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第一单元一、字词积累(一)字形与字音斑斓 参差cn c 摇曳y 轨迹gu 勾勒 隐匿 n 璀璨cu cn 扑朔迷离shu 恬雅tin涟漪lin y 深湛 zhn 眸子 mu 苍穹qing 逶迤wi y 安谧m 哈达 h 肃穆 伫立zh 潸然shn 娓娓动听wi 世外桃源 脍炙人口kui 烙印lo容光焕发 喧嚣 分道扬镳bio(二)成语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难以捉摸:不容易猜测预料。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油然而生:形容某种好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出来。得天独厚:独具独特优越的条件。脍炙人口:味道鲜美可口。虚无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分道扬镳:各走各的
2、路。二、文学常识巴东三峡作者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周庄水韵作者赵丽宏,当代作家。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作者冯君莉,当代作家。走进纽约作者刘成章,当代作家。三、课文要点归纳(一)巴东三峡1、内容及主题巴东三峡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开头引用民谚渲染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氛围,叙述自己的感受;叹其雄伟,恐其险恶。接下来,按照逆流而上的顺序,写各个峡谷的经常。最后叙述自己走出三峡后“脱去危险”的愉快轻松,来反衬三峡的险恶。2、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述三峡景观。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
3、峡后的心情。3、总结出作者的游踪顺序。 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由宜昌到重庆逆流而上,游览三峡:首先经过西陵峡(第一段黄猫峡;第二段灯影峡,其间有黄陵庙;第三段崆岭峡,其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等处;第四段是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船过秭归和巴东,进入巫峡。过巫山即入瞿塘峡。过瞿塘峡,到白帝城(有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4、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比喻:“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 表达了作者见到三峡时所产生的“惊异的情感”。 “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变幻多姿。“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言其峻峭。
4、拟人:“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 反复:“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连用四个“险”字,写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 “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的飞,拼命的飞,”写鸟飞的状态, 从而衬托出山峰的高耸。 反问:“万一那山顶上崩下一块石头来,或是船触着石滩,那不就完了吗?”突出三峡中的山崖险峻如刀剑削成,江水滔滔如怒吼。课文大量引用诗句、谚语、典故有何作用收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文中开头引用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民谚“青滩叶滩
5、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恶可见,令人望而生畏。引用杜甫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 作者的即景诗句“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用“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 文中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突出了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二)周庄水韵1、内容及主题写了三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2、文
6、章结构及分析第一部分(13):叙述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河水、波光、倒影、古桥、小舟、行人、游客,古雅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二部分(46):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分析:第一次去周庄,是在“仲春”时节,“天下着小雨”,蒙蒙春雨,让作者觉得这“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是冬天小雪过后。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交相辉映,“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作者写第二次到周庄较详细一些,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用比喻和拟人水声描写得
7、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有“色”有“声”,美妙动人。 第三次游周庄,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正是周庄的旅游节,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坐船夜游,仿佛进入了梦境”。这一夜的景象如梦幻、如童话一样神奇美妙。 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的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船摇过桥洞,最后到古镇尽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4、关于本文的线索 文章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虽然记叙的对象都相同,但随着时间转换,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时的所见及感受各不相同,这些不同也正反映了周庄随着时间悄无声息的变化
8、,体现了周庄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5、重点语句分析 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景物倒映在水中是连贯的、整体的。而当小船轻轻划过、木橹缓缓摇过后,水面被惊扰了,波纹荡漾起来,“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碎成”将那一种惊扰的过程很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不慌不忙”则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船行的闲适和缓慢,这些词用得都很精彩。最后一句比喻给了人们一个直观的感受,彩绸比喻水面,则显得极其柔美。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
