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课时一、首先安排学生通读课文。在学生通读之前,向学生提出:认真阅读课文,读后根据你们对课文的理解,给这篇课文拟一个揭示中心思想的标题。读毕,请几名学生拟题。设计意图1.通读全文,了解全貌,是阅读分析的基础。从整体到部分,是阅读的规律。这样安排,是为深入阅读作好准备。2.安排学生拟标题,是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是为了促使学生理解课文。3.通过拟标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学生在课堂上拟出的标题,教师则进行了一次课堂调查,了解学生对本文的中心思想理解的程度,以决定授课的起点。二、安排学生速读课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时间要求)并提出下列要求:1.出示学习本
2、文应理解和应掌握的词语卡片及单字卡片。即:陋(背面写)倚(背面写)撵(背面写)麂(背面写)葺(背面写)迷茫简陋恍惚修葺修长。提出:读课文时注意前五张卡片上面的字的读音,注意领会后五张卡片上面的词的意思。2.通过读课文,你们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或发现了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请提出来。读毕,运用单字卡片正音(翻转卡片,诵读记忆),运用词语卡片提问“修葺”、“修长”二词的意思,而后请学生提问题。设计意图1.让学生速读课文,一是为了进一步作好阅读分析的准备,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三是为了变换阅读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2.解决难字的读音和容易理解(无需结合课文领会的)且课本上又有注释的词语的解释。3
3、.通过学生质疑进行课堂调查,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讲疑解难。4.安排学生质疑,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即是阅读能力的训练。三、教师提出:谁能够不按照原文的记叙顺序,自己重新安排一种比较合情合理顺序,作简要的复述?学生复述后,通过不同记叙顺序的对比研究,使学生理解本文顺叙和倒叙逆向相迭巧妙构思。设计意图1.通过复述及其准备过程,促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为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再一次作准备。2.通过这样创造性复述,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完成领会本文巧妙安排记叙顺序的教学任务。四、教师提出:假如你是一名记者,经历了课文所述事情的全过程,你要写一篇题为驿路茅屋的主人是谁的
4、简要的带有一点评论性质的报道,你怎么写呢?现在请你把这篇报道口述出来。学生口述后,通过大家不同看法的述评,组织研究讨论,完成理解解放军战士、梨花姑娘和她的妹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都是小茅屋的主人,本文赞颂的是先进人物的群体这一教学任务。在讨论研究过程中,抓住学生述评的恰当时机,顺势结合语言环境,完成“迷茫”、“简陋”、“恍惚”三个词的教学任务。设计意图1.采用口头述评形式,一是为了调动学生阅读分析、发表见解的积极性;二是促使学生理解课文;三是教师进行课堂调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种种理解;四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2.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述评、讨论等活动
5、,在实践活动中理解课文。3.与理解课文的关系比较密切的词语,放在阅读课文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去解决,一是为了借助语言环境解词易于理解,二是为了借助词语理解课文便于领会。五、运用字词卡片,把本节课学的字词复习一遍。设计意图人在识记的20分钟后,仅能保持记忆的58.2,1小时后则仅能保持44.2,下课前用一两分钟复习,以达到使学生巩固知识的目的。第二课时一、运用字词卡片,复习第一课时学的字词。设计意图人在识记的1天之后,仅能保持记忆的33.7,第2天上课再次复习以巩固知识。二、教师提出:雷锋的名字在课文中只出现了一次,本文是用哪些内容或办法表现雷锋精神的?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可根据需要作如下的启发:1
6、.课文对小茅屋的介绍,都起到了哪些作用?2.有人说“文中不只一次提到梨花,标题中也有梨花,这是因为文中有个哈尼族姑娘叫梨花”,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经讨论得出结论:方便过往旅客的深山中的小茅屋,是雷锋精神的见证;人们建造、照料小茅屋的行动,是雷锋精神的体现;洁白、美丽的梨花是雷锋精神的象征。设计意图1.这样设计是为了一举完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象征作用,标题的含义,本文从多方面表现雷锋精神的写法这三项教学任务,“浓缩”教学过程,实现精讲。2.启发提问避免暗示性,而且方式多样化。三、教师提出:本文的标题以犁花象征雷锋精神,深刻、含蓄而且很美。如果抛开这一点,不去考虑,这篇课文要是以“学雷锋”为题可以不
7、可以?为什么?通过讨论研究明确:“学雷锋”三个字还不能准确地反映出本文所写内容的特点。这篇课文写的是学雷锋,但是没有写学习的过程,而是写学习雷锋精神所做的事情,而且是你影响我,我影响他,一桩好事彼此传递,前后延续。这就生动地说明了: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已经深入人心,代代相传,而且正在发扬光大。设计意图不是直接提出问题,而是让学生判断一个假设标题的可否,这样做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发表见解的积极性;二是为了使学生在争辩中领会本文内容的特色,及其深刻含义。四、教师提出:假如“我”和同行的老余,住进茅屋后正好碰上了回娘家路经这里的梨花姑娘,
8、故事会怎样发展下去?请大家发挥想象力,在不改变原文基本情节的情况下,简要谈谈你们的设想。学生谈出种种设想后教师提出:这些设想本文的作者不一定没有考虑过,那么他为什么要选定我们读到的那种方案呢?通过讨论明确:这样写,文章开始不久就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即“这是什么人的房子?主人是谁?”而这个问题后来又两次误测,直到文章结束才得到解答。这样,就紧紧地吸引着读者一口气把故事读完,想知道个究竟,取得了引人入胜的效果。设计意图1.学生面对课文这一种情况,分析思考相对的难度比较大。假设出另外几种情况,与课文对照,有了参照物,分析思考就比较容易了,以完成领会本文设悬念、造误会的写法这一教学任务。2.发展学生的想
9、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五、教师简答学生质疑时已提到,而在两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又未能顺便解决的,且又并非离题或过于枝节的问题。设计意图1.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只让学生问,教师不解答,其积极性便会挫伤。2.保证授课突出重点,有条不紊。若不分轻重缓急,学生问什么教师就答什么,势必造成点面不分、被动混乱的局面。六、巩固知识与能力训练1.用字词卡片提问第一节课学过的字词。2.用“迷茫”、“简陋”、“恍惚”作口头造句。3.口头作文题目:原来如此要求:学习运用本文的悬念法和误会法。设计意图1.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创造条件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机会,以使知识转化为能力。2.在课堂上安排巩固知识和能力训练,是为了不布置课外作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3.通过口头作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