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砖、石与木|新建筑 4/2023 39作者单位冷婕、张宁: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0)陈晓宁: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610015)明代蜀藩王陵玄宫仿木构形制与营造技术分析Research on the Form an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Wood-imitation Tombs of the Princes in Bashu District in the Ming Dynasty摘要明代蜀藩王陵是现存明代皇家陵墓玄宫中仿木构做法最系统、仿木构信息最丰富的墓葬,也
2、是巴蜀地区仿木构墓葬发展最后的高潮。通过分析巴蜀地区明代蜀藩王陵玄宫院落形制与地上宫室制度的相关性,辨析仿木构单体建筑对地上建筑木构信息的取舍、木构特征还原度及仿木材料与构造方式等问题,展现了皇家陵墓玄宫营造中仿木设计思路及仿木材料与技术的独特性。研究对缺乏地面实例的巴蜀明代皇家木构建筑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巴蜀明代藩王墓葬仿木构玄宫建筑形制营造技术ABSTRACTThe crypts(xuangong)of tombs of the princes in Bashu district are the most systematic and informative wood-imita
3、tion tombs among the existing royal tombs in the Ming Dynasty,and they are also the last climax of the wood-imitation tomb development in Bashu district.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relevance and the similarity of the courtyard layout,the form of building faade and building element detai
4、ls between the wood-imitation crypts and the royal palace aboveground.It also analyzes the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the crypts.At the same time,the research shows the uniqueness of the design thinking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royal tombs in Bashu district and the reference val
5、ue of the tombs for the study of Ming Dynasty royal wooden building which are now no longer preserved in Bashu district.KEY WORDSBashu district;tombs of the princes of Ming Dynasty;wood-imitation;crypt(xuangong);architectural form;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OI10.12069/j.na.202304039中图分类号TU-092文献标志码A文章
6、编号1000-3959(2023)04-0039-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278006)冷婕张宁陈晓宁LENG JieZHANG NingCHEN Xiaoning巴蜀地区墓室通过石仿木再现墓主生前生活环境的传统由来已久,现有遗存可追溯至汉代,仿木构墓葬发展历经千年到明代中后期渐趋衰微。明代蜀藩王陵是巴蜀地区仿木构墓葬发展最后的高潮,展现了皇家墓葬仿木设计思路、仿木材料和技术的特殊性;其仿木信息是巴蜀地区明代官式木构建筑,特别是已消失的蜀藩皇家地上建筑研究的重要佐证材料,也是京畿地区官式木构技艺向边陲地区传播的重要证据1。本文将重点讨论与蜀藩王陵玄宫仿木有关的三个问题玄宫中建
