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7 ,大小:1.73MB ,
资源ID:653309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6533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明儒李谷平对宋儒思想的继承与发展.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明儒李谷平对宋儒思想的继承与发展.pdf

1、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B Z X )作者简介:王梦玉(),女,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明儒李谷平对宋儒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王梦玉王梦玉(山东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摘要:李谷平的思想特色是尊孔崇仁,融汇诸家,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他以仁为根本建构儒家道统体系,希望以此调和朱陆两家的争论、定天下学术之宗.他认为朱陆两家皆推崇仁学,在此基础上,他兼采两家学术之长,承袭程颐与朱熹的仁学思想,吸收陆九渊心学理论,强调“诚”“明”本一.李谷平没有门户之见,学术上溯及濂洛,达乎洙泗,融贯各家求仁工夫之精,对宋代理学加以综合.李谷平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其门人罗洪先

2、.关键词:李谷平;宋儒;仁学;兼采朱陆;濂洛之学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D O I:/j i s s n 李中(),字子庸,吉水(今属江西)人,因所居为谷平村,故学者又号之曰谷平先生.他出生于儒学世家,母亲为欧阳修后人 ,自幼受家庭熏陶,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其祖先李次鱼,学者尊为复斋先生,朱熹、张栻赞其学识 .李谷平自幼颖悟绝人,八岁读书忘寝食,年十九,从学于舅父杨玉斋 .玉斋之学以濂洛为主,长于考据.李谷平后读同乡先辈罗伦所著 一峰集,叹曰:“大丈夫不当如是耶?”遂立志圣贤之学.正德甲戌年()中进士第,授浙江司主事,因武宗皇帝沉迷佛教、任用宦官,李谷平上书斥之,被贬为通衢

3、驿臣.李谷平曾参与王阳明平宸濠之乱,历官刑部浙江清吏司主事、广东惠州府龙川县通衢驿丞、广东按察司佥事、广西布政使司右参议、总督南京粮储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职.嘉靖壬寅年(),卒于四川官舍,年六十五,谥庄介.李谷平与湛甘泉、邹谦之、顾东桥有书信来往,同王阳明及其弟子有所交往,与蒋道林、魏庄渠、王宜学关系密切,其门人有罗洪先、王龟年、周子恭等.同乡后学邹元标极为钦佩李谷平.学者在研究罗洪先思想时多会提到李谷平.陈来在 仁学本体论 中简略地介绍过李谷平关于仁体的观念 ,.侯外庐将李谷平归为明代早期朱子学者.也有学者注意到了其心学倾向,例如,陈来于 仁学本体论 中将李谷平放在甘泉门下介绍,吴震也说其学“

4、颇有心学思想的特色”.目前尚未有专文探讨李谷平的思想,其理论主张、理论特色及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学界并不熟悉,有鉴于此,本文拟以李谷平的 谷平先生文集 为主要文献,分析其思想来源及学术宗旨.一、达乎洙泗:建构道统、尊孔崇仁明代以降,各家自持门户,欲立思想之宗的方法之一就是倡明道统.道统具有极强的建构性与排他性,由此可立天下学术之大体,使学者不惑于他歧,人人皆由于正路.李谷平将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道视为“仁”,以仁为根据勾勒出儒家传道系统,强调仁学乃儒门之正脉.关于道统,他在 复湛甘泉内翰 中明确列出孔子传孟子、孟子传二程、二程传朱子的传道体系,他说:细玩周子之书曰“诚”,原于夫子之“诚

5、者,第 卷第期 年 月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 OUR NA LO FS HAN G R AONO RMA LUN I V E R S I T YV o l ,N o A p r 天之道”;曰神、曰几,皆自夫子 大传 中来,是真祖述乎孔子之正学,无可疑者.然佛老之道不息,孔 子 之 道 不 著,自 孟 轲 死,圣 学 不 传.(李谷平)曰:“此吾夫子见道之要,故特发明仁道以觉天下后世.圣门之学,求之此心,此伏羲以来所未发也.”象山曰:“仁,自夫子发之.”诚哉,是言也.于此可见天地之心,仁也,人得之以为仁,此性之全体也.孟子曰:“仁,人心”.又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此孟氏之传于孔子

