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农村工作会议讲话稿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三农”工作责任感 (一)深刻理解抓好“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从中央层面看,2004年起,中央连续出台11个“一号文件”;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三个赋予”、“七个允许”、“四个鼓励”、“五个保障”等农村改革任务和举措;在去年12月中央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对我国“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市级层面看,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出台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012年9月还专门召开全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会;政才书记对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从区级层面看,历届万盛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2、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经开区成立后,党工委、管委会把“提升农业”作为“315”发展战略的“五大任务”之一,要求农业按“一园、四产、八特色”布局予以推进。 (二)清醒认识抓好“三农”工作的现实必要性。一方面,农村繁荣稳定是全区繁荣稳定的基础。农业兴百业才兴,农村稳社会才稳,农民富全民才富。目前,我区城镇化率虽然达到77.76%,但全区27万人口中农业人口仍然有近1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4左右,是需要特别关心关注的庞大群体。去年,我区经济社会各项指标均创万盛历史最好水平,增长幅度均排全市“38+1”区县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来源于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更
3、凝聚着广大农口战线同志们的心血和汗水。可以说,没有农业的基础稳固、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民的安居乐业,整个发展大局就没有保障。另一方面,多年艰辛努力集聚的产业优势要发扬光大。近年来,万盛培育形成了茶叶、方竹笋、猕猴桃、花椒等四大主导产业,特别是茶叶、猕猴桃成为全市的核心产区,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这些特色产业是全区干部群众多年心血换来的成果,必须沿着争创国家级或省市级名优产品的方向,继续做大做强。 (三)准确把握抓好“三农”工作的客观区情。去年以来,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40.58亿元,同比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86元,分别高于全国、全市水平590元、1154元。青山湖二期顺利推进,
4、鲤鱼河引水工程全面启动,万盛的水资源瓶颈问题逐渐破解。在市政府扶持八镇发展、市级部门考核、争取上级资金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效。同时,我区农业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一是人均资源少。全区耕地面积有限,特别是受采空区影响,可耕地更少;水资源缺乏,人均水资源占用量仅占全市人均的69%、全国人均的50%。二是基础条件差。耕地大多在高山深丘中,质量较差,路、水、渠、电等配套设施匮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三是产业规模小。由于基础条件、自然条件限制,在农业上难以形成规模。因此,万盛农业传统型特征仍然明显,农业现代化建设还比较滞后。 二、突出重点、改革创新,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围绕经开区
5、体制政策优势,深化改革促农业。 一是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遵循“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原则,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探索建立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抓好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全面准确理解国家对“小产权房”的政策,已经建成的小产权房,要全部清理登记,待国家政策出台后再处置;对正在实施及准备实施的,一律强力制止。二是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健全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保障农民“三权”
6、权益,维护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落实农户地票收益,加快“三权”抵押步伐并逐步扩大抵押融资规模。盘活水利资产,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投入供水建设及管理、投入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关于旅游园区供水问题,要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建设,也要通过市场规律确定供水管理体系。三是健全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大力培育完善产地市场、冷链贮运、物流配送、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等五大市场体系,大力培育基层供销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流通中介组织、农村经纪人等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探索建立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全程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从田间地头到大型批发市场的销售网络。 (二)围绕三大经济发
7、展区建设,优化布局抓农业。 中部城市经济发展区着力发展城郊型观光农业,探索开展以蔬菜、花卉为主的城市农业发展新模式;加快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加大孝子河、清溪河等水域保护力度;注重城郊观光农业规划和功能发挥,切实保护好城市周边绿色生态屏障。西部及南部工业经济发展区着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引进一批、壮大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积极研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东部及北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区着力发展生态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结合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深入推进农旅融合,着力保护植被、涵养水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乡村。 (三)围绕推进农业
