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6 ,大小:31.14KB ,
资源ID:6586470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65864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sd****19】。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sd****19】,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XX县区文化扶贫专项实施方案.docx)为本站上传会员【asd****19】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XX县区文化扶贫专项实施方案.docx

1、XX县区文化扶贫专项方案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精神,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切实享受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带来的文化成果,制定如下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推进我县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抓手,按照“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要求,坚持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统筹推进,从2015年起,通过对全县贫困地区全面开展文化扶贫,到2020年,实现我县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全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二、主要措施 (一)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1.加强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

2、建设。没有场地的要重点建好文化广场和文化室,指导已基本建成文化室、文化广场的贫困村按国家标准化完善提升,有条件的贫困村要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督促在建的贫困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限期按国家标准竣工。到2020年,完成38个省、市级贫困村文化室、文化广场标准化建设,实现群众在哪里活动,文化广场就建到哪里。 2.重视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将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纳入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规划,合理选 1址,标准建设,确保每个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都建有符合标准的文化室(活动中心)、文化广场。 3.整合贫困村宣传文化、党建、科普、体育健身等设施资源,建设一批综合性文化室,搭建贫困村综

3、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丰富和完善服务功能。 (二)大力实施文化民生工程。 1.重点保证政府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在贫困地区落实到位。指导帮助贫困地区扎实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每年市、县开展的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春联下乡活动优先安排到贫困村,在活动场次、数量上予以倾斜。 2.重点推进贫困村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村纳入直播卫星户户通服务区域,优先满足贫困村用户的安装需求。 3.重点保障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文化权益。集中实施一批重点文化扶贫项目,包括数字文化服务、乡土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文化帮扶等,积极开展面向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

4、培训、展演展示和科普活动。 (三)加强文化人才培养 在每年国家、省、市文化人才培养名额和支援计划中对贫困村予以倾斜。落实贫困村设置政府购买文化室公益岗位不少于1名,贫困村文化室配备至少1名文化管理员。支持和帮助贫困村培养文化骨干、文化能人,帮助贫困村组建群众业余文艺队伍。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向贫困地区发展,扩大贫困村受援点,增加贫 2困村支援帮扶的文化骨干和文化服务项目。 (四)积极争取和筹措文化扶贫资金 以落实国家将要出台的“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为契机,加大力度向上争取一批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和资金。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和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加大贫困地区公共文化

5、建设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着力推动公共文化设施薄弱的贫困村改变面貌,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以点带面推动公共文化建设 全县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支持建设一批试点乡(镇)和示范单位。在此基础上,支持贫困村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从2015年起,每年建成一批符合标准、可复制的示范村,前两年建成示范点40个,后三年全面建成。各乡(镇)政府要以点带面,分层次、分布推进。 (六)支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贫困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民间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也相对滞后。在推进“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重点关注贫困地区非物

6、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非遗”调查和普查,支持申报国家、省、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提高保护层级。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符合条件的申报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落实领导责任,明确文化扶贫工作职责和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各地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文化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推进文化扶贫工作。要制定文化扶贫规划,明确工作目标,明确时间节点,明确责任人员,切实推动扶贫工作落实。 (二)加强沟通协调。要加强沟通协

7、调,建立协作联动和信息通报制度。文广新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支持,主动加强与宣传、发改、财政、教育、人社、体育、扶贫等部门沟通联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推进文化扶贫工作。 (三)强化督查考核。各地各部门要建立督导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定期督办、定期通报、定期考核机制,加强督查指导,确保工作进度。要将文化扶贫工作纳入年度精准扶贫考核内容,对成绩显著的,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措施不到位的、工作任务不落实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视情追究领导责任。 第二篇:文化扶贫专项方案文化扶贫专项方案 文化扶贫专项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x市发201

8、xx号)精神,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切实享受x南苏区振兴发展带来的文化成果,制定如下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推进我市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抓手,按照“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要求,坚持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统筹推进,从2015年起,通过对全市贫困地区全面开展文化扶贫,到2020年,实现我市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二、主要措施 (一)支持贫困地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1.加强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没有场地的要重点建好文化广场和文化室,指导已基本建成