7、筑形制的模仿对象是谁,如何对模仿对象的信息进行取舍,仿木如何在技术层面得以实现,这些问题的解答亦为墓葬中仿木信息作为佐证材料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1蜀藩王陵及其玄宫概述明初,太祖朱元璋为震慑边陲,制衡功臣武将,分封诸子为王,分镇各地,建立分封建藩制度。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其十一子朱椿为蜀王;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椿就藩成都府。蜀藩自其历传十三代,直至明灭。本文中蜀藩王陵泛指蜀王、王妃及世子3类墓葬。玄宫即皇家墓葬中的地宫,目前经过官方考古发掘的蜀藩王陵玄宫共有8处(表1)2-9。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明定陵及其他地区藩王陵中仅有少数玄宫存在零星的仿木做法10,而蜀藩王陵的仿
8、木做法则较为体系化,从整体格局到单体形象上均明确再现地上木构建筑,仿木信息完整、丰富。8座蜀藩王陵在玄宫结构设计上较为相似。不同于其他地区王陵玄宫常为多个单独券室以甬道相连的做法,蜀藩王陵玄宫均为纵深展开的单轴通长券洞,券洞通过仿木建筑的设置清晰再现了多进院落空间,且通常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常依次设置大门、二门、前殿(正殿)及后殿(棺室),两侧则饰以廊庑、厢本文引用格式:冷婕,张宁,陈晓宁.明代蜀藩王陵玄宫仿木构形制与营造技术分析J.新建筑,2023(4):39-45.40 4/2023 新建筑|砖、石与木房等;蜀悼庄世子墓(以下简称蜀世子墓)和蜀怀王墓的后庭中较其他墓室多设一方形中殿。现存8
9、座玄宫中,明早期的蜀世子墓和蜀僖王墓保存最为完好,仿木建筑最为精细逼真,此两例亦是本文分析的重点对象(图1,2)。2玄宫仿木构院落结构与地上宫室制度关联蜀藩王陵玄宫中表现的院落规模和气势远大于已考古挖掘的蜀地其他仿木构墓葬,充分显现了皇家气象。墓葬设计长久以来受事死如生理念的影响,墓室空间塑造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还注重再现生前的生活环境。因此,藩王陵玄宫结构可能与地上亲王府宫形制关系密切。胡汉生先生根据明世宗实录中“地中宫殿器物等旧仿九重法宫为之”的记载,认为明代帝陵地上陵园建筑和玄宫结构均受地上宫室制度影响。通过对地面宫室制度源流和“法宫”一词的考证,其认为明代皇宫中前朝三大殿与内廷三大殿、
10、左右配殿的格局有古代明堂建筑制度的遗意,且“法宫”即指古代君王日常居住的内廷建筑。由此其认为明定陵玄宫五室结构很可能是皇宫内廷三大殿和东西宫的表征1131,而皇陵地上建筑则是前朝三大殿的映射。现存蜀世子墓与蜀怀王墓的空间结构与王府结构的关系也似有直接的对应之处。蜀王府的规模虽远小于皇宫,但结构与之颇为相似,亦有前朝、内廷之分12。地方志中对内廷建筑没有具体记载,但对前朝承运殿、圜殿、存心殿三大殿有明确记载。蜀世子墓与蜀怀王墓后庭中除前后两殿外,两殿中间皆有一方殿,此殿设置颇似外朝中的圜殿。如果将两墓前中后三殿与蜀王府前朝三大殿相对应,大门和二门与蜀王府的端礼门和承运门相对应,则可发现它们在空间
11、结构上基本吻合。笔者认为不排除上述两墓葬设计时以前朝或内廷主体建筑格局作为参照,但这种对应关系可能仅为部分墓葬设计的个体选择,而非玄宫结构设计中通用的核心控制原则。因为,除上述两例外,其他案例中并无中殿,多为两殿格局;同时,不同玄宫中同位置的殿宇大小、样式、精细程度均不相同,应并非有确定统一的木构原型作为参照。玄宫与地上宫室的对应性解读还有另一种思路,即不对应具体院落或建筑,而是投射了古代宫室制度中的一种礼制和空间结构。从现有皇宫、藩王府的核心空间来看,其主体建筑多为“中心三纵”的格局,两侧则辅以配殿。胡先生指出这一受早期明堂之制影响形成的空间格局对地下玄宫也产生重要作用,“三纵两配”的五室格
