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No.4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Vol.39第4期第3 9 卷July,20232023年7 月外国语文(双月刊)美国机构化种族主义的暴力本质解读尼科尔少年教养院李贵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30)摘要:美国著名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继承并发扬了现代美国非裔文学的奴隶叙事和种族叙事传统,依据史实,以虚构的方式,在小说尼科尔少年教养院中描写了两个黑人少年2 0 世纪6 0 年代在少年教养院地狱般的悲惨经历,折射了几代黑人的集体经历和创伤性记忆。本文运用文化批评理论,借鉴解构主义思想和策略,深刻分析“教养院”式的机构
2、化权力运行方式的虚伪性及其种族主义本质和暴力本质,揭示教养院在合法机构名义下所掩盖的对黑人实施种族暴力的种族主义本性,认为作品书写的种族主义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科尔森怀特黑德;尼科尔少年教养院;种族主义;机构化;暴力中图分类号:17 12.0 7 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 7 4-6 414(2 0 2 3)0 4-0 0 6 9-0 70引言尼科尔少年教养院(The NickelBoys)是著名非裔美国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ColsonWhitehead)的第九部作品,于2 0 19年出版。小说一出版,即好评如潮,美国各大报纸和书评热情推荐,各大电视台和网站争相采访怀特黑德。
3、2 0 2 0 年5月4日,美国普利策奖评审委员会宣布怀特黑德获得当年普利策文学奖,获奖作品正是尼科尔少年教养院。他2 0 17 年因地下铁路(TheUnderground Railroad)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文学奖。四年两次荣获美国文学界的最高奖项,这在普利策奖设立10 4年的历史上还是首次。科尔森怀特黑德因此而成为炙手可热的当代文学大师。怀特黑德依据史实,以虚构的方式,在尼科尔少年教养院中设计了埃尔伍德和特纳两个主要人物。黑人少年埃尔伍德从小被父母遗弃,由祖母养大。他聪明勤奋,品学兼优,是街区公认的好孩子。一次,他在搭便车去新学校途中,被警察认定是偷车黑人司机的同伙。不由分说,他被投进了教
4、养院。在教养院中,埃尔伍德结识了少年老成的特纳。埃尔伍德有一天为了保护被霸凌的孩子,被白人教官认定为寻滋事者之一,他被教官用夹裹着钢条的皮鞭抽打,直至晕死过去。此后他与特纳一起收集教养院管理者的贪腐证据,事情泄露后,他在逃跑途中被杀死。幸存的特纳为了铭记埃尔伍德,释放后改用埃尔伍德的名字,在纽约靠搬运货谋生。小说围绕他们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以及在教养院中的悲惨遭遇展开情节,为读者呈现了美国实施种族隔离制度时期(JimCrowLaw,18 7 6 196 5)黑人遭受精神收稿日期:2 0 2 3-0 3-2 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重点项目“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与世界秩序”(2 1
5、WCJA001)的部分成果作者简介:李贵苍,男,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作者简介:李贵苍,男,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怀特黑德因TheNickel Boys获得2 0 2 0 年小说普利策奖后,国内网站随即介绍该作品,有的将书名翻译为镍币少年,也有人翻译为尼科尔男孩。两种译法均不准确。Nickel是教养院的名称,与镍币无关,Boys指专收男少年的教养院。怀特黑德因TheNickelBoys获得2 0 2 0 年小说普利策奖后,国内网站随即介绍该作品,有的将书名翻译为镍币少年,也有人翻译为科尔男孩。两种译法均不准确。Nickel是教养院的名称
6、,与镍币无关,Boys指专收男少年的教养院。引用格式:李贵苍.美国机构化种族主义的暴力本质一解读尼科尔少年教养院J.外国语文,2 0 2 3(4):6 9-7 5.70: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折磨和肉体摧残的血泪史。教养院的现实蓝本是佛罗里达州的“多泽尔少年教养院”,种族隔离期间由州政府于190 0 年开办,主要收容轻微违规或不服管教的男孩子,黑人孩子占其中绝大多数,以莫须有罪名被收容劳教的黑人少年不在少数,被“多泽尔少年教养院”折磨致死的黑人孩子不计其数。在美国司法部门的干预下,该教养院于2 0 11年永久关闭。小说出版之后,怀特黑德于2 0 19年7 月14日接受哥伦比亚电视台(CBS)
