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28.18KB ,
资源ID:6619070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66190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sd****19】。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sd****19】,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共5篇]_1.docx)为本站上传会员【asd****19】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共5篇]_1.docx

1、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共5篇 第一篇: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有感 法1208班罗佳丽 看了林达的这本书,发现真实的美国和我之前脑海中潜移默化而“被 认识”的美国有很大差别,这其中有我站在中国自古以来的伦理道德角度上完全不能理解的,也有作为一个在保守观念国家中成长的人所羡慕的。下面,我将我的收获简要的做了一些分类。 一、中美两国的“自由”不同 中美两国对自由的解释以及实行的概念有一定的差异,好像中国老百 姓更容易满足,目前的情况就足以让我们感到安逸,就算遇到什么不自由的情况,也会和当年旧社会连人身自由都得不到保障的时候比比,然后就怀着一颗平和心不了了之。但是若将同样的事放在美国人身上

2、,情况可能就大不相同。因为美国人对自由的追求可以说达到了“精神洁癖”的地步,他们心中的自由神圣得容不得一点侵犯。在美国,一个在中国大多数老百姓看来无所谓的事件,只要是牵涉到宪法所保护的个人自由的,美国人就可能非常较真,经常一个小人物的案子就会引起全国性的辩论,甚至惊动最高法院。 美国人的这种观念自建国起甚至可以说建国前就已经产生,当时美国的建国者们似乎对英国政府统治下的前车之鉴尚且记忆犹新,而且深痛恶绝。对于“中央政府”这个玩意儿依然疑虑重重,他们生怕逃出虎穴又落入狼口,生怕美国人民重新丧失他们刚刚得到的自由。所以在建国后美国甚至一度处于“无政府”状态,直到后来,才迫于国际形势建立了政府,但是

3、他们又及时的在宪法的制定过程中对政府的权利进行了限制,目的就是防止自己在陷入“不自由”的境地。“他们最关心自己在这个国家拥有哪一些法律所保障的权利,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切切实实地享有这些权利。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自由的保证。如果任何人,包括美国政府在内,试图侵犯他们的权利,他们非跟你玩命不可。”而且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所谓人民的自由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它就是具体的一个一个“个人”的自由。 维护自由说的广泛点就是对公民人权的维护,同时也就是对政府权力 的限制。因为自由最大的威胁,就是一个有组织的,有财力的,有执法权的巨大力量。因此,如果能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如果能在联邦政府的巨大威胁之下立法保护每

4、一个具体的美国人的个人自由,那么,抽象的“人民自由”就已经实现了。“美国人认为,假如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能够得到保障,他就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地思想,不必担心受到禁止和压制;可以自由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必担心受到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必担心受到威胁;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不必担心受到约束;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不必担心家园受到入侵和破坏;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地做任何事情,不必担心受到诬陷和冤狱;而且,在这一切受到威胁的时候,可以请求法律的保护,甚至有权利拿起枪来捍卫自己的自由。” 所以为了维护美国人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即捍卫人权,美国的 建国者在起草宪法的时候就加入了一

5、些限制联邦政府权力,保护个人自由的条款,作为整个宪法的一部分。这就是著名的“权利法案”。 在美国极为流行和普遍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不同意你所说的话,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其中的“我”指政府。政府必须在公民的舆论监督之下,接受公民的批评,并且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公民的权利。美国人认为,假如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能够得到保障,他就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地思想,不必担心受到禁止和压制;可以自由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必担心受到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必担心受到威胁;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不必担心受到约束;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不必担心家园受到入侵和破坏;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地做

6、任何事情,不必担心受到诬陷和冤狱;而且,在这一切受到威胁的时候,可以请求法律的保护,甚至有权利拿起枪来捍卫自己的自由。 从具体的执行来看,客观地说,中国这方面逊色于美国不少,尤其是言论自由这方面,美国人认为:言论自由与真理完全无关。说白了,它的意思就是不管你说什么,写什么,只要不真干,都无人干涉。他们认为,这些自由是基本人权,即,这是一个人与生俱来天赋权利。如言论自由,只要是一个人,就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这跟发表言论的这个人是好人还是恶棍没有关系,这和表达出来的东西是真理还是谬误也毫不相干。哪怕他的思想是彻头彻尾的谬误,哪怕假设有一种方法,可以鉴定出他的思想不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绝对是谬误