8、现代化,内涵发展强农业。 一是在“精”字上下功夫,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坚持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市场化发展方向,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农产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地理标志、名牌产品的申报认定。加大农业旅游商品开发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全年完成国家“三品一标”认证2个,培育重庆名牌农产品1个,力争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二是在“特”字上做文章,全力发展特色农业。对茶叶、猕猴桃、方竹笋、花椒4个重点特色产业进行整体谋划,同步推进基地建设和加工销售,使每个产业都具有更加完善的生产组织、更强的龙头企业带动、更宽阔的销售市场。力争2017年四大产业基地达到1
9、6万亩,产值超过10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三是在“优”字上求突破,积极发展优质农业。大力提高科技含量,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加快农业科技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由传统型向科技型转变。严把“农业投入关”,强化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源头监管,推动农业产品由重污染、高残留型向安全无公害型转变。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减少资源投入浪费,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和单位产品价值,推动农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四是在“游”字上拓思路,深入发展旅游农业。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主要载体,推进农业旅游项目建设,力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创建成功,建成休闲农业观光园4个。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一批集观光、体验、休闲
10、、度假于一体的复合型乡村旅游,着力创建全市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 (四)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发展惠民生。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既要重视青山湖水库、鲤鱼河引水工程这样的“大动脉”,也要搞好小水渠、山坪塘等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特别是要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抓好农村交通建设,推进乡村公路网络化,实现农村路、站、运一体化联接和运营。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提高综合信息服务水平。二是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结合全民创业就业行动,千方百计为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
11、,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健全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完成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改造,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三是搞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布局一批垃圾池、中转站、填埋场等配套设施,尽快改变农村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脏乱差状况。大力推广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加大植树造林力度,降低农村面源污染,保护好生态环境,守护好田园风光。 (五)围绕构建和谐发展新农村,创新模式强治理。 一要大力推进农村网格化管理。科学划分农村网格化管理单元,清理规范村级组织管理事项,列出“权力清单”,整合
12、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做到人随事走、费随事转,着力解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问题。二要着力夯实基层平安建设。进一步发挥村级综治、信访、警务、调解、治保、民兵、安全“七位一体”作用,做好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困难群体帮扶等工作,确保农村平安稳定。三要积极维护留守群众的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农村“三留守”问题,抓紧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搞好留守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就业、卫生健康、情感关怀等服务,让他们基本生活无忧。四要切实加强农村群众宣传引导。深入开展法律、文化、科技、卫生进乡村、进院坝活动,增强广大村民的法治观念、程序
13、观念和规则意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加强区情宣传,凝聚群众的思想共识,形成支持配合地区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加强领导,强化落实,全力打造“三农”发展好环境 一是健全工作体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三农”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区、镇、村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三农”经费保障机制,财政局要将青山湖二期、鲤鱼河引水工程的建设经费及其它农业专项资金及时拨付,开投集团要将黑山供水工程的资金拨付到位。 二是落实工作责任。确保目标任务分解到位,研究细化工作措施,把工作落实到具体的点、具体的人、具体时限上,做到目标
14、任务清清楚楚,责任区分明明白白;确保督查考核到位,强化奖优罚劣,促使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切实负起责任。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加强监督管理,对利用职务影响索要工程建设项目的,对怂恿村民闹事、阻碍农村发展的,对插手强农惠农资金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要严格追究纪律责任和法律责任。 12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举国上下正在欢度新春佳节的喜庆日子里,我们意气风发再次跨进新年的大门。今天,镇委、镇政府在高沙社区召开全镇农村工作现场会,目的是科学研判我镇当前农村工作形势,清醒认识当前的发展机遇,推广典型经验,加快改革创新,激发农
15、村活力。 20*年,我镇先后在东升社区、益隆村召开了全镇农村工作现场会,均收到了很好的成效。这次之所以选址高沙社区,就是因为高沙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持续向好,社会善治,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该社区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社区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体居民,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充分运用地处东升镇中心区、毗邻105国道的区位和交通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转变发展方式,生态效益型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基本形成了以家具生产、五金、电器制造为主的产业基地。商业集聚成型,拥有门业专业市场、花木市场、花鸟市场、美食街、商业广场和游乐场等专业市场和消费项目以及第一、第二两大综合市场。该社区在改革发展中