7、采访时坦陈,其尼科尔少年教养院虽立足于史实,但写的并不是历史,关注的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描写两个黑人少年在尼科尔少年教养院的悲惨经历,书写美国白人种族欺凌、驯服黑人种族的暴力行径,表达他对至今横行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的看法和不解。尼科尔少年教养院以动人的情节、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和优美的文笔,时而以严肃冷峻的笔调,时而以自嘲和黑色幽默的口吻,重叠历史与虚构,模糊现实与想象的界限,揭示教养院种族主义日常运作方式,重新情感化、历史化和概念化教养院里机构化种族歧视的种种样态,见微知著,让读者体悟美国社会在机构掩盖下的种族主义暴力运作机制和方式,在象征层面暴露美国社会种族主义的
8、种种“恶”状。本文运用相关文化批评理论,借鉴解构主义思想和策略,分析“尼科尔少年教养院”的机构化暴力本质和种族主义的体系化暴力运作方式,揭示其以合法合规名义对黑人少年实施奴役、折磨和杀的罪恶手段,以实现臣服非裔美国人、塑造种族“他者”、实现白人长期统治的终极目标。1美国种族主义的罗格斯中心和机构化本质美国的种族主义与生俱来,根深蒂固,始终伴随着美国几百年发展的历史。尽管到了近现代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种族主义的反人类本性,形成了反对种族主义的共识和政治正确的观念,但是种族主义在美国远未消失。尽管美国在立法层面消除了歧视性法规,提倡种族多样性,坚持文化多元性,但在现实生活中,种族歧视现象层出不穷,日新
9、月异,因为种族主义的毒瘤不断扩散,早已浸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索尔特的理解,种族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一心理和社会一经济现象而现代社会中的种族主义根植于生活实践、艺术品、话语体系、法律、教育和经济体系之中”(Salter,2 0 0 8:151)。尼科尔少年教养院所揭示的正是这种隐藏在制度化和规则化背后披着合法外衣的种族歧视和压迫。故事写的是2 0 世纪6 0 年代美国实行种族隔离制度时发生的种族迫害事件。怀特黑德以文学的方式,促使人们重新反思当代美国的一段黑暗历史。用他本人的话说,就是要“将真相撕开一条缝”(Wh i t e h e a d,2 0 2 0:11),让人们看看在所谓的学校
10、里到底发生过什么。就这部作品而言,所谓的“真相”就是该教养院虽然名义上是学校,但实则是施行种族压迫的一个无法无天的暴力机构,是美国黑人“苦难永动机”上的一个重要部件(Whitehead,2 0 2 0:8 5)。虽然在美国公然仇视非白人的种族主义并不常见,法律上也不允许,但白人优越的偏见根深蒂固。埃尔伍德的祖母一生饱受歧视,对此体会最深。当听到广播得知隔离法(吉姆-克劳法案)被终止时,她忍不住“大叫一声,好像被谁把热汤洒在腿上一样。但很快她就整了整衣服,恢复了常态,自言自语地说:“吉姆-克劳阴魂不散,才不会消失呢”(Whitehead,2 0 2 0:18)。埃尔伍德祖母的生活经验告诉她,名义
11、上废除一项歧视性法律是不可能让种族歧视烟消云散的,因为她知道白人优越观念和种族偏见已经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个人文化一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深深地“根植于生活实践、艺术品、话语体系、法律、教育和经济体系之中”(Salter,2 0 0 8:151)。也正是通过各种体系,美71李贵苍解读尼科尔少年教养院美国机构化种族主义的暴力本质国的白人社会对其他种族的歧视和偏见才得以实现并维持。这正好印证了美国著名的种族研究专家维杰辛格在与他人合作的论文种族主义课程大纲设计中的观点,即,种族主义“是拥有更大社会权利的主体性种族群体(白人)对拥有很小社会权利的特定种族群体(非裔、拉丁裔、印第安人和亚裔
12、)的系统性压制,使后者屈于从属地位。个人的言行、文化习俗、价值观、稳定的机构和社会实践是实现这种臣服的保障”(Wijeysingheetal.,1997:8 8-8 9)。显然,美国占主导地位的白人种族欲想让黑人种族臣服,就需要建立一套“稳定的机构”,才能起到长期且系统性压制的效果,因为只有机构才能出台歧视性政策和措施,才能编织罪名,才能以机构的名义将歧视和压迫合法化,才能应对种族挑战和威胁,才能以规则的名义践踏法律,为白人的统治目标服务。“尼科尔少年教养院”正是这样一个机构,它以机构的运作逻辑保障种族主义这台“黑人苦难的永动机”持续运转。比如,小说的主人公埃尔伍德搭便车上学,并不知道自已坐上