6、也,性善可识矣.明道曰:“学者先须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信智皆仁也.”又曰:“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伊川曰:“心,生也,道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又曰:“人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此二程之得于孔孟也.朱子曰:“天地生生之理,这些动意未尝止息.”而其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修道以仁”与“夫仁天之尊爵”三处,极其精确,此朱子之得于二程也.朱熹的“道统”深刻影响了后世学者,李谷平亦承继此思想,认为儒家仁道由伏羲、孔子、孟子、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一脉相承.对朱熹推尊周敦颐为理学开山,李谷平曾多有不解,他认为,周敦颐似未接续孔孟之道,二程亦未

7、继承周敦颐的理论.李谷平认识到周敦颐之“诚”实乃发自孔子仁道,是经由明代心学大儒湛若水的解答,从而肯认朱熹所撰的“道统”传承谱系.除继承外,李谷平对朱熹的“道统”也有自己的改造.在朱熹的道统体系中,圣人相传之“道”乃 尚书“十六字心传”.对此,李谷平认为由孔子所发、千百年来一脉相传的道学内核乃是仁.他说:“夫子见道之要,故特发明仁道以觉天下后世.圣门之学,求之此心,此伏羲以来所未发也.”“昔者尧舜在位,务精一执中之学以正其心,无异端乱之也.汤武在位,务懋德敬义之学以正其心,无异端乱之也.心正则道以明.此道之行于天下.孔子 穷 而 在 下,推 明 尧 舜 汤 武 之 道 以 教 万世.”他认为,

8、在孔子之前,儒家仁道是一种实践的存在,由伏羲等圣王通过政治功业之具体践履而得以显现.孔子开始著书立说,发明圣王仁道以觉后世,此仁道的核心精神是“十六字心传”,但也不止于此.他以仁代替“十六字心传”的道统说,目的在于彰显仁学的意义与价值,并强调“圣人之学,为仁而已”.同时,李谷平学问的核心就是“求仁”.相较于“十六字心传”,仁更能统合自先秦至宋代诸儒的思想.李谷平在此信中没有列出颜子、子思等人,但实际上他亦认为颜子、子思继承孔子之学,是道统的重要一环,他说“圣学之全功,惟颜氏得闻之矣”,并言“子思之学,孔子家法也”.李谷平在相关的论述中提出了伏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颜子、子思、

9、孟子、周敦颐、二程、朱子的道统体系,以孔子为界,其上乃是实行仁道的践履者,以无可见的精神相传,自孔子以下,仁道才得以由可见的经传承载而传于后世.他的道统体系可谓是对儒家仁学的溯源.同时他对宋儒仁学的理论也有所汲取,在他看来,宋儒对孔子仁论的创造性发展亦是儒门正传,这为他继承宋儒理论提供了合法性支撑.李谷平将朱熹列为儒家道统脉络,甚至赞叹朱子之学乃“圣人之学”,但实际上并未完全服膺朱熹思想,他不满朱熹穷物考索的为学之方,推崇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易简工夫,显现出心学倾向.正如上述他在与湛若水论述“道统”的书信中,于一众理学家中特意指示象山“仁,自夫子发之”一语,表明他认为陆九渊承继了孔孟仁学的含义.李

