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活力 魅力 效力新桥中心小学“三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微探丹阳市新桥中心小学 陆丽娟 邮编212322摘要:语文教学百花齐放、流派纷呈,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它的根语言文字,更散不了它的魂阅读和写作。我们理想的语文课堂“三力”课堂是活力课堂、魅力课堂、效力课堂。它的基本标志是:“三力”课堂是平等互尊的和谐课堂,是生活再现的生命课堂,是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是充满情趣的创新课堂,是不断生成的反思课堂。它有五个特点:激发一个情趣、突出两个全程阅读、提供三个保证、做到四个尊重、鼓励五个挑战。在操作上它强调:强化预习,把握读的起点;勤于练笔,读写有机结合;举三反一,厚重文化积淀;含英咀华,实现
2、“以文化人”;质疑探究,激发学习思维。我们期望通过“三力”课堂建设提升教育的品位,提高教育的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语文叙事、写景、蕴趣、寓理、抒情,所以语文学习应该是一件充满情趣又幸福惬意的“美差”。然而鸟瞰我们的语文课堂,尤其是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我们发现老师和学生往往是苦不堪言。老师苦在“咬文嚼字”,学生苦在“死抄硬背”。课堂上,语文老师要么浮光掠影,学生跟着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要么把学生当做婴儿,将文本中生动有趣的语文知识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试想这样的课堂学生又怎能体味出个中滋味?怎能深刻认识到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怎能从语言文字中获取生命的活力,在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展示
3、生命的魅力,产生欣赏语文、思考语文、表现语文、创造语文的效力呢?虽然说语文教学百花齐放、流派纷呈,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它的根语言文字,更散不了它的魂阅读和写作。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深入进去(阅读语言文字),在一番“身临其境”“其乐融融”地醉心体验(领悟语言文字)之后,得以“心满意足”“回味无穷”地轻松出来(驾驭语言文字)。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师循循善诱、抛砖引玉,学生质疑探究、陶醉酣畅。活力、魅力、效力“三力”并举,师生痛快淋漓,成功的喜悦时时闪现。这是我们理想的语文课堂,也是我们正在实践、探索和完善的“三力”课堂。一、“三力”课堂的主要内涵“活力”课堂是一种全方位
4、激发活力,全过程优化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最大限度实现师生共同价值取向的教学理论体系。所谓“全方位”包括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学媒体等因素;所谓“全过程”包括备课、上课、课后作业等;所谓“师生共同价值取向”指在课堂上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日见成熟,学生的学识日见增长。简言之,活力课堂就是通过师生的热情互动让课堂活起来。“魅力”课堂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或和蔼可亲,或幽默风趣,或简洁干练,或诗情画意,充满艺术的魅力;教学的问题设计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充满思维的动力;教师的点拨能“四两拨千斤”达到“画龙点睛”的神力;教师的言谈举止如“万有引力”般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
5、投入、自信、专注、灵动,展示出他们知识建构、灵魂碰撞、智慧涌动和生命满足的如“流星雨”般的瞬间的光芒。“效力”课堂指这样的语文课堂根植于语言文字,是因“活力”而茁壮,因“魅力”而享受的高效课堂。学生不但在享受学习过程,更享受学习效果:不怕考试,酷爱阅读和写作。二、“三力”课堂的基本标志第一,“三力”课堂是平等互尊的和谐课堂。活力课堂充分体现师生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当成人,当成活生生的人,当成可爱可塑的儿童。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只有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课堂才能成为唤醒学生活力的舞
6、台。第二,“三力”课堂是生活再现的生命课堂。张文质在生活在痴迷之中20位教师的生命探索中说“教育要以生命的高度去调和,就是说要站在生命的高度,用自己的生命去观照、成全另一个生命,用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去唤醒同情心,从而带着执着而明敏的心去倾听多姿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多彩。”所以,每一个热爱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教师都要重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使每一节课师生都得到生命的满足。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将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能力,教师应把生活融入备课、生命融入备课、学生融入备课,真正做到教学案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在课堂上应当充分表现教师的生活取向,展示教师的生活情趣,关注正在生长、成长中的学
7、生的整个生命。第三,“三力”课堂是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为了切实夯实活力课堂的基础,我们把活力课堂的基准定位于达成“五度”。(1)时间上有宽度,即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不少于课时的1/3;(2)活动上有广度,即至少有85%以上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3)内容上有深度,即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真理的发现过程,促进其知识网络的建立和能力的发展;(4)气氛上有热度,即课堂教学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情感的生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气氛热烈、和谐、民主;(5)结果上有效度,通过学生的活动,95%以上的学生当堂掌握95%以上的内容。“三力”课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不但
8、学到知识,而且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即使参加应试升学也无所畏惧,这才是素质教育所期望的高效率的课堂。第四,“三力”课堂是不断生成的反思课堂。我们常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学生在课堂上吸收的只有“一杯水”甚至“一口水”。那教师洋洋洒洒倾盆溢出吗?不是,教师必须将“一桶水”不断过滤,用最清甜的水去滋润学生的心田。这过滤的过程,就是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不断反思教与学的过程,既有预设,又要在生成中不断重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第五,“三力”课堂是充满情趣的创新课堂。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是科学就必须规范,是艺术就必须充满激情和灵感。只有生命才能唤醒生命,只有激情才能点燃激情。“三力
9、”课堂要求教师激情满怀,神采飞扬,用自己高雅的情趣感染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情趣、生命的激情和学习的热情。正如夸美纽斯所说:人体的增大不是靠强拉身体,而是食物、爱护、锻炼给身体创造了适合生长的条件和环境。学生的智慧发展也是如此。我们的课堂就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温和、愉快、充满情趣,能激发灵感的益智环境。情趣激发创新。在这样的课堂,教师与学生思维产生碰撞、情感得以共振,师生创新的火花就会时时迸发。三、“三力”课堂的五个特点(一) 激发一个情趣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适合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是有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都能够释放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段,