12、局是明代皇陵玄宫的典型结构1135。后刘毅先生在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中通过大量案例梳理发现皇陵及藩王陵中除五室玄宫外,还存在七室玄宫、九室玄宫、三室玄宫13。尽管墓室数量有不同,但其多保持“中心三纵”格局表1已发掘明代蜀藩王陵玄宫平面概况蜀藩王陵墓名称及年代平面概况蜀悼庄世子墓,明 永 乐 八 年(1410年)蜀僖王墓,明 宣 德 十 年(1435年)蜀怀王墓,明 成 化 八 年(1472年)蜀昭王墓,明 正 德 四 年(1509年)蜀定王次妃墓,明 弘 治 九 年(1496年)凤凰山妃子墓,年代不详潘家沟蜀王、王妃墓,年代不详潘家沟3座墓葬位于同一封土下,大小相近,结构基本相同。其中两座墓门
13、外为石构八字墙,由前中后三室和棺室构成,另一座仅有前后两室与棺室黄龙溪大河村蜀王墓,年代不详玄宫破坏较为严重平面图例:前庭 中庭 后庭;A.正门 B.二门 C.前殿 D.后殿 E.正殿注:表中蜀藩王陵墓年代为藩王下葬年代资料来源:蜀世子墓平面图由张宁测绘并制图;其他平面信息摹绘或引自文献3-91 蜀僖王墓玄宫a轴测示意b入口大门(八字门)c中庭及前殿d后庭及后殿(棺室)e厢房1e1b2b2a2c1c1d1a2 蜀世子墓玄宫实景a中庭及前殿b中庭侧廊后殿(棺室)前殿二门大门后庭中庭前庭c后庭中殿砖、石与木|新建筑 4/2023 41不变而在两侧配殿上进行加减。且这种模式也非明代独有,在前代皇家墓
14、葬14中就已出现;至清代,皇陵两配大幅缩减,仅重点表现“中心三纵”格局(图3)。已发掘的蜀藩王陵玄宫结构即遵循“中心三纵”原则。但其与定陵及其他部分藩王陵的“中心三纵”的空间所指有明显区别。定陵及其他部分藩王玄宫的“三纵”似暗示三重殿宇,部分皇陵在考古发掘中也确在其对应的券顶外发现覆有与地上建筑相同的屋顶,因此常冠以前中后三“室”的称谓。蜀藩王陵玄宫券顶无屋顶覆盖,且其内部明确表现为由仿木建筑围合的三重院落空间,因此本文以前中后三“庭”名之(图4,5)。与典型五室地宫不同的还有,蜀藩王陵玄宫对两侧配殿进行了大幅压缩,仅留很小的耳室,将表现重点放在“中心三纵”上。从庭院中陶俑类型来看,蜀藩王陵玄
15、宫的中、后庭还似有前朝后寝的表意倾向,这也是地上宫府结构的核心特征。以蜀世子墓为例,其中庭两侧廊庑内按顺序置放牵马俑、仪仗俑和武士俑,前殿门前列武士俑两排,整个院落呈现出前朝的仪式性和防护性特征。后庭不置武士俑,在牵马俑、仪仗俑的基础上增加了象辂、乐俑和大量侍俑。后殿门前置4侍俑,棺室中围绕棺床置48侍俑,皆面向棺床排列,均作叉手或拱手侍立状;其在表现仪式性的同时,也更注重内廷休闲的生活氛围15。综合所述,蜀藩王陵玄宫院落结构设计受地上宫室制度影响,但其最核心的设计意图可能不是要再现某一具体的院落空间或建筑,而是对地上宫室制度中的一种礼制及其空间结构的因循。3玄宫单体建筑仿木形制从诸多信息的比
16、对可知,玄宫单体建筑的设计是以地上皇家建筑为蓝本。但由于墓室空间的局限性和建筑材料的差异性,玄宫中的仿木建筑无法完全照搬地上木构建筑。工匠更多是在平衡再现地上生活环境与满足材料受力性能和加工方式合理性的前提下,对其所参照的地上木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和取舍。3.1建筑配置与等级表征从几座玄宫的比较来看,其中的仿木建筑样式各有差别,但其建筑基本形制基本与地上建筑相同,明确表现等级秩序。各玄宫中轴线上主要建筑的形制等级、规模尺度均高于两侧建筑。中轴主要建筑表现为殿宇,采用庑殿顶;两侧建筑则为廊庑、厢房或简化为壁龛,屋面均为硬山顶。中轴殿宇的建筑高度、开间尺寸亦远大于两侧建筑。中轴线上大门、二门多为单开
17、间,前殿和后殿则多为三开间。斗栱配置亦呈现出一定的等级差异,但每个玄宫不尽相同。如蜀世子墓前殿斗栱做法略复杂于两厢;蜀僖王墓耳房入口门楼和大门两侧八字墙上用一斗三升交麻叶云斗栱,其余各建筑皆用五踩单翘单昂斗栱。这种等级差异性既表现在同一墓葬中,也表现在不同的墓葬间。在已发掘的墓葬中,蜀世子墓形制无疑是其中等级最高者。除其地宫深度、券跨、券高都较其他墓葬大外,其仿木构建筑的等级也明显高于其他墓葬。从院落空间的类型来看,蜀世子墓表现的是廊院式格局,蜀僖王墓两侧建筑则为厢房,蜀定王次妃墓庭院两侧更是简化为壁龛。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廊院常用于较高等级的建筑群中,如古代宫室、大官署、大寺院、大第宅等。在同
