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若干途径 府二学区 李美美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课题、情景图、练习题及反思中发现问题,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敢问、会问、善问,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古语云: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学生特有的财富。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学生在质疑、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我们的小学生不善于发现
2、问题,缺乏问题意识呢? 小学生本来是天真烂漫,个性好强,求知欲旺盛,啥都爱问个究竟的,但纵观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却存在很大的反差。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卷,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难以适应现代的学习。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有效性,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我认为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3、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要想一想教育,想一想孩子,这是带着体温的,大家都需要的话题。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一堂好课的标准:是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养成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的学习习惯,这是课堂的根本目标。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 有意义 。(2)有效率。 (3)生成性。 (4)常态性 。(5) 有待完善。 2、营造双向提问的良好环境,注重开放性提问。要营造
4、双向提问的良好环境,就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强化问题意识氛围。“好种子要有好的土壤才能发芽茁壮成长!”同样,高水平的民主,需要高品质的土壤来维护!而这种“土壤”是要求我们教师来营造。因此,教师要从两方面去努力。 一方面:从行动上努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尊重带进课堂。教师的精神面貌会影响并感染学生!上课时教师面带微笑,不训斥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把尊重带进课堂。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是最大多数人在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主动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构建民主的平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爱护和尊重学生的好奇心,营
5、造平等、融洽、宽松、合作的交流平台,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美国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情绪心理学家曼德勒也认为,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缓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从把握教材和问题上努力。有效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给学生适时、
6、适度的引导,只有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才更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有把握教材,注意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层次性和系统性,才能明确自己提什么问题,考虑学生该如何答。问题数量要少而精,难度控制要适度。从教学目标上整体把握学生该“学什么”,明确自己该“导什么”,还要善于捕捉孩子的信息,适当追问。如教学统计与可能性中,我设置了一个抛球的小游戏,在用抛球来决定球权的时候,学生们一致认为这个游戏“公平”。这时候我紧紧追问:为什么公平?学生就会进一步去思考,这样努力达到“精问”促“深思”的目的,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正面向学生阐述“问”真正含义:“问”并不仅仅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理解的总是还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
7、、不同见解,或由某一内容联想到的其它问题。问题要有度。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如果只是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这样的问题既无价值又挤占了学生的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因此,教师的问题一定要把握这个“度”。 3、实施赏识教学,加强情感沟通。心理学家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的美。”苏霍姆林斯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我们教育最需改变的是:(1)把“失败是成功之母”变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我们要多给孩子鼓励,比如:你的问题问得很好!想法很独特,很有自己的见解!要把孩子的小成功转化成大成功。(2)标准式答案的教育要改变。(3)坚持启发
8、式教育,同时要进行人性化教育。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既让学生学到规定的数学知识,又要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习知识。4、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改变例题的呈现形式,创设情境,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发现问题。现在农村小学都有一套“远程”教育设备,里面的资源很丰富,有国之源、IP资源、光盘资源、卫星传输的教育频道等,我们广大教师可以根据数学课堂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兴趣浓厚,喜学、乐学。(2)
9、注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达到唤醒学生学习欲望的效果。 5、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动手实践,从而发现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诱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动手操作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形成独特的体验,还能让学生在操作中形成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水平,通过尝试(动手、动脑、动口),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为
10、了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我让每个学生拿出学具:自制纸杯和小石块。任意拿出几块小石子都可以,每杯放几块自己决定,但每杯放的小石块要同样多,看可以分几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当出现剩余小石块时,有的同学把剩下的小石块放在一边;还有的同学把剩下的小石块放在一个杯子里。这时我抓住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演示:8个小石块,2个杯子,每个杯子放3块,可以放2杯,剩下2个小石块。我问学生:“为什么剩下2个小石块呢?”学生答:“每杯放3块,剩下2块不够放一杯了,所以应该剩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跃了课堂气氛,建立了有余数除法的概念。从学生的操作中,我体会到: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并不在
11、于通过这一活动教给学生多少解决既定问题的答案,而在于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自主的提出了多少尚待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多少值得他通过后继努力去解决的问题疑惑。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具有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有创见地问。 1、培养思维的习惯。课堂上,我们要都留出探究创新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不要把每一课时的环节安排过满,否则学生就没有思考问题的时间。教师要有意识的给学生留有时间,只要学生有问题就让学生发问。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具有敢于向权威提出问题的勇气。教师大胆重组教材,为学生做表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3、培养学生具有挑战的勇气。让学生多说“为什么”。在例
12、题的学习和做练习中,都要让学生多思考“为什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我想,只要学生参与了,思考了,就会有发现!我们教师应该多鼓励、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三、从每一节数学课堂的课题中去发现问题。 从备课切入,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有趣的探索,并以提问的形式展现在课堂上。备课首先要研究课题和教材,分析教材的知识点,猎取与学生实际有关的材料,使教材尽量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其次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授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从课题中能否找到重点、难点,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13、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中的困难,才能更好地为第三步预设课堂教学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己提问的好习惯,为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注入了活力!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根据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从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就可以找到重点就是策略,学生在四年级开始就学习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这个单元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要思考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去思考:(1)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我们已经学习过的方
14、法可以用到这里来解决吗?(2)我们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3)课本上是用什么策略来解决的呢?这样,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就多了! 四、从情景图中去发现问题。 “学贵质疑”在教学当中,教师通过适时的引导、点拔,达到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加法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情景图(图中有1只白色大鸭游在前,2只黑色小鸭和1只白色小鸭游排队游在后。)其目的在于要让学生根据不同角度分类并列出:1+2=3;2+2=4这两个算式。我在问题设计中并没有直接提问“可以怎样列算式?”,而是问:“看着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在很短的小组讨论后,学生们便提出了一连串的
15、问题,虽然有些问题比较简单,有的甚至与数学教学内容无关,但却使学生们好学好问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现。 五、从课本练习题中去发现问题。 在每一个新知识的教学后面,教材后面都安排相应的练习题。如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例题后面配套的“练一练”: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在这个练习中,卡通小博士猫也提出了两个问题,问题一:如果7个全部是小盒,一共可以装多少个球?问题二:如果7个都是大盒呢?我们可引导学生从练习中去找问题、提问题。学习完这个单元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总结、归纳,像这个单元所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一种“替换”的策略。以后我们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要考虑如何去进行“替换”。 六、从反思中去发现问题。 不论什么年龄阶段的人,反思都是一个提高自律学习能力的有力工具。一节课下来,作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并且要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养成问题意识的习惯。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去进行: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2、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3、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哪一步最为关键?4、还有哪些不够明白的?或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另外,每学完一个单元,学完整册教材都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的成长。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