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8 ,大小:4.52MB ,
资源ID:651649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6516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近代青藏高原东北部商业发展与农业种植结构变迁研究.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近代青藏高原东北部商业发展与农业种植结构变迁研究.pdf

1、近代青藏高原东北部商业发展与农业种植结构变迁研究勉卫忠(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宁夏银川7 50 0 2 1)摘要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的重要地区,近代商业的活跃,引起该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变迁。文章从粮食商品化程度加深与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增长与种植结构多样化、家庭园艺养殖业的市场化与多元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农作物种植多样化且稳增,农户家庭农业经营领域结构实现了多元化,具有了商品生产的性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种植结构的变迁使人口得到增长,为农业提供更多劳动力,城市商业更加繁荣,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引起区域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关键词近代;商业发展;青藏

2、高原东北部;种植结构;社会变迁DOl:10.16249/ki.1005-5738.2023.02.008中图分类号F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5-57 38(2 0 2 3)0 2-0 6 1-0 0 8引言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农业经济史研究比较,近代(1840一19 49)的黄河与湟水河流域及大通河流域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前辈学者“侧重于对农村的生产关系、封建经济关系、耕作制度与农作物生产、农业垦殖等宏观问题的分析,近年来也有对2 0 世纪三四十年代农家经济及农民生活等微观问题进行了研究。2 但纵观近代,开埠通商后新的商业网络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不断扩展,商业的活跃,商人求富的种种活动对

3、各民族生活区域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城镇兴起,城镇消费人口数量出现急剧增长,形成了对农牧产品消费的巨大需求,使越来越多的农牧户开始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农牧业经济变迁中来,他们的家庭经营结构受此影响开始发生结构性的变化。3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该地区商业活跃引起的农业种植结构变迁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一、粮食商品化程度加深与种植面积扩大清雍正十三年(17 35年)茶马互市停止,青藏收稿日期:2 0 2 3-0 3-2 2基金项目:2 0 2 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野下近代青藏高原商业变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1BMZ062

4、作者简介:勉卫忠,男,回族,青海西宁人,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史。62高原东北部地区沿袭千年之久的由官方专营的“茶马制度的种种限制终被取消,自由的民间贸易逐渐刺激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转变与发展4。清中后期以来,一方面广大牧区依旧从农区输入粮食,而且伴随着城镇各种行业的兴起,城镇消费人口数量出现急剧增长,形成了对粮食消费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东邻的兰州等市场也需要从青海输入粮食,粮食产量逐渐增加,粮食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到了清末,牧民需要粮食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随着民间贸易不断扩大,牧民需要粮食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本境粮产原足敷用,以蒙番在丹办粮,故本境所产之

5、粮半售于蒙番,而食粮转资于境外也”,又言“蒙番需用青稞近年颇多,约其数市量在5千石上下”5。青稞粮食销售量从清中后期的2000市石左右增加到清末的50 0 0 市石上下,增加的幅度达一半多。从丹噶尔市场粮食需求状况中可看出粮食商品化程度在逐渐加深。民国16 年至民国2 3年间,市场对粮食的需求逐年增加,粮食供应不仅能够满足青海农牧区市场,而且还销往甘肃兰州一带。省内形成了以西宁和湟源为中心的省内较大粮食交换市场。如在西宁从事粮食买卖的有两种商人,一种为“斗行,这是一种充当粮食双方居间人的行业。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前后,经营这一行业的,文化街有三家,勤学巷有八家,中南关有四家,共十五家。”

6、另一种“小菜实际上是二道贩解放前经营小菜的有王应堂、张得安、宋海南、任立章、马义邦、王前斋以及谢、杨、邓、陈、梁、祁、滕等姓共约三十余户 8。粮食主要消费对象是“全城七八十家面铺;四十多户流(一种本地特产低度酒)铺;十多家甜铺;还有几家烧房(酿白酒的作坊)。其次为收入较好的公务员、商人、匠作人、市民,都是粮或购面的对象。另外十多户跑兰州的脚户,养走马走骤的人家,以及养驴养骤的菜园子家,需入豌豆作饲料”“粮食交易的旺季是每年九月至十二月,每天约菜出一百二十大石(每大石合一千五百斤)。四个月可吞吐四千四百大石,折两千一百六十万斤。淡季每年菜出平均约四十五大石。全年8 个月,吞吐一万零六百多大石,折