16、寻求新突破,以物业出租收入为增收渠道,逐步向三产发展,拉动经济发展的成功转型。 此次通过“现场看、实地听、交流议”,我们切身感受到高沙社区优化物业管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新农村建设的可喜变化,让大家进一步加深对党委、政府推进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认识,使今后施政的方针政策内涵更丰富,指导性、方向性更鲜明。镇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潜力和希望也在农村。希望通过今天的现场会,能够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找准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切实把创新发展成果转化为强农惠农富农的实际行动和发展成效,与时俱进地提出更明确的政策导向、更有效的施政方针、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目标。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
17、坚持做到思想不放松、政策不减弱、改革不停顿,求真务实,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生机勃勃的新局面。下面,我着重讲几点意见,与大家作个交流。 一、坚持科学发展,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生存之本 坊间说,钱不是万能,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农村股份分红、公益事业的投入,干部工资福利都需要花大钱。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再多的承诺也是一句空话;没有强大的财力支撑,发展经济只能是“纸上谈兵”,百姓幸福就只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因此,我们要坚定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决心不动摇,沉下心来打基础,静下心来谋发展,集聚优质要素、集合发展能量,实现东升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在新一轮发展中率先崛起。 一要以整合农村资源为核心,充分
18、挖掘村级经济发展潜力。近年来,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引导村民突破传统思路,丰富以往以单一的农业收入为主要经济的局面,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日益增加,村级财务管理严格按照镇政府出台的“三资”管理规定操作,非生产性开支得到有效控制。总的来看,农村基层发展呈现出了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均衡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的态势。高沙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标杆示范效应,该社区以村一级核算为契机,将各居民小组的土地资源统筹整合起来,划分四个物业小组,社区对每个小组提供300万元的启动资金,大搞物业出租经济,推动各小组“比、赶、超”
19、,不断壮大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同时,针对辖区土地开发强度大的问题,将低端星棚厂房改造升级,或将存量土地通过选资引资,向第三产业转移,从而实现土地增值增效。各村(社区)可借鉴高沙的成功做法,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只要有利于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激励农民生产经营热情的举措,都可以试一试、闯一闯、看一看,用改革意识凝聚发展共识,力争形成梯度辐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 二要以增强造血功能为主线,不断优化村级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我镇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加强以脆肉鲩为引领的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不断在新征程上构筑农民增收新优势,更加注重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但要看到,农村集体经济是村级
20、事务管理的财力保障,尤其是在公共服务、群众分红、社会保障公益建设等方面的刚性支出压力越来越大,延续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加重、约束增多、难度加大。因此,各村(社区)必须创新思路,摈弃“无工不富”的思想,本着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积极发展物业出租型、培育资源开发型、服务创收型、入股分红型等项目,探索跨村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激发农村创收增收活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是加快出租经济转型升级。各村(社区)要顺时应势,攻坚克难,努力打破利益固化和人情障碍,以出租经济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带动人口结构转变,提升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二是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工业化的理
21、念谋划农业,以产业化的手段提升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产业形态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推进“腾笼换鸟”、“改笼引凤”发展战略。由于各村(社区)集聚自身资源综合优势,掌握了绝大多数的空间资源,全镇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要有各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作为配合,从而以点带面推动全镇连片升级改造,只有“笼子”搞大了,才能承载更好更大的项目。例如,延伸以脆鲩游为主题休闲旅游方面。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绿道绿色生态旅游项目引入“农家乐”餐饮服务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第三产业腾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从单一
