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8 ,大小:913.25KB ,
资源ID:654314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6543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涵、运行逻辑与实践遵循.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涵、运行逻辑与实践遵循.pdf

1、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 年第 6 期12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涵、运行逻辑与实践遵循延 明(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置于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加以把握,相比于资本主义文明开创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优势,可以从创新突破、优化置换、辩证扬弃三个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性内涵加以理解与把握。同时,透过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政治保证、根本方向、价值理念、构成要素、坚守底线、方法遵循六个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运行逻辑进行系统阐释,立体式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层次结构和动态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

2、明和生态文明等方面为切入口,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为实践指向,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遵循。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运行逻辑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83(2023)06-0012-08在 2021 年建党百年的“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原创的独立概念提出,得到了学界的热议和争相解读1。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本质要求、战略安排以及重大原则进行了系统性阐释和权威性解读,形成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新阶段、新要求2。当前,国内关于

3、“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但学界仍存在对相关运行逻辑和实践指向分析的不全面、不清晰之处。据此,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入研究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论述,从而得到其相对于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性内涵,分析凝练“中国式现代化”的运行逻辑及实践遵循,对学界提出了深刻要求,这既是当下“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应有之义和必然之举,也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内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前提和理论基础,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走向体系化、深入化具有重要影响。收稿日期:2023-05-05基金项目:2021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项目编号:21BK

4、S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延明(1992),男,山西临汾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6 期13一、“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性内涵“现代化”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贯穿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但显然,报告中的现代化是指“中国式现代化”,这与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系列变革进而经圈地运动、殖民掠夺而产生的西方式现代化具有明显不同。毋庸置疑,现代化浪潮源自西方,西方的先发内生型现代化对全球产生了极大的示范效应,使各国的现代化探索或多或少地带有西方模式的深刻烙印,甚至产生“现代化=西化”“现代化=工业化”的严重误区,进而在推广至发

5、展中国家的实践里产生了种种困境。而“中国式现代化”则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它是中华民族经百余年探索后对“西方式现代化”做出突破、置换和扬弃而得到的,形成了对“西方式现代化”内涵的重大超越。(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的主动创新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对西方式现代化创新与突破的过程。就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展开脉络看,它表现为“历史的选择”和“选择的历史”辩证互动过程,最终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首先表现为“历史的选择”,是历史通过选择逐浪淘沙的过程。在世界市场的推波助澜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情况下的中国更多是被强行纳入

6、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经历了一段西式现代化方案“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尝试运动。对“怎样现代化、选择怎样的现代化道路”这一重大问题的解答更多处于“模仿”阶段。中国社会各阶层对现代化的“模仿”经历了“中体西用”“西体中用”甚至“全盘西化”,其中包含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等西方式现代化方案的陆续登场,相继发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等以西方式现代化为模板的行动方案,但由于上述方案创新性不强、中国化不足,或未能立足中国实际,或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故均未被历史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对“西方式现代化”的尝试更多地表现为模仿和被动接受。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

7、化,现代化怎样选择、如何进行的主动权掌握在国人自己手中,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的尝试和探索都可以归结为主动突破和能动创新现代化方案的历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大势、具备高度的历史清醒在纷繁复杂的国情中主动引领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由被动接受转为能动创新、有为选择的历史,即完成“被选择的历史”到“选择的历史”转变的过程。其与“历史的选择”阶段有本质不同,更多地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掌握现代化主动权、发挥创造性、积极创新的历史进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提出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再到改革开放后明确提出本世纪中叶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直至

8、党的二十大报告庄重提出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历史主动精神愈发清晰地贯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先锋队带领中国人民化被动为主动,进而能动创新得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至今,“中国对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从生搬硬套到辩证扬弃的艰辛历程,实现了从“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在现代化”的关键扭转3。(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的优化置换中国在长期的实践和摸索后,在吸取和利用西方式现代化一般规律和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发现了西方式现代化固有的缺陷,并用中国在现代化方面的新理论、新经验、新认识加以优化置换,形成自己的中国式现代化方案。具体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分别用