18、一建筑群中,廊院亦用于最重要的院落中,如明初紫禁城中轴线上前朝与内廷的两个核心庭院皆为廊院式布局,而东西六宫则由东西配殿与正殿围合成院落,院落等级要低于廊院式。从中轴殿宇的形制来看,蜀世子墓的等级也要高于其他墓葬。蜀世3部分皇陵玄宫“中心三纵”空间结构平面示意a前蜀王建墓b南唐钦陵c明定陵d清昌陵4玄宫券外情况a明熹宗妃墓墓室及封土结构图示b蜀怀王墓券顶部5玄宫内部空间形态意象a明定陵玄宫中心三室b蜀世子墓三庭4a4b5b5a3a3b3c3d后室中室前室侧室侧室侧室侧室侧室侧室侧室侧室后室后室(金券)中室(穿堂券)前室(明堂券)中室前室配殿隧道券配殿隧道券隧道券隧道二门大门后庭前庭中庭左配殿右
19、配殿前殿前殿中殿后殿(棺室)中殿后殿后室中室前室42 4/2023 新建筑|砖、石与木表2已发掘明代蜀藩王陵玄宫建筑形制一览墓名殿堂两侧建筑斗栱大门殿堂两侧建筑蜀世子墓重檐庑殿顶;3开间廊庑;硬山顶;5开间一斗三升交麻叶云三踩单翘一斗三升交麻叶云蜀僖王墓庑殿顶;3开间厢房;硬山顶;3开间五踩单翘单昂(大门)一斗三升交麻叶云(大门两侧八字墙)五踩单翘单昂五踩单翘单昂蜀怀王墓庑殿顶;单开间厢房;硬山顶;4开间一斗三升交麻叶云一斗三升交麻叶云无蜀昭王墓庑殿顶;3开间壁龛;硬山顶;3开间无无无蜀定王次妃墓庑殿顶;单开间壁龛;硬山顶;3开间无无无蜀凤凰山王妃墓庑殿顶;3开间厢房;硬山顶;3开间一斗三升不
20、详一斗三升资料来源:作者绘制子墓中轴线上的前殿采用重檐庑殿顶,其他墓葬中轴线上的建筑则均为单檐庑殿顶;蜀世子墓庭院的侧廊皆为5开间,而蜀僖王墓庭院厢房仅3开间(表2)。从身份来看,蜀悼庄世子身份显然低于蜀王,为什么其墓葬等级会高于蜀僖王?有研究认为,这是因为蜀悼庄世子的墓葬原是第一任蜀王朱椿为自己建造,后因特殊原因改做嗣子墓寝624。3.2建筑规模与尺度的缩减受墓室空间尺度的限制,其仿木建筑势必难以在整体尺度上完全还原地上建筑,因此玄宫仿木建筑多配合地宫尺度在进深、面阔等方向上进行数量和尺度的缩减甚至变形。据记载,王府外朝中的前殿、后殿多为7开间,内廷主要殿宇面阔5开间,而在墓室中规模较大的前
21、殿仅表现为3开间,规模较小的墓葬则仅为单开间。有时为了表现更多的开间数,玄宫建筑打破木构中柱高不逾间广的原则,对面阔进行压缩,蜀世子墓5开间侧廊即为此类情况。同时,为了留出更多的空间表现院落,玄宫建筑在进深方向亦进行大幅压缩,如各玄宫中庭与后庭间的建筑虽正面刻画为殿,但进深方向仅保留门楼的厚度;两侧厢房和廊庑也在进深方向上也作了大幅压缩,仅表现前部的一小部分。4仿木构件木构特征还原度玄宫建筑仿木重点均在外观刻画上。其主要殿宇、廊庑、厢房的立面构成与地上建筑相同,皆由屋身(柱、枋、门窗)、斗栱、屋顶三部分组成,同时各构件亦以油漆、彩画饰之,初看与地上木构颇为相似。细究之,柱、枋与其上部斗栱、屋面
22、的形制特征和尺度比例皆与真实木构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4.1构件形制的视觉还原度玄宫仿木建筑的柱、枋做法较现存明代官式木构明显简化,局部呈现大木、小木做法混杂拼贴的情况。明代官式建筑柱下施用柱础,柱头间施以额枋,额枋平直,其出柱头处做霸王拳状,柱及额枋顶部施用平板枋,檐廊中额枋与柱交接处常施用雀替与丁头栱组合16162-163。除蜀世子墓前殿外,其他玄宫仿木建筑多不做柱础,亦不表现平板枋,额枋直接置于柱头之上(图6)。外廊额枋与柱交接处的雀替与丁头栱被省略或被小木做法替代,如蜀世子墓侧廊檐柱间施以方形虚柱,虚柱间架饰欢门,厢房柱同此做法(图7a,7b)。这种做法和构件形制在明代多在室内小木中出现
23、,大木中未见。同样的情况亦出现在耳室入口门楼的做法上。如蜀世子墓左右耳室入口石门亦仿佛道帐中的山花蕉叶帐,帐头下施方形莲花虚柱,虚柱间架饰欢门;蜀僖王墓耳室入口柱与斗栱间的额枋亦做成小木佛道帐中的山花蕉叶帐状(图7c,7d)17。在斗栱的总体配置上,仿木建筑与明代官式木构差异显著;但单攒斗栱的细节还原度较高。明代官式木构斗栱在外观上呈现出以下两点特征:一,平身科数量大幅增加,檐下斗栱密布,攒距趋均匀;二,为了配合挑尖梁头的尺寸,柱头科翘宽明显大于平身科,因此立面上两类斗栱差异显著16131-132。玄宫仿木建筑檐下斗栱亦较为密集且大多排布均匀,但除角科外,其余斗栱做法均一致,不做柱头与平身科的