9、文化室、文化广场的贫困村按国家标准完善提升,有条件的贫困村要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督促在建的贫困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限期按国家标准竣工。到2020年,完成1419个贫困村文化室、文化广场标准化建设,实现群众在哪里活动,文化广场就建到哪里。 2.重视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将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纳入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规划,合理选址,标准建设,确保每个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都建有符合标准的文化室(活动中心)、文化广场。 3.整合贫困村宣传文化、党教、科普、体育健身等设施资源,建设一批综合性文化室,搭建贫困村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丰富和完善服务功能。 (二)在贫困地区大力实施

10、文化民生工程 1.重点保证政府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在贫困地区落实到位。指导帮助贫困地区扎实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每年市、县开展的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书画下乡活动优先安排到贫困村,在活动场次、数量上予以倾斜。 2.重点推进贫困村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村纳入直播卫星户户通服务区域,优先满足贫困村用户的安装需求。 3.重点保障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文化权益。集中实施一批重点文化扶贫项目,包括数字文化服务、乡土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文化帮扶等,积极开展面向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展演展示和科普活动。 (三)加强贫困地区文化人才培养

11、在每年国家“三区”文化人才培养名额和支援计划中对贫困县予以倾斜。落实贫困村设置政府购买文化室公益岗位不少于1名,贫困村文化室配备至少1名文化管理员。支持和帮助贫困村培养文化骨干、文化能人,帮助贫困村组建群众业余文艺队伍。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向贫困地区发展,扩大贫困村受援点,增加贫困村支援帮扶的文化骨干和文化服务项目。 (四)积极争取和筹措文化扶贫资金 以落实国家将要出台的“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为契机,加大力度向上争取一批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和资金。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和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加大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12、,着力推动公共文化设施薄弱的贫困村改变面貌,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以点带面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 全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支持建设一批试点县和示范单位。在此基础上,支持贫困村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从2015年起,每年建成一批符合标准、可复制的示范村,前两年建成示范点100个,后三年全面建成。县、乡两级政府要以点带面,分层次、分步推进。 (六)支持贫困地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贫困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民间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也相对滞后。在推进“客家文化(x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重点关注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非遗”调查和普查,支持

13、申报国家、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提高保护层级。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符合条件的申报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落实领导责任,明确文化扶贫工作职责和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各级文广新部门要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的文化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推进文化扶贫工作。要制定文化扶贫规划,明确工作目标、路径,明确时间节点,明确责任人员,切实推动扶贫工作落实。 (二)加强沟通协调。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协作联动和信息通报制度

14、。各级文广新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支持,主动加强与宣传、发改、财政、教育、人社、体育、扶贫等部门沟通联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推进文化扶贫工作。 (三)强化督查考核。各地各部门要建立督导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定期督办、定期通报、定期考核机制,加强督查指导,确保工作进度。要将文化扶贫工作纳入年度精准扶贫考核内容,对成绩显著的,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措施不到位、工作任务不落实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视情追究领导责任。 第三篇:生态扶贫专项方案*区生态扶贫专项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和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精神,大力实施生

15、态扶贫,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筑牢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特制定本方案。 一、对象范围 以有扶贫工作任务的乡镇(街道)为实施范围,加强对全区的贫困村,所有贫困人口的生态扶贫,并向生态脆弱的石漠化区和渠江流域等重点区域倾斜。 二、目标任务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切实筑牢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本底。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4%,扶贫搬迁0.8万贫困人口,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重大生态问题基本遏制,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建成,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高,生态经济长足发展,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增长,

16、贫困地区林农与全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一)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牵头单位:区林业局,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水务局、区安监环保局、区发改局) 加快脆弱地区生态治理步伐,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生物多样 1性保护、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确保区域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和稳定。结合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一批能促进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经济林(草)果产业。继续抓好中幼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提高林分质量、生态服务功能和经济产出。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遏制水生态系统失衡趋势,建立完善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