22、的发展模式逐步向投资、服务、管理等多元化实体经济的模式转变,把水产养殖、加工、休闲观光等产业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形成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形成“一村一策略、一社区一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三要以村民持续增收为重心,努力夯实村级经济发展基础。切实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根本追求,必须在发展理念上突出为民,经济实力乃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民生保障的水平,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民生改善的程度,取决于经济实力的程度。民生的改善,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来支撑和解决。因此只有做大“蛋糕”,才能保证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民生改善之中,才能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23、才能在发展中解决一系列民生问题。各村(社区)要通盘考虑自身条件,用足用活用好市镇两级的支农惠农政策,大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固本强基工程。借鉴同乐、益隆的做法,综合整治低洼低值农田发展以花卉、观光农业等生态效益农业园区。围绕农民增收创业,积极开辟农民致富增收渠道,打造农业新亮点,让村民增收休闲两不误。 二、坚持依法治理,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立业之基 面对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美好愿景,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社会大局稳定,才能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社会稳定了,经济才能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才能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得
24、到更多的实惠。一旦失去了稳定这个社会基石,也就没有了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和百姓的安宁,人民群众就不可能过上和谐安宁、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必须时刻绷紧“稳定”这根弦。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给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得到组织的关心和培养,让每一个困难家庭都能享受扶贫帮困政策,让每一位村民都能进入社会管理服务体系,让每一位公民都能依法享受权益,正常履行义务,达到社会文明进步。 虽然当前的社会形势呈现出“总体稳定、总体可控、总体向好”的良好态势,但稳定的基础仍很脆弱,稳定的形势依然严峻。要想实现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安定和谐,为东升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良
25、好条件,营造和谐氛围,还需要我们做好许多方面的工作。 12 一要以促进农村和谐善治为根本,引领农村社会治理迈出新步伐。社区善治,天下安顺。农村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末端,最容易发现管治问题,也是源头治理的根本落脚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我镇因土地承包、征地拆迁、外嫁女权益等矛盾纠纷引发的上访时有发生,加上一些群众更多地通过串联、聚集、上访等方式,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不少影响,问题的发生既暴露出我镇在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融合方面的不足,也揭示了传统社会治理模式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农村和谐善治,从政府行政观念重铸和群众自治理念再造切入,深化
26、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安全产生和食品安全工作,为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环境;要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受理群众合理诉求,真心实意地帮助化解矛盾纠纷,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聚人心的工作。广听民意方能善治民生,尤其是在决策民生工程时,要扩大民主、尊重民意,确保民生工程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群众自治不做假、依法办事不含糊,建立起“党建引领、村民自治、协同共治、强化监督、提升效能”的村级基层治理新格局。 二要以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带动农村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官风决定政风,政风影响民风。村级基层组织是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党的政策要通过基层去落实,目标要靠基层工作
27、去实现。农村党员干部处在基层工作的第一线,直接与群众打交道,是党和政府形象的一面“镜子”。其作风如何,能力大小,公正与否,大家都会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在今年1月中旬召开的镇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我们描绘了建设幸福和美东升的雄伟蓝图,重点推出几大民生项目在今年内实施,而把蓝图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现实幸福,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基层组织。我们必须看到,越是社会矛盾复杂,越是要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越是要发挥村级基层组织的作用,我们一定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更新观念、强化功能、改进方法、提高能力。要围绕抓好班子、带好队伍、
28、用好人才,进一步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村“两委”干部、农村党员队伍以及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培育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公道正派、作风民主、廉洁自律的新型农村干部队伍。要坚持把治理庸懒散问题作为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用建设的突破口,把提升工作效率作为落脚点,以治庸提能力、治懒增效率、治散正风气,努力形成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导向和氛围,促进基层干部满腔热情做好服务群众工作。要真正用好党代表工作室这个载体,发挥其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独特的作用,倾听群众诉求,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加强党代表与基层党员群众的紧密联系,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 三要以社会管理创
29、新为基础,推动管控型向服务型治理取得新转变。积极推行农村(社区)建设“2+8+n”模式,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推行社区一站式服务和网络化管理,建立以“我们都是东升人”为主题的共建、共享、共管项目方案,立足东升实际,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强化异地务工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新老东升人的思想沟通、情感归依、和谐融合。着力完善群众自治管理机制,为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形成有效的矛盾调处、利益协调机制,排查在基层,力争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完善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强化公共安全
