懈,要以胯推膝,以膝催足。胯为根节,应该使胯微 向里缩,含有“束劲”。膝为中节,应该使膝微向里扣,含有“裹劲”。足为 梢节,应该使足平落地面五趾抓地,含有“踩劲”。同时,两膝还应该保持一 定的弯屈。 < 拳谱》说: “两膝要曲,弯如半月,则力厚。“腿太直则僵 滞,过屈也乏力,要弯屈适度。 “脚打踩劲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 屈则易动,直则难挪”,膝部的弯屈既有助于步法的灵活移动,也有助于步法 的蹬踩扎实,这样才能突出形意拳的步法特点。 八、姿势要正确,动作耍齐整。 形意拳十分重视姿势的正确和动作的齐整,讲究“三节要停,三尖要照
10、 ; “浑身齐到”, “手脚齐到”,每个动作势式,都要按照形意拳的规格 要求,处处符合规矩。 “三节”以整个身体来说,即是“手肘梢节,身为中 节,腿脚为根节。” 《拳谱》说: “三节不明,周身是空。”因之周身上 下都应结体停妥, “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三尖”,,即手尖,脚尖 ,鼻尖。凡是打拳出掌,从纵向看来,三尖都须在一条直线上。这样,三节停妥 ,三尖相照,动作姿势才不会散乱。形意拳在运动时,则要求做到手脚齐进齐落 ,手眼身步。意气心力同时并起,强调“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这样,手脚并 进,浑身齐到,动作才能齐整。 九,进
11、退要和顺,起落要均衡。 形意拳在行拳走势时,非常注重动作和身体各部的和顺及协调。《拳谱》 说, “肩要催肘,而肘不逆肩,肘要催手,而手不逆肘:手要催指,而指不逆 手;腰要催胯,而胯不逆腰,胯要催膝:胯膝不逆胯;膝要催足,而足不逆膝, 首要催身,而身不逆首……此谓之七顺。”只有在进退闪转变化中,·身体各部 位的运动线路,方向、时间,运转得协调,和顺,才不会产生姿势失中、动作僵 硬、呼吸紧张。定势不稳等现象。例如打“炮拳”这个动作,脚的向前踩出固然 是由屈膝前挺将它带出,这是和顺的。但是,如果踩出的前脚不是使脚尖直前, 而是向外摆,这就妨碍了膝的裹劲,同时也妨碍
12、了胯的束劲,这便是不顾。上架 的臂肘如果过高或过偏,也会造成肩的耸起,妨碍了肩的沉垂和胸的涵空,这也 是不顾。手脚的不顾,也会引起呼吸困难, ( 拳谱》所说: “外不顾,内不合”,就是这个道 理。 形意拳运动时,疾速有力,动静分明, “起势如崩墙倒,落地如树栽根” 。它十分重视动作起落的均衡稳定。练“五行拳”时,势式须保持高矮一致,不 可忽高忽低,进退起落,力求轻灵均衡。练“十二形”时,伸缩纵横.起落转换 ,均须“动如风,稳如钉”,动作非常稳定。 十、出势要敏快.劲力要充实。 “起势好似捲地风”.形意拳要求出势必须迅猛、敏快,拳随意发。它强调
13、 心要敏快, “如怒狸攫鼠”,心敏快则能“随机应变”;眼要敏快,“如饥鹰 捉兔”,眼敏快则能“视察机宜”;手要敏快, “如饿虎扑羊”,手敏快则能 “先发制人”。应该做到“心如火药拳如炮,身似弓弦手似箭”;“意要疾,眼 要疾,手要疾,·脚要疾,出势要疾。进退要疾,身法要疾”,一快百快,全身 均快。 形意拳在出势迅猛敏快的同时,还要求劲力充实,周身各部肌群应处于相互 摩擦抗争之中。下肢的向前进步,前脚须贴近地面竭力向前.后脚则全力向后蹬地 。上肢凡是前拳用力外旋向外拨转 ( 横劲 ) 的,后拳就须用力内旋向里扣劲;左拳向 上钻,右拳就须向下拉 ( 压劲 )
14、两手要争衡对拔,彼此呼应;两前臂要内外旋转, 就象拧绳一般,溶成一股整劲。形意拳有“踩,扑、裹、束、决”五劲之说,“三 节明后,五劲相佐”,它的动作势式都必须以这五种劲来使周身的力量充实。 十一,心神要清静,呼吸要自然。 形意拳强调“心要占先,意要胜人”。但也讲究“心定神宁”,心神须要清静 。形意拳认为“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 象归根也”。只有心地清静无虑、无欲,神与气才能相通无阻,才能包罗万象,遇 事方能应万变。因之,主张“静心”。 形意拳最忌怒气,要求呼吸自然。在行拳走势时应该与动作自然配合,当呼则 呼,当吸则吸,则
15、气自能畅行。形意拳在运动时候的呼吸,一般地总是蓄劲时吸气 ,发劲时呼气;变转时吸气,定势时呼气,以气助力,使气与力合一。 十二、气势要相连,内外要合一。 气势相连,是一招一势均须贯串一气。练形意拳必须做到势断劲连,劲变意连 ,既要有明快的节奏,又要有断而有连,绵绵不断的气势。内外合一,是“从上至 足底,内外相联而为一贯者也”。 “上欲动而下自随,下欲动而上自领,上下动 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 “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要做到 内外合一,必须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 合;“内五行相动,外五行相随;形与意,内与外.周身上下无处不合, “破之 而不开‘,,撞之而不散”。这样,形意拳方能“形意合一”, “内外六合”, 浑然一体。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