10、谷平创造性将朱熹为仁之方解释为简易之学,他说:“朱子终身为学之要,见于 感兴玄天幽且默 一章,末云 奇功收一原.学者潜玩有得,则知仁矣.”他认为朱熹仁学的核心思想就在此诗,并且在 朱学问答一文中,将此诗与朱熹其他思想放在一起言说,明确表明朱熹之学是易简之学.李谷平的这种诠释显然是受湛若水的影响.湛若水曾批评朱熹要求学者学有次序、遍 求 经 典 的 工 夫“何 等 烦 难!非 易 简 之学”,接着话锋一转:“所以文公后来诗云:伊予昧前训,坐此枝叶繁.又云:发愤永刊落,奇功收一原.乃悟易简功夫也.”湛若水以此诗为依据,认为朱熹在晚年转向主张发明本原的易简工夫,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11、卷)二程集 原文为“仁”(参见:程颢、程颐 二程集,中华书局,第 页),此处当为“人”,谷平先生文集 底本有误.与其说这是朱熹的真正思想,不如说是心学家为了宣扬心学而对朱熹思想做出的创造性解释.李谷平强调由 感兴玄天幽且默 一诗,可见朱熹“终身为学之要”,他认为,烦琐的格物致知之学并非朱熹求仁工夫的核心,发明本心的易简工夫才是其思想的精髓,对朱熹求仁之学做了心学化的解释.因此,李谷平虽然将朱熹列入道统脉络,但并不意味着他是完全的朱子学者,他对理学大家朱熹的仁论予以心学化的解释,反而显示出他真正的思想旨归.李谷平具有心学倾向,但受其时代所拘,未以心学家构建道统脉络.在其生活的年代,程朱理学在学术

12、上具有统治地位.明朝颁布 四书大全 五经大全 性理大全,确立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心学在当时还远不能与朱子学抗衡.此外,他将朱熹列为道统的继承者亦有学术宗旨方面的原因.李谷平将仁学视为孔门授受之旨,他十分推崇程颐与朱子关于仁的论述,他记述自己梦到朱熹时曾说:“分明问答无茫昧,直许论仁书一封”.李谷平的仁学思想承继了程朱仁学的大部分宗旨,而象山对仁论述较少,故其以仁为核心的道统论坚持程朱为孔门正传.李谷平立此道统谱系具有鲜明的学术目的:第一,由于陆九渊与朱子均肯定儒家相传之道为仁,因而可以在仁的层面融会朱陆两家学说;第二,阐明孔门千年传承之旨为仁学,以仁为根据融汇诸家思想;第三,在此道统系统中,

13、李谷平指出孟子认“仁为人心”、程颢“以生意论仁”、程颐“以公论仁”等思想,以显示其认肯的仁论内涵.二、兼采朱陆:调停两家、互补不足李谷平认为儒家核心思想就是仁,并将仁作为自己理论的核心,可以说仁是理解其思想的关键,罗洪先 即 言 其 师 李 谷 平 的 思 想 大 要“以 求 仁 为 主本”.李谷平的仁学思想大多是对程朱仁论的继承与创新,但在求仁工夫上,又多受陆九渊发明本心思想的影响.李谷平认为,朱、陆两家学术皆以求仁为旨,均为孔门之学,他欲整合二家之长,具有兼采朱陆思想的明显倾向.李谷平继承朱熹以天地之心论仁的传统.朱熹在 仁说 中言:“天地以生物为心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

14、也.故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 备,然 一 言 以 蔽 之,则 曰:仁 而 已矣.”朱子用仁去规定天地之心的意义,视“天地之心”为生生的根源,由此揭示仁乃天地生生之心.李谷平说:“一日读 易 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又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于此可见天地之心,仁也,人得之以为仁,此性之全体也.”李谷平指明仁就是天地之心,亦宇宙间生生不已的动源与根据,宇宙间的一切生意皆是仁道的发显,这个仁并非主观意义的情感,而是客观的天道大化流行在宇宙间的显现.朱熹将“天地之心”作为仁的来源,是为仁谋求宇宙论的根源.不过,李谷平认为天地之心未能完全呈现仁的宇宙论图景,他进一步将仁提至道的高度,指出:“道,一仁

15、也,天地之覆载,此仁也.”朱熹认为仁蕴含着道之体,但是未能尽得道体,说:“要之,仁未能尽得道体,道则平铺地散在里,仁 固 未 能 尽 得.然 仁 却 是 足 以 该 道 之体.”陈来认为,这是“朱子仁学不彻底的表现.若真识得,仁便是尽得道体,仁亦足以该贯道体”.李谷平直指道体为仁体,在他看来,道是万有及其存在和运动的总过程,天地万物动静往来、永无止息的过程就是仁生生之性彰显的过程.李谷平将“仁体”指为“道体”,是对朱熹仁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李谷平也承袭程朱“以公言仁”的思想,他说:“年来最喜伊川学,直指仁为天下公.”程颐并非将“公”视为仁的价值内涵,而是将“公”视为“为仁之