9、上升。这里所用的是通感,将听觉化为视觉,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这句话还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比喻和拟人将水声表现得轻婉、柔媚、悠扬。那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 “绕”字将丝竹之声写活了,因为“绕”完全是主动的行为,而不是客观的,能够主动飘绕河面该是怎样地富有灵气呀!(三)青海湖,梦幻般的湖1、内容与主题作者从青海湖湖水醉人的景色、环境清新幽静和鸟岛之神奇及鱼之丰富来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2、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2段),作者在前往青海
10、湖的途中,怀着憧憬般的梦幻。 第二部分(311段),作者在青海湖感受到了梦幻般的境界。 第三部分(12段),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3、内容分析:第二部分又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湖水醉人的蓝色;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神奇的鸟岛,丰富的鱼类。文中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青海湖美在:湖水蓝得醉人;环境氛围清新幽静;神话传说神奇迷人;鸟岛神奇鱼类丰富。写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碧绿的草滩,金灿灿的油菜花,悠闲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画,令
11、人“在美中陶醉”。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文中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集地之广阔,云集之鸟不计其数。写鱼数量丰富。写夏季与冬天的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鱼,不仅说明鱼类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写明作者的感受。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使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
12、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因而“梦幻”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暗线。4、作者观赏青海湖的顺序。 到达青海湖,观赏草滩。 观赏湖水。 观赏乌云。 观赏万里晴空。 观赏草滩与山峦。 观赏海岛。5、叠词的运用及效果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感,举例分析叠词的句子表达效果。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
13、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叠词的运用:更能突出景物的特点且富有节奏感。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湖面上的涟漪,十分贴切生动。“蓝晶晶”,指蓝得发亮,恰当地表现了湖水的色彩。“水灵灵”,富有动 感,活灵活现,也正符合水面波动的情景。句子运用这两个词语,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 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甜丝丝”“凉爽爽”,这里不只是身体的感觉,而
14、且也是心理感受,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 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 句中的“金灿灿”“红艳艳”,表现出鱼的黄与红的色彩,鲜艳灿烂,光彩夺目。 (四)走进纽约1、内容及主题本文描写了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荣景象。高楼林立,建筑雄伟;车水马龙,交通发达,生活节奏异常快速;声响嘈杂,灯光如昼。同时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面: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在与纽约的比较中,作者深为祖国的落后而担忧,认为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 2、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段):纽约高楼林立,街道稠密,但作者心向祖国。 第二部分(第4段):纽约车水马龙,交通发达,
15、生活节奏快。 第三部分(第5段):纽约夜晚灯光如昼,万紫千红,纽约人的夜生活。3、课文分析(略)4、弄清结构及游踪: 本文主要是以情感为线索。先衷心赞美纽约的繁华,然后过渡到对自己祖国的依恋和责任,最后再回来看看纽约繁华背后的忙碌和紧张,这里面有一些矛盾思想:既羡慕它的繁华,又惧怕它的压力,正是这种矛盾,让读者在这些繁华背后读到了很多现代化大都市的无奈。5、分析写法: 语言节奏急促,恰当地反映出纽约紧张的生活节奏。如“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表现出纽约的喧嚣嘈杂。再如用“路、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隐没的线、圆圈”勾勒出纽约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几字一顿,语句简
16、洁,铿锵有力,气势激越、昂奋。 文中善于运用叠词、叠句、排比句等手法,加强气势与力量。 如“好像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岳、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这样的语气,汪洋恣肆,充分表现出纽约高楼大厦耸立如群山的雄伟场面,气势迫促,令读者有透不过气来之感。 文中大量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想象奇伟,意境雄浑,绘声绘色,将纽约的形象描绘得十分逼真,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 如文中开头将纽约的高大建筑物与街道,比喻为高山与沟壑。但这些高楼与帝国大厦与世贸中心相比,像“一片蒿草”“一堆玩具”,而帝国大厦与世贸中心
17、则是“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比喻贴切而新颖。此外,将万里长风比作“透明的长天巨龙”,将汽车比喻为争先恐后奔跑的“甲虫”,等等,都十分形象生动。 描写景物,可以用静态描写,也可以用动态描写,还可以用动静结合的方法。A、文中“静态描写”,如: 第1段中写纽约的高楼大厦,“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中也映照出朵朵白云。” 第2段中写从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俯看景物,“俯首望去像一颗画在纸上的地球。” 第5段写纽约的夜景。这些静态描写,勾勒出纽约景物的轮廓,让读者比较完整清晰地看到客观景物的真实面貌。 B、文中“动态描写”,如: 第2段写巨风,“万里长风无法站稳。”这样描写,表现风力之猛,也衬托出大厦之高。
18、 第4段写纽约的交通状况,“乘电梯耳膜受着压强尽可以坐在街心岛上享受免费按摩。”“甲虫以铁为甲美丽动听。” 这些动态描写将景物写活,充分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第二单元(新闻)一、字词积累(一)字形与字音风度翩翩 淘汰 矜持jn 流淌 噙住qn 湿润 水泄不通 肆虐s n(二)成语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径,门外的小路。庭,堂外的院地。矢志不移:立下志愿绝不改变。矢,发誓。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二、文学常识(一)介绍新闻的相关知识。 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广义的新闻是泛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又叫新闻评论)、典型