13、的是一辆偷来的车,其行为并没有违法。然而,种族主义肆虐的美国社会必须以法律的名义将他收进一个能将种族暴力合法化的机构,必须将他除之而后快,因为他竟然听信马丁路德金种族平等的说辞,竟然敢给报社写信呼吁种族平等,竟然敢在废除“隔离法案”之日参加游行庆祝,竟然敢怀瑞改善黑人族群命运的梦想,竟然上中学时连续三年在学校“废奴日戏剧节”上扮演美国总统杰克逊,宣布“是时候彻底打碎奴隶制的锁了,让所有人都成为真正的美国人。永远!”(Whitehead,2 0 2 0:3 2)他的优秀和对现有种族及社会秩序正统性和权威性的挑战,是种族主义者所不能容忍的。埃尔伍德终归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收进教养院,并为自已的种族平等
14、理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被误抓,被屈打、被击毙,没有人需要为此负责,因为任何残暴行径一旦披上机构的外衣,候然间就有了某种合法性。“尼科尔少年教养院”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是按照权力关系的逻辑运作的。从空间角度看,“尼科尔少年教养院”每天都在上演种族歧视的悲剧,是一个权力运作的场所;从时间的角度看,“尼科尔少年教养院”在其开办的110 年间,上演的是折磨和奴役黑人少年不堪回首的历史;从组织架构的角度看,“尼科尔少年教养院”信奉种族主义,坚持白人至上的理念,对黑人少年实施规训、压迫和臣服,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严丝合缝,像一台机器一样运作。“尼科尔少年教养院”作为一个“机构”有它体系化的权力运作逻
15、辑,即将权柄化为威权,将奴役人性作为目标,以维持机构和体系的稳定性。早在19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废奴运动倡导者托马斯克拉克森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英美成立某种机构以应对黑人的反抗,是因为“压迫者知道他们违背天理,犯下了滔天罪行,也知道受害者会出于天性,寻求一切机会复仇。于是,压迫者心生恐惧。他们的恐惧心理逼迫他们必须建立一套应对体系,使受害者精神委顿,使他们高贵的情感消失殆尽”(Clarkson,1999:18 3)。克拉克森指的是欧洲的奴隶贸易和美国的奴隶制,同理,美国实施的“印第安寄宿学校”制度、废除奴隶制后长达近百年的“种族隔离法”,甚至在南方各州设立的主要扣留黑人孩子的数不清的少年教养院,就
16、是美国打压非白人种族而“建立的应对体系”,目的是将害他们的肉体和精神体系化、机构化和法制化,培养接受种族等级制和种族主义统治的顺民,以维护白人种族的永久统治。2“教养院”规训的暴力本质尼科尔少年教养院的故事发生在实施种族隔离期间的2 0 世纪6 0 年代。该教养院名义上是一个“学校”,是一个合法的机构,因而其内部所做的一切都符合权力的运行“规则”,但实质上它既是一个推行种族主义的暴力机构,又是一个摧毁少年儿童肉体和意志的工具,更是一台实施暴虐的机器,是72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一个种族主义肆虐的地狱。那里一半的管教人员就像周末身穿三K党衣服的人一样其邪恶透过皮肤,是深人骨髓的”(White
17、head,2 0 2 0:10 5)。美国臭名昭著的三K党有几十个分支,至今仍十分活跃,其目标始终如一:那就是控制被解放黑奴的政治地位,打压黑人的社会地位,限制黑人受教育的权力,偶然还会杀害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小说中的三K党比喻十分妥帖,表明“尼科尔少年教养院”是一个信奉白人至上主义的邪恶机构。作为一个负责青少年劳教的专门机构,尼科尔教养院有它自己的目标,因此,也和所有机构一样,它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系统地影响受教者的身心发展,使之最终成为白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可以接受的驯服工具。对于教养院里的黑人少年而言,它培养的就是合格的愿意接受白人统治的顺民,如同在奴隶制时期,甘愿做“温顺、满足现状、逆来顺
