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壳式换热器优化设计与应用管壳式换换器在化工生产工艺中,主要适用于液相流体之间、气体流体之间及气液两相流体之间的换热,达到回收余热,消除废热的目的,因其具有制作简单,操作及维护维修均较方便的特点,所以应用应用范围比较广范。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和造型的核心与其他换热器的设计一样,首先考虑的是传热面积,其次再确定换热器的其他尺寸及换热器的型号。计算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必须先确定总传热系数K和平均温度差tm。由于总传热系数K值与换热器的类型、尺寸及流体流向等多个因素有关,tm与两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向、加热(或冷却)介质终温的选择等有关,因此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通过计算和比较才能设计出适宜
2、的换热器设计。第一、流体流径的选择:流体流径的正确选择,即哪种流体走管间,哪种流体走管内,不仅对换热效率有重要作用,而且对设计投入运行后的维护维修,安全操作均有很大的关系。1)含杂质不干净的流体(如酸冷器、汽机冷凝器的循环水)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内,在维护时,清洗管内比较方便。比如在清洗冷凝器或换热器时使用高压水枪可快速的完成检修任务。2)有腐蚀性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和管子同时受腐蚀,而且管子也便于清洗和检修。如:利用105%发烟硫酸生产流体三氧化硫时,三氧化硫蒸发器(管壳式换热器的一种)内105%发烟硫酸走管内,在生产过程中,当管子受腐蚀泄漏时,根据出口酸温可简单的判断出故障,对操作人员的
3、危害机率很小;维修时,在管子两端加盲堵即可。3)相对压强高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受压增加设计时壳程金属消耗量,节省材料,降低设备制作费用。4)饱和蒸汽宜走管间,以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而且蒸汽比较干净,它对管间壳程的清洗无要求。三氧化硫蒸发器也是这方面的实际应用。5)有毒流体宜走管内,使泄漏机会较少,可降低危害风险系数。6)被冷却的流体宜走管间,可充分利用设备外壳向外散热,增加冷却效果。如硫酸生产中使用的酸冷器、蒸汽冷凝水冷却器等7)黏度大的流体或流量较小的流体宜走管间,因流体在有折流挡板的壳程流过时,由于流速和流向的不断改变,在较低雷诺数Re值(100)时,即可达到湍流,以提高对流传热系数。
4、30摄氏度时,98硫酸的黏度为15mPas,水的黏度为0.80 mPas,由此可得硫酸的相对黏度远远大于水,酸冷器酸走管间也就是必然的了。8)对于刚性结构的换热器,若两流体的温度差较大,对流传热系数较大者宜走管间,因壁面温度与对流传热系数值大的流体温度相近,可以减少热应力。以上从流体本身特征上对流体流径的选择进行了描述,往往这八个方面不能同时兼顾,在设备初期选型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抓住设备选型的主要矛盾,即解决问题的根本问题。例如,选用管壳式硫酸冷却器时,可先考虑循环水管路的检修与清洗,再根据总传热系数核对对流传热系数和压强降,来选取最佳方案。第二、流体流速选择增加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速,可大大
5、增强对流传热系数,减少污垢在管子表面上沉积的机会,即降低了污垢热阻,使总传热系数增大,从而可减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但是,流速的增加,又使流动阻力增大,动力消耗就增多。所以选用适宜的流速要通过经济衡算才能确定。另外,在选择流速时,还需考虑结构上的要求,例如,选择高的流速,使用管子的数目减少,对一定的传热面积,不得不采用较长的管子或增加程数。管子太长不易清洗,并且一般管子都有一定的标准;通过将单管程变为多管程提高流速使平均温度差下降,等等这些都是在选择流速时应考虑的问题。第三、流体两端温度的确定如果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温度都预先由工艺条件规定,当然就不存在两端温度的选取问题。若其中一个流体仅已知进
6、口温度,则出口温度应由设计者来确定。例如用冷水冷却某热流体,冷水的进口温度可以根据当地的气温条件做出估计,而换热器出口的冷水温度,便需要根据经济衡算来决定。为了节省水量,可让水的出口温度提高些,这样就必须加大传热面积;反之为了减小传面积,则要增加水量。这两项要素是相互矛盾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因此一般来说,设计者可选取两端温差为510摄氏度。水资源缺乏地区,应选用较大的两端温差tmax;相对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宜选用较小的两端温度差tmin。第四、管子的规格和排列方法在选择管子的规格时,应尽可能提高流体流速,以取得较高的雷诺数Re,使流体达到湍流状态,就必须采用小管径的管子,但一般不能超过规定的