19、报告。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是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特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通讯) 狭义的新闻是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北京喜获年奥运会主办权属于这种。 2、新闻三大特点: 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及时性、真实性、简明性)3、新闻的结构: A、标题(引标:烘托氛围,交代背景,引出标题;主标:高度概括新闻内容;副标:重要事实概括的提要,补充说明主标内容。)B、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C、主体(消息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对导语内容作进一步扩展和阐释)、D、背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E、结语(有时省略或
20、暗含在主体之中)。(前三个是一则消息不可缺少的部分) 4、消息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与记叙文的六要素相同)三、课文要点(一)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1、新闻结构分析正标题:“北京喜获2008奥运会主办权”概括报道了这篇消息的中心事件。副标题:用具体数字,真实,准确。表明中国得票之多,我们中国人民感到无比的自豪。导语:(12自然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文章的主体部分(310自然段),则紧承导语,扣住整则消息的中心,用充足的材料、典型的事例展开导语之中已经点明的新闻事实,这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表述。 主体部分讲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内容:说明中国政府
21、的态度(第3自然段)。 第二个内容:报道两轮投票的情况(第45自然段)。 第三个内容:报道中国人民及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应(第610自然段)。(二)别了不列颠尼亚1、内容及主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记录了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撤离时的情景。2、新闻结构分析标题含义: 交接仪式结束后,英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 “不列颠尼亚”号返回英国,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件的真实描述; “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油轮,停泊在香港港口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如今终于远去了,也就象征着这统治终告结束,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 “
22、别了”两字,给人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的屈辱将不再复返。 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主体(第210自然段)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了英国告别仪式的全过程。 结尾(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156年5个月零四天”一段曾经耻辱的历史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呼应题目,暗含讽刺 (反映殖民主义的必然结局失败) 3、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 A、真实的再现性场景描写(详见上一问题探讨,略) B、历史的厚重感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
23、材料的融合 4、 理解几组构成对比的关键语句的含义: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含义: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含义:这是记者捕抓到的有关英军告别仪式的一个典型镜头。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
24、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正式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没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三)生命之舟电视新闻特点:声画合一 文章写作顺序:照时间顺序新闻结构分析新闻的导语部分(12段)时间:1998年8月1日晚8:20 地点:湖北嘉鱼簰洲湾人物: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随同记者 事件: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奉命赶往现场营救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概括新闻主要事实。 2文章的主体部分(39段) 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
25、惊险场面。“生命之舟”?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生命之舟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舍己救人,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内容及主题课文按时间顺序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 2、结构分析文章大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11段),介绍袁隆平的简单材料,以及他产生研究杂交水稻的想法。第二部分(第1216段),简单介绍杂交水稻研究的一些内容
26、以及袁隆平长期以来矢志不移地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开始写他初期是如何开始工作的,以及研究工作遇到的困难。第三部分(第1740段),在党的关怀下,袁隆平的试验取得巨大成功并赢得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因而获得几项科学大奖。3、重点语句分析 他披挂上阵,尚未站稳脚跟,冷言冷语便扑面而来。但袁隆平既不争,也不辩,仍然矢志不移地搞他的科学实验。 这句话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表现了袁隆平面对众多的怀疑与不解,而是坚定不移地搞科学实验,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
27、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 文章列出详细的数字,表现了袁隆平通过艰辛的研究和不断努力,终于试验成功了。他的行动和勇气震撼了国际科学界,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具体的数字说明了袁隆平以及他的实验的价值。4、写作特色 运用典型事例来写人。 这篇人物通讯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随后,他提出了杂交水稻大课题,又提出了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他不畏冷言,毫不动摇,显示了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著的精神。