7、,他作为一个人,还是有权利说出他的想法来。说出来,是合法的。 而很多中国人能够想象得出的最大的自由,大概就是毛泽东在反右运动之前,在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阶段里所作的形容和定义:“有选举权的,宪法就规定他有言论自由,我们就得让人家讲话。我可以批评他,他也可以批评我,这就是言论自由。” 由中美两国自由的概念的不同,我又想起了中美两国人观念上的另一微小差异,就是关于看待“被告”的方式,当然,也可以引申为两国维护人权方面的的差距。在中国,人们普遍都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当一个人收到法院的传票,站在被告席上后,先不说人民群众会对他的品质提出质疑,对其之前甚至以后的行为指指点点。就是执法机关,对待被告的

8、态度也会“矮正常人一截”。但是,美国人认为,在法庭正式宣判之前,这个嫌疑犯只是一个“嫌疑”犯。他有可能在最后被铁一样的证据被判罪名成立,因而从一名“嫌疑犯”变为一名“罪犯”,从而失去一个美国公民所应该享有的自由和权利。但是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通过公平的法庭辩论,最终发现证据不足,使这名“嫌疑犯”洗清不白之冤。“无罪假定”和公平审判,正是为了保护一个普通人能够拥有有洗刷自己的不白之冤的自由和权利。美国人并不认为被告就已经等于是半个罪犯了。相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嫌疑犯或者说被告,是意味着一个公民正处于一个非常被动和不利的地位。美国的司法制度在寻找罪犯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保护一个普通美国人在

9、处于这种不利地位的时候所拥有的自由和基本权利。对于美国人来说,这并没有任何贬义,因为对于他们,这仅仅意味着公正对待一个普通人,尽管他处于“被告”这样一个倒霉的地位。最后犯罪事实是否能确认,还是要看检察官能否拿出充分的,足以说服普通老百姓的证据,陪审团即是老百姓的代表。 书中说到:“美国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被告面临的检查官与警察,往往是代表着美国的地方政府,甚至是联邦政府的的力量,他们有着巨大 的财力物力搜罗证据,维持诉讼。而一个普通人处于这样一个特殊地位上,如果还不从制度上加以保护的话,那么,被冤枉,甚至被政府或者执法人员陷害的可能性都是很大的。因此,你可以看到,在十条宪法修正案之中,有五条

10、涉及保护涉嫌案犯的美国公民的权利。”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两国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与做法,谈不上哪个对哪个错,文化背景不同而已。美国人可以为自由付出在中国人看来“不值得”的代价。中国人也可以淡然接受美国人完全忍受不了的条约。 二、律师的矛盾 作为一名法科学子,将来我有很大的可能去从事律师这一行业。而律师,在我之前的观念里,律师虽然是一个很风光的职业,但是从现实角度考虑,律师的处境有时候是会很尴尬的。比如说,你完全有可能为了高额的律师费而昧着良心为一个自己很痛恨的人辩护,为了糊口而忽略自己的正义感,所以这是一个很尴尬却无法回避的话题。 但是在美国,审判是一场遵循规则的“法庭上的游戏”。因为美

11、国的司法制度有“无罪假定”这一条,就是无论嫌疑犯被控的罪名有多严重,不论原告手上掌握的证据看上去有多么有力,在他被宣判有罪之前,都必须假定他他是无罪的。所以,在美国的法庭上,原告与被告的律师双方在道义上丝毫没有贵贱高下之分。律师在“假定无罪”的条例规定下,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理直气壮地进行辩护。这样,就避免了被告律师一出场就“矮三分”的情况。双方律师所要做的就是在法庭上进行公平抗衡,唇枪舌战、逻辑推理、巧妙调动证人,审判完全有可能成为一场实实在在的智力角逐。律师能做的,就是让证据说话,而不能有哪怕是些微的暗示,以暗示双方有道德上的差异。如果有任何抬高自己在道义上地位的迹象,包括宣称自己是伸张正义