9、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学说的科学内核置换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认识论缺陷,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思想精华置换了西方技术理性下对现代化的刻板认知,用中国的现代化经验优化了西方式现代化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方案的经验盲区,使现代化内涵得以完善。首先,“在现实起源的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4中国国情决定了其现代化必须以一场彻底的工农革命为现实基础,而这场社会革命又历史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6 期14性地走上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路径,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学说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展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更新、认识论上的指引。而中国也用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学说的

10、真理性和实践性,为现代化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核。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潮流汇入了中华文化优秀基因。中华文明的人际和谐之学、知行合一之学、协和万邦之学都对现代化起着重要作用。现代化在中国的推进过程也是其同中华文明交融碰撞的过程,其内涵和进程已经被内在地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转化而成的“文化传统”构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基因的根基”5。如福山等人认为,中国在秦汉就已经有了“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理性化”萌芽。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智慧和思想精华使现代化理论更有亲和力6。最后,中国式现代化优化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作为一个东方的人口大国,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模式、苏联

11、模式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模式,它补充了发展中国家在不侵略、不殖民、不转移矛盾的前提下走向现代化的路径空白。(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辩证扬弃中国的现代化在摆脱“学徒状态”进入“自我创新”的过程中,发现西方式现代化的经典认识存在诸多需要突破的弊端和误区,根深蒂固的西式现代化理念在各层面严重制约着发展中国家根据国情进行现代化实践的进程,亟需对其现代化模式进行辩证扬弃,从而催生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现代化新范式的出场。“中国式现代化”在突破并补充西方式现代化过程中扬弃了其对“现代化”的思想惯性和认识误区,摒弃了西方式现代化的顽瘴痼疾,在多个维度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误区、盲区进行了突破

12、和修正。具体地看,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扬弃了以资本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扬弃了西方式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突破西方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规避了西方政治现代化中的民主困境;以“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扬弃了西方式现代化过程中地域分化的缺陷;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要求扬弃了以往现代化过程中重物质轻人文,见物不见人的消极弊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扬弃了世界市场形成以来主导国际关系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丛林法则。可以肯定地讲,“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式现代化”之内涵的创新、补充、突破和超越。但仍需注意

13、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两者并非绝对对立关系,现代化进程中包含的普遍性因素和共通性环节是任何国家和民族所不能跳脱的。特别是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中积累的经验优势和现代化实践仍有许多精华,“中国式现代化”只有在与世界其他“现代化”方案、模式和路径的学习、借鉴和讨论之中,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二、“中国式现代化”的运行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涵、本质要求、战略安排及原则进行了更加全面的解读,蕴含着对“中国式现代化”运行逻辑的的深刻阐明,内嵌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保证、根本道路、价值理念、构成要素、底线和方法遵循的周密安排,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运行和实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4、。(一)政治保证:坚定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在 14 亿人口的东方大国推进现代化需要强有力的政党作为政治保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逻辑得以有序运转的领导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7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是党在新时代的核心任务,党既是这一目标的提出者、探索者,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担当者、引领者。首先,作为具有探索现代化丰富经验的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现代化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经验、可靠的实践总结和科学的规律认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作为建党目标之一,长达百余年的现代化革命、建设和

15、改革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6 期15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和发扬斗争精神等宝贵的思想精华,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现代化征程的经验升华和理论宝库。其次,作为政治形态上高度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具备敏锐的政治判断力、科学的政治领悟力、强大的政治执行力,这使党的领导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的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继续恪守“三个务必”的精神,完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三件大事”,找到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方法“自我革命”,这意味着党的领导在各方面更加成熟可靠。党在领导全国开展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统