16、方”.李谷平继承此诠释理路:或问:“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如何?”(李谷平)曰:“克己复礼,求仁之功夫.天下归仁,复仁之本体.盖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此人之本体也.只是一个私,则物我有间矣,失人之本体矣.克己复礼则公,公则天地万物皆吾一体,合内外之道也,此之谓天下归仁.”“克己复礼”乃孔子求仁工夫最经典的表述,李谷平认为克己复礼并非分为内在地克去己私和外在地遵守礼制规范两种工夫,在他看来,如果人能够克尽个人私欲则行为自然合乎礼,学者只需竭力克尽己私,不用再做额外工夫,便可实现“仁者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不过,人往往受到外物的引诱生发万千私欲,从而失却本然之性,因而求仁的关键在于克去己私,第期王

17、梦玉:明儒李谷平对宋儒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一旦克去所有私欲则做到了“公”,公则与外物为一体,实 现“天 下 归 仁”.李 谷 平 说,“惟 公 可 以 尽仁”,“尽”类似于程颐的“近”,二者均表示公并非仁的价值内涵,而只是实现仁的工夫.朱熹指出,人得天地之心以为心,因而人心之德即为仁,李谷平承继此思想,认为人之生即禀受此天地之心,人之心就是天地至公至平之本心.他对心的看法又受到陆九渊的影响,赞叹道:“象山曰: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此真识得心!”在他看来,“心者,天之与我,此理浑然在中,洁洁静静,只为私意蔽,始失本真”.人从天禀受完备本心,理即在此心中,不必再外求天理.李谷平强调“本心即是天理

18、”,反对存天理一说,认为“存天理,只是始学者语,论其极,则心即理,理即心,何以言存天理哉?凡言存天理,心尚与理为二”.李谷平虽然高扬心的价值,但却并非道德理想主义,他强调人之本心在后天的环境下往往受到私欲的弊障,因此需要做复心之本体的工夫,去除障蔽使本心彰明.在他看来,只有圣人之心才与本心一致,其他人的心均或多或少受到私意的影响,为学工夫是成圣所必需的.因此,他极为反对杨简心学,在与弟子罗洪先的书信中,他批评杨简“忽圣训而直任私见也”.他对杨简轻视经典、扫除工夫的做法极为不满,反对杨简将二程以觉后世而彰显的孔子之训任意扫去,将定静安虑之功、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之法削去,认为顺从此教法必然会“率天下

19、于贸贸焉莫知所之,不至于槁木死灰不已也”.李谷平指出,这只是杨简之意,而陆九渊绝不是此理路,陆九渊当年就曾批评过杨简“若茫然而无主,泛然而无归,则将有颠顿狼狈之患”.李谷平通过指出陆九渊对杨简的批评而划清陆九渊之学与杨简之学的界限,以此完成对陆九渊的回护.他还说,“袁爕曰:人心与天地一本,精思以得之,兢业以守之,则与天地相似.可谓得象山之意矣”,认为陆九渊重视思与守之存心工夫.罗洪先亦深受其师的影响,始终不合于王龙溪的“良知现成说”,强调作圣工夫.李谷平认为,人人均禀受此天理俱全的本心,世人为学之旨就是明此本心;同时,又以人之本心受后天私意所障为依据,强调要以圣人之教为明心之方.在此心论上,他