12、,都是违反了“公平游戏”的原则,是严重犯规的行为。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比中国先进,至少对于处于纠结状态的律师或者即将成为律师的人,是一个很理想的状态。 这本历史深处的忧虑给了我一个真实的美国,而且为我提供了一个比较中美两国各个方面的平台。其实比较来比较去,根本无法下一个孰优孰劣的定义,各有千秋罢了。当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侧重点,都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可是存在即合理,如果将美国的自由形式生搬硬套到中国抑或是反之,想来是必定行不通的。 第二篇。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一个上下五千年的古国和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隔洋相望,误解和隔阂不仅源自于遥远的距离,更主要的因为两者有

13、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这和历史有关,和文化有关。 要穿过误解的迷雾看清这个热衷于向全世界推荐“自由”和“民主”国家,我们就得走进它,走进它的历史,了解它的“自由和民主”到底是什么。 在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这本书中,林达以他在美国草根层摸爬滚打的经历、感受写下了对美国民主制度、自由、美国历史的深刻观察、认识。书中以委婉的笔触、平易近人、朴实的文风把美国复杂、历史背景深远的法律、制度的渊源梳理得井井有条,让大陆民众读到的不是法律的繁文缛节,也不是政治理论的高深晦涩,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将深远的道理复杂的过程、美国人民两百年来的思考娓娓道来。作者的眼光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但他的很多话、很多事

14、,都有在投射大陆,给我们以思考、启发。说到美国,我们也许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国的自由。是的,美国人有着典型的西方民主制度价值观,这从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但是,正如林达所说,要想理解美国的自由,你得先看到美国的不自由。在欣赏美国自由的同时,我们所不能忽略的,是美国人为了自由而付出的代价。美国人热爱自由,他们甚至可以为了自由而选择承受随之而来的牺牲,即使在经历了如诸如恐怖袭击、种族冲突、信任危机等情况下,也不轻易放弃自由,虽然有时候,他们为了自由,不得不付出惨重的代价。不自由,毋宁死,在这个国度得到最真切的还原。一直以来美国政府总是以一个强势蛮横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但

15、是我们了解美国的建国历史,才发现政府在民众面前,也是一个不可信赖甚至要小心提防的野兽。人民得时刻担心它滥用人民赋予它的权力,做出剥夺人民自由权利的龌龊事,并尽一切可能限制它的权力。这同样让我大开眼界,对于称呼政府为“父母官”的中国人民来说,这实在是匪夷所思。 林达在辛普森一案上花了大量的篇幅,案件的来龙去脉,检辩双方法庭上精彩的唇枪舌战,证据证人的攻守,以及案件给美国人民带来的影响和思考,案件走向的冷静理智分析,这是我看过有关辛普森案最为详尽全面的资料。“公正的审判”,“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个”的法律精神都由衷的让人感到敬佩,和向往。 书名历史深处的忧虑,指的就是过去、现在都存在并会在将来

16、一直存在的“自由的代价”罢。美国人民必须得为自己追求的“个人自由和权利”付出惨重的代价,包括生命。比如言论自由可能带来的危害,比如枪支滥用带来的灾难,比如“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个”的司法谨慎让凶手逍遥法外带来的危害 但每一缕阳光下,都有一片阴影。追逐享阳光,就得面对阴暗冰冷的阴影,这就是“自由的代价”。美国人民选择“自由”,就必须自己的选择承担这个代价。我庆幸我读了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不仅仅因为它让我更加了解美国,更因为它让我开始努力去思考一些没有思考过的事物,让我开始以全新的视野去看待社会。我希望我有一天能够踏上美国的国土,去感受一下现实中的美国,我更希望我们的国家中国,能够

17、不断繁荣富强,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制,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前大的国家,她的人民自由的生活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不再有历史深处的忧虑。 外国语学院英文2班林紫馨学号1021034 外国语学院英文2班林紫馨学号1021034 第三篇: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读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 我是个理科生,平时对历史和政治的见解和接触不深刻,这次通过同读一本书活动能够有机会读到历史深处的忧虑,是个很好的契机,感谢能有这次机会。 林达,根据名字是一个人,可是实际上你搞不清楚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根据他(她)的自我介绍,他本姓丁,妻子姓林,所以他说:“我们夫妇俩,叫丁林也罢,叫林达也罢。”对于这个问题不再纠

