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我校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快学校发展的步伐,使我校尽快建成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并具备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后劲,根据教育部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人199916号)、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人发200059号)、XX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关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冀教19999号)、XX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的通知(冀政200023号)等文件精神,参照其他学校的
2、成功经验,结合我校第一、二聘期改革的实践经验,在进一步深入调研、反复测算与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一、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建立符合我校特点、有利于人员结构整体优化、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人事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实现我校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按照绩效优先,体现公平的原则,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突出重点,逐步推进。 (二)
3、基本思路 总体思路。推进用人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和岗位管理,用岗位职责规范和引导广大教职工努力工作,以尽快实现使我校建成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的目标;加大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将岗位津贴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积极稳妥地推进后勤公司、校医院的改革,建立更趋合理的运行机制。 用人制度改革要促进校内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加强编制管 1 理,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和学科建设需要设置岗位,定编定岗定责;实行全员聘任,淡化身份,强化岗位管理;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 在执行现行工资体制的前提下推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津贴分配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后勤改革要转换运行机
4、制,实行小机关多实体的管理体制,模拟企业管理运行模式,充分挖潜,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逐步实现后勤社会化。 二、人事制度改革 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和推行岗位聘任制度。根据我校发展战略和教学科研、教辅、管理等工作的需要设置各类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岗位任务和聘任期限,按照规定程序对各级各类岗位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岗,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健全考核制度。 (一)人员定编 编制管理是实行聘任制度的基础。根据各类人员所担负的职能和工作性质的不同,对编制实行分类核定、分类管理;在控制人员编制总量的基础上,本着突出教学、促进科研、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控制教辅、紧缩
5、管理的原则定编,使定编与定岗、定责、聘任及考核相结合,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精简高效的教职工队伍。 我校人员编制分为两大类。基本教育规模编制和附属单位编制。 1.基本教育规模编制 指履行高等教育基本职能,完成国家人才培养任务所必须配备的人员编制。其中包括教师编制、教辅人员编制、党政管理人员编制。 教师编制。指为完成教学、科研任务专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人员,包括以教学、科研工作为主,兼做党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和专职辅导员的编制。 教辅人员编制。指从事实验技术、情报图书资料、学报编辑等直接或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人员的编制。 党政管理人员编制:指专职从事党务、行政管理及行政事务工作的人员, 2 包括以党政管
6、理、行政事务工作为主人员的编制。 2.附属单位编制 指将来逐步实行社会化或部分社会化的后勤服务、生活保障等单位,如后勤公司和校医院的人员编制、学校中其他部门的工勤人员编制等。 3.各类编制的总量控制标准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学校基本教育规模编制标准以教师编制除以60计算。教师编制按教育部规定生师比的合格标准控制总量,暂按教学工作量确定各教学部门的津贴编制;教辅编制按学校实际情况,以不超过基本教育规模的25确定;党政管理人员编制按基本教育规模的15计算,其中校机关党政管理人员编制控制在基本教育规模的10以内。 附属单位编制。后勤公司按企业管理运行模式确定编制;校医院按国家有关规定和我校实际情况
7、确定编制。 (二)岗位设立 学校设教师岗位、教辅岗位、管理岗位、工勤岗位四类。 1.教师岗位 教师岗位的定岗原则。(1)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统筹考虑教学、科研等工作情况,根据我校定位和特点,突出教学的重要地位。(2)按需设岗,定岗定责。根据我校实际确定岗位类型和任务,明确岗位任务、目标、权利和义务;强化岗位管理,淡化身份管理。(3)公平竞争、按岗聘任。教师可视自身教学、科研的优势,在岗位结构比例和上岗条件指导下,选择、竞争适合于自己的岗位类型和岗位级别。(4)科学考核、规范管理。一经聘任,校系和教师双方即履行约定;根据岗位职责和任务,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 教师岗位类型分为教学型和