20、将陆九渊的“尊德性”与朱熹的“道问学”统合了起来.李谷平认为,天下皆吾心,“圣贤之学,只是不失其本心”.他点明为学的目的即是明心,以救后世程朱学者流于支离之弊.他认同陆九渊对待经传的态度,他说,“象山曰:六经注我.学者知此意则知所以读书矣”,强调致知是为了去此心之蔽,以复其明.李谷平称:“朱子之致知,一向做向外面去.”在朱子学定为官方之学后,学者以功利之心研习经典,把科举当成入仕之途,而未能识其中的养心成圣之旨,更不能将圣人之道贯彻于实践中为世谋道.他反对朱熹求之于外的“致知”,肯认以明本心为旨的“致知”.用“发明本心”诠释程朱修养功夫论,说:“为学大要,以心为本.涵养须用敬,所以养此心也,进

21、学则在致知,所以明此心也.”因此,他正是通过将理学话语纳入心学的语境,弥合朱陆两家为学之旨.他也有见于信奉陆九渊之学的学者以己之心来曲解圣意,批评他们以己之见解读经典,反而堕入外教邪说中去了.在他看来,人人都禀赋了此天地之心,但是常人之心难免受到私欲的遮蔽,所发之道有所偏私,因此需要借由载圣人之道的经书来正此心,以合乎天理.李谷平劝诫学者:“谨善体吾孔孟之正学,慎勿以私见杀天下后世也欤!”学者之心难免不如圣人通体大明,因此就需要读圣人之言,由经明心.李谷平将“四书五经”看作“荃蹄”,根本之意在于正心诚意,他说:“大学 之格物致知,所以明此心也,诚意正心,所以有此心也.语 孟 中庸 六经 所以教

22、天下后世,以求其心而已.”经典皆教明学者何以明心,学者不可忽视圣人教法.“致知”与“明德”二者的张力渊源已久,“鹅湖之会”的朱陆之争便是二者矛盾的体现,李谷平虽认可人心至善,但亦认为人不免受到后天影响而导致此心不明,因此需要通过研习圣人经典来明心.他亦看出朱子重视辞章之弊,使人流于经典而未能明德,因此反复强调经之所以教人是为了明此心,认为“元来诚则明,明则诚,非有二也.故论学拘泥字不得,会得时横来竖说,只是此理”,他既取陆学上达的本心论,又宗朱子下学的工夫.三、溯及濂洛:融汇诸家、博采众长李谷平少时受学于杨玉斋.玉斋之学以濂洛为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卷)主,李谷平思想亦承其大要

23、,邹元标曾言:“余每读先生(李谷平)语录,谓为濂洛饩羊.”可以说,宋儒之学乃其思想的根柢.李谷平认为孔门以仁为学之本,自谓二十年致力于求仁,在为仁之方上多承继宋儒之教.李谷平继承程颢以“生意”论仁的思想.程颢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 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其以生论仁的思想是对儒家仁学的创造性发展,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宋明儒者对仁的认识.李谷平承袭此思想,他说,“生生之谓仁”,将生生不已的变化总体视为仁体.程颢以生意论仁即是将仁提升至天道的高度,仁的人伦意义便被削弱,如程门谢良佐和杨时分别以“知觉”和“一体”言仁,不以爱言仁.在朱熹看来,这是虚高致远之意,他对这种思想进行了批判 ,而以仁为“

24、心之德,爱之理”,重建仁与爱之间的关系.李谷平并未承续朱熹之意,而是守程颢以天道论仁之途辙,并明确地指出,“程门杨中立、谢显道、尹彦明三人皆知仁”,由此表示其对杨时、谢良佐以天道论仁思想的肯认,此种说法显然与朱熹论仁的思想倾向不合,而是程颢论仁的一贯思路.李谷平将仁提高至天道的高度,为程颐的“以公论仁”说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天道运行不掺杂一毫私意,仁周遍天下亦大公无私,天之所与于人的本心,亦无私之公心.学者为仁之功就是复此本心,而达到无一毫私意的境界.职是之故,李谷平对周敦颐“无欲”之说颇为推崇.周敦颐在孟子“寡欲”基础上言“无欲”之旨:“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