18、受缺乏独立性、对主人百依百顺”的“傻宝”(sambo)一样(张立新,2 0 0 7:2)。在组织架构方面这里和正规学校类似,学生分为不同班级,每个班级配一名班主任和两名教官。但与正规学校不同的是,这里基本不开设文化课程。学校有6 50 0 亩土地,全部由学生耕种,收益归教养院,由管理人员和市政议员私分。学生们就餐、洗漱、劳动、娱乐和就寝等环节,全程受到管教人员的严密监视。借用福柯的话说,教养院时时刻刻都渗透着“一种权力微观物理学”(福柯,2 0 0 8:157)。教养院的任何空间都有一双双白人的眼睛在町着,都弥漫着白人至上的气息,透着令人生畏的白色权威。教养院名义上是“学校”,实则是一个实行种
19、族压迫的权力网络。在这个由打手、管教人员、校长、校董事会成员和市议员组成的权力网络中,埃尔伍德和所有黑人少年是各级各类权力作用的对象。他们的肉体并不仅仅是白人教官施暴的媒介,而且还是传递种族不平等观念的媒介,更是白人教官们试图摧毁黑人少年精神意志的媒介。教养院的日常纪律处罚由管教人员执行,体罚则由暴房恣睢的校长斯宾赛和打手厄尔执行。斯宾赛拥有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威,殴打或者击不服管教的黑人孩子,全凭他的一念。可见,斯宾赛们懂得“肉体及其力量的可利用性和可驯服性”(福柯,2 0 0 8:2 7)。透过这个权力网络,学生不论是在教室、寝室、娱乐室、操场、餐厅,还是田间和医院,都受到监督、规训和惩罚。如
20、果说教养院里不受监督和限制的权力,一旦滥用起来,就是赤裸裸的暴力行径,那么,小说中每一章的核心都是呈现校内外各式各样的种族暴力事件。教养院实施的暴力可以分为软暴力和硬暴力两种,前者包括口头威胁、语言虐待和各种纪律手段,后者包括体罚、酷刑、警犬追杀、溺死、枪击等。教养院的硬暴力还包括学生会莫名其妙地消失。比如,黑人孩子格里芬因为在年度拳击比赛中不服从安排,硬是凭实力击败了他的白人对手,违反了几十年黑人学生必须败的教养院惯例,让整个白人社区蒙羞,晚上被拖走后,从此消失。格里芬显然是被杀害的,但教养院给家属的交代是他自己逃跑了,死活未知。软硬暴力轮番实施,肆意屠学生,表明这个教养院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权
21、力中心,它可以无所顾忌地实施机构化(体系化)暴力而不会受到法律制裁。教养院作为一个机构,其暴力本质源于它认为它的权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高于人性和教养院内学生们的生存权。因此,在这个机构看来,如果无处不在的监控、各种纪律手段和劳动改造还不能维持教养院的权威,还不能使学生们服服帖帖,变成驯服的工具,那就只有借助硬暴力来达到驯服的目的了。暴力是这个教养院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号称“白宫”的酷刑室施暴是由校长斯宾赛亲自完成的。埃尔伍德被投进教养院的第二天,看见黑迈克和另一个校霸在洗室欺负弱小,便上前73李贵苍美国机构化种族主义的暴力本质解读尼科尔少年教养院制止。不巧的是,这一瞬间发生的事情被白
22、人教官费尔看见了。结果到凌晨一点,斯宾赛和打手厄尔将埃尔伍德和其他涉事的三人带到“白宫”实施鞭答之刑。埃尔伍德被打得皮开肉绽,晕死了过去。护士花了好几个小时才把嵌到他肉里的布屑挑完。按理说,他只是劝架,不该受到惩罚,受害者也不该再受到惩罚,但执法的结果却正好相反。正如埃尔伍德的另一个朋友戴斯蒙德所说,会不会被惩罚“在这里就像猜硬币一样,结果是随机的”(Whitehead,2 0 2 0:6 3)。在种族主义猬癫的尼科尔教养院,公平、公正、良知、正义等等,是可以被任意践踏的。校长带头诉诸暴力管教学生,其目的都是让处于权力关系中弱势的一方屈服,因而实施暴力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并不在施暴者的考虑之列。令
23、教养院感到遗憾的是,暴力惩处并没有让埃尔伍德屈服,但他也不再鲁莽行事,而是和特纳一起悄悄地收集教养院克扣学生伙食费和变卖学习用具的证据。他发现在这条利益链上捆绑着管教人员、校长、董事会成员和市议员也私分学生劳动所产生的全部收益。埃尔伍德和特纳利用州政府来教养院检查工作之际,由特纳将他们收集到的贪腐情况塞到了一名检察人员的手中。校方认定举报信是埃尔伍德写的,因为只有他才会写信。当天晚上,埃尔伍德被再次拖到“白宫”,了2 0 鞭子后,被关到了“黑屋子”。由于校方不知道他的举报信会产生多大的杀伤力,因而暂时没有处死他。然而,校长斯宾赛觉得被学生举报本身是奇耻大辱。在埃尔伍德被关在黑屋子的三个星期里,
24、斯宾赛和其他打手时不时会在晚上来殴打他一顿,以发泄心中的愤恨。有一天,特纳听说斯宾赛第二天要折磨死埃尔伍德,当晚带着准备好的衣服救出埃尔伍德,一起逃跑。不幸的是,埃尔伍德因为身上有鞭伤,行动不便,逃跑路上被击毙。埃尔伍德死后,当地报纸一句话报道了此次悲剧:罪有应得,法律公正得以维护。正如小说中所指出的那样,当地的报纸守卫者和纽约时报报道这次枪击事件的态度和角度,“就是要维护(种族主义)体系”(Whitehead,2 0 2 0:2 0 0)。也就是说,教养院对埃尔伍德的死不负有任何责任,他的家人也没有去追究责任,黑人社区也没有怀疑过导致埃尔伍德逃跑的原因。其实,并不是他的家人和黑人社区冷漠无情
