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名词解释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2.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5.社会主义初级
2、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7.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8.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创新型国家: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10.中国特色新型
3、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从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11.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12.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13.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
4、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14.依法治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5.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
5、不绝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1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18.世界多极化: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二 辨析题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错。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在新民主主
6、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虽然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错。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不是在同一个时间点完成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1949年到1952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
7、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同时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也就是党的历史上说的过渡时期,一直到过渡时期结束才最终完成了到社会主义的转变。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阶段。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的历史阶段。它不但要求对我国的社会性质问题有正确判断,还要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才能对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分析,进而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定义。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改革开放
8、不动摇。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如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生动摇,整个基本路线就会被动摇。5、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对。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实现生产力的解放;但是通过革命以后,虽然生产力已经得到了解放,但由于没有正确的发展模式,当时的整个政治局面处在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
9、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此时我们只能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6、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的革命,他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的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7、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公有资产数量上的优势。错误。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
10、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地位。8、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对。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二,人命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隔开来或是对立起来。9、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一,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
11、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二,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三,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2、。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11、经济全球化能促进各国经济的平等发展。错。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广阔市场能够实现最佳结合,使各国在世界经济中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它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给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竞
13、争机会。12、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独立自主。错。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所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而独立自主是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13、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民族团结。错。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新时期搞好民族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民族区域自治就是空的。民族地区只有发展才能稳定,
14、才能安定团结。必须以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的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同时,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14、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第一,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具体制度不加改进和完善,党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第三,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有许
15、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党内存在着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现象,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损害了党的战斗力;在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方面,一些党的组织不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领导工作涣散软弱,治党不严,一些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不够,某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在党内滋长蔓延;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的领导制度方面也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三、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16、:第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第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2、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惧进、求真务实的辩证关系。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不断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就要一直求真务实,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
17、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3、简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4、简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因。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
18、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5、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尾巴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6、简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相互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走到背离社会主义的邪路上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
19、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7、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0、8、简述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权利。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四是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此外,还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权利。9、简述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将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
21、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求。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10、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地位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11、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力量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
22、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12、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相互关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13、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第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23、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第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第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前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14、简述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15、简述党群关系的重要意义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
24、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四、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1、论述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背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是处在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
25、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 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2、论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内在依据和革命新道路理论的观点。第一,中国国情决定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26、。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第二,中国革命的力量决定必须发动土地革命。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党强大,并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地区。因而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只能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积蓄和发展力量,把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
27、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因此,中国革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知道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
28、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我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用新的思想和观点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一脉相承又与时
29、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4、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有利于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能充分系那个方面的意见,实现广泛民主和集中领导的统一,充满活力
30、和富有效率的统一。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有利于我国政治稳定具有无比的优越性。5、论述我们国家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意义在于: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
31、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究、执法必严、违法必究。6、论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及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依据:第一,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存在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这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最终原因。
32、 第二,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在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因此,按劳分配也必然成为分配方式的主体,但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使个人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因而,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方式。 第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确定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原则,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因此,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
33、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实践证明,坚持现行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7、论述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现实依据。第一,从我国国内来看,这是我们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社会总体和谐,但也存在不少的影响和谐的因素,我们要抓住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要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和问题。第二,从国外国际来看,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
34、然要求。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主流,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各国竞争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加。我们必须要把国内的事情办好,才有能力来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第三,从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使命来看,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8、论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
35、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条件。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包含丰富内容,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靠谁建、怎么建的问题,指明了我们应当遵照什么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9、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
36、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第二,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具有客观必然性: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
37、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耐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注重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存在着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性。要利用各种方法手段和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第三,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
38、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要根据经济的发展水平确立合理的保障方式和标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及个人财富的增加,保障范围和标准也将适当调整,使更多的城乡居民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10、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是
39、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鲜活的实际、火热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丰富土壤和不竭源泉。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11、论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第一,中国工人阶级
40、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在于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其执政使命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根本利益的国家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第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前提。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1、,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必然要求。12、论述新形势下我们国家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 。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两岸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就有了构筑政治互信的基石。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两岸同胞要开展经济大合作,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两岸同胞要扩大交流,两岸各界及其代表性人士要扩大交流。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两岸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海峡两岸中国人有责任共同终结两岸敌对的历史,竭力避免再出现骨肉同胞兵戎相见,让子孙后代在和平环境中携手创造美好生活。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