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连州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假设甲、乙、丙、丁四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在西周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大: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2、三字经里“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禅让制 分封制 宗法制 中央集权制度A、 B、 C、 D、 3、“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
2、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朝统一全国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A、皇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家天下4、郡县制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有: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全国后才发明的 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郡的最高长官称监御史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A、 B、 C、 D、5、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个,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A
3、、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6、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7、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8、唐朝元和年间(806820
4、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 D、参知政事9、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10、下列选项中,通过限制地方来加强中央的措施有: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度 唐朝三省六部制 宋朝设立文臣知州、通判 明朝废丞相、设殿阁A. B. C. D.11、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
5、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12、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有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浅议西周分封制 B、谈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与影响C、简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26分)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
6、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材料三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请回答:(3)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4分)(4)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
7、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8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
8、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10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
9、、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8分)(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8)连州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级10月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假设甲、乙、丙、丁四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在西周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大: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2、三字经里“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禅让制 分封制 宗法
10、制 中央集权制度A、 B、 C、 D、 3、“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朝统一全国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A、皇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家天下4、郡县制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有: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全国后才发明的 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郡的最高长官称监御史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A、 B、 C、 D、5、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个,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
11、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6、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7、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
12、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8、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 D、参知政事9、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10、下列选项中,通过限制地方来加强中央的措施有: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度 唐朝三省六部制 宋朝设立文臣知州、通判 明朝废丞相、设殿阁A. B. C. D.11、
13、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12、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有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浅议西周分封制 B、谈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与影响C、简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2
14、6分)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材料三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
15、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请回答:(1)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8分)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2)根据材料二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6分)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最终决策权。(3)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4分)皇位世袭。(4)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8分)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
16、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10分)汉察举制;晋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8分)8用心 爱心 专心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