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思性教学设计(教案)基本信息学 科数学年 级四年级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教 师杨跃进单 位夏阁镇西峰小学课题名称认识容量和升设计思路1、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体会容量的含义2、让学生观察几种常用容器,了解在日常生活里常用“升”作为容量的单位。3、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感受1升的实际意义;然后通过进一步的操作、观察,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几种常见的容器加深对1升的认识。学情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本班近三十名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大多数为留守儿童和独生子女,整体来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基础不牢,成绩差,同时,两极分化现象很严重。在学校里,遵守校规校纪方面做得也不够好,因为这个班级来自不同的教学点,情
2、况特殊。二,学习情况分析。其一,学生上进心不强,对待学习,守纪等缺乏严肃认真的态度。有不少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爱学习了。其二,作业质量不高,态度马虎。有几个同学长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三,对策与方法,其一,强化教育,致力于培养他们爱学习,主动学习,让他们逐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变被动为主动。其二,要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去对待每一名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爱心,其三,在班级建立一帮一学习小组,结对子帮扶,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其四,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
3、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一、 教学“容量”。1 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2. 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 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
4、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二、 认识“1升”1. 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2 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3 继续感受
5、1升水多少。(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2)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三、 练习。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板书设计认识容量和升容器:水杯、纸水杯、冷水杯、量杯容量单位:升 L作业或预习做练习二的第2、3题。自我评价1.在教学时间上的安排还需要加强。2.在教学手段上有待新的突破。3.师生互动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杨老师本节课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教法
6、得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加强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较为明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不足之处可能就是教学时间上的安排不太紧凑。 评议一单位:夏阁镇西峰小学 姓名:万桂兰 日期:2014.9.3教学反思 教学升和毫升,考虑到学生平时很少关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容量单位时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1、课前准备充分。我准备了大小杯子若干个,1升的量筒、棱长1分米的小正方体等等,每一小组也都有水杯、水槽、饮料瓶以及相应的水等,准备好一切教学用具。 2、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践性以及教育性。在教师做了实验让学生初步感知1升的水究竟有多少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己探究和感知1升究竟是多少,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实践能力。 3、通过告诉学生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20分钟浪费1升的水,推出1小时、1天、1年所浪费的水,以及这样的水可以提供给多少人饮用,从而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最后还送给孩子们一句话:请节约每一升水! 4、注重学生的估计能力。不管是教师自己演示还是学生的操作中,都要注重让学生先估计然后在操作,这样也培养了孩子们的估计能力。因为估计能力是我们新课标中所重视的一个能力的培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