7、一千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第2 期(总第154期)五百九十三万余斤。全年粮食成交额在三千七百五十三万斤左右。9粮食输出省外也是巨大的,“境内水田甚多,为甘肃产粮之区。惟气候甚寒。岁只一收。然人民稀少。一年之耕,可供三年之食,故商贩多运粮东下,售于兰州。1仅在平安县就有很多商人将粮食运出青海销售。“19 32 年,甘肃兰州一带因遭受特大旱灾,农民逃荒,粮价飞涨,贩粮有利可图。所以平安地区出现了一批粮贩子。诸如白家村的李常全、李常郁、李常顺,沈家村的沈万明、沈万奇、沈万元,平安西村的祝显贵、祝显福、孙元龙等,这些人一般家道宽裕,手头有钱。他们在农村和斗市大量收购小麦、油籽,买上

8、皮筏、雇来水手,经湟水、黄河,水运包头、天津等地出售,大赚其利。这期间青海西宁输入兰州的粮食情况见表1。表1西宁县四年间粮食输出兰州量输出数每石价每石运每石盈年别量(石)民国580018年民国19年民国20年民国21年资料来源:陆亭林.青海省帐幕经济与农村经济之研究M.台北: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 7 7:56.这样,由于广大牧区粮食的输入,城镇消费人口数量的增长,再加上兰州市场的粮食需求,形成了对粮食消费的巨大需求,粮食价格逐年上涨。据青海省西宁县二十六年三十年各月份小麦市价表可知,从民国2 6 年至30 年市面上的粮价是逐月逐年增涨的,该表数据显示民国2 6 年1月的价格是5.4元,到

9、了12 月涨到了7.9 元,接着从第二年1月的7.9 6 元涨到了12 月的12.8 元,到了民国30 年12月居然涨到了7 6.6 元,比同年1月涨了35.6 元,比4年前的民国2 6 年涨了7 2.2 元2 。粮价的提升无疑刺激了农户对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并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传入农业区。于是在市场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农户亦开始有意识地增加粮食生产,农户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而且牧区的开垦也在不断地扩大,到民国2 0 年共和县恰不恰乡已经完全从牧业值(元)60780040780040200020费(元)6454-55利(元)68813勉卫忠:近代青藏高原东北部商业发展与农业种植结构变迁研究变为农

10、业:“此地原为蒙古日里克贝勒辖地,后归公,五十年前始开垦,现全为农民。此乡多藏民,大半系四五十年前自巴戎县移来,数年前尚以畜牧为副业,因民国二十年以来,连年兽疫流行,羊全病死,迄今纯为农业矣。农产品小麦为主,青稞、豆类次之,盖此地两面为崖,风少而暖,又有恰不恰水可资灌溉,以故农业甚宜。31还如“都兰、玉树二县,近亦正在划区放垦,积极推进,兹将蒙藏两族已垦之地调查列表如下 4。表2 青海蒙藏两族已垦之地调查列表全区面已垦族旗族名称积面积灌溉备注别水源方里亩蒙恰不沙地、南左末旗5000族南右末旗7000西后旗30000南右后旗8500北左末旗30000东上旗13000北右旗10000西左后旗150

11、00西右中旗18000北右末旗12000辉特南旗2000喀尔喀南3000右旗藏札武族3000族达拉族2600布庆族4000合17310019850计资料来源:陆亭林.青海省帐幕经济与农村经济之研究M.台北: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 7 7:6 7 7,转引自:勉卫忠。论马麒与青海建省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 0 13(2).:63表319 37 年前后青海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年份面积(万亩)总产量(万公斤)亩产(公斤)1935636.21942620.61947600.61949458.5资料来源:青海省志农业志、渔业志农作物生产简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 9 3:8 9.到了19