10、如:趣味话题,诙谐的言语,易引起学生好奇的教具、充满刺激的现代教育技术、趣味性课堂操作、课文本身所具有的语言感染力及课外阅读中机智的小故事、感人情节等,不时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突破时空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再现图景,提供可动可静的画面,大大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它以优化的信息的储存形态、流动形态和操作形态,刺激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参与合作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二) 突出两个全程阅读课标明确规定了各年级的阅读量及古诗词背读的篇目,把学生的课外阅读纳入了语文学习的范畴。该模式据此精神,突出学生两个“全程自主阅读”。一是小全程,指课内阅读课前预习、课堂上精
11、读;二是指大全程课外阅读,强调学生语文阅读的课内外结合,做到博览群书、博采众长。 “全程”阅读贯穿始终的是自主,而自主阅读的辉煌成果便是学生形成自己习惯性的阅读方法,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悟出含有个人主观因素的情感,甚至受到让自己终身受益的启迪。 (三)提供三个保证学会合作教育世界: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多地成为顾问,是一位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须集中精力从事那些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为此,该模式的实施必须提供三个保证:首先要在时间上有保证,要求一节课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时间必须在
12、20分钟以上;其次是要在次数上有保证,要求一节课给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少于3次;再就是操作方法和学习成效上有保证,单调的形式必将压抑学生的思维,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生动灵活的方式,富于启发性的形式,刺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增强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认知活动,促进学生的高度参与和智力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情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这三个“保证”是体现一节优质的语文阅读课的必备条件。(四)做到四个尊重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着眼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的教育。表现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上,就是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条件创设情
13、境,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生理、心理、智能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提倡给学生展示特长的机会,发展学生个性,允许“落后”的存在。阅读中既激发学生的竞争、创新意识,也绝对保护弱者,给他们鼓励,却不给他们压力,使所有的学生在足够机会的参与中,在“学会”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发展个性,以至挣脱个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视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一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三是尊重学生的想法,四是尊重学生的学法。有了尊重,才有和谐。学生得到尊重,得到理解,就能在轻松的状态下得到语言文字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得以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五)鼓励五个挑战学生是知识的
14、主动探究者,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或是“打一鞭子走一步”的懒惰者。语文课堂要变“学习课文”为“学习语文”“,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走向语文”,在阅读中学会从问题入手,敢于批判,敢于怀疑,随时向自己挑战、向同学挑战,甚至向老师向作者向教材挑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时肯定学生解决问题时出现的闪光点,使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欲增强,从而得到语文的熏陶。四、“三力”课堂的操作要点(一) 强化预习,把握读的起点美国奥苏泊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所以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
15、通过一定的策略了解学生阅读的起点:哪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哪些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无师自通”的,哪些是可能好像知道而实际又未必真正知道的。如果布置给学生适当的预习任务,或新授前以预习单的形式给学生自读的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课堂教学也才能因把握了读的起点而提质提速。(二) 质疑探究,激发学习思维美国学者布鲁巴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语文课堂不能再是“师问生答”的“问答式”课堂,而是“不懂就问”的“探究式”课堂。“我要问”,“我不懂”,“我想说”,“我有意见”,“我有补充”,课堂上师生疑、思、辩、悟,就课题,就词句,就矛盾处,就表
16、现手法,就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动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三) 举三反一,厚重文化积淀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是期望学生通过文本的“例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语文学习的规律其实是“举三反一”。学生需要积累大量的言语经验,在此基础上才能转化为稳定的个性言语结构,形成语文能力。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所吸取的听说读写经验是零散的、无意识的,缺乏知识化、结构化的建构过程。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帮助学生“化零为整”,将零散的语文知识成串、成块、成类地展示给学生,如成语归类、词句辨析、诗词鉴赏等等。这样的积累不但长效,终身受益,而且是
17、一切语文学习活动的“童子功”。有了厚重的文化积淀,语文素养才能在肥沃的土壤中茁壮成长。(四) 含英咀华,实现“以文化人” 语文课堂承载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及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并借助阅读语言文字培养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新人。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着力引导学生品悟赏析优美而精彩的语言文字,含英咀华,字斟句酌,精思玩味,“剥皮,去肉,见髓”(朱熹语),慧眼识珠,品出个中滋味,品出不同滋味。沉浸浓郁,熏染墨香。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学习语文,享受语文,创造语文,更陶冶了情操,感化了人格,促进了精神建构,达成了“以文化人”的语文教学目标。(五) 勤于练笔,读写有机结合阅读与写作
18、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任务,两者相辅相成,而阅读更是写作的基础。每一篇课文都是“习作例文”,都是作文的典范。所以阅读与写作息息相关,更要“骨肉相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用敏锐、智慧的目光捕捉习作信息,生成习作话题,开辟课堂练笔的小天地。模仿、改编、补白、续写、转换、即景、拓展等等。巧妙斟酌的练笔内容,形式多样的练笔形式,读写有机结合,使阅读课中的小练笔成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加速器”和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润滑剂。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曾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三力”课堂,就是一个以尊重赢得尊重,以激情唤起激情的人文课堂;一个活而不乱、讲究实效的高效率课堂;是一个关注人格展示智慧的魅力课堂!我们期望通过“三力”课堂建设提升教育的品位,提高教育的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13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