7、流速范围。对于易结垢、黏度较大的液体宜采用较大的管径。我国目前试用的管壳式换热器系列标准中仅有25x2.5mm和19x2mm两种规格的管子;管子规格的选取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管子的长度的的选择,管子长度的选择以清洗方便及合理使用管材为原则,长管不便于清洗,且易弯曲。一般出厂的管子长度为6米,合理的换热器管长应为1.5米、2米、3米和6米。标准系列中也以这四种规格的管长为基本尺寸。此外管长和壳径应相适应,一般取L/D为46(直径小的换热器可取大些)。管子的排列方法,主要有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直列和正方形错列等。不同的排列方法有各自的优点,等边三角形排列的优级点有:管板的强度高,流体走短路的机会少
8、,且管外流体扰动较大,因而对流传热系数较高;相同过程内可排列更多的管子。正方形直列排列的优点是:便于清洗列管的外壁,适用于壳程流体易产生污垢的场合;但其对流传热系数相对正三角形较低,正方形错列排列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与直列排列相比,对流传热系数可适当地提高。管子在管板上排列的间距t(指相邻两根管子的中心距),随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方法不同而异。通常胀管法取t=(1.31.5)d0,且相邻两管外壁间距不小于6mm,即t(d0+6)。焊接法取t=1.25d0。第五、管程和壳程数的确定有时换热器的管内流体的流量较小,或因所需传热面积较大从而所需管数很多,就会因流通面积的增大使管内流速较低,因而对流传热系
9、数较小。为了提高管内流速,可采用多管程。管程的增加,导致管程阻力加大,增加动力消耗费用;同时多管程会使平均温度差下降;此外多管程隔板使管板上可利用的面积减少。在换热器设计时应考虑这些问题。一般情况下,在系列标准中管壳式换热器管程数有1、2、4、6程等四种。采用多管程时,应使每程的管子数相等。当温度差校正系数t低于0.8时,可以采用壳方多程。如壳体内安装一块与管束平行的隔板,流体在壳体内流经两次,称为两壳程,由于壳程隔板在制造、安装和检修等方面都有困难,帮一般不采用壳方多程的换热器,而是将几个换热器串联使用。以代替壳方多程。第六、折流挡板在壳程内安装折流板,使壳程间的流体在壳程内的流速和流向不断
10、改变,即使在流速较低时也可以达到湍流,使湍动程度加剧,以提高壳程内流体的对流传热系数。折流板的形式有多种,有圆缺型、环盘形和弓形等。最常用的是圆缺型折流板,切去圆抽弓形的高度约为外壳内径的10%-40%,一般情况下取20%-25%为最佳效果。另外折流的间距h为外壳内径D的0.21倍。在标准系列中折流板间距h规定:固定管板式的有150 mm、300 mm、600 mm三种,浮头式的有150mm、200 mm、300 mm、480 mm和600mm五种。根据流体特点不同,根据实际选取板间距,正确的选取板间距,是提高壳程内流体传热系数的主要途径。第七、外壳直径的确定换热器壳体直径的选择,当根据计算出
11、的实际管数较少时,可依据管径、管中心距及管子的排列用作图法确定壳体的内径;但是当管数较多,又要反复计算时,作图法就太麻烦了,一般在初步设计时,先分别选定两流体的流速,然后计算所需的管程和壳程的流通截面积,在系列标准中查出相应的外壳直径。待全部设计完成后,仍应用作图法画出管子排列图,在作图时,为了使管子排列均匀,防止壳程内流体走短路,可以适当增减一些管子。第八、换热器材料的选用。根据换热器内流体操作压强、温度及流体的腐蚀性等特点,可根据管程和壳程流体物质的不同特点分别选取材料,进行制作。还可根据操作压强的不同,温度的不同,分别选取力学性能不同的材料。以减少设计制作费用。第九、流体流动阻力对于换热
12、器管程流动阻力,可按管道的摩擦阻力公式进行计算,对于多程换热器,总阻力等于直管阻力、回弯阻力及进出口阻力之和,计算较为简单。对于壳程阻力由于壳程内流体的流动状况比较复杂,因此计算结果各不相同,最常用的有埃索法计算壳程压强降公式。一般来说,液体流经换热器的压强降为10100Mpa,气体的为110Mpa 。设计时,换热器的工艺尺寸应在压强降与传热面积之间进行利弊权衡,使之既能满足工艺要求,又经济合理。另外,换热器的制作附件的制作也较为重要,对设备的换热效果都有较大的影响。如封头的形式对管内流体的均匀分布有一定的影响。缓冲板的安装可防止流体进入换热器时对管束的冲击;安装导流筒可消除管板间及进出口的流动死角;安装放气孔,排液孔,可消除不凝气体和多余的冷凝液;接管的选取也较为重要,避免进出口的瓶颈效应。总之,换热器的优化设计与选型,是一个相对较复杂的设计过程,往往有时候会在多个因素上发生矛盾,各因素不能兼顾,这时就必须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以解决主要矛盾为目的,兼顾其他方面,使换热器设备更加科学,经济合理。7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