12、 35年(民国2 4年),青海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6 36 万亩,总产量达5.19 3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5,当时的粮食商品化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这里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近代历史上青海主要几种600粮食作物的最高产量恰恰是以19 37 年全国在进入恰河多沙境内多沙、2000小河沙碱水源500肥美甚多湟水10000膏膜上游盐地1000可耕支流水源300可耕甚多伊克400乌兰碱湿河那莫浑河200可耕及白河哈拉200较劣湖河布隆500肥美吉河恰不1700肥美恰河境内400肥美河流通天1000肥美河南55050051930464503637529573.5伟大的抗日战争,全国进入统制时期为分水岭的,也就是说

13、,从清朝末期开始到19 37 年的自由贸易期间,青海的粮食产量是逐年递增的,到了19 37 年全国进入统制期后其总产量快速下滑,逐年递减。无疑说明近代史上农作物的广泛种植及商品化给长期封闭的自然经济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标志着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小农经济发生了变化,开始朝着市场化、商品化方向发展。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增长与种植结构多样化清末民初,据西宁府新志记载农户以种植传统的小麦、青稞、豌豆为主,进入民国后,主要农作物小麦、青稞和豌豆的种植面积、总产量、亩产逐年递减,而同时谷子和糜子的种植面积、总产量、亩产却在逐年递增,另外还有燕麦和荞麦的种植面积、总产量、亩产也在逐年递增。如燕麦“民国2

14、4一36 年年平均种植面积为58.1万亩,总产量3130 万公斤。民国36 年种植面积6 1.4万亩,总产量39 55万公斤”,16 相应地,小麦、青稞、豌豆的种植在总的粮食生产比重中就下降了,如小麦“至19 49 年小麦种植面积在粮食生产中的比重,由民国2 4年的38.6%降到2 6.9%,总产由占粮食的41.5%下降到2 6.2%”。17 1这充分说明广大农户主动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种植由原来的单一结构转变为多种结构,并根据市场供求灵活81.6375.0060.5664.5664改变作物的种植种类和面积,以期从中收获更多利益。农户们本能地意识到了传统农业种植结构对增加收入的局限,看到为

15、市场生产对其收入提高带来的作用,市场意识逐步得到增强。如清末种植燕麦便是,“燕麦原属野草之类,以其仁之结实者可制为炒面,且味极甘,农家每资为正粮,其秕者饲畜,或不待成熟而割饲马牛。以种植最易,而且不待类雍也,故种者亦颇获厚利。18 1这一时期青海新引进的农作物马铃薯和玉米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地增长。“早在18 世纪末青海就有尕白马铃薯和紫旱马铃薯的栽培。19 据民国2 5年(19 36 年)青海农业调查记载,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8.9 0 5万亩,总产2 2 7 5万公斤。到了19 49年,青海省志农业志中青海省部分年份马铃薯种植面积与产量一表显示马铃薯种植面积为38.61万亩,总产5312.5万公

16、斤。种植面积增长了4倍多,总产也增长了一半以上。青海于2 0 世纪初开始种植玉米。据民和县农林局调查记载:民国8年(19 19 年)民和县官厅赵木川地区农民,从甘肃临夏引进黄玉米(硬玉米)试种,民国36 年史纳村的农民又从窑街引进黄玉米试种,种植面积很快扩大起来,如玉米“民国2 4年一36 年,全省年平均种植1.1万亩,民国2 5年种植最多为1.3万亩,总产量125万公斤,亩产9 4公斤”。2 0 民国中期,最明显的变化是农作物种植中经济作物比例在增长,农作物种植向多样化发展。其突出表现为农作物种植中经济作物如鸦片、油料、烟叶等种植比例在增长。首先,鸦片由于近代以来市场需求的促动,商人大量从事