18、缠,根据我的舅舅里所说,看一本书,不必在意作者是谁,主要看看书是否有价值。 林达(男)经历丰富,插过队,干农活,放过马,做过街道工人,后来进过大学,偶然的机会出国,还是做机工。出国后,干的活在农业、仓库、建筑、运输等等的边缘。总而言之,经历丰富,但是又受过正统的、系统的教育。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不写作,简直就是一种浪费。所以,林达写了。 从我的角度来看,首先,这是一本了解深入浅出的介绍美国法律、自由、人权的非专业著作。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就是,连我这种非科班出身都能看懂。 如果仅此而已,那么不看也没什么。 在我看来,他对于自由、人权的普及尤其是对于现在的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本书,平实而有味,这

19、个“有味”指的是,它能使你想一口气读下去。 读完以后,我感觉头脑晕晕乎乎,至今没有在脑海里理成一条明晰的线索。索性摘抄一部分作为读后感:“美国人认为,假如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能够得到保障,他就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地思想,不必担心受到禁止和压制;可以自由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必担心受到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必担 心受到威胁;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不必担心受到约束;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不必担心家园受到入侵和破坏;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地做任何事情,不必担心受到诬陷和冤狱;而且,在这一切受到威胁的时候,可以请求法律的保护,甚至有权利拿起枪来捍卫自己的自由。”这段话是对美国人的自由以

20、及拥有枪支的阐释。 通过阅读,美国人在我心中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他们热情勇敢、信仰宗教、执着努力,而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这儿的人民是“五彩缤纷”的,什么样的都有,思想之花四处绽放。很多人的想法做法,对于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来说,简直诡异之极。可我喜欢看到这种文化冲击与融合的美丽。书中说,这个不可思议的国家,“它的人种纷杂、内容丰富,使你感觉它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它常会意外地送你一份惊喜,你在这里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感到失望,但是绝不会是因为单调。”是啊,这就是一个热闹的国家。还记得,林达说的那些“樱花节”、“苹果节”,以及下面摆着的热闹非凡的小吃摊,还有那些兜售自己观点的组织和团体。不禁想到,我所生

21、活的这个环境,人们行为以及思想的高度一致性,有时觉得有点悲哀。当然,中国文化的优势也是不容忽视的,但是我觉得,在中国一个人真的很可能无聊死,但是,在美国,一个人只会被烦死。 读后感写到这儿,我发现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自己是个彻彻底底的中国人,是个炎黄子孙,华夏一脉。这个国家的每一根神经都和我息息相关,每当我看到美国人的做法和行为,我不自觉的想到的是,中国人会怎么做,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中国会是怎么样的现状,中美的差异是什么。读美国历史,看美国社会,我更想从中吸取精华,汲取力量,让我们国家走得更好,人民过得幸福,当然,我希望自己也是一个幸福的人。 是的,这个国家是五光十色的。全球各地的移民的汇集,

22、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人类文明的汇集,每天都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思维的火花不间断的碰撞,保持了这个国家两百多年的旺盛生命力。如果总是一种思维,势必僵化,中国辉煌的古代文明,曾经多么耀眼,可是最终一发不可收拾的衰败没落下去,1840年的一声炮响,一切都结束了。为什么。盲目排外,固步自封,在一个自己的世界里洋洋得意,这样的国家只有腐朽。而多元文化的好处就是,“使人们在循着自己的思路走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别人对这个世界还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多一点参照,少一点错误。 自由到底是什么呢。自由是不好把握的,自由不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随心所欲,那是对权利的滥用。正如霍布斯所说:“如果我们把自由当作

23、是免除法律的自由,那么,人们就像现在这样要求那种自由也是荒谬的。”自己的自由就是对别人的限制,为了最好的保护人民的利益,这是大家利益妥博弈的一个过程。 美国人追求自由的信念精神,给我很大的触动。拥有自由,对于他们,就像每天要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在美国人心中,“自由永远是象征人类美好的花朵”。学校拒绝给一个和宗教有关的学生社团提供基金,一个州一所不知名学校的“小事”,可以引起全国的巨大的轰动,因为美国人意识到政府开始侵犯人民宗教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在他们看来,“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它一步一步的靠近我们,威胁我们的自由”。这对于美国人是完全不能容忍的,所以学校败诉也是理所当然的。 可是,自由不是你