25、,而是因为机构化让“尼科尔少年教养院”的罪行合法化了。3永远的种族“他者”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 0 19年夏天读完尼科尔教养院后,接受采访时坦陈,尼科尔教养院“读起来并不轻松,时而很难接受(发生的一切),但这是一部必须读的作品。它详细描述了种族隔离和大规模监禁如何撕裂人们的生活并造成了今天的连锁反应”奥巴马所谓的“造成了今天的连锁反应”大概是指美国社会黑白两个种族激烈对抗的社会现实和白人种族打压歧视黑人种族的事实。实际上,几百年来非裔遭受歧视和打压,虽然在法律层面逐步得到纠正,但种族歧视的现实不仅没有改变,近年来反而有变本加厉之势。正如作者在小说中借叙事者之口对埃尔伍德所说,美国社会中“有一些打
26、压黑人的巨大的力量,种族隔离法案就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有一些要把你踩在脚下的小一点的力量,那就是其他人”(Whitehead,2 0 2 0:2 7)。也就是说,美国的种族主义既有基于认识论、人种学、文化心理学基础之上而制定的歧视性法律和规则,也有寻常生活微观层面时刻发生的歧视性言行。“其他人”显然是指对黑人怀有敌意和偏见的白人。将黑人踩在脚下的力量应该是或隐或显的种族仇视和打压黑人的社会氛围。如此,根植于种族主义的种族歧视是黑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生存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可https:/www.shelf- 0 0 7:2)。这就是美国社会对于黑人种族的总体认识,也是教养院的管教人员对黑人
27、少年的总体认识。一句话,黑人必须接受白人的监管。显然,在美国白人至上观念的思维和想象中,白人种族需要建构一个完全异已的黑人形象。美国的黑人种族一直是作为白人的反面而建构的。认为黑人种族是未成年的,实际是暗示黑人心智不成熟,智力低下。污蔑黑人是“像动物一样的”,实际是暗示黑人缺少人性,充满兽性,也是为白人的一切暴行辩护。建构黑人的“恶”,恰恰是为了反衬白人的“善”。也只有从认识论的高度将教养院管教人员针对黑人少年的一切软硬暴力理解成他们行使监护权利的“善举”,我们才能看透白人至上观念的虚伪和狡诈,否则,读者很难理解埃尔伍德错搭便车被收容和在教养院因制止打架而差点被打死这样的荒唐事件。一如上帝需要
28、魔鬼撒旦反衬他的纯洁、高尚、正义和无所不在的权威,白人统治者需要围绕其认识主体的完整性,建构黑人种族“他者”的残缺性。建构异已形象的逻辑必然要求信奉白人至上者从种族之间的生理和文化差异人手。在教养院三K党似的管教人员眼里,只有白肤色才是完整的,非白色即是残缺的。在大众的文化心理和情感世界里,人种的差异首先显现于肤色的差异。这样“黑色”就不再是一个的简单的语言学所指,而变成一个文化和种族符号,一个具有丰富的文化、话语和意识形态内涵的能指,一种旨在强化黑白种族从属和统治关系的态度和观念。正如霍米巴巴分析的那样,肤色“作为塑造卑劣形象的文化和种族差异的重要能指在一系列的文化、政治和历史话语中,(最终
29、)被接受为常识,并在殖民社会的种族戏剧中天天上演”(Bhabha,1994:7 8)。肤色“他者化”成了文化“他者化”的前奏和核心。于是,从学校教材上辱骂黑人的涂鸦到教养院充斥着“黑鬼”的骂声中“黑色”就不再是一种事实性的客观描述和人种区分的表征,而是和其他肤色一样,具有了成为“白色”的反面的唯一性。通过建构和对比,“白”与“非白”之间候然具有了典型的解构主义的哲学内涵,即“能指”与“所指”断裂,“表象”代替了“本质”“符号”取代了“内涵”。4结语尼科尔少年教养院作为一个种族主义机构,假借规章制度和纪律规定之名,按照权力的逻辑运作,肆无忌惮地对黑人学生施行软硬暴力,是一个包藏恶,贩卖恶,滋生恶
30、的场所,被永久关闭,也是众望所归,但关闭这么一个机构并不表明美国的种族主义顽症有所缓解。相反,种族主义在美国阴魂不散,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原教养院的打手厄尔竟然在教养院关闭的前两年(2 0 0 9年,厄尔时年9075责任编校:李小青解读尼科尔少年教养院李贵苍美国机构化种族主义的暴力本质岁)还获得当地政府颁发的“优秀市民奖”(Whitehead,2 0 2 0:2 0 3)。当记者让他确认他是否会鞭打学生3 0 一40 下时,他则轻描淡写地说“那不是事实我只是给他们一丁点纪律处罚而已。”(Wh i t e h e a d,2 0 2 0:2 0 4)殊不知,被厄尔折磨致死的孩子不计其数,他