28、尤其是写他在文化大革命这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奋斗九年,解决了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重大课题后,他“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这些典型事例,鲜明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生动的细节描写。 精彩的细节往往能加强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文中写文革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这些细节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著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
29、科学家形象活脱脱地勾勒出来。 用数字说话。 准确无误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更具说服力。文中在说明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了数字。 “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几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第三单元(议论文)一、字词积累(一)字形字音派遣qin 以身殉职xn 纯粹 鄙薄
30、 狭隘i 热忱 费解 推敲 斟酌 恩惠hu 契约q 悲天悯人mn 卸却xi 循规蹈矩 裨益b一劳永逸(二)词语解释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义。弄巧成拙:想要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约定俗成:之某件事情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于人们经过长时间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二、文学常识(一)议论文常识1、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问题。议
31、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2、任何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位置可以在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需要概括。3、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和各种统计数字等。 “事实胜于雄辩”,在议论文中列举典型而充分的事例,那是最能证明论点、最有说服力的。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成语、名言、警句或自然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公式等。事实论据主要是为论点提供事实上存在的依据,从“实”的方面来证明论点,使论点
32、具有坚实的实际基础,令文章具体生动、切实可感。而理论论据主要为论点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是从“虚”的方面来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理论上的基础,令文章笔墨简洁,富有权威性。4、论证的基本类型(即论证方式)是立论和驳论。5、论证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6、常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作家作品1、纪念白求恩毛泽东2、谈语言王力,语言学家3、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懒惰的智慧凯利,美国作家三、课文要点纪念白求恩1、内容及主题文章概述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
33、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2、文章结构及分析结构上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形式。中心论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分论点一: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分论点二: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分论点三: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抓住关键句归纳要点: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
34、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这四个要点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3、总结写作特点 A叙议结合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而记叙文以
35、“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1)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2)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由此及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3)第四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救后议。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强调学习白求恩的意义。B对比手法(对比论证)以白求恩 “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与“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对比; 以白求恩
36、 “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与不少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对比; 以白求恩 “对技术精益求精”与一班人“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对比。通过对比,既使白求恩同志的精神表现得非常鲜明,又显示出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4、语言特色:(l)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2)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他,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3)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
37、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二)谈语言1、内容及主题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分论点一: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分论点二: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2、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第二部分(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三部分(6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3、写作特色本文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第3段: 本篇报道中的不
