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奇的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水的表面张力、毛细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方面的目标:1、会用多种感官和身边的物品认识水。2、会用语言和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1、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会进行猜测并通过做实验验证。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3、通过细心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发现水面形状的变化,了解水的表面张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1、在探究过程中能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愿与同学交流看法。2、知道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中能大胆猜测,科学验证。【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感知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难点
2、:会进行恰如其分的猜测,并实验验证。【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纸巾、水杯、红墨水、硬币、滴管、报纸、玻璃、瓷板、铁片、纱布、竹棍、曲别针、粗细不同的吸管等。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导课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命离不开水,也观察了水。不仅水的作用很重要,它还有许多神奇的地方。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水的神奇之处。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水往哪里流?二、探究过程(一)认识水的毛细现象:1.实验:如果把纸巾的下部插入水中,猜猜看会发生什么现象?(1)学生猜测。(2)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3)汇报交流:各组汇报,教育学生要学会倾听。“我们组预测
3、纸巾会湿变红,经过实验发现水会沿着纸巾自动向上升。”2.扩展思维:提问学生,除了纸巾以外,还有哪些物体也能是水自 动向上升?(1)学生思考、讨论、汇报:毛巾、粉笔、布、海绵、棉花、墙壁(2)学生继续用其它物体实验,也发现一些物体能使水自动向上升,还有一些物体不能是水自动上升。(3)“对于这些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4)学生提问题,老师帮助学生筛选问题。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发现物体上有小孔、缝隙的水会上升,物体上没有小孔的水不会上升;物体上有小孔的水会沿着物体上升,管越细,水面上升的越高(5)师生小结:水的毛细现象科学家把
4、水沿着物体上的缝隙(或小孔)往上爬这一现象叫做毛细现象。(6)毛细现象的应用。(二)认识水的表面张力1.谈话:刚才实验,我们发现了水往高处升的奇妙现象,其实水还有更多神奇的地方。我们就往硬币上滴水的实验。2.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滴管的方法、从正面与侧面观察水溢出硬币前的形状。3.学生动手做之前,先让学生猜测。学生预测:3滴、5滴、8滴10滴4.分组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5.汇报交流:猜测的结果、动手做的结果、水溢出硬币的形状。学生实验结果是30滴、32滴水滴越多时,水表面凸起,往上鼓,呈弯曲状。(学生发现预测与动手做的结果相差很大。从而使学生知道科学需要实证。)6.学生提问题,并让学生试着
5、解释。“硬币上的水为什么会呈弯曲状?”7.教师告诉学生:这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引起的,水的神奇之在。(三)认识水的表面张力的大小1.谈话:水的表面张力到底有多大呢?我们继续实验。实验的内容是把曲别针放入装满水的杯中,装几枚水能溢出来。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方法。提醒学生杯中的水一定要满,曲别针要一个个从杯边轻轻放入,手不要碰到水。3.先猜测,再实验,做好记录。学生猜测:一枚,两枚,三枚,二十枚。4.汇报交流:猜测的结果与最终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学生实验发现杯中放了132枚、138枚、145枚等水才溢出来。体会了水的表面张力的大小,曲别针会占有多少体积5.同学们观看视频水的毛细现象与张力的小实
6、验,并让同学们试做实验。 6.水的表面张力的应用:有一种虫子就是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在水面上爬行。北京的一家公司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制作了水的表面张力测量仪对水的成分进行分析、测量水位、水的黏度等。三、课堂评价1.讨论: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感想?你想说点什么?你觉得水神奇吗?2.教师小结:水的神奇之处还有很多,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有更多的发现。3.评选活动:在这节课中,你认为哪些小组和同学表现好呢?评出探究最好的小组 、合作最好的小组 、最善于倾听的小组 、发言最积极的小组 ;探究之星 、守纪之星 、合作之星 、科学之星 。四、课后拓展课后试一试:怎样把瓶盖停在水的中间?思考后再试。【教学反思
7、】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目标由知识点的掌握到科学技能与精神的领悟与培养的转变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神奇的水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根据餐巾纸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使学生认识水的张力的大小。本课的教学特点,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
8、得生动。基本过程如下:(1)观察水沿餐巾纸上升,引出问题:“水往低处流。水沿餐巾纸上升是怎么回事?”(2)做出假设性解释。这项活动设计得很细致。做出解释后,进一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点。(3)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验材料看起来和学生列举的材料大体相符,在材料设计上要有结构性。有能发生毛细现象的,要体现 “孔”、“隙”的多样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纸那样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样的孔、隙。还要有不能发生毛细现象的。做出假设是通过实验认识事物的中心环节,而它的教育价值正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考,一旦把假设的形成过程说清楚了,设计实验、得出结论是水到渠成的事。本
9、课中,首先让学生解释水沿餐巾纸上升,解释后又让学生找出与餐巾纸类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解释活动并不到此为止,再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列举他们估计水不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明这类物体的共同点。教学的重心要放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上,让学生经历怎样思考,怎样验证自己的解释。经过这样思考: (1)全体学生明白了假设的内容。(2)经历了一次由此及彼,学习全面思考的过程。(3)通过思考为“用什么材料进行实验,怎样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什么等后续的学习活动”,建立了充分的基础,特别是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础。在教水的张力的时候,让学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满,忽视了强调实验中“杯中的
10、水一定要很满”这一环节,以致于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混乱,实验结果出现了误差。在后来的课上我就尽量做好实验前的强调工作,如怎样减小误差等,学生听后,在实验中就能注意到,实验效果也好些。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个一个地放曲别针,到后来就一下子放很多个,结果就有误差,这样对的张力的认识就不够深刻。为了节省时间,把“瓶盖停在水面的中间”这一活动放在课下,让学生能自己做的就自己来独立完成,提高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创设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观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亲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东西,更多的收获应该是经过岁月冲刷而根植于他们头脑中的东西。 附: 实 验 记 录 表1、把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猜一猜发生的现象实验时的现象用文字或画图表示 2、一元钱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猜测的结果动手做的结果水溢出前的形状 滴 滴 滴 滴 3、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装几枚水能溢出来预测的结果实验后的结果试着解释其中的现象 枚 枚 枚5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