24、区分。如蜀僖王墓的斗栱排布已完全不考虑与下部柱位的对位关系,仅根据檐下斗栱总数进行均布,进一步模糊了柱头科与平身科的差别。玄宫建筑的斗栱类型较少,出跳数也明显少于地上同类建筑,最多即为5踩,蜀世子墓重檐庑殿顶仅配置3踩斗栱。但从单攒斗栱的细部特征来看,计心重栱造、施令栱耍头、假昂昂嘴短厚、昂底隐刻华头子,这些特征均与明代皇家建筑相似度高(图8)。檐椽及屋面构件特征亦与明代皇家建筑相似。檐口做双层椽,檐椽为圆椽,飞椽做方椽,飞椽椽头做卷杀,上述皆为明代官式建筑的典型特征,巴蜀地区皇家敕建平武报恩寺建筑亦为同类做法(图9)。此外,瓦件、脊饰、吻兽等瓦石作构件样式均与地上官式建筑保持一致,形制还原度
25、高。4.2构件尺度与比例的还原度地上木构建筑构件在用材尺度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清代官式建筑中斗口即是木构件用材的基础参照系,其与斗栱间距、斗栱大小、椽径、柱径、梁枋尺寸、建筑开间等均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明代初期,此种用材制度虽然没有定型,但在官式建筑中已初见雏形16127-131,170-175。在攒距与斗口的关系上,明永乐年间官式建筑实测攒档间距就已接近清代11斗口,多在1012之间。蜀世子墓前后殿下层檐中,斗栱的斗口尺寸多为44.5 cm,攒档距基本相等,约为36 cm,合89斗口;中院厢房攒档距为38.347.3 cm不等,合8.510.5斗口。6柱、枋交接做法a平武报恩寺大雄宝殿(
26、地上木构)b蜀世子墓前殿c蜀僖王墓厢房7仿木柱、枋交接处小木拼贴做法实例a蜀世子墓侧廊b蜀僖王墓厢房c蜀世子墓耳室d蜀僖王墓耳室6a6b6c7b7d7a7c砖、石与木|新建筑 4/2023 43在柱、枋与斗口的关系上,由故宫明代木构建筑的数据统计发现,殿阁建筑殿身檐柱径多在6.08.7斗口间,额枋高与柱径相仿。在蜀世子墓中,殿身柱径为52 cm,额枋高为1113斗口;从整个立面上看,玄宫斗栱占比较地上木构要小很多。同时,明代檐柱径高比多在1/81/10之间;而蜀世子墓前后殿檐柱径高比约为1/5.5,廊房檐柱径高比约为1/6。与地上建筑相比,其柱径高比更大,视觉上更显粗壮。檐口及屋面部分,明代挑
27、檐檩径合34斗口,玄宫前殿挑檐檩直径约6.5 cm,仅约合1.4斗口。椽瓦的尺度关系和真实木构亦不吻合,真实木构中椽距与沟瓦对应,两椽之间设一沟瓦,玄宫中一沟瓦下则对应23椽不等。综上,玄宫建筑仿木构件尺度设计并不遵循地上建筑规则,斗口对攒档、面阔及各构件尺度均没有参照性和控制力,玄宫建筑并非地上建筑的整体缩小。从构件的实际尺度和各部件的比例关系来看,柱、枋与斗栱、屋面部分明显为两套尺度。柱径、枋高与地上同类建筑接近,但因面阔、柱高均小于地上建筑,柱、枋在整个立面中较地上建筑更显粗壮。斗口尺寸约为地上同类建筑斗口的1/2,远小于地上建筑,在整个立面上的占比关系也远小于地上类似建筑。但仿木斗栱自
28、身的比例关系与木构斗栱较为接近,可被视作等比缩小。而在屋面椽瓦的比例关系上,瓦的比例被有意加大,强化了屋面形象。5仿木构造的技术实现与汉代、宋代墓室结构和仿木构材料皆为石材不同,明蜀王陵玄宫主体结构为砖石混合拱券,而仿木建筑则主要由石材和琉璃两种材料构造,其在墓室中同时承担院落空间的划分、等级标识等作用,局部也有辅助承托上部砖券的功能。以下以蜀世子墓为例,结合这两种建造材料的特性,分析它们在仿木构造中对地上建筑相关构件还原度及其原因。5.1石材仿木构造玄宫中的柱、枋皆为石材,其仿木程度不高。石材如果按照真实木构方式进行分件及拼装,则会产生加工量大、难度大等问题,同时可能易于损坏,导致结构安全问
29、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石材无法在形式上逼真仿木。巴蜀地区宋代墓葬及明代地上石仿木建筑安岳木门寺祖师塔亭等实例均可证明,巴蜀地区工匠完全有能力用石材实现逼真仿木(图10,11)。因此,蜀王陵玄宫中柱枋的简化或许不是一种技术受限的无奈而是设计建造者的一种主动选择,即顺应材料的建造逻辑和受力性能,不强求精准再现木构信息,能传达木构意象即可。木材自重轻,弹性、抗拉性能较好,质软易于加工,我国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由诸多分构件通过榫卯方式进行装配组合的木构建造传统。石材自重大、抗压性能好、抗拉抗剪性能差、质硬加工难度高,在建筑构造中多通过整体性开凿或利用自重直接上下叠压进行构造,开榫较少。两种材料力学性能上的巨