17、(二)加大生态资源利用(牵头单位:区林业局,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水务局、区安监环保局、区旅游局、区发改局) 加强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依托森林及野生植物资源,规划建设一批植物花卉(彩叶)观赏、森林康养基地和森林人家,促进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资本和经济效益。加强国有林场重要景区(点)水电路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景区的可进入性和舒适性,扩大游客规模,带动当地群众稳定就业和增加旅游服务收入。鼓励林农积极培育林下药材、森林蔬菜和林下生态养殖业,大力发展立体林业和循环经济;引导有序开展林下野生菌和森林蔬菜采摘,推动珍稀生态资源永续利用。 (三)开展人居环

18、境治理(牵头单位:区安监环保局,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水务局、区住建局、区发改局) 2在全区深入推进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水源保护,不断提高水源地水质合格率。大力开展“洁净水”行动,全力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在贫困地区规划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垃圾收储转运系统。 加强生态文明细胞建设,建设国家和省级生态乡镇(街道)、生态区,实施新村绿化。加强贫困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管理,加大农产品产地重金属防治力度,开展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废旧农膜循环利用,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在贫困乡镇(街道)、贫困村(居)及居民点开展以脏乱差治理、养殖污染治理、垃圾污水

19、处理为重点的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推进改厕、改圈(舍)、改灶、改院和治弃、治污、治理乱搭乱建。 (四)推进防灾减灾避灾(牵头单位:区国土分局,责任单位:区林业局、区农业局、区扶贫移民局、区发改局) 在生态环境恶劣、生态体系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及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结合新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和避灾移民搬迁。加大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强化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设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大森林生物病虫害防治和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力度,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三、进度安排 (一)生态保护建设。到2017年底,贫困地区生态实现“由破

20、坏大于治理向治理大于破坏”的历史性转变,水生态系统失衡得到根本扭转,累计实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0.3万亩,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完成0.1万亩;累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0.3万亩,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完成0.04万亩、0.1万亩、0.16万亩;治理石漠化土地36.95平方公里,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完成8.59平方公里、16平方公里、12.36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5平方公里,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完成35平方公里、65平方公里、50.5平方公里;抚育中幼林1.5万亩,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完

21、成0.5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3万亩,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完成1万亩。到2020年底,贫困地区生态治理任务基本完成,森林和水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累计实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0.5万亩、退耕还林0.5万亩,治理石漠化土地36.95平方公里,抚育中幼林3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治理区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减少85%以上,土壤侵蚀模数至少降低一个等级。 (二)生态资源利用。到2017年底,新建森林人家5个,修建和硬化国有林区重要景区(点)公路10公里,供电和用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产值达到 40.5亿元,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3

22、50元。到2020年底,新建森林公园1个、森林人家10个,修建和硬化国有林区重要景区(点)公路20公里;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亿元,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700元。 (三)人居环境改善。到2017年底,贫困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85%以上,前锋区建成省级生态区,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12个。XX县区及所有乡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使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20%以上,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防控,华蓥山自然保护区基本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完成

23、XX市国家级生态市规划建设要求,通过创建省级生态区验收,完成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任务。到2020年底,全区污水入网率、处理率均达90%以上,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各种有毒有害废物得到安全处置。重点工业企业排放污染物稳定达标。 (四)防灾减灾避灾。一是避灾移民搬迁。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原则,采取“就近、集中、分散、自主安置”多种方式相结合推进避灾移民搬迁,2015年对48个灾害点隐患点避险搬迁安置193户,671人;2016年对39个灾 5害点隐患点避险搬迁安置120户,488人;2017年对26个灾害点隐患点避险搬迁安置91户,30

24、7人。二是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强化工程治理。2015年实施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项目4个,其中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1处、应急排危除险工程3处;2016年实施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项目5个,其中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1处、应急排危除险工程4处;2017年实施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项目4个,其中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1处、应急排危除险工程3处。三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建设。2015-2017年,每年对全区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排查;同时加强日常隐患巡查工作,动态巡查、重点核查,及时发现险情,及时组织撤离;根据隐患排查情况及时编制XX市前锋区突发性地质灾害点应急预案和防治预案。