31、手上沾满鲜血,是一个心如蛇蝎的邪恶之徒。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授予他“优秀市民奖”的社会却颠倒黑白,公然美化种族暴力。怀特黑德通过书写埃尔伍德在少年教养院惨遭杀害的经历,不仅反映了黑人种族的创伤性历史,而且表明种族主义已经被大多数白人内在化了,成了他们文化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是他们认识现实的一种方式,呈现出体系化、机构化和威权化特点。美国社会真正实现种族平等之时,才是制造黑人苦难的这架“永动机”的停机之日,这当然需要全社会的不解努力,才有可能实现。参考文献:Bhabha,Homi.1994.The Location of Culture M.New York:Routledge.Clarkson,
32、Thomas.1999.The History of the Rise,Progress,&Accomplishment of the Abolition of the African Slave-Trade by theBritish Parliament G/David Dramrosch.The Longman Anthology of British Literature.New York:Longman.Salter,Phia S.et al.2018.Racism in the Structure of Everyday Worlds:A Cultural-Psychologica
33、l Perspective J.Current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3):150-155.Whitehead,Colson.2020.The Nickle Boys M.New York:Anchor Books.Wijeysinghe,C.L.,Grffin,P.and B.Love.1997.Racism Curriculum Design G/M.Adams,L.A.Bell,&P.Griffin.Teaching for Diversity and Social Justice:A Sourcebook.New York:Routled
34、ge.张立新.2 0 0 7.文化的扭曲一一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黑人形象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福柯.2 0 18.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The Violent Nature of the Institutional Racism in theUnited States:A Reading of The Nickel BoysLI GuicangAbstract:The Well-known African American writer Colson Whitehead carries on the modern American literary tr
35、adition ofslave narrative and race narrative by presenting two black boys hellish experience in the Nickel Reformatory School in the 1960sduring the heyday of the Jim Crow period.Based on hard facts,the story,presented as fiction,reflects the traumatic collectiveexperience of the black people.Armed
36、with the theories of cultural criticism and taking a deconstructive strategy,I will analyze thehypocritical and violent nature of the school as an institution so as to expose its racial crimes under the legal disguise of a school.Ibelieve that the racial theme of the fiction has a strong reverberation with history and reality.Key words:Colson Whitehead;The Nickel Boys;racism;institutionalization;violence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