30、大差异导致石材仿木时多不按照木构的方式进行分件和构造。无论是仿木逼真的安岳木门寺祖师塔亭,还是较为写意的蜀藩王陵玄宫,在石材仿木的构造中均按照有利于石材承力特性进行材料分件和拼装。蜀世子墓前殿石仿木部分仍然显现出柱、额枋和平板枋3个木构件特征,且构件位置关系也接近真实木构。但其加工并非将石材按照这3个构件的木构原件分别加工好再拼装,而是通过3块雕刻有上述构件外观特征的巨大石板拼接完成。这样的做法从外观上看与木构相似,也更符合石材的力学特征多块拼合的厚石板能较好地支撑玄宫屋顶荷载。蜀世子墓前殿虽称为殿,但进深较浅,实际尺度更接近门。为使构造简便与结构更稳定,石板下的支撑体没有加工成独立圆柱,而是
31、将可能的多根圆柱合并做成一道完整的短石墙,墙两端做圆弧处理。这种处理一方面使线性承重构件代替点状承重构件,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在建筑进深方向上简化了构造,墙两端的圆弧处理使其从正面看恰似柱子(图12a)。蜀世子墓侧廊石材的建构逻辑与前殿相近,木构中独立的两构件在石材构造中多由一块完整的石材通过造型雕刻表现,同时会根据石材构造增加实际木构中没有的部分。侧廊下部的柱枋层采用内外两排柱,为了承力及构造稳定,内外两排柱均不是规整圆形或方形断面,外柱断面为圆形带一方形小垛,内柱断面则为T形;内外柱间搭一石枋;柱与石枋上搁厚石板3块,石板侧壁做法较前殿大大简化,不再雕刻平板枋和额枋造型,靠
32、近柱头处也没有进行枋柱之间的圆弧处理(图12b)。为了充分展现廊的进深,又不过多地占用院落空间,侧廊的内壁较其上部砖券内壁退进30 cm,即上部拱券内层砖券并非直接落地,而是落于侧廊厚石板上,因此侧廊仿木的石材实际上承担了一部分拱券荷载,侧廊也因此更加稳固(图13)。5.2琉璃仿木构造蜀世子墓玄宫斗栱、檐口椽、屋面瓦件等均为琉璃构件。与下部柱枋不同,这些构件的细节却精8斗栱做法a五踩单翘单昂(蜀僖王墓)b七踩三昂(平武报恩寺大雄宝殿)c三踩(蜀世子墓)d一斗三升交麻叶云(蜀僖王墓)9屋面椽做法实例a平武报恩寺大雄宝殿b蜀世子墓玄宫前殿8a8c8d9b9a8b101110安岳木门寺祖师塔亭(石仿
33、木)11大足狮子坡宋墓44 4/2023 新建筑|砖、石与木准呈现、高度还原了木构特征,究其原因应与地上琉璃建筑发展的成熟和琉璃构件的制作工艺有关。琉璃是一种铝钠硅酸盐化合物经高温烧成的釉质物。现有研究表明,中国开始有意识烧造琉璃可追溯至西周以前,而琉璃作为建筑材料出现则从北魏开始182。到明代,琉璃的制作工艺已趋成熟,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色彩也日益丰富。据史料记载,明以前建筑琉璃的使用群体更广泛,多为贵族;而到明代,琉璃始为皇家及官式建筑的专用材料,材料样数、颜色的使用均有严格的规制约束。明史志第四十四亲王府制:“(洪武)九年定亲王宫殿、门庑及城门楼,皆覆以青色琉璃瓦。”19现存明代建筑实例中
34、,王府多用绿色琉璃瓦,蜀藩王陵玄宫中的琉璃亦为绿色。早期建筑中的琉璃主要用于屋面构件,以其替代黏土瓦,可使建筑抵御雨水的性能大大增强;宋代以后,琉璃的使用不再限于屋面,墙体上也开始大规模使用;到明代,琉璃门、琉璃照壁、琉璃牌楼、琉璃塔等多种建筑类型出现,琉璃构件的品种极大丰富,技术也日趋成熟186,因此玄宫建筑中的琉璃构件和做法大多直接“搬运”地上做法。从玄宫建筑进深尺度、屋顶造型、斗栱尺度、构件细节来看,与明代地上皇家琉璃建筑中常见的琉璃门颇为相似20。这种琉璃门常作为院落的入口用于宫城院墙上,也用于皇家陵寝地上部分,从下部墙身的外表面材料到上部斗栱、屋面瓦、脊饰等皆采用琉璃构件;而玄宫仿木
35、建筑一般在上部搬用琉璃门上斗栱及屋面构件的做法,下部则主要为石材构造。根据蜀世子墓室内券顶残存部分来看,可推测其券顶部分应为砖石构造基层,再通过灰浆粘接琉璃构件完成墓室内屋顶的外观构造。以下参考明清琉璃门屋面琉璃构件的相关记载,并结合对玄宫中琉璃构件的现场考察,尝试还原琉璃斗栱和屋面琉璃构件的构造做法。中国古建筑琉璃技术(以下简称技术)中记载的额枋以上的琉璃构件主要包括:斗栱、垫栱板、机枋(挑檐枋)、搭角机枋(转角挑檐枋)、花挑檐桁(挑檐檩)、搭角挑檐桁(转角挑檐檩)、老角梁(仔角梁与老角梁合为一个构件烧造)、板椽、连瓣盖斗板、枕头木和宝瓶等构件1870-72。蜀世子墓玄宫中的琉璃构件与其相似