25、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周敦颐认为寡欲还未到圣人境界,圣人无欲.李谷平肯定周敦颐的无欲之说,认为:“寡欲则近道,无欲则浑是道矣.”在他看来,只有克去一切私欲才是与道一体的境界.李谷平说:“孟氏云:寡欲.周子云:无欲.寡之以至于无,不息也.作圣之要,其在是矣.”他认为孟子的“寡欲”并不是圣人境界,“寡欲”依旧有人欲在,初学者可以从“寡欲”入手,但最终需达到“无欲”,无人欲则所思所想皆符合天理之自然,如此就能做到物各付物而不役于物,不执着于我而忘我,无我即公,公乃仁.李谷平对“寡欲”与“无欲”进行了辨析,言:“寡欲,如饮食不务甘美,而欲菲薄;

26、衣服不务华美,而欲俭朴;此虽是好,犹是有我在.若无欲者,当甘美则甘美,当菲薄则菲薄,当华美则华美,当俭朴则俭朴,见此理,不见饮食衣服,虽曰饮食衣服,而已无,此之谓无我,无我是无欲,君子之学,必以无欲为至.”在他看来,寡欲仍然是人的刻意为之.评价寡欲或者无欲并不是根据外在现象来判断的,而是根据是否有人为的私欲掺杂来判定的.无欲是所作所行皆按照天理之自然而为,“不勉而中”.李谷平极为赞叹大舜:“舜之饭糗茹草,若将终身,为天子,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此只是一个无我.圣人与道一,洞然可见矣.”大舜处富贵则行乎富贵,处贫贱则行乎贫贱,是任天理之流行的表现,刻意追求物质上的朴素仍是人为,而非天理

27、之自然.李谷平将食甘美之味、穿华丽之衣、求美好之人均纳入天理,反对朱熹“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的天理人欲之辨,从理论上肯定人对美好的追求,由此显示出其仁论的活泼气象.李谷平认为,心之私意在日常表现为思虑,他说:“宇宙一心耳,无私者,心之本体也,心之不一者,思虑纷扰之私耳,忘私则此心纯一不杂也,宁息思虑,先儒具有定说.”他认为圣人无一毫人欲之私,为“天下何思何虑”的境界.为圣去欲同于去思虑,思虑去除后,内在的道德本心就得以完全呈现.李谷平继承二程“闲邪存诚”工夫,将其拔高为作圣之至法,认为“圣学之要,只是一个闲邪存诚”,并将其作为自己工夫论的核心宗旨.程颐认为,闲邪存诚要以主敬工夫践

28、行,“敬是闲邪之道”,要通过“主一无适”之法达到“闲邪”之地.李谷平更重视程颢的这种解释:“前日思虑纷扰,又非义理,又非事故,如是则只是狂妄人耳.惩此以为病,故要得虚静.闲邪则诚自存,诚存斯为忠信也.如何是闲邪,非礼勿视听言动,邪斯闲矣.”程颢将闲邪存诚视为去除思虑的工夫,闲邪正是孔子“非礼勿视听言动”的意思,在这里他将思虑纷扰视为“邪”.李谷平在写给罗洪先的书信中解释闲邪的内涵时第期王梦玉:明儒李谷平对宋儒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庞万里先生考证为明道语.参见:庞万里 二程哲学体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第 页.说:“闲邪也,闲邪何谓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也勿者,思也,此其为力一本乎?自然而已.”在他看

29、来,闲邪就是“四勿”,这与程颢的说法一致.总而言之,李谷平继承了二程“闲邪存诚”的工夫论主张,并且认为儒家主敬、主静、主一无适等一切具体功夫最终都是为了达到闲邪存诚以至无欲的境界.闲邪存诚即是存养本心,李谷平认为,如能“存之之久,便 到 渊 深 塞 实 处,到 此 地 位,则 本 体 已复”,他还说“此心须从静中养得渊塞来”.相较于程颐以敬闲邪而言,他更侧重于承袭周敦颐、李延平主静之工夫,主张通过“静”去思虑、存养本心.周敦颐以“主静立人极”之说首开宋明儒学“主静”的传统,后程颢以静坐教人,李延平又教人以“于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作何气象”,李谷平接过此话头,言:“延平先生曰: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

