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岳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望岳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河山,培养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4. 积累古诗词,能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积累优美诗句。2、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历代诗人登山之作导入。预设:苏轼题西林壁、杜牧山行二、介绍作者及望岳写作背景,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诗圣”,其诗是“诗史”。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古代伟
2、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赴洛阳应试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望岳”。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期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字着笔的。三、指导朗读,整体感悟1、师范读望岳。2、生自由读,划分节奏。3、指名读,说一说应该怎样朗读这首诗。4、互读,读后成诵。5、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
3、意思。6、望岳可分两大层,请试着概括大意。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1.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进行具体解释。 首联远望 仰慕之情 溢于言表 挺拔雄伟 横跨齐鲁颔联近望 神奇秀丽 巍峨高大颈联细望 云气层出不穷 心胸为之荡涤 尾联望中所感 望岳而生登顶之意愿 2.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 请赏析本诗优美的词语或诗句,
4、谈谈自己喜欢的原因。预设:(1)“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耀大地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4.望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篇描绘泰山雄伟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诗人期望攀登绝顶的心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显示出诗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极富哲理性,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五、本课小结。六、拓展延伸。比一比:我会背杜甫的诗。预设: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七、练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