36、但亦有差别。书中记载的挑檐枋与挑檐檩为两个构件,而在蜀王陵中挑檐枋及檩则烧造为一个构件。书中板椽是指包含下层圆形檐椽、方形飞椽与望板烧造的一个整体构件,且檐椽与飞椽间无望板;而玄宫中檐椽与飞椽间亦有望板层,结合现阶段现场考察,笔者认为玄宫中飞椽、望板、檐椽并非一个整体,而是各自分开烧造的不同构件,通过灰浆彼此连接。此外,书中记载的连瓣盖斗板、枕头木和宝瓶均未在该玄宫中出现(图14)。为了满足批量生产的需求,琉璃门中使用的构件多使用模具烧制成型。故宫现存部分清代琉璃门斗栱就呈现了明代官式斗栱特征,技术一书认为较大可能是因其沿用明代琉璃斗栱烧造的模具所致。现场考察发现,蜀世子墓挑檐檩、枋皆为分段烧
37、造,再拼接为一整条。琉璃斗栱如按木构斗栱进行分件烧制,则构件多而细碎,组装咬合会因制品的精细度不足变得极为困难,因此出跳层数少的斗栱常烧制成一个整体,出跳层数多的斗栱则采用分层整体烧制的方式21。蜀世子墓玄宫前殿亦能明显看到分层烧制拼合的痕迹,但其细节做法与紫禁城中的部分琉璃门实例做法有所差异。紫禁城琉璃门实例中显示,每层斗栱交互斗中的斗耳与上层组件烧造在一起,而下层则呈平盘斗样式;当上下两层构件拼起来,就能组成一个有斗耳的完整交互斗的形象,上下两层再通过白灰粘合而成2040。而蜀世子墓中交互斗和散斗的斗耳则是与斗的其他部分放在同一层烧造,因此其上下层之间仍是通过凹槽以类似木构的方式相互咬合连
38、接(图15)。屋面瓦、脊饰琉璃构件则与地上木构建筑屋面构件一致,仅缩小了尺寸。玄宫中屋面瓦件主要分为底板瓦、筒瓦、滴水瓦、筒盖瓦;正脊则分为正当沟、压带条、下群色、正脊筒、上群色和盖脊瓦。6结语纵观蜀藩王陵玄宫的仿木形制,无论是在空间结构还是单体建筑配置上,礼制仍是其核心控制要素。其中,地上宫室制度对玄宫三纵院落基本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建筑配置上遵循中轴为主、两侧为辅的基本原则,建筑尺度、屋顶类型及细部特征均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异。结合墓葬的空间尺度,玄宫中单体建筑在提取地上木构建筑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原型进行了规模和尺度上的压缩及形制上的简化,甚至在其中拼贴了小木做法。而玄宫12蜀世子墓石
39、材构造轴测示意a前殿b侧廊石板(平板枋、额枋、柱头)石板石枋内柱外柱石枋短石墙(柱)12a12b上部砖券侧廊内壁30 cm13蜀世子墓侧廊石板与砖券关系示意侧廊厚石板砖、石与木|新建筑 4/2023 45建筑仿木柱、枋、斗栱及屋面相关构件在形制的视觉还原度和尺度还原度上出现显著差异,可能缘于以下两个原因:一,设计建造者并未将真实、准确再现木构作为目标,神似即可;二,他们综合考量各种材料的特性、加工方式、营造逻辑及成熟做法后,选择在玄宫中采用石材和琉璃两种材料进行拼贴式仿木设计和建造。通过对玄宫仿木形制与营造技术的分析可知,将玄宫仿木信息作为地上建筑研究的佐证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玄宫琉璃
40、构件、做法与地上皇家琉璃门等类似建筑的做法基本一致,因此可将其作为地上同类琉璃建筑的直接研究材料;二,琉璃仿木构件的细部特征与地上木构相似度很高,其后期干扰小,年代相对可靠,可将其作为地上木构形制研究的比对对象;三,院落形制与石仿木的做法都更为写意,细部特征还原度不高,将其作为对地上同类建筑或院落研究的参照对象时,应谨慎加以分析和辨别。图片来源:图1b,1c,1d,1e,11,12由冷婕拍摄;图2a,2c引自文献7;图3a引自文献14;图3b,3c,3d,5a引自文献11;图4a引自文献13;图4b引自文献4;图69由冷婕、张宁拍摄;其他图片均由张宁拍摄或绘制。注释 玄宫仿木建筑不同于地上建筑