24、想要就有的,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当你获得一个东西,你必然会失去一些东些作为代价。林达写到,“自由实在不是什么罗曼蒂克的东西,这只不过是一个选择,是一个在明白了自由的全部含义,清醒地知道必须付 出多少代价,测试过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后,做出的一个选择。而且,这并不是一锤定音的终极选择。”是的,“自由必须付出代价。”历史的长河,数不清的事件,让我们明白自由是昂贵的。为自由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四处溜达时不乱闯别人私人领土那么简单的事,很多时候其代价涉及到的是一个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 读后感就写到这里,一切的一切其实才刚刚开始。 第四篇: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从古到今,自由一直是人

25、们苦苦求索的珍宝。人们常常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然而,活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的人,试问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自由。 世人皆道美国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那样注重自由。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宣称不自由,毋宁死。我说不清美国的自由是一种怎样的滋味,但通过林达通俗易懂的讲解后,我似乎渐渐明了,美国的自由,就如卢梭所说的: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有能力不做什么。那么,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中国人,他们的自由又有何不同呢。 在美国,一个普通的人不必害怕政府、不必害怕警察,原因很简单:在美国,正义的寻求不仅仅只有政府一条路,换言之,

26、如果政府不再代表正义的话,一个普通的人完全可以靠自己找回正义来。林达在书中说道:“美国人认为,假如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能够得到保障,他就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地思想,不必担心受到禁止和压制;可以自由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必担心受到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必担心受到威胁;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不必担心受到约束;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不必担心家园受到入侵和破坏;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地做任何事情,不必担心受到诬陷和冤狱;而且,在这一切受到威胁的时候,可以请求法律的保护,甚至有权利拿起枪来捍卫自己的自由。而这与在中国社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中国,如果哪天我们过得比较“自由”了,那么第二天,

27、就会有警察叔叔来请我们“喝茶”,甚至还请你在拘留所留宿过夜。我们时刻追求着自由,但不管怎样努力都是身不由己,因为我们的国家,向我们灌输的,一直都是社会利益在个人利益至上。而这与美国把个人意志的自由和个人的奋斗看作是高于一切的说法是截然不同的。而我认为,没有个人利益上的合法的满足,人们难免进行自私残酷的争夺,又哪有人心甘情愿的,腾多一只手出来为这个社会的和谐建设贡献力量呢。 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样,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在美国,自由也不是绝对的。 在美国爱丽斯岛的一个移民博物馆里,有一个能够十分形象地说明美国是个移民大国的展品:从一个角度看,它是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是成百上千世界上

28、各个不同种族的移民照片。它告诉你,这些人的总和,就是美国。而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大国,若是没有一套完善严谨的法律体系来维持社会秩序的话,势必会给严峻的种族问题雪上加霜。在美国的大大小小的公共场合里,人们所做得各种行为细节,都有各式各样的法律法规照看着,将成千上万的来自各方的移民者所造成的无序归为有序。“美国法律的触角几乎伸到每一个角落”对于美国人来说,自由的定义并非为所欲为,而是能够自己去选择为,或者不为,而美国的法律虽然在某一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行为,但它的意义更多的是在保护个人权利和利益上,因此对于美国人来说,打一些法律的“擦边球”的行为是愚蠢的,因为没必要,因为自己已经拥有足够的自由。 我突然

29、间觉得很悲哀。个人的自由该是不受干预的,因为个人自由也关乎个人尊严。人,不奢望去得到什么,只是起码能够拒绝什么。我们畏惧政府的“潜规则”,我们害怕揭露官员背后的内幕,我们害怕受到高层的威胁若是我们做一些正义的事也会受到不正义的对待,那将个人的尊严置于何处。那谁还会为这个社会的正义和稳定勇敢地站出来。一个一味的逃避,一味的掩藏真相的国家,它就像在身上藏着一个定时炸弹,战战兢兢的前进着,等待一个灰飞烟灭的悲剧。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你既可以看到它民主,自由的阳光的一面,也可以看到它犯罪率极高 的一面。它的阴影暴露在所有人的面前,无所畏惧。对于美