17、购销,成为发展最快的一项商品性作物。“甘肃境内大规模种植罂栗。西宁道属七县除丹噶尔、大通、巴燕戎三县由于地处高寒地带,不适种植外,西宁、碾伯等县水地,均加大了鸦片的种植面积,减少了粮食的种植。”而且“当时西宁地区的吸烟风,虽无河西、宁夏、陇东、陇南之盛、但文武官吏、标营兵、绅、商、工、农各界及衙役、气丐,无论男女,很多人吸烟成瘾。城市胜于乡村,汉民盛于回、藏,相习成风。2 1足见市场需求量之大,当时经营该业而致富者,亦不乏其人,故而在市场的驱动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第2 期(总第154期)下,清末农户开始大力种植罂粟。到了民国初期,“据当时估计,每年产烟土7 0 0 余万两

18、,征收烟苗税银二十万两以上。”2 而当时“西宁道属7 县人口,共计不过四五十万,耕地面积不到2 0 0 万亩”2 3,平均每亩产烟土3.5万两。罂栗种植的增加,实际上是当地农民在市场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对原有种植结构进行重新调整的结果。对农民而言,进行罂粟种植的机会成本,要比传统的谷物种植小,或者说有更大的比较优势,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但鸦片对社会的危害是巨大的,就吸食者来说不仅糜费钱财,且严重损害身心健康,使很多原来的殷实之户陷入贫穷,甚至倾家荡产。对刚刚起家的马氏政权来说“深感宁海军人数有限,实力微弱,为扩充兵力,必须首先解决军粮与兵源问题。”于是到19 15年,时任甘边宁海镇守使和蒙番宣慰

19、使的马麒下了“烟税宁可不收,毒卉绝不容留”2 4 的决心,下令禁止种烟,改种粮食、蔬菜。经过数年的坚持查禁,到1918、19 19 年,各县烟苗已基本禁绝。人称西宁为“一片干净土 2 5。但是,面对有着高额利润的罂粟种植业,商人和农户是不会轻易放弃的,而吸食者也不可能立即改良。从大量的文史资料来看,农户而走险种植罂粟在整个民国时期一直是存在的,只不过更为隐蔽而已。据此我们可认为在相同单位条件下,种植罂粟的预期收入要比粮食高几十倍。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经济作物种植在西北地区大规模兴起的经济动因。其次,油菜籽、胡麻和烟叶也成为商品性作物,是农户种植较为普遍的经济作物。近代,一方面随着市场对清油(菜籽

20、油)的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油菜性耐寒,生产期短,适应范围广等原因,油菜籽在河湟农区的种植分布也越来越广泛,各县农户几乎都普遍种植,清末民初时期在丹噶尔“本境制造者十之七八,余皆来自宁属西各乡。合计每年十万斤,售于蒙番者十之三四。每斤价二分,共银六千两 2 6 。进入民国后,湟源的“油源主要来自本县农村。年上市量10 余万斤(老秤2 4两为一斤),其中40%销往牧区,其余用于本县副食行业及居民食用”,2 7 清油不仅满足广大牧区,还远售兰州等地,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勉卫忠:近代青藏高原东北部商业发展与农业种植结构变迁研究表4西宁县四年间清油东输兰州量输出每百斤每百斤每百斤年别数量价值运费盈利(万

21、斤)(元)民国18 年34民国19 年32民国2 0 年35民国2 1年26资料来源:陆亭林.青海省帐幕经济与农村经济之研究M.台北: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 7 7:56.在市场比较利益的驱动下,油菜于各地均有种植。而且到了民国后期,牧区海北地区,青海湖周围地区逐渐成为油菜的主要产区。东部农业区的闹山地区和柴达木地区也都种植油菜。如个别年份,仅由互助县销往兰州的青油达五、六千担。2 8 表5民国后期青海省油菜种植面积与产量面积亩产年份(万亩)1935年46.41942年81.41947年92.81949年18.43资料来源:青海省志农业志、渔业志农作物生产油料作物油菜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