30、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见,虽一毫私欲之发,亦自退听矣.此是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作何气象而有得也,所以教学者,更平实而此.此有德之言也.”在他看来,以“静”体认天理是学者学习的必要工夫,他认为:“为学还须静坐,先儒谓 当看喜怒哀乐未发时气象何如,虽未必即知,其气象亦可以静养.”静坐虽然不能实在地增长人的知识,但是可以培养人的天地气象,闲去思虑、存养本心.以静存养心体的思想似乎又与陈白沙的主张具有一致性.李谷平认为,濂洛之学是儒家正脉,但是在思想义理上尚未能充分阐发孔子之意;如果濂洛能尽发孔子之旨,就不会出现朱熹与陆九渊之争了.朱熹与陆九渊在世之时还能立儒门之本,但自两人去世后,其弟子各执门户之见,

31、有的甚至堕入异端邪说.李谷平主张推本溯源、返回孔子之教,具有突出的回溯孔孟的意识.在这种思想倾向下,他将自己置身于早期明代学术以及整个宋代理学,汲取周敦颐、二程、朱熹以及陆九渊思想之精要,将其熔铸为一体,并上溯孔孟思想,以期消弭明代纷繁复杂的门户之争,将学术思想综合起来.弟子周子恭在祭文中,将李谷平的学术做了如此总结:“原孔门师弟之授受,则本求仁为要诀,体濂溪不二之心印,则指无欲惟真传,盖一扫闻见之陋,而洞然示我以至正之门矣.似又有得于程伯子之沉潜,然若田夫野老,似延平之默识.至其笃信好古,多识前言,六经语孟之训、诸子百家之书,无不详说而讲究,则又不遗乎晦庵之穷研.”李谷平力图将宋儒以来的学术

32、综合为一体,表现出庞涉多家的明显特征.四、余论李谷平未曾辜负其舅父杨玉斋的栽培,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思想体系,对宋明以来的学术思想加以综合,各取其精,不偏滞于一家.弟子周子恭评价其学术特色为“则直自濂洛而遡之,以上达乎洙泗之源”,此论可谓确当.黄宗羲将其归入 诸儒学案,是看到了李谷平思想的独立性.当代学者多将李谷平视为朱子学一脉,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虽将朱熹列入道统并赞扬其为圣人之学,但他也多次赞扬陆九渊之学.他在仁学思想上对朱熹多有继承,但也有创新之处,未守朱子之途辙.在“理一分殊”“存养省察”“心与理”“爱与仁”等诸多问题上,他与朱熹有明显的不同.但是,我们也很难将他归为陆九渊心学一脉.他对陆

33、九渊比较认同,但是对于杨简则不留余力地予以大力批评,认为他完全堕入禅学了.李谷平的学术宗旨与湛甘泉多有相似,他们均追求体用浑原之学,调和朱陆思想,以仁学为旨.李谷平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弟子罗洪先.李谷平躬行实践,不热衷著书立说,亦不与人争辩,因此名气不大,学问并未广布天下,当时人们就以为罗洪先为阳明门人.现代学者对李谷平的思想研究较少,对其思想主旨把握不够,尚未能清楚地指明二者的思想传承关系.罗洪先自言从学于李谷平“亦十有七年”,并终身未改师门,在校订 阳明年谱 时尤称自己为阳明后学,而不自认为是阳明门人.罗洪先与王门弟子多有来往,也多言“良知”教,但其思想与阳明学却多有隔膜.当时邹元标评价说:“

34、世多疑文恭为先生高足,类发挥新建余旨,似与先生学分道而驰,不知文恭一步一趋,宛然先生家法,安在以言尊先生也.”当今学者对罗洪先的学术归派多有争论.钱穆先生质疑念庵之学不属于阳明,他认为,就学术渊源和义理而言,“念庵论学,重濂溪,重 周易,其学脉本之朱子”.牟宗三亦指出,罗洪先在思想上与阳明差异甚多,并非阳明弟子.古清美认为,罗洪先之学“与阳明学并不相契而是另有师承与渊源”,并言其“体验于明道与濂溪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卷)之学”.学者以罗洪先为江右王门学派,多是受 明儒学案 的影响.刘述先认为,罗洪先根本不是王学真血脉,并且“明儒学案 根本不是一部由王学的观点写的思想史”.对此