30、国来说,缺点的存在更是一个大国进步的动力,又何必将此隐藏呢,这个缺点越大越明显,才越能显示出一个大国该有的“海纳百川”的气度与雍容。 这个“不自由”的忧虑,不仅是属于历史的,也属于当下中国的。政府以个人的自由为利刃,威胁我们顺从它的权威,在中国社会,自由等于权力,你只有在官场里越怕越高,你的个人自由才越大,可是,这样的自由,它隐藏在罪恶的阴霾里。当我们得到了我们本该拥有的自由的时候,我们的早已一手罪恶。 第五篇: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由本书引发的关于中国言论自由的思考 高云2016200525国际关系学院 十一期间,阅读了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历史深处的忧

31、虑”,对美国人关于自由的追求印象格外深刻。美国人在乎的“自由”存在于方方面面,今仅以言论自由一方面,谈论一下自己的感受。 谈言论自由,不得不先探讨一下接收信息的自由。毕竟先有听,才有说。在当今时代,网络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而中美两国对待外国网站的态度则有些差别。在中国,有些外国网站是无法登陆的,有名者如facebook等。为何封禁。道理很简单,防止有关中国、有关党的负面信息进来。外国总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发表煽动性言论,企图蛊惑人心,甚至颠覆政权。外国网站是无法受到中国审查的,于是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封禁。而美国,经查资料,是没有此类限制的。那么,中国何以认为,这些外来言论会对政权产生威胁呢。中

32、国的历史证明,中国人民是有很强的耐受性的。造反者往往是被“逼上梁山”,极少有太平盛世百姓起义的。那么我想,真因为几条煽动性言论就来反对政府,是几乎不可能的。不致颠覆,但影响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在百姓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些对体制的不满,而网上的那些言论,则能与他们的不满相互印证。若放任流言蔓延,那么党的威信势必降低。民众对党不信任,那么他的合法性就被削弱了,这时候政权的颠覆未必不可能。 回到言论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昭告了我们是有言论自由的。但是我们的言论自由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有些敏感的话跟自己人可以说,跟别人不能说

33、,更不能在大庭广众下说。当年沸沸扬扬的“老毕”事件,老毕说的那些话当然本就不厚道、不应该说,但对他的处理也反映了我们对言论自由的诸多限制。公共场合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而在美国,无所谓“能说不能说”。只要不违法,想说便可说。如书中所说,“我可以不赞成某一观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观点就不应该发表。”如书中描述,三k党可以传播他们关于种族界限的思想,而美国人也可以在电视节目上对总统进行批驳与嘲讽。 言论自由更进一步,则是出版自由。而出版自由在中国相比言论则自由程度更低。曾经听老师讲过一个故事。老师的朋友曾经在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杂志发行后却被勒令撤回(此处被老师省略79字)可

34、见,抛下内容不提,只字词的使用都需要仔细斟酌。关于内容方面,小学期期间阅读的garyking的一篇论文提供了一些参考。调查还未涉及出版物,仅仅是微博、论坛等等网站上发表的言论。作者调查得出结论,“censorshipisorientedtowardattemptingtoforestallcollectiveactivitiesthatareoccurringnowormayoccurinthefuture”,审查制度是针对那些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言论的,而那些批评政府、批评伟人的文章倒并不是审查制度的主要目标。除屏蔽外网,审查制度为防范群体性事件、排除隐患的又一方法。而美国则对出版自由很是

35、看重。“美国的言论自由终点而是可以在公开的出版物上表达自己的意见”,本书中的“氢弹故事”就证明了这一点。 纵观上文,中国相比于美国,对于言论自由多了许多限制。那么,不得不问,为何中国就害怕言论自由而美国不怕。根据本课程的主题,我想试图从法制的角度来考察。美国,是一个法律制度很完善的国家。三权分立的大框架二百多年前就定下,而宪法也是沿用二百余年没有更改过。就像老师上课所说,法律不须更改则说明是比较完善的。美国就在联邦宪法的大框架下稳定的运行着,它的存在减少了领导人带来的不确定性。美国人不满意,只是针对某一届政府,那使用自己的投票权让他们下台就是了。美国人将法律制度视为保障,保护自己也保护国家的利益。而中国则不同(此处省略182字)但是这也不能代表我们的制度并不好。“中国道路”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他还需要更长的时间的检验。第20页 共20页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