22、社,19 9 3:115.从表5可以看出农户的油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 49 年因解放战争急剧下降。胡麻也是青海优质的油料经济作物,农户种植历史悠久。清顺治西宁志中就有关于河湟农区种植胡麻的记载。民国2 5年,全省种植胡麻4.2831万亩,总产9 1.6 万公斤,平均亩产2 1.4公斤。到了民国38 年种植面积增加到了14.37 万亩,占全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的43.8%,总产39 3.5万公斤,亩产2 7.4公斤。2 9 烟叶也是近代青海输入牧区的大宗农业产品。河湟地区的乐都等县农户多营此业,产量十分可观。仅仅乐都“上、下教场村又有两三户人家相继开办了烟业作坊 30 。因市场的需要,制烟技术

23、在河湟地区传播开来,那么种植烟业的农户也逐渐增多,“原料来自县内各地,碾伯、岗沟各村尤多。31到了清末民初,据丹噶尔厅志记载:“(烟叶)每年约十余万斤。本境制造者十之三,由宁郡碾伯各处运来者十之七。皆售于蒙番,本境吸食者仅什一而已。每斤水烟以一钱计,共银:65一万两。132 1可见市场需求之大。总之,农作物种植中经济作物比例在增长,农作物种植不仅朝多样化方向发展,农产品更是朝着(元)(元)203304254203总产(万公斤)239534204060456.5市场化、商品化方面发展。711117(公斤)51.6242.0143.7524.77三、家庭园艺养殖业的市场化与多元结构近代以来伴随着城

24、镇的兴起,城镇人口数量出现急剧增长,形成了对蔬菜和瓜果消费的巨大需求,在市场利润的驱动下,种植蔬菜和瓜果的每亩产值远远大于种植粮食,于是农户已开始有意识地增加蔬菜和瓜果的生产,促进了园艺业发展。清末,丹噶尔城“惟就附郭园圃售于城市者,约计其数,每年共银二千两。那么“自宁郡附郭园圃内运来,如萝卜、白菜初生之时皆资焉,韭则全资宁郡之产,余如大头菜、葱、蒜之属,每年五六百担,约共售银一千两。”所需瓜果“(瓜如西瓜、菜瓜,果如杏、榛、梨、桃、柿、苹果等)自兰州及碾伯、贵德各处运来,专资本境食用。每年约三百余担,每担五两,共银一千五百两。31西宁“约有30 0 户农民,在农事间隙肩挑、驴驮入城,沿街叫卖

25、蔬菜的。全市还有2个瓜果、蔬菜交易市场:(1)贺家果子店。位于东关清真大寺以东,由乐都县贺某开设。(2)冶家果子店。位于杨家巷口。”134面对巨大的西宁市场,不仅西宁近郊农村“近年来菜蔬产量极多:如萝卜、莴笋、白菜(内有莲花白一种,尤为特色)葱、蒜、韭菜瓜等在近郊一带农民多有种植。”135而且各地农区的农民依据市场的需求或引进新品种或增加产量,积极生产蔬菜、瓜果,并将其源源不断地运销到西宁来。民国时期贵德的菜园中有“白菜、笋子、葱、蒜、小蒜、韭、茄子、芹菜、萝卜、甜菜、洋芋、苦豆、蘑菇、菠菜、辣椒、芜萎等”3。由于民和地区与化隆以及靠近黄河的甘都、群科地区气候温和,有黄河的灌溉,水源充裕,农耕