8、教学科研型两种,岗位级别分为校聘特级岗、校聘重点岗、系聘重点岗、系聘中级岗和系聘基本岗共十二级。每种类型和级别都规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岗位任务,设定具体的岗位职数。 2.教辅岗位 教辅岗位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按需设岗,明确职责。具体包括承 3 担教学实验、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网络管理、系秘书、图书馆、学报编辑等教辅人员。教辅人员设置校聘重点岗、系(馆)聘重点岗、系(馆)聘中级岗、系(馆)聘基本岗。每种类型和级别都规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岗位任务,设定具体的岗位职数。 3.管理岗位 管理岗位分为学校机关党政管理人员岗和教学部门党政管理人员岗。岗位级别为校聘重点岗、处(系)聘中级岗、处(系)聘基本岗。
9、 对各部门实行定编定岗,实行岗位责任制;制定党政管理人员岗位聘任条件和考核办法;建立合理流动机制,努力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4.工勤岗位。 (三)聘任与考核1.聘任 在定编、定岗、定责的基础上,根据各种不同岗位的职数,对各类人员进行聘任。原则上每三年为一个聘期(按学年计算,本聘期起止时间为2011年9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 聘任原则。在定编、定岗的基础上,坚持公开招聘、平等竞争、双向选择、择优聘任,达到激活人力资源、促进人员合理流动的目的;聘任工作要坚持德才兼备、人尽其才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淡化身份界限,按照岗位特点,优化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学校的岗位聘任工作由学校人事分
10、配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成立学校岗位聘任评审委员会,各系(部)成立岗位聘任工作领导小组,并组成岗位聘任评审小组,分别负责完成校级和系级的各个岗位的聘任工作。 聘任的基本程序。公布岗位、个人申报、资格审核、评审、公示、聘任。对特殊人员,可缓聘、解聘、待聘等,受聘人员也可拒聘。 2.考核 根据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及任务制定考核办法,重点考核受聘人员对履行岗位职责和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 学校制定校聘岗的考核办法,各处、系(部)制定本部门所聘岗位的考 4 核办法并组织实施。 中层正副职由党委组织部负责组织考核,教师和教辅校聘重点岗人员由学校考核小组组织考核,其他人员均由各部门负责考核。 考核采取
11、学年岗位考核和聘期岗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聘期岗位考核结果将作为下一聘期上岗的重要依据。 三、内部分配制度改革 (一)岗位津贴分配的基本原则 津贴分配坚持“优劳优酬、体现公平”的原则,在统筹考虑教学、科研、教辅及管理工作的同时,津贴分配向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线倾斜,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坚持绩效优先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原则,将教职工的岗位津贴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形成津贴分配的激励机制。 (二)岗位津贴的构成与发放 教师岗位、教辅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各有不同的岗位津贴标准。岗位津贴按本人所聘任的相应岗位每月发放。 教师岗位津贴标准分为十二级,分别为校聘特级a、b岗和校聘重点岗13级,系聘重点
12、岗46级,系聘中级岗7、8级,系聘基本岗9、10级。 教辅岗位津贴分为八级,分别为校聘重点岗4级,系(馆)聘重点岗5、6级,系(馆)聘中级岗7、8级,系(馆)聘基本岗9、10级。 党政管理岗位津贴分为十级,分别为校聘重点岗16级,处(系)聘中级岗7、8级,处(系)聘基本岗9、10级。 工勤岗分为四级,分别为14级。 (三)岗位津贴的管理 学校根据各部门不同的工作性质及特点,对岗位津贴实行分类管理。岗位津贴每年按照12个月发放。 教学部门(含图书馆)岗位津贴分配实行二级管理,每学年由人事处依据各部门所设岗位的实有人数,按岗位级别津贴的加权平均数值拨付给相关部门,各部门可按“统筹兼顾,拉开差距”的
13、原则,在不突破学校拨发的津贴总额前提下制定分配细则发放。对缺编的教学部门,学校根据缺编情况按 5 系聘岗岗位津贴的平均数拨发缺编费,由部门统筹安排使用。 机关党政管理部门及其他非教学部门岗位津贴的分配实行一级管理,由人事处统一发放。 四、后勤公司和校医院改革 后勤公司改革和校医院改革在学校整体改革思想的指导下完成。后勤公司改革要结合学校实际,逐步建立模拟企业化管理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符合我校特点的服务体系,建立相对独立的人事、财务、分配、供应和监督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校医院改革以提高社会效益和服务质量为目标,通过改革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医疗和健康的需要。 6
14、 各类人员编制管理方案 为规范编制管理,促进我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及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我校现状及发展规划,制定本方案。 一、定编工作指导思想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合理核定编制,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为定岗工作及在学校内部建立全员聘任制度打下良好基础。 二、定编工作原则 (一)分类核定、分类管理的原则。根据所担负的职能和工作性质的不同,对各类人员的编制实行分类核定、分类管理。 (二)突出重点的原则。在控制人员编制总量的基础上,本着突出教学、促进科研、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控制教辅、紧缩管理的原则定编,
15、使定编与定岗、定责、聘任和考核相结合,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精简高效的教职工队伍。 三、编制类别 我校人员编制根据所担负职能、承担任务和工作性质的不同分为两大类,即基本教育规模编制和附属单位编制。 (一)基本教育规模编制。指学校履行高等教育基本职能,完成国家人才培养任务所必须配备的人员编制。其中包括教师编制、教辅人员编制、党政管理人员编制。 1.教师编制。指为完成教学、科研任务专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人员,包括以教学、科研工作为主,兼做党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和专职辅导员的编制。 2.教辅人员编制。指从事实验技术、情报图书资料、学报编辑等直接或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人员的编制。 3.党政管理人员编制。指专职从事党务、行政管理及行政事务工作的人员,包括以党政管理、行政事务工作为主人员的编制。 (二)附属单位编制 7第11页 共11页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