25、对每处隐患点设立地质灾害专职监测员,并设立警示标牌。每年开展宣传培训及应急避险演练工作,增强防灾意识。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生态用地用途管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生态红线管理办法,严格生态资源监管,坚决打击破坏生态红线行为。制定生态用地项目禁限目录,控制城乡建设使用生态用地,限制工矿开发占用生态用地,规范商业性经营使用生态用地,确保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二)加大生态治理投入力度。谋划一批生态保护与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地方公共财政对贫困地区生态保护的投入。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入贫困地区生态治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提高公益林

26、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争取将天然起源商品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建立各级财政对贫困地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维护补助制度。 (三)强化移民搬迁政策支持。通过调拨、转让或集中进行土地开发等方式,解决搬迁贫困户宅基地、口粮田。用好用活国家关于连片特困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支持政策、土地整治政策、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政策等。适当提高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标准,给予搬迁建房贷款贴息。加大财政投入,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统一规划,优先安排实施。对一些地方出现的“自主移民”现象,要科学规范、合理引导、强化服务,研究解决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生活。 (四)切实增加

27、林农生态收入。建立支持林农直接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机制,鼓励贫困地区组建管护队、造林队、防治队,参与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增加林农生态建设管护收入。鼓励林农有偿转让生态景观资源使用权,或以作价入股方式参与旅游企业经营,增加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收入。扩大普惠制生态建设政策覆盖范围,积极探索一事一议、村民 7自建、以奖代补等方式,更好惠及贫困群众民生。 (五)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深入推进以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经济林木(果)权证、村级农民互助担保合作社为主的林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盘活森林资源资产。研究探索以生态景观评估价值、门票收益、基础设施等作抵押物申请生态旅游专

28、项贷款的政策,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开展 二、三级国家公益林经营利用改革试点,研究探索合理利用强度和支持政策。 (六)加强科技服务支撑。加强优良林(果)种快繁、森林高效培育、困难地区植被恢复等重大技术攻关。加强林业科技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林业科技标准体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提升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利用水平和效益。改革科研经费投入制度,将民营企业、社会业主纳入科研和技术推广经费安排范围,探索试点研究成果和推广示范先验收后补助制度。 (七)建立完善生态扶贫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增减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完善政绩考核办法

29、,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考核制度;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对禁止开发区 8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评价其生态资源的原生性和完整性。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五、责任落实 (一)加强对生态扶贫的组织领导,建立生态扶贫的政府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将生态扶贫的目标任务纳入对各级政府和相关责任部门目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区级部门负责将生态扶贫纳入相关专项规划,协调争取重大生态建设与保护支持政策,加强部门项目资

30、金投入,抓好检查指导、监督管理和工作考核,形成运行高效的生态扶贫推进机制。 (三)区政府负责统筹本区域生态扶贫任务,制定年度生态扶贫工作方案,将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到所辖贫困村,并加强指导监管和目标绩效考核工作。 (四)区政府是生态扶贫的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实施主体,负责制定本区域年度实施方案,将生态扶贫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建立管理制度和工作台账,抓好资金整合、项目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四篇:企业扶贫专项实施方案*区生态扶贫专项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和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精神,大力实施生态扶贫,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筑牢贫困地

31、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特制定本方案。 一、对象范围 以有扶贫工作任务的乡镇(街道)为实施范围,加强对全区的贫困村,所有贫困人口的生态扶贫,并向生态脆弱的石漠化区和渠江流域等重点区域倾斜。 二、目标任务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切实筑牢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本底。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4%,扶贫搬迁0.8万贫困人口,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重大生态问题基本遏制,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建成,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高,生态经济长足发展,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增长,贫困地区林农与全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

32、一)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牵头单位:区林业局,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水务局、区安监环保局、区发改局)加快脆弱地区生态治理步伐,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生物多样 性保护、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确保区域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和稳定。结合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一批能促进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经济林(草)果产业。继续抓好中幼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提高林分质量、生态服务功能和经济产出。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遏制水生态系统失衡趋势,建立完善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 (二)加大生态资源利用(牵头单位:区林业局,