26、历史悠久,到明朝时农业、园艺业已相当发达,尤其到了民国时期这里已是“枣梨成林,膏相望”。民和和乐都的瓜品种有“王瓜、西瓜、番瓜 37 三大类,果品更是多达二三十种。到了清末民初“碾伯瓜果甚多,并出核桃、瓜籽。享堂之瓜不亚皋兰,农民颇获其利 38 。化隆的酥梅、贵德的长把梨和接杏在民国初期也是很知名的水果,贵德长把梨“梨小而味甜,冬间运宁出售,每年不下千余驮 39 。市场对瓜果66县市甜菜、青菜、萝卜、菠菜、韭菜、莲花菜、茄子、菜瓜、芦西宁湟中白菜、萝卜、甜菜、菠菜、韭菜、芦菜、蕃瓜、菜瓜、葱、蒜辣椒、白菜、韭菜、萝卜、青菜、菠菜、莲花菜、茄子、蕃乐都瓜、蒜、菜瓜、甜菜白菜、菜瓜、青菜、萝卜、菠

27、菜、莲花菜、茄子、辣子、葱、民和蒜、甜菜、蕃瓜白菜、青菜、菠菜、辣子、萝卜、茄子、莲花菜、葱、蒜、贵德菜瓜、甜菜、蕃瓜循化辣子、青菜、白菜、菠菜、萝卜、茄子、莲花菜、菜瓜互助白菜、萝卜、甜菜、韭菜、葱、蒜、青菜、菠菜、菜瓜大通白菜、萝卜、甜菜、韭菜、葱、笋、蒜、菜瓜湟源白菜、萝卜、甜菜、葱、蒜、笋、菠菜、菜瓜白菜、萝卜、甜菜、莲花菜、韭菜、笋菜、葱、蒜、蕃瓜、化隆共和资料来源:青海省政府建设厅编:青海省建设概况第六章农业概况,第五节本省农业之分布,19 46 年。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需求量逐年增大,到了民国中期仅湟源“在城关万安街开设果子店两处,经营的水果有西瓜、香瓜、桃、杏、梨、李、花

28、青、沙果、秋子等,货源来自乐都、民和、贵德、兰州等地年进各类瓜果约30 0 一500百担(每担10 0 市斤)。41还如当时西宁“尤其各个瓜果店,更是车来人往,拥挤不堪(当时西宁每天过往马车不下50 0 辆,驮畜近六七百头在市内运行,经营业务的繁忙景象可以想见)。从表6 可知,我们现有的蔬菜品种在民国时期已经普遍种植,在市场利润的驱动下,原为牧区的共和县,在适宜农业种植的河谷地区,不仅农业得乡名芦花南山川口进化南望北望碳门官厅丹阳同仁新安 保和平等自耕农家畜72肉48半自家畜54耕农肉畜27资料来源:民和县农村经济,青海各县农村经济,丘咸初稿,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出版。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西

29、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第2 期(总第154期)表6 各县市蔬菜瓜果调查表蔬菜菜、葱、蒜菜瓜菠菜、白菜、萝卜、菜瓜、葱、蒜、韭菜、笋菜表7 民和县部分乡村自耕农、半自耕农农户畜产价值表8510647063303550瓜果李子、杏子、花青、沙果、黄瓜花青、沙果、李子、杏子、西瓜、黄瓜沙果、花青、杏子、李子、桃子、西瓜、香瓜、哈密瓜、梨儿、木秋子沙果、花青、杏子、李子、西瓜、黄瓜、哈密瓜、枣儿、核桃、桃子、苹果桃子、梨儿、杏子、木秋子、李子、花青、沙果、黄瓜、菜瓜、西瓜杏子、李子、花青、沙果、木秋子、梨儿、桃儿杏子、李子、花青、沙果、西瓜、黄瓜、木秋子杏子杏子杏子、花青、沙果、李子

