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级数学上册《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连加、连减》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65页的教学内容。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
2、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三、教学具准备:课件 小棒 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 )、口算训练,日积月累 在大屏幕上出示口算题: 4 + 2 = 2
3、 5 = 9 – 2 = 5 + 4 = 2 + 2 = 6 + 3 = 7 + 3 = 7 – 4 = 9 – 1 = 4 + 5 = 8 – 4 = 2 + 6 = 4 + 3 = 9 – 6 = 3 + 4 = 4 – 4 = 8 + 2 = 7 – 5 = 3 – 1 = 7 – 6 = 学生只写答案,之后全班交流(请学生一一到讲台上讲解),及时更正。 【反思:口算训练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每节课前的5分钟口算训练可以起到较好的训练所用。并且本课的口算既是
4、为了复习旧知,又为下面初步感知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关系打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连加,探究连加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大森林吗? 生:喜欢 师:可是森林里有一棵大树生虫子了,怎么办呢?有几只小鸟发现了,它们就一起飞来给大树捉虫子。大家注意看,先来了几只小鸟? 生:5只。 师:可是树上的虫子太多了,它们就向朋友们求救。大家看,又来了几只小鸟? 生:又飞来2只 师:旁边还有一只小鸟说:“我也来帮忙!”现在请大家仔细看图,现在图中由几部分组成? 生:3部分 师:哪三部分? 生1:5、2、1 生2:左边、中间和右边 生3:树上的、先飞来的、又
5、飞来的 师:我们看5表示谁呢? 生:树上原来的 师:2呢? 生:先飞来的 师:1呢? 生:后飞来的 师:谁能再说说? 生4:树上的5只、先飞来的2只、又飞来的1只。 师:谁能用数学语言把这副图说一说? 生5:树上有5只小鸟,先飞来2只,又飞来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 师:谁还想说说?(再指名说一说)自己大声的说一说。(生自己说) 师:在整个过程中,小鸟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生:变多了! 师:那我们该用加法还是减法? 生:加法! 师:想一想该怎么列式呢?(让学生稍想一想)谁来说一说? 生6:5+2+1 师:大家认真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课前口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6、 生7:这个是3个数的加法,课前的口算是两个数的加法。 师:观察的真仔细。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连加。(师板书,生齐读课题)那这个算式怎么读呢? 生:5加2加1. 师:怎么算呢?自己在本上算一算,一会儿范老师找同学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自己在本上计算) 生8:我是先想5和2组成7,7再加上1等于8。 师:谁还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9:我先想5+2=7,再想7+1=8,所以5+2+1=8 师:还有谁想说? 生10:我先想5和2组成7,再想7+1=8,所以5+2+1=8 (师生一起说思路,师板书思路图) 【反思:通过有趣的情景图引导学生逐步开始观察和思考
7、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学前班的学习经验,连加连减已经不在陌生,所以,我这里就侧重于让学生学会看图、说图意,并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重在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逐步学会整理自己思路。】 2.巩固连加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连加和它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请看老师用小棒摆一幅图,大家可要仔细数清楚哟。 (师摆小棒) 师:老师先摆了几根小棒? 生:4根 师:老师又摆了几根? 生:2根 师:又摆了几根? 生:3根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谁能把这幅图说一说? 生11:原来有4根小棒,又摆了2根,又摆了3根,现在一共有几根? 师:谁能说的更清楚? 生12:左边有4根小棒,中间有2根小棒,右
8、边有3根小棒,一共有几根小棒? 师:好!自己在本上写算式。(生自己写) 生13:4+2+3=9 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3:先算4+2=6,再算6+3=9。 (师生一起说算法) 师:接下来范老师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摆一摆小棒。 生14到黑板上摆小棒:左边摆1根,中间摆2根,右边摆2根。 师:请大家看着这幅图自己写算式。 (生自己写,并请一名学生板演,之后全班交流。) 师:刚才我们解决连加问题时是怎么算的? 生:先算前两个,再把它们的得数加上第3个数。 师:嗯,说的很好,也就是说我们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 【反思:在巩固练习中,先是我引导孩子们摆图写算式,之后就是放手