16、筹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形成独特而强大组织保障。(二)根本道路:坚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8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道路的现代化,这是对我国现代化根本方向的锚定,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运行不变形不走样的根本。走怎么路、举什么旗是一个国家的重大抉择,道路对则国家稳。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路径不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上运行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战略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化强国。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现代化

17、提供了可靠而有力的政党制度支持,既有领导核心的保障作用,又有民主党派的建言献策机制,合理有效的政党运行机制为我国现代化事业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空间。其次,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为我国现代化抵御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提供了制度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调控机制和市场机制更好地配合,有效阻止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经济危机在中国发生。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的国家权力监督和运行机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成熟稳定的民主权利运行机制和人民意见表达及反馈制度。现代化过程中的人民群众诉求可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相关制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表达自身的利

18、益诉求,有力地化解了社会矛盾,为现代化提供了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三)价值理念: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当今社会正处于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历史洪流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邯郸学步”,“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它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逻辑的目的初心、力量源泉和价值旨归,是“中国式现代化”运行逻辑中的价值引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7“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实践和改革确立了价值导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群众深度参与、集体贡献的历史

19、性进程,人民群众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根本推动力,是实践者更是监督者。因此更应该坚持以人民群众和国家整体利益作为谋划现代化工作的起点,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得到发展和捍卫作为推进现代化的根本价值旨归。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原则,加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等重大举措,预防了现代化进程中有可能出现的脱离人民群众的潜在隐患和阻碍,为未来制定政策路线及方针锚定了根本价值旨归,避免发生西方“见物不见人”等违背人民根本利益的片面现代化的现象。总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已深深镌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运行逻辑之中,“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已

20、贯穿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始终。(四)要素构成:坚定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中国要后来居上,就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9这意味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三大产业渐次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当然也不能走重工业优先的老路,必须“并联式”地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内容统筹考虑。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运行全局看,我国的现代化逻辑是并联式统筹推进的,这是根据历史和现实正反经验而得到的新道路。基于对中西之间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和发展路径的对比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选择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6 期16了“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的战略,是从现在

21、起到本世纪中叶最终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领域分别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等宏伟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考虑国内风险和国外挑战的全面现代化,这既是基于国情的现实要求,也是在西方现代化教训之后的经验总结。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西之间的现代化背景是根本不同的。以往的西方现代化处于工业革命优先发生、世界市场初具规模的全球背景下,其现代化是具备安全环境,使其可以任由工业化和商业贸易自由发展,用技术和资本撬动社会、生态和精神世界等各领域的渐次现代化。而我国为抓住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必须将社会各领域的现代化“五位一体”式地同时推进,统筹现代化在各

22、领域的速度和质量,不偏废、不极端地稳步使中国各领域的现代化目标以既定方案顺利推进。(五)坚守底线:坚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近现代中国始终处于双重压力之下,一方面,中国有积累社会物质财富并带动国内现代化的传统任务;另一方面,还面对追赶和平衡西方社会后现代化和数字经济带来的新问题。为此,必须坚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因此,在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时,还“要处理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10。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结合,抓住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基础之重点的同时,协调推进各领域的现代化进程。将“

2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使中国的经济规模和质量同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建成开放型、现代性、市场化的经济体系,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逻辑底线,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经济支撑和物质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认识到“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技术基础需要以发展经济作为可靠保证,如果没有经济的稳定发展作为保障和前提,那么物质技术基础就无从谈起,中国式现代化在各领域所独具的优势也不可能显现。基于对现代化规律的客观认识和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在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仍将必须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底线。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看,具备良好的经济基

24、础是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开展的前提。同时结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看,我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要以发展经济为优先任务,以追平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显著差距作为优先任务。经济基础既决定着我国现代化的推进效率,又决定着其全面展开的质量。当前,虽然我国经过改革开放 40 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经济的质量和经济发展成果的人均占有量上仍有很大的差距,务必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7。(六)方法遵循:坚定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基于巨大人口规模、共同富裕、物质和精神协调、人与自然协调