30、体系,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实现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三、坚持民生为本,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为官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七个“更”就是我们幸福和美东升的科学内涵与奋斗目标。我们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根本追求的价值取向和核心理念,着力推动民生持续改善。就业、增收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医疗是民生之需,社会保障是民生之柱。这四大民生问题是新时期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民
31、生问题,应当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以重视并持续不断地推进改善。当前,基层农村工作纷繁复杂、社会转型期矛盾日益凸显。对这些问题,各村(社区)两委要高度重视,当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带头人,带领群众致富安居,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为己任。 一要以提高村民幸福指数为目标,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根本追求,不但要关注经济硬指标,更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村民的幸福感,是在构建和谐农村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幸福指数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也是对政府工作的考察和政府绩效的评价。幸福学的研究发现,尽管每个人追求的东西看上去不同,但终极目的都是追求幸福。人们在注重创造物
32、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创造精神生活,仅用gdp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是不充分的。提高人民的整体幸福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经济实力的增强是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根本。没有经济发展作支撑,百姓的幸福生活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保障的逐步健全正是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大力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继续健全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增加农民养老金,深化住院医疗保险,完善门诊医疗就诊办法,逐步提高医疗保险待遇,巩固和发展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扎实做好低保户、优抚对象、困难群众的帮扶和救助,推动残疾人学习和就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基础教育与社区
33、教育“双轮驱动”,实现教育强镇目标;加快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家政服务中心,改善低收入家庭和困难群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要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载体,推动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牵一发而动全身。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蓝图,连接着农村的现实和未来,起着引领各项工作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建好新农村的基础,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我们要围绕着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让广大村民真正从中得到实惠。积极推进社区规划全覆盖,强化社区建设
34、管理,确保新建农民住房全部建在规划明确的社区。配套建设公共厕所、简易路灯、排水管道等基础设施,有条件的社区实施景观改造、建筑出新等项目,对主干道及村内路网要布局合理,主次分明;通主干道路要达到四级以上标准,道路标志、标线要规范;社区内主要道路实现硬底化,新建住宅间道路可通行家用小汽车。同时,配套建设排水沟渠及垃圾集中堆放点、集中场院、社区基层组织与社区文化广场、公共消防通道及设施、社区环境污染等为主要内容进行综合整治;加快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疏通整治内河、排灌河,达到“两清一建”,即清理淤泥、清理垃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改善农村水环境。为确保每年均筹措足额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5、,我镇以市财政下拨为引导,镇、社区经济投入为主,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创建“探索引入政策性建设资金或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参与营利性项目的开发运营等。”同时鼓励乡贤、慈善机构等,采取援建、捐赠等方式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切实把我镇基本建成“设施完善、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生活富足、民主和谐”的幸福和美社区。 三要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秀美村庄建设。我镇农业在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投入品过度消耗等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单独作为一部分进行专门论述,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任务。按照生态优美、设施完善
36、、特色鲜明的要求,认真编制秀美村庄建设规划,促进村庄自然美、环境美与人的素质美相得益彰。在全力抓好东升社区示范点重点建设试点的基础上,逐步铺开全镇秀美村庄建设工作,按照“一年有亮点、两年见成效、三年成示范”要求,围绕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工作,进一步通过以点带线、以线促面,努力实现农村社区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基本健全的目标,在推进东升社区先行先试、为全镇创建探路的基础上,高沙社区、裕民社区、兆龙社区、同乐社区、益隆村、太平村以及胜龙村要全力推进,确保2013年创建为秀美村庄;同茂社区、利生社区、胜村、坦背村、白鲤村要打好基础,确保在2014年创建为秀美村庄,力争打造东升增创发展新优势的又一品牌。 12第20页 共20页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