9、让学生自己摆图写算式,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不足的就是课前考虑到一年级孩子们的课堂组织比较困难,原本计划让每个孩子自己摆小棒的环节给取消了,只是让一名学生上台摆小棒,这个参与面太小,没能很好的培养每个孩子的动手能力。】 3.认识连减,探究连减计算方法 师:8只小鸟齐心合力帮大树捉虫子,不一会儿,虫子就要捉完了,1只小鸟说:“快完了,我先走吧。”又有2只小鸟说:“我们也走吧。”(师边说边变换图形。) 谁能说说这幅图? 生:一共有8只小鸟,先飞走1只,又飞走2只。还剩几只? 师:那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生:用减法。 师:自己试着算一算。(生自己做,请一名学生板演,之后全班交流)
10、师追问:这里的8是指什么? 生:原来一共的。 师:那1呢? 生:先飞走的。 师:2呢? 生:又飞走的。 师:那得数5指的是什么? 生:剩下的小鸟。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先算8-1=7,再算7-2=5,所以8-1-2=5。 师: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见过的减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这里是三个数连减,以前的是2个数相减。 师: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第二个内容:连减(师板书) 4.巩固连减 师:接下来我请一位小朋友来用小帮摆一副连减的图,请大家仔细观察。 (一生到黑板上摆小棒:先摆6根,然后拿走1,又拿走2根。师生一起说图意) 师:请大家写出算式,
11、写完后同桌交换检查。 (生独立完成后,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师生小结:连加和连减时我们一般都先算前两个数,再把它们的得数加(或减)第三个数。也就是说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反思:有了连加的学习经验之后,连减就采用了半扶半放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三)、闯关练习,巩固新知 (大屏幕依次出示问题,先让学生说图意,再独立列出算式,最后全班交流。) · 1. 连线。 查看答案 · 2. 口算: 6+8= 17-9= 13+4= 8+5= 4+2-3= 6
12、0+5= 10-3-4= 4+5-9= · 查看答案 · 3. 小明带着2张5元,1张1元的人民币来到商店准备购买一些文具。 1.小明一共带了( )元。 □○□○□=□ 2.这些商品最贵的是( )元,最便宜的是( )元。 3.小明想买一个书包和一本字典,他带的钱够吗?为什么? 4.小明想把他带的钱全花完,他都可以怎样买? 查看答案 · 4.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7= 10-6= 7+8= 5+8= 9-7= 4+9= 3+8= 9-2= 7-6+5= 6-5+9= 2+0+4= 10-4+3= 2
13、5-4= 6-3+4= 1+4+5= 8-5+6= · 查看答案 · 5. 直接写得数。 7+6= 8+3= 8-5= 10-6= 8+7= 9+4= 9+5= 10-8= 6+9= 4+8= 5-0= 5+8= 0+12= 1+9= 5 +2= 10+10= 8-4= 20-20= 7+3+5= 9-9+5= 6+7-3= 7+7-7= 10-8+7= 16-6+ 10= · 查看答案 · 6. 捉迷藏。 【反思:让学生先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较好的培养了学生党语言表达能力,但是由于到了后半节课,一年级孩子注意力开始不够集
14、中,有部分学生学习效率在逐渐下降,怎样在练习环节也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还需要继续深入思考。】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连加连减。 师:连加连减该怎么计算呢? 生: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进行的,也就是说要先算前两个数,再把它们的得数加(或减)第三个数。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就是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我们学习连加连减还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大家课后还可以找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连加连减来解决的,比比谁找得多! 【反思:学以致用,让孩子把所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对一年级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 《连加连减》课堂教学实录 三道小学 李丽杰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