38、准确的句子“故作姿态”;第4段:对“七月流火”的误用;第段朱自清晚年作品与早年作品的比较。三个例子证明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6段:发言与记录的区别;对“最好水平”的病因分析;第9段:对“不以为然”意思的误解。三例子说明书面语应规范化。(三)最苦与最乐1、内容及主题论点:“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2、文章及及结构分析第一部分是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 第二部分是第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 第三部分是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3、写作特色:A运用多种不同的句式、多种论证方法互相结合 句式陈述句
39、、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B多种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好处: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设问、反问等不再与上题重复。(四)懒惰的智慧1、内容及主题文章用一系列事实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一个常为习惯思维所忽视的道理:讨厌吃苦受累的“懒惰”情绪,激励了发明;想在脑力劳动中寻找捷径的“懒汉”,促进了人类进步。2、文章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5段)提出论点:(正是懒汉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进步),并侧重
40、论证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第一层:(13段)用社会普遍现象作论据论证。第二层(45段)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论证。第二部分(67段)论证懒汉促进了人类进步。(2)论据叙述新颖:我们常见的议论文,叙述事实论据一般比较简略,对所引事例的评述也往往是用评论性语言。本文则不同,不给评述而评述尽在其中。3、写作特色A对比论证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中懒惰者与勤快者的不同表现和结果的对比;懒惰者发明创造前后对文明程度的不同影响的对比。作用: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懒惰对于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懒惰的智慧的可贵,智慧的懒惰的可行,就显而易见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B语言生
41、动形象、幽默传神、不乏机敏;如话家常、如说俏皮话、亲切动人。第四单元(小说)一、字词积累(一)字形字音着落zhu 棱角lng 带挈qi 行事hng 踹chui 绾wn 星宿xi 招徕li 忌讳 贿赂hul 噩耗 ho 尴尬gn g 诅咒z 倔强ju jing 阿谀 y 豢养hun(二)成语解释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耿耿于怀:心事萦绕,不能忘怀。茅塞顿开:原来心理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形容忽然理解明白。泰然处之:形容遇事镇定,毫不慌张。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的样子。龙钟,行动不灵便的样子。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了解得非常详细。鬼
42、使神差:比喻不由自主地做出某种意想不到的事。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无动于衷:心理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二、文学常识(一)文体知识1、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他记叙了北宋末年梁山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表现了农民革命运动的浩大声势,描绘了“八方共城,异姓一家”的思想塑造了一百单八条好汉的英雄形象,描绘了他们同封建统治者抗争的斗争精神和智慧才能,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丑陋腐朽的本质,解释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长篇小说。2、儒林外史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没有一个中心人物作为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
43、小说,全书由一个中心,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的抨击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二)作家作品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2、范进中举吴敬梓,清代小说家。3、选举风波秦文君,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男生贾里女生贾梅4、山米与白鹤贝特西贝尔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三、课文要点(一)鲁提辖拳打镇关西1、内容及主题选自水浒传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文章通过鲁达救助金氏父女脱险、拳打镇关西的情节,表现鲁达嫉恶如仇、扶危济困、重义轻财的侠义性格和粗中有细、勇而有谋的性格特点,同时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2、情节分析开
44、端:(17段)鲁达倾听金氏父女的控诉。发展:(第89自然段)鲁达救助金氏父女逃出虎口。高潮:(第1021自然段)鲁达打死镇关西,伸张正义。结局:鲁达弃官避祸。、鲁达的性格特点分析 、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疾恶如仇。 鲁达这一性格是贯穿始终的。从他对待金家父女和郑屠的不同态度就可以充分看出。听了金家父女的血泪控诉后,就非常同情关心他们,主动赠送银两,亲自保护他们逃离虎口。而对郑屠则怒不可遏,当即就要去打死他。后被劝阻。金家父女逃离虎口后,鲁达来到郑屠肉铺,当众戏弄郑屠,激他与自己斗打。在“拳打”时,对郑屠采取“应口”要打,“讨饶”也要打的不调和态度,三拳便将他打死,为民除了害。鲁达与金家
45、父女素不相识,与郑屠也无个人恩怨,他的作为充分表现了他爱憎分明的立场,见义勇为的高贵品质和对受压迫者扶危济困,对压迫者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 、慷慨大方,重义疏财。 了解了金家父女的不幸遭遇后,虽然非亲非故,却马上主动提出要给金老盘缠让他们回东京。当李忠不爽利地只摸出二两银子时,鲁达便认为李忠不仗义,将那二两银子丢还他。 、率直粗犷,勇而有谋,胆大心细。 为了防止店小二去追赶,一向暴躁的鲁达,竟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约摸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惩治郑屠,也不是一到就动手,而是采取先激后打的策略,以买肉为名,当众戏弄郑屠,杀他的威风,造成口角斗殴的架势,激他与自己斗打。让郑屠手持剔骨尖刀先
46、动手,将他引到街上,当众质问郑屠,让大家了解“拳打郑屠”是正义的行动,鲁达本意是痛打惩治郑屠,不料失手打死,面对意外,他随机应变,遇险不惊,从容不退却。他假意道:“这厮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走了。”鲁达这些行为,充分体现了他勇而有谋,胆大心细的性格。、鲁提辖性急如火,如他听到金老父女哭诉之后,不能忍受,马上就要去打死郑屠。从文中也反映出他性急如火的缺点,如在酒楼听到隔壁哭声,“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 总之,鲁达长期闯荡江湖,对社会上的压迫和不平,怀有强烈的愤慨。他拔刀助人,不避水火;冲锋陷阵,不畏刀枪;抗暴除恶,舍生忘死。他相貌粗恶而心地善良,脾性急暴而用心精微,力大艺高而处事谨慎。他是水浒英雄人物中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位。(二)范进中举1、内容及主题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