25、的基础上。对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国式”的论断是基于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客观反映,是基于中国国情、现代化客观规律、发展需求而总结提升得到的,这条主线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实践之中。以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统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它深刻把握了我国现代化之与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模式之间的不同的哲学基础。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旗帜鲜明地表明中国开展的现代化既非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又非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更不能简单归结为混合式现代化模式,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大框架下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高阶形态”11。中国式现代化是不断

26、根据新时代新阶段的客观实际探索而形成的,是具有明显中国特色、浓厚中国底蕴、深刻中国文化基因的现代化道路,是我国基本情况和现代化实际的经验凝练。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现实与历史相贯通的大视野,体现理论与实践需求相结合的创造性,其鲜明特色对应于中国的客观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有的放矢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根本路线和政策不偏废不走形的思想法宝。另一方面,对“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也要从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6 期17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地推进现代化。基于对中国现代化复杂实际的深刻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

27、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12 换言之,中国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才能跳出传统现代化的窠臼。通过深入研读和系统回顾,可以发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现代化各方面的部署有的放矢地提出了相应的现代化目标和具体举措,从微观上提出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相适应的,具有针对性、指向性和协同性的配套措施,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同理论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也是根据国情协同推进、科学部署的新现代化方案。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指向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归根到底要落脚为实践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提纲挈领地系统凝练,同时还对其实践指向进行了规

28、划,其在各部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家安全、国防与军队等方面将中国式现代化落实为具体实践方略。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关键五年里,这既是对在各领域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开展现代化建设的科学部署,也是对“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宏伟命题的具体回答,使中国式现代化以切实可行的实际举措和方向路径得以展现,也使现代化建设在各领域各方面得以高度统一、互相呼应。(一)经济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务必实施相关举措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经济开始由追

29、求高速度向追求高质量转型,这既是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之举。要看到,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需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仍需巩固、城乡发展差异仍需弥合、协调区域发展仍有难点、扩大对外开放面临瓶颈,现实中发生的多方面挑战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更深刻的要求、更迫切的需求。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展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下,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亟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理念加以规范和指导。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首先,要构建高层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基本经济制

30、度,深化国企改革以及为民营企业培育更好的营商环境。其次,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支持实体经济和推进新型工业化,布局物联网优化产业布局,把我国打造成制造业强国。再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发展科技农业,深入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同时,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加快东部现代化步伐以及支持大城市群的重点发展。最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运用我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吸引国外投资,加快国内外双循环,做国际贸易规则的参与者和制定者、贡献者,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为“一带一路”高质量推进提供助力。这一系列新举措为我国避免了在现代化过程中落入“中等收入

31、国家陷阱”抑或进入“福利社会养懒汉”的窘境,为经济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二)政治现代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现代化的重要维度,自古希腊以来民主就被不断实践和完善,其本意为“多数人的统治”。但时至今日,民主的内涵和形式却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不同意蕴。全过程人民民主则是基于我国国情对我国民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我国政治文明现代化的时代化成果,它弥补了西式现代化过程中对民主理解的缺陷,改写了政治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新高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人民民主既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32、”7人民民主是体现我国政治文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将实现人民民主作为政治现代化的愿景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概念则是对政治文明现代化的时代回应。全过程人民民主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6 期18“强调的是民主的人民性、全面性、广泛性、过程性、有序性、有效性”13,是全面超越西式民主的民主新形态。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持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设计逐渐成熟、程序运行逐步流畅、操作细节更加规范,是经得住时间考验和群众检验的民主形态。因此,从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史上看,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践行以“人

33、民”为主体的民主形态的重大突破,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政治领域的深刻写照。它超越了西式民主的虚伪性和拜金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真切可靠的民主程序、有高效管用的民主成效,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呈现出政治性、人民性、广泛性与真实性特质14。它的推行和实践使中国的政治文明现代化程度大幅提升,为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益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文明领域的推进和重大突破。(三)文化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实现人民的精神世界丰富同样重要。曾几何时,人类面对工业革命以来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一度迷失在对物质的占有欲和征服欲中,人类精神家园被资本逻辑所主导、征服