30、、木秋子、西瓜、香瓜、黄瓜、梨儿西瓜、哈密瓜到发展,而且园艺业也快速发展起来,农民普遍种植菠菜、白菜、萝卜、菜瓜、葱、蒜、韭菜、笋菜、西瓜、哈密瓜。不能忽视一个重要方面,即在市场利润吸引下农户的家庭养殖业也在不断扩大,也成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补充部分,这是农牧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下的农业经济的特殊形态。清前中期河湟谷地城镇的商人中有一种专门从事牛羊肉屠宰和运销的商人一一“羊客”,他们深入牧区贩运牛羊搞活了农牧区之间的经济往来,“口外河北蒙古以游牧为业,羊只无人易买,未免生机维艰,定议章6975261340582710352530184530257560124010401625125419

31、4015633628275515201345123010勉卫忠:近代青藏高原东北部商业发展与农业种植结构变迁研究程,准令河州县羊客与河北蒙古买羊易货,止准在西宁县属日月山卡以内。东科儿寺、丹噶尔及大通县属乌什沟察汉、俄博等处,互助交易。”42 清末民初,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市场上对牛羊肉的需求不断增大,再加上对羊皮的外输量的剧增,羊客生意也火爆起来,而且那些适宜家庭养殖的农村,也是商业较为发达的县份,家家加大养殖力度,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规模不断扩大。我们以农业最为发达的民和县为例,通过表7 可知部分乡村自耕农、半自耕农农户的养殖情况。从表7 可以看出农业较发达的民和县,以乡为单位,其中的自耕农

32、和半自耕农家庭养殖比较普遍,每户的畜产价值也高,即便是土族生活的地区家庭养殖也很普遍,在土族聚居区“购买牲畜到西宁和兰州这样的城里屠宰,是有利可图的,,穆斯林实际上垄断了买牛的生意,汉人断了买猪的生意,无论穆斯林还是汉人肉商,都买羊 43。由此,缘于市场旺盛的需求,在利润的驱动下,引发了农牧业家庭生产结构与经营方式的变化,农户的家庭园艺业与养殖业也朝着市场价值较高的领域转移。四、农业种植结构变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近代青藏高原东北部农业种植结构变迁对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首先,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由上文论述可知,农业经营领域不仅在扩大,而且农业生产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实现了经营结构的

33、多元化。更为重要的是,按照“市场效应”规则,农户家庭的生产经营重点也朝着市场价值较高的领域转移,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许多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成为用于交换的商品,因此农民的生产活动就具有了商品生产性质,减少了农产品在农业经济中自给自足的成分,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家庭生产劳动方式以及农户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其次,促进了青藏高原东北部人口的增长。稳增的农业产量,养活了更多的人口。据卢艳香民国时期青海省人口统计研究一文得知,19 2 9 年一1949年青海人口年均增长率在30%左右4。从上67文的数据来看,此阶段社会是比较稳定的,尽管灾荒时有发生,但稳定的农业产量保障了人口

34、的增长,在这样平稳的状态下,人口处在一种较稳定的上升状态。最后,促进了本地区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人口经济学认为:“人口是从古到今人类社会所发生一切问题的根源 45,生产力的提高需要依靠人力,人口数量的增减往往会对经济的盛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稳定的农业供给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人口的增长,为农业的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又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刺激了城市商业的繁荣,同时也加速了农牧区输入商品剧增、购买力旺盛,致使本地区的农牧区与城市,农业与商业运转正常,整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农业经济发展、耕地不断扩大等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整个地区看,我们认为近代农业发展

35、与生态环境还是较为协调的,“青海近代农垦所带来的生态变化和导致的环境灾难固然应当引起重视,但仅仅局限在已有垦殖区域的局部地区,并没有波及全省范围。46 1参考文献1魏明孔,杜常顺.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19:2 6 8-2 7 6;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 9 8:2 0.2袁亚丽.民国时期青海农家经济与农民生活纪30 一40 年代为中心J.青海民族研究,2 0 17(4):12 1-12 9.3勉卫忠.近代青海民间商贸与社会经济扩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2:2 38-2 8 6 勉卫忠.近代青藏地区民间商贸与牧

