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鸽巢问题教学设计张新军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1。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鸽巢问题”的基本结构,理解“总有”和“至少”的含义,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的方法,利用枚举法和假设法,探究“鸽巢问题”。体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的原理,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四、教学难点:理解“鸽巢问题”,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五
2、、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导入新知老师说:老师有神奇的魔力信不信?(不信。)那我们就来试试。规则: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让5名学生各抽取一张。老师说:抽取同一种花色的至少有2人。照此再抽取两次。老师说:总有一种花色至少有2 人抽到。(预设:有同学会说:有一种花色3人抽到。)引导学生理解:至少(最少,起码),总有(一定)。引入新课:并不是老师有什么魔力,不过是动脑推理的结果。这个扑克牌游戏中蕴含着一个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研这个神秘的数学原理。(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猜想:出示例题1情境图: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大家猜一猜可会有什么结果?(1)学生猜想: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
3、支铅笔。(2)把题目补充完整,并再次让学生说说“总有”和“至少”的含义。2、验证:(1)思考一下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实验法、画图、计算、推理(给每组提供3个纸杯,4支铅笔,但不强求学生必须用。)(2)分组用喜欢的方法验证。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3、汇报交流:(1)枚举法:引导学生有序的摆列出所有方法,并让学生对照4种方法解释“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支铅笔”。如果没有笔筒和铅笔怎么办?引导学生用“数的分解”。教师解释说明:像这种把所有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在数学上叫枚举法。(2)假设法:用枚举法来分析这一结论比较直观、易于理解,但枚举法也它的局限性,如果数据比较大,用枚举法就不太容易操作。
4、你能用更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就能得到这个结论吗?学生思考并说出方法:先把每个笔筒中各放1支铅笔,还剩1支,这支铅笔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支铅笔。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a.为什么每个笔筒里各放一支?(每个笔筒中各放一支是为了让每个笔筒中的笔尽可能少,如果每个笔筒中的笔尽可能少的情况下都符合要求,那么其它情况一定符合要求。) (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则通过“把一个笔筒中变为0支,而另一笔筒中则会出现2支”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先在每个笔筒中各放1支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笔筒中的笔尽量少”。)b.先在每个笔筒中各放1支也就是我们数学上说的什么?(平均分。)c.平均分的目的是什么?(让每个笔
5、筒中的铅笔尽可能少。)指名学生重述这一方法:假设每个笔筒中各放1支,那么还剩1 支,这支铅笔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支铅笔。教师解释说明:这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假设法。同桌互相重述这种方法。4、构建模型:(1)用我们刚学的方法来说明解释下列问题。把5支笔放入4个笔筒中,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支。为什么?把6支笔放入5个笔筒中,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支。为什么?(2)把 支笔放入 个笔筒中上,总有一个笔筒中到少有2支。(3)总结: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笔的支数比笔筒个数多1,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支笔。能不能用这一原理解释下列现象:a.把10个苹果放进9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2
6、个苹果。b.6只鸽子飞进5个鸽巢,总有一个鸽巢至少飞进2只鸽子。教师解释说明:在数学中我们可以把笔、苹果、鸽子看成“待分物体”,笔筒、抽屉、鸽巢看成 “抽屉”,那么 “笔的支数比笔筒个数多1,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支笔。”这句话怎样说更完善?学生总结:“待分物体”个数比“抽屉”个数多1,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有2个“待分物体”。6、揭题:出示有关这一原理的资料,揭示课题:鸽巢问题。(三)拓展应用,巩固新知1、思考课前抽取扑克牌的游戏,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下。2、三个小朋友一起走,他们至少有两个人性别相同。对吗?为什么?3、随意找13名同学,他们中至少有2个人的属相相同。为什么?4、课本68页做一做第1题。(四)小结: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