35、,章太炎评价说:“黄氏 学案 亦列达夫于江右王门诸子中,不欲其直承玉斋,斯真门户之见耳.”因此,以黄宗羲对罗洪先的评价,得出罗洪先得王阳明真传,这种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当然,对罗洪先与李谷平的师承关系,已非此处所当及,容另文述之.李谷平的思想总体来看是心学的立场,但又容摄程朱理论,他在明代思想史上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远承周敦颐、程颢、程颐的思想,近取湛若水“合一之学”,有着和会诸家的思想倾向.就启下的作用来看,其“主静无欲”“返回宋儒”“躬行实践”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罗洪先.古清美认为“念庵上承濂洛之脉,下启朱学复兴之机”,此评价放在李谷平身上也未尝不可.参考文献:李中谷平先生文集M/明别辑丛

36、刊第二辑:第六册影印清光绪十三年吉水葆元堂刻本合肥:黄山书社,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陈来仁学本体论M北京:三联书店,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吴震聂豹罗洪先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黄宗羲宋元学案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周敦颐周敦颐集M北京:中华书局,: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七M北京:三联书店,: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古清美明代理学论文集M台北:大安出版社,刘述先理一分殊与全球地域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章太炎

37、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M济南:齐鲁书社,:责任编辑邱忠善L iG u p i n g s 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S o n gC o n f u c i a nS c h o l a r s T h o u g h t sWA N GM e n g y u(S c h o o l o fP h i l o s o p h ya n d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S h a n d o n gU n i v e r s i t y,J i n a nS h a n d o n g

38、 ,C h i n a)A b s t r a c t:L iG u p i n g st h o u g h t i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h i sr e s p e c tf o r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H u m a n i t y,h i si n t e g r a t i o no fa l ls c h o o l so f t h o u g h t,h a v i n go b v i o u s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n e s s H eu s e dH u m a n

39、i t ya s t h eb a s i s f o r c o n s t r u c t i n g t h eC o n f u c i a no r t h o d o x,h o p i n gt or e c o n c i l et h ed i s p u t e sb e t w e e nZ h ua n dL u,a n dt oe s t a b l i s ht h ea c a d e m i cf o u n d a t i o no ft h ew o r l d H eb e l i e v e dt h a tb o t hZ h ua n dL ur e

40、 s p e c t e dH u m a n i t y,a n do nt h i sb a s i s,h ea d o p t e dt h es t r e n g t h so fb o t hs c h o o l s,i n h e r i t e dt h eH u m a n i t y i d e a so fC h e n gY i a n dZ h uX i,a n da b s o r b e dt h e t h e o r i e so fL uJ i u y u a n sp h i l o s o p h yo f t h em i n d,e m p h

41、a s i z i n gt h eo r i g i n a lu n i t yo f s i n c e r i t y a n d c l a r i t y L iG u p i n gd i dn o th a v ea n ys e c t a r i a nv i e w s,a n dh i s s c h o l a r s h i pw e n tb a c kt oL i a n L ua n dr e a c h e dS u S h i,i n t e g r a t i n g t h ee s s e n c eo f a l l s c h o o l s a

42、 n d i n t e g r a t i n gt h es t u d i e so f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o f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L iG u p i n g st h i n k i n gp r o f o u n d l yi n f l u e n c e dh i sd i s c i p l eL u oH o n g x i a n K e yw o r d s:L iG u p i n g;S o n gC o n f u c i a n s;B e n e v o l e n t s t u d i e s;l e a r n i n g f r o mb o t hZ h uX i a n dL uJ i u y u a n;t h e s t u d yo fL i a n l u o第期王梦玉:明儒李谷平对宋儒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