36、民社会变迁研究一一以青海地区为例 中国农史,2 0 12(3).4勉卫忠.清前期河湟回藏贸易略论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 0 0 5(2)5【清 张庭武,修.杨景升,纂.【光绪 丹噶尔厅志(卷五)M.甘肃官报书局(铅印本),19 10.18263233【清 张庭武修,杨景升.丹噶尔厅志(卷四M.甘肃官报书局(铅印本),19 10.6勉卫忠.近代青藏地区民间商贸与牧民社会变迁研究一以青海地区为例J.中国农史,2 0 12(3).789金成钧.旧时西宁的粮面市R.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一辑)19 8 8:7 9.10曹瑞荣.青海旅行记R.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11牟正德.解放前平安镇德商业状

37、况R.青海文史资料集舌一以2 0 世68粹工商经济卷,2 0 0 1:351.12青海省西宁县二十六年三十年各月份小麦市价表R西宁等县(市)粮食调查及其价格,民国三十年(19 41年)编油印,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13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291.14陆亭林.青海省帐幕经济与农村经济之研究M.台北: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 7 7:6 7 7.15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 9 8:34-40.16青海省志农业志、渔业志粮食作物其他燕麦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 9 3:112.17青海省志农业志、渔业志粮食作物小

38、麦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 9 3:110.19青海省志农业志、渔业志粮食作物马铃薯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 9 3:111.20青海省志农业志、渔业志粮食作物其他玉米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 9 3:112.2122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 7 9:10 0.2324王剑萍、王中兴.民国时期青海禁烟幕R.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19 8 3:2 30.25从显徽镜中看青海禁烟内幕R.新青海,三卷六期,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27杨生祥.湟源牙行漫谈R.湟源文史资料(第四辑),19 9 7:37.28青海省志农业志、渔业志农作物生

39、产油料作物油菜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 9 3:115.On Commer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Agricultural Planting Structure inAbstract: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as an important area for the interactions and ex-changes among various ethnic groups,has undergone changes in the agricultural plantin

40、g structure due to the ac-tive commerce in modern time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steady increase of crop plantingfrom the aspects of grain commercialization,the expansion of planting area,the increase of cash crops propor-tion,the diversification of planting structure,the market

41、ization and diversified structure of family horticulturalfarming,as well a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armers family agricultural management,scope and structure,which re-flects the nature of commodity production,and the natural economy began to disintegrate.The change of plantingstructure has led to a

42、growth in population,provided more labor for agriculture,more prosperous urban com-merce,and a broad consumer market for the sal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finally led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of regional society and economy.Keywords:modern times;commercial development;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 Pla

43、teau;planting structure;so-cial change【责任编辑:蔡秀清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第2 期(总第154期)29青海省志农业志、渔业志农作物生产油料作物胡麻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 9 3:115.3031林中厚.乐都上烟坊始末R.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19 8 8:110.34西宁市志商业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 9 0:58.35西宁县农村经济R.丘咸.青海各县农村经济.中华民国二十三年,藏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36【民国】姚均,纂修.贵德县志简本稿R.青海省图书馆藏油印本:38-41.37王昱.青海方志资料类编M

44、.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331.3839【清 邓承伟,修,来维礼,等.西宁府续志(卷十)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 8 5.40杨生祥.湟源牙行漫谈R.湟源文史资料(第四辑),19 9 7:37.41任景民.西宁的过载行业R.西宁城中文史资料(第三辑),19 9 0:130.42清末青海地方批R.道光三年,藏青海图书馆地方文献部.43【比 LouisSchran.甘青边界蒙古尔人的起源、历史及社会组织M.李美玲,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 0 0 7:18 2.44卢艳香.民国时期青海省人口统计研究M.青海人口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 0 0 8:57 9.45【韩】金日坤.人口经济学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3:1.46张保见,郭声波.青海近代的农业垦殖与环境变迁(18401949)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 0 0 8(2).Northeast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Modern TimesMIAN Weizhong(School of Ethnology,North Minzu University,Yinchuan,Ningxia 750021)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