33、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水务局、区安监环保局、区旅游局、区发改局) 加强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依托森林及野生植物资源,规划建设一批植物花卉(彩叶)观赏、森林康养基地和森林人家,促进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资本和经济效益。加强国有林场重要景区(点)水电路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景区的可进入性和舒适性,扩大游客规模,带动当地群众稳定就业和增加旅游服务收入。鼓励林农积极培育林下药材、森林蔬菜和林下生态养殖业,大力发展立体林业和循环经济;引导有序开展林下野生菌和森林蔬菜采摘,推动珍稀生态资源永续利用。 (三)开展人居环境治理(牵头单位:区安监环保局,责任单位:区

34、农业局、区水务局、区住建局、区发改局) 在全区深入推进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水源保护,不断提高水源地水质合格率。大力开展“洁净水”行动,全力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在贫困地区规划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垃圾收储转运系统。 加强生态文明细胞建设,建设国家和省级生态乡镇(街道)、生态区,实施新村绿化。加强贫困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管理,加大农产品产地重金属防治力度,开展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废旧农膜循环利用,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在贫困乡镇(街道)、贫困村(居)及居民点开展以脏乱差治理、养殖污染治理、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的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推进改厕、改圈(

35、舍)、改灶、改院和治弃、治污、治理乱搭乱建。 (四)推进防灾减灾避灾(牵头单位:区国土分局,责任单位:区林业局、区农业局、区扶贫移民局、区发改局) 在生态环境恶劣、生态体系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及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结合新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和避灾移民搬迁。加大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强化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设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大森林生物病虫害防治和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力度,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三、进度安排 (一)生态保护建设。到2017年底,贫困地区生态实现“由破坏大于治理向治理大于破坏”的历史性转变,水生态

36、系统失衡得到根本扭转,累计实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0.3万亩,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完成0.1万亩;累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0.3万亩,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完成0.04万亩、0.1万亩、0.16万亩;治理石漠化土地36.95平方公里,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完成8.59平方公里、16平方公里、12.36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5平方公里,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完成35平方公里、65平方公里、50.5平方公里;抚育中幼林1.5万亩,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完成0.5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3万亩,其中201

37、5年、2016年、2017年各完成1万亩。到2020年底,贫困地区生态治理任务基本完成,森林和水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累计实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0.5万亩、退耕还林0.5万亩,治理石漠化土地36.95平方公里,抚育中幼林3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治理区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减少85%以上,土壤侵蚀模数至少降低一个等级。0.5亿元,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350元。到2020年底,新建森林公园1个、森林人家10个,修建和硬化国有林区重要景区(点)公路20公里;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亿元,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700元。 (三)人居环境改善。到20

38、17年底,贫困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85%以上,前锋区建成省级生态区,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12个。XX县区及所有乡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使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20%以上,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防控,华蓥山自然保护区基本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完成XX市国家级生态市规划建设要求,通过创建省级生态区验收,完成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任务。到2020年底,全区污水入网率、处理率均达90%以上,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削

39、减指标,各种有毒有害废物得到安全处置。重点工业企业排放污染物稳定达标。 (四)防灾减灾避灾。一是避灾移民搬迁。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原则,采取“就近、集中、分散、自主安置”多种方式相结合推进避灾移民搬迁,2015年对48个灾害点隐患点避险搬迁安置193户,671人;2016年对39个灾篇二:国务院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附件: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通知(中办发。2013。25号,以下简称25号文件)关于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

40、,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精准识别是指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将贫困户和贫困村有效识别出来,并建档立卡。 精准帮扶是指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和贫困村,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精准管理是指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 建立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时反映帮扶情况,实现扶贫对象的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精准考核是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识别、帮扶、管理的成效,以及对贫困县开展扶贫工作情况的量化考核,奖优罚劣,保证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二、重点工作 (