41、,其进深都极浅,文中门、殿的命名更多是根据其立面表现的建筑样式而来。明嘉靖年间四川总志记载:“砖城周围五里,高二丈五尺,设四门,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东曰体仁、西曰遵义端礼门内为承运门,左右为东西角门,前为左右庑及顺门。承运门内为承运殿,前为东西殿庑。左顺门入为东府,前为斋寝。右顺门入为西府,前为凉殿,南向。承运殿后为圜殿,后为存心殿,又后为王宫门,内为王寝正宫”转引自刘大谟、杨慎,四川总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年。本小节中明代官式做法相关数据主要引自文献16。玄宫屋顶内部为砖、碎石等材料堆砌而成的实体,荷载较大。参考文献1 冷婕,陈科.四川明早、中期(洪武弘治年间)木构斗栱营造中的官方影响
42、J.新建筑,2020(3):5-11.2 翁善良.成都明代蜀僖王陵发掘简报J.文物,2002(4):41-54.3 刘雨茂,易立,高潘,等.双流县黄龙溪镇明蜀藩王墓调查与试掘报告J.成都考古发现,2011(0):521-561+613-614.4 谢涛,颜劲松,荣远大,等.成都市三圣乡明蜀“怀王”墓J.成都考古发现,2005(0):382-428+533.5 谢涛.成都市潘家沟村明蜀王、王妃墓M/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8:224-225.6 薛登,方全明.明蜀王和明蜀王陵J.四川文物,2000(5):21-37.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馆成都明墓发掘队.成都凤凰山
43、明墓J.考古,1978(5):306-313+366-370+81-85.8 卢引科,刘骏,李绪成,等.明蜀定王次妃王氏墓J.成都考古发现,1999(0):295-314.9 曾雳,王军,谢涛.成都凤凰山明蜀王妃墓J.成都考古发现,2008(0):489-495+520.10 臧卓美.明代藩王陵墓中的仿木构现象C/中国明史学会,朱菁,任臻,等.第十七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明定陵发掘六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850-859.11 胡汉生.明定陵玄宫制度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4):25-36.12 白颖.明代王府建筑制度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
44、07.13 刘毅.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 冯汉骥.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M.2版.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5 白瑶瑶.明墓中俑的组合与陈设刍议J.北方文物,2023(1):81-89.16 郭华瑜.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7 李瑞君.毗卢帽的形式特征C/OL/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21年年会论文集,2022:160-1652023-04-30.https:/ 李全庆,刘建业.中国古建筑琉璃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9 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20 贾亭立.明代官式建筑琉璃D.南京:东南大学,2006.21 祝萌,宝璐,贾亭立,等.紫禁城琉璃门的营造尺寸与设计逻辑J.建筑史学刊,2022,3(2):121-131.收稿日期2023-06-01编辑:方盈14蜀世子墓斗栱及屋面琉璃构件构造层次a轴测示意b屋面沟瓦c椽与望板15蜀世子墓琉璃斗栱a三踩单翘斗栱实景及构件分层推测b一斗三升交麻叶云斗栱实景及构件分层推测14a14c14b15a盖瓦沟瓦望板望板飞椽檐椽挑檐檩枋斗栱、垫栱板散斗散斗齐心斗交互斗二层一层齐心斗散斗15b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