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 筝导学案学生版一、初读速读,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1、记一记: 特别注意:丫杈、虐杀、堕、憔悴等词的注音及写法。2、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一两句话来概括。 二、细读研读,揣摩相关语句、语段,深入了解课文内容;质疑:读文章,把难以理解的句子标出来,并说出自己的理解或者看法。三思考: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主题?可以结合课文任选以下一个方面来谈1、从手足之情上看。2、从游戏的意义上看。3、从鲁迅的自省精神上看。4、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四、1、你能讲一下小时候的玩过的游戏吗?2、你有没有限制过别人做某事或者被别人限制的经历吗?讲出来。展示方式(展示环节设置):一、
2、教师导入二、总体概况:(1)快速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述的内容。(2)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三 、文本分析(1)小组交流,组长把关,筛选有价值的发现内容以及疑难问题。(2)采用自然畅谈式,有感情读出,可先围绕关键词,重点句段来谈,师生互动互评,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四、感悟收获:结合文章,理解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联系社会,现在还存在次类现象吗?做出自己的评价。五、拓展阅读:教师推荐阅读材料,做好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延伸,进一步引发自己的思考,点燃学生的创作欲望。六、结语预设:措施方法第一课时:阅读课完成对文章的初读,解决字词障碍,进行初步感知;预习环节细读,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分析
3、课文内容,形成书面研究成果。第二课时:学生展示,拓展拔高。课余阅读时间:拓展阅读材料,尝试再创作。风 筝导学案教师版 杜郎口中学 一、唤起情感,激趣导入1、谈话:童年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经常充满欢声笑语,你觉得童年生活中哪件事最让你快乐,快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2、导入: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吧!(出示课题)二、作者点击: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及本文背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其中小说集两部:呐喊和彷徨
4、;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野草共收作品23篇,此集是鲁迅在广州编成的,并于26日深夜写了题辞(散文诗)。 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风筝一文所写的就是作家对现实的“感触”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摧残触目惊心。 三、文本分析:1、通过读课文,相信每位同学都会有一种形同深受的感觉,请你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
5、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2、同学们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你画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如:“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一句一方面流露出作者心中的一种悲凉,感到当初虐杀弟弟天性的一种悔恨。还流露出作者对儿童这种天性的理解。)3、读了课文你能归纳总结出小弟和哥哥各自的形象特点吗? 明确:弟弟:瘦弱、天真、活泼、聪明、心灵手巧、逆来顺受(儿童的天性被抹杀。) 哥哥:古板、粗暴、蛮横、冷酷 (只知道从主观上来判
6、断,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较深,只想让自己的弟弟谋取功名。不知道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考虑问题。)4、自由朗读文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可以从下面几点谈: 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让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强壮自己的体魄,审题是工作的资本。)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儿童的胆小、软弱是教育的滞后,我们应思考什么是教育。);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我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没有学会换位思考,现在的我们应该深思。)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
7、筝、热切向往放风筝;(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作为我们应该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求知、进步。)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儿童的可塑性很强,作为老师应该想办法去激励学生,多设计一些好的办法思路。孩童爱动手,好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应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爱之深恨之切,“我”的所作所为恰恰表现出了对弟弟的爱,只是当时没有去想儿童的心理,粗暴的扼杀了弟弟的天性。)四、挖掘感知:深入启发思考,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回答: 1、哥哥为什么那么反对弟弟玩风筝?(明确:希望小弟有出息。传统的教育
8、教学观念在人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作为兄长希望自己的弟弟过得比以前好,所以只希望弟弟多学习,少玩乐。) 2、在“我”看来,有出息的孩子应该什么样?“我”是好心做了错事,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哥哥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旧思想影响)(旧思想对儿童的伤害很重,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了严重的伤残,我们应进行批判。“我”不了解儿童的心灵,没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小弟。) 3、“我”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是怎么知道的?明确:当我看到“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句话时,真正明白了以往的所做是错误的。可见没有科学的指导,好心也会做出坏事。(
9、教师追问: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类似的事例,我们一起分享。) 4、为了弥补过失“我”做了哪些事,从中可看出“我”对小弟怎样的感情?明确:浓厚的手足情。(教师追问:其实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5同学们读到课文的最后还想责备这个哥哥吗?(明确:不会,因为他一直深深自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善于自我反省、严于自我批评的鲁迅。)教师追问:你有这种宝贵的精神吗?今后碰到这种事情我们应如何去做? 6、下面请同学们迅速的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语句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入迷情状的句子是“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
10、了,他高兴得跳跃。”表现了弟弟对风筝的喜爱,表现弟弟天真活泼的性格。表现弟弟入迷情状的句子还有“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也表现了弟弟对风筝的喜爱痴迷。)7、“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师提示:结合鲁迅当时生活的社会背景来谈。)(明确:生交流解答。鲁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那时只要求孩子们背那些他们不懂得、很枯燥的书,当时社会上很流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所以,在那时,认为放风筝是可鄙的,只有读那些经书才是有出息的。可见,鲁迅受封建社会错误的传统观念的毒害之深,把弟弟做的风筝都毁坏了。请同学们找出我
11、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8、“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更加沉重?(明确: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因为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不那样认为,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再也没有补过的机会,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沉重、悲哀。看来鲁迅在反省自己。哥哥认为幼时的行为有愧于弟弟而感到悲哀,弟弟认为当兄长的管教是正确的,而不记恨,这里面有一种东西在支配着,它就是亲情。是啊,亲情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9、结合全文分析,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要表达一种什么思想? (兄弟情感;自我反省;儿童教育;专制制度;不自觉地虐杀也是虐
12、杀;-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感知,多角度的去分析问题。) 五、整体感知:1、全文从北京写到故乡,从儿时写到中年再写到中年以后,无论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大,写的事件也多而杂,作者是怎么把这么多素材组织到这一篇文章里的呢?(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组织材料的手法以及散文的特点) 明确:这些材料都无一不与题目“风筝”,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都是紧紧围绕中心话题展开,这是我们学习本文应该从中吸取的写作方面的精华!希望同学们能从这里获得写作上的启发。2、多角度认识文章的主旨:a、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歌颂兄弟情 b、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严于自我解剖 c、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
13、一角度来谈: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d、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课后记 六、拓展延伸:1、联系生活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2、联系自身,回顾反思 冲突中有爱,误会中也有爱,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你有过这样或类似的情感经历吗?说说你当时是怎样想的,现在又是怎样想的? 3、进入文本与人对话 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七、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4用心 爱心 专心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