41、一)建档立卡与信息化建设 (1)建档立卡。国务院扶贫办制定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明确贫困户、贫困村识别标准、方法和程序,负责省级相关人员培训、督促检查、考核评估等工作;各省(区、市)根据国家统计局确定的分省(区、市)和分片区贫困人口规模,按照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中确定的贫困人口、贫困村规模分解和控制办法,负责将贫困人口、贫困村规模逐级向下分解到村到户,并负责市县两级相关人员培训、专项督查等工作;县负责贫困户、贫困村确定,并组织乡(镇)村两级做好建档立卡工作。2014年10月底前完成建档立卡工作,相关数据录入电脑,联网运行,并实现动态管理,每年更新。 (2)信息化建设。国务院扶贫办制定和

42、组织实施全国扶贫开发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制订标准规范,整合 办内原有信息系统,建设统一的应用软件系统。各省(区、市)、市(区)、县(区)负责设备购置、人员配备、数据采集和更新等工作。通过信息化建设,引导各项资源向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配置,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此项工作2014年12月底前完成,以后逐步升级完善。 (二)建立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制度 (3)各省(区、市)普遍建立干部驻村工作制度,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帮扶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并建立驻村帮扶工作队、贫困户帮扶责任人数据库。此项工作由各省(区、市)负责,2014年6月底前派驻到位。 (4)做好干部选派工作。各省(区、市)要

43、充分动员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民主党派、企事业单位参与驻村帮扶工作,选派有较高政治素质、能力较强、特别是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干部,参加驻村帮扶工作,并明确职责分工、帮扶项目、考核办法和问责制度等。 (5)落实帮扶责任。驻村工作队负责协助村两委摸清贫困底数,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计划,协调帮扶资源,统筹安排使用帮扶资金,监督帮扶项目实施,帮助贫困户、贫困村脱贫致富,不脱贫、不脱钩;协助基层组织贯彻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参与各项扶贫开发工作。 (6)建立健全帮扶制度。各省(区、市)建立健全驻村干部的选拔、培训、管理、考核、激励、保障等制度,充分调动驻村干部的积极性,对工作成效显著的要提拔重用,对工

44、作成效不明显的要实行退出和问责。加强驻村工作队的规范管理,实现驻村干部帮扶长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培育扶贫开发品牌项目 各省(区、市)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大力培育行得通、能管用的扶贫品牌。 (7)雨露计划。各省(区、市)扶贫和财政部门会同教育、人社等部门,完善雨露计划实施政策和规划,对参加中高职教育或两年及以上职业技能培训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家庭发放生活补助,提供扶贫贴息贷款支持,提升贫困户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稳就业、拔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继续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村适用技能培训和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 (8)扶贫小额信贷。各省(区、市)扶贫

45、、财政和金融部门负责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对没有外出就业、有一定技能又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贴息贷款,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帮助“换穷业”。提高瞄准性,加强监管,真正惠及贫困户。 (9)易地扶贫搬迁。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局)与扶贫部门共同负责制定规划和计划,对不具备生存发展条件、就地脱贫成本高、难度大的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结合新型城镇化中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使这部分贫困群众彻底“挪穷窝”。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要充分尊重搬迁户的意愿,并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融入等问题。 (四)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10)各省(区、市)扶贫部门要将扶贫措施与扶

46、贫开发建档立卡紧密衔接,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培育扶贫开发品牌项目的同时,继续做好整村推进、互助资金、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等专项扶贫工作。 (11)各行业部门,要重点围绕落实25号文件,组织实施好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教育、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十项重点工作”。各行业部门按照25号文件要求,制定相关办法并组织实施。 (五)提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 (12)搭建社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国务院扶贫办统筹篇三:扶贫开发办项目实施方案xxxx年产300吨瓜子扩建

47、项目实施方案 第一章项目摘要 一、项目名称 年产300吨瓜子扩建项目。 二、项目建设单位名称、建设地点及建设年限项目建设单位:xxxxxx。项目建设地点:xxxxxx。 项目建设年限。1年(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 三、项目建设规模及发展目标 项目建设规模:年产瓜子产品300吨,其中:葵花子系列产品200吨,南瓜子系列产品100吨。 项目发展目标。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实现销售收入700万元,利税85万元;每年消化葵花子400多吨,南瓜子200多吨,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400多万元,推动“三农”发展;推动XX县区炒货产业发展,扩大XX县区食品工业领域,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食品工业体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