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海安县城东镇南屏小学 丁萍在语文教学中,激发感情,让学生从小乐学、多识、善思、求美、对学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学生读书要让他们“披文入情”,作文则要让他们“情动辞发”。语文课程标准致力于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要求阅读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文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气息,文质兼美,语言规范且富有童趣,为儿童所喜爱,借助苏教版教材的这些优势进行情感教育,自然是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因此,语文
2、教学不仅是认知过程、思维过程,更是伴随着语言实践的情感过程。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功能教材可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但要想调动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则需要教师的语言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用表演模拟情境、用音乐烘托渲染情境这样,学生容易进入情境,甚至进入角色,从而“情动辞发”。如花瓣飘香是小学语文教材苏教版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一个小女孩不忍摘一朵花而只摘了几朵花瓣去送给自己的生病的妈妈,只为让妈妈减轻疼痛,让妈妈不再寂寞的故事。文章情节比较简单,学生一边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一边脑子里就回忆着平时妈妈对自己的关心、疼爱,眼泪
3、就不自觉地流了下来。这时,学生内心对妈妈的情感就如泉水在轻轻地流淌。歌声扣开了学生的心扉,使学生的美好感情得到了升华。二、教师要起引导作用,以情激情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式以激发情感为诱发因素的。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对象是儿童,儿童情感丰富、易变、善外露,正确的情感引导会使他们兴趣盎然,对学习、对课堂、对生活充满热爱,并且满怀热情参与到学习中去,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情感因素应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积极的情感能使课堂充满人文魅力。教师要掌握儿童的情感规律,尊重学生的选择,调节师生之前的情感距离,营造学生、教师之间情感的最佳境界。 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中,都应渗透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
4、热爱,再导入中激情、在训练中冶情、在活动中陶情、在交流中动情、在整个学习中付诸真情,学生的情感便会在一种乐学的情景中得到升华。对于语文这门具有丰富知识和情感含量的学科来说,老师丰富的情感要能充分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既要注意给学生传授了多少东西,也要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去体验,把作品当中的情感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学生毕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的体会、体验根本不是我们教师所能预料得到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学生不只是一个优秀的听众,也是一个优秀的读者,优秀的读者自然会赏析作品,自然会认识到不
5、同的哈姆雷特。老师的情感能传递作品中真善美的信息。引导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三、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情感体验 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理念,是我们设计语文课时目标的依据。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时多元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
6、精神世界。因此,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当然也应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平等,教学民主。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是感情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因此,情感是师生心灵的纽带,也是读者和作者之间心灵的纽带,同时,也是人和文之间的纽带。情感是人性的集中体现,属于人文精神的内在结构,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紧扣情感纽带,发挥情感的感染力,熏陶启迪、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以理
7、育情、以语育情、以情育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提高其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否则就会失去神韵和灵魂,而语文课本中有大量能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文章,既能陶冶同学们的情操,又能激发他们的爱和真善美的情感,更能使我们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教书又育人,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激情课堂、移情课外,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够走向深情、至情;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功能,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渗透,运用师生情感的互动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使整个教学活动趋于“和谐”“情感与知识交融”,就能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