34、和占有,进而产生了种种落后文化和消极文化,与现代化初衷背道而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它蕴含着对以往现代化过程中重物质轻人文弊端的抨击,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对等重要性进行了确认,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式经典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我国高度重视精神文明现代化的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丰富人民的精神境界,为我国精神文明现代化筑牢了坚实的思想长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15习近平总书记科学阐明了精神文

35、明建设、全面现代化之间的有机联系,指明精神文明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筑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现代化的精神根基,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支撑把舵领航、凝聚思想共识、激励集体意识,进而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四)社会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趋势,是保障社会有序运转、和谐繁荣的必然之举。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中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对现代化的事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物质基础的决定性意义以及现实紧迫性上看,学界在研究共同富裕的同时对物质财富的分配问题的研究和侧重则较多,但绝不能忽视共同富裕对精神财富和人文领域对

36、共同富裕提出的内在要求。因此,“共同富裕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概念,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跃升、整体有机辩证地推进。”16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7这一论断直接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同共同富裕问题相联系,精准显示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现代化本质和目标理解的根本性差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区分社会主义现代化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维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引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同时,逐步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到更重要的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中国式现代化避免走西方贫富分化的老路制定了政治纲领。共同富裕不仅是实现社会长期繁荣稳定的必经之

37、路,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五)生态文明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7实现现代化不意味着要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立,更不意味着现代化要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这是西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错误认识。“西方的现代化是因资本的逐利而繁荣,这种繁荣是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西方的现代化开启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17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之一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维护自然环境为前提推进现代化,以维护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保护自然,实现自然、人、现代化三者关

38、系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现代化模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6 期19式的鲜明特色之一。中国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种和谐共生表现为将人与自然视为有机整体的世界观,遵循“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理念,在推进全面现代化过程中,平衡自然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将自然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视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因此,我国近年大力推行的“发展方式加快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新举措、新理念,使生态文明大踏步向现代化迈进,并且使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从根源

39、上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有力保障。上述独具中国智慧、彰显中国主张的现代化实践遵循无可辩驳地表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进程已摒弃旧现代化方案的弊端,积极投身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必将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党从世界大局出发,为世界现代化难题给出的中国答案,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其他现代化模式的又一重大创新。其现代化路径跳出了零和博弈的旧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的现代化认知产生了积极影响。结 语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确立了基本内涵和安排,蕴含着科学有序的运行逻辑、扎实有效的实践指向,以其层次分明、科学有机的阐释原则形成对中国在接下来五年乃至更久的时间内如何实现

40、“现代化”问题的科学回答,是指导我们进行现代化实践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又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也意味着搞懂弄通中国式现代化仍需走很长的路。参考文献:1 项久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 N.光明日报,2022-08-24.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N.人民日报,2021-11-17.3 陈玉斌.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现代性理论范式 J.社会主义研究,2022(2):17-23.4 吴晓明.黑格尔、亨廷顿、福山谁能解释“中国式现代化”EB/OL.https:/ 沈江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基因阐析 J.东南学术,2022(3)

41、:12-19.6 孙照红.“中国式”现代化:历程、特色和经验 J.中州学刊,2021(2):13-19.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N.人民日报,2022-10-26.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4-25.10 张润峰.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发逻辑与独特内涵 J.探索,2022(2):13-26.11 唐爱军.论全面现代化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解释框架 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0):4

42、6-53.12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0-21.13 肖立辉.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政治文明的民主新探索 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1(7):19-23.14 蔡文成.党的领导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 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7):38-48,106.15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发言摘编 N.人民日报,2015-03-01.16 周文,施炫伶.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13):3-23.17 邓磊,张翟.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内在逻辑 J.社会主义研究,2021(